22 《礼记》二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9.55 KB
- 文档页数:5
22《礼记》二那么教案〔精选3篇〕22 《礼记》教案篇一22《礼记》二那么目标导航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比照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均为所选二那么短文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的原文均无标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2.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背景资料《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局部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主题归纳《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2《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实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实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不过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能够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22《礼记》二则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选取了其中两则进行学习。
这两则内容涵盖了礼记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两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礼记》这样的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并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学会如何分析经典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礼记》二则的内容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难点:《礼记》二则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其中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礼记》二则,理解其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
3.讲授法: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礼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2.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礼记》的书籍和文章。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礼记》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礼记》二则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其中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礼记》二则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设计意图:由与《礼记》有关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礼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①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fú)③自强(qiǎng)④兑命(yuè)⑤学学半(xiào)⑥教学相长(zh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跟读版进行跟读。
小学语文22-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产生背景和意义;2.熟悉《礼记》中的两则文章,并理解其内容;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礼记》中的两则文章;2.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子设备,用于播放音视频资料;–笔记本或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礼记》的相关知识;–阅读《礼记》中的两则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礼记》的概念和背景,简要介绍《礼记》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学习《礼记》中的两则文章第一则:《学记》 1. 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先听一遍。
2. 让学生快速阅读《学记》,领会其主旨。
3.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并记录关键点。
4. 随机抽查几组同学,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第二则:《曲礼》 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曲礼》,了解其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理解,归纳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3.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3. 教师总结和解释•教师对《学记》和《曲礼》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练习与检查•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中小学案例,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提供部分《礼记》的摘录,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回答相关问题。
5.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礼记》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加强对《礼记》的了解和阅读。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和理解《礼记》中的其他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礼记》的两则文章,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能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化经典,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2《礼记》二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作品链接《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特殊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交流点拨】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点拨】所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交流点拨】《说命》篇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2.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
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4.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交流点拨】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交流点拨】观点: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6.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7.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新课导入“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3)一词多义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4)词类活用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4.语文常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交流点拨】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圣哲先贤话大同(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
”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会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
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
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
至不得已,亦为小康。
”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