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优秀语文教案:《礼记》二则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4
【国学经典】《中庸》选读一、文学常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颍、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L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
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二、例句赏析(-)天命(1)之谓性;率性(2)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3)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
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谊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L "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2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 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⒀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5、翻译下列句子。
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概念、内容和作用;2.掌握《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经典的主要内容;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礼记》的概念、内容和作用(1)《礼记》的概念《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礼记》是由多位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礼仪、音乐、法律、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2)《礼记》的内容《礼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礼仪、音乐、法律、政治、道德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礼仪方面的内容,它是《礼记》的核心内容。
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婚姻、葬礼等方方面面。
《礼记》中的礼仪内容非常详细,包括了各种场合的礼仪、礼节、礼器、礼服等方面的内容。
(3)《礼记》的作用《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政治治理、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大学》和《中庸》两篇经典的主要内容(1)《大学》的主要内容《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经典,它是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
《大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它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中庸》的主要内容《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经典,它是一部关于道德的著作。
《中庸》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实践、道德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道德的实践,它认为道德的实践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礼记》的概念、内容和作用,以及《大学》和《中庸》两篇经典的主要内容。
2. 讨论法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礼记》中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礼记二则教案教案标题: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特点等基本知识;2. 掌握《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两篇篇目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2. 探讨《曲礼》和《位实》两篇篇目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古代礼仪文化。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内容;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礼仪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礼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曲礼》和《位实》进行讨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案例分析法:选取古代的典礼仪式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导入:通过问答、视频等方式引入《礼记》。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礼记》有了解吗?它的作者和内容是什么?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介绍《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
2. 重点讲解《曲礼》和《位实》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三、讨论与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曲礼》和《位实》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和辩论。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取一些古代礼仪仪式的案例,例如古代婚礼、祭祀等。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五、总结(10分钟)1. 小结《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的内容和要点。
2. 总结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投影仪等;2. 《礼记》原文和翻译资料;3. 古代礼仪仪式案例。
教学评价:1.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表现和互动程度;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3. 学生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礼记》其他篇目,并进行内容分析和讨论;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礼仪文化的展览或活动,拓宽知识面和体验感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檀弓上》和《礼运》。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古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对于《礼记》这类深奥的儒家经典,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道理和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备好相关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古代礼仪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礼仪的兴趣和好奇心。
《礼记》二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设计意图:由与《礼记》有关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礼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①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fú)③自强.(qiǎng)④兑.命(yuè)⑤学.学半(xiào)⑥教学相长.(zh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跟读版进行跟读。
(完整版)《礼记》二则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实验学校课时教案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讲析课文,疏通文句】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全文翻译参考: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1.“之谓”的用法?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如:“其此之谓乎”。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2 《礼记》二那么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Yáo qiǎnɡ Y uè X iào Fú 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古今异义〔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古义:味美今义:主旨〕〔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拟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2 《礼记》二那么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疏通文意.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 记述修身做人的准那么.《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写作于战国晚期, 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 喻辞生动, 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以下词语旨:至道:困:到达: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 理清文章大意.虽有嘉肴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缺乏, 教然后知困.知缺乏,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类比, 然后引入“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缺乏, 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 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词句.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自主学习】1.根底字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2.解释以下词大道:分:归:乱贼:作:大同:鳏寡孤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 划分节奏, 理解文章大意.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合作探究】1.什么是“大道〞, 什么是“大同〞?提示:大道, 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 那么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根本特征?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提示: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设想出来的, 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1.根底字音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