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子结构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69
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至关重要。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模型包括了经典物理学,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等,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经典物理学模型最早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基于经典物理学的。
这个模型称为“普朗克-玻尔原子模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的。
他的模型将电子视为在原子核周围的轨道上运动的粒子,其轨道的半径具有离散的量子能级。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线性分布和其他原子的光谱现象。
不过这个模型无法解释实际原子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例如特定能量电子的存在,几率密度和双重光谱。
二、量子力学模型二十世纪初,在研究黑体辐射和单位分子反应时,人们发现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促使他们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概念。
量子力学是描述原子、分子和物质微观性质的一种理论。
史无前例的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在描述原子和分子的性质时,必须借助于量子力学。
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结果,例如光谱线的分裂等现象。
在量子力学理论中,电子被视为自旋和电荷的粒子,其运动遵循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描述电子的概率波函数,它是一个数学函数,用于解释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概率分布。
在这个模型中,原子的电子云分布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来。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比经典物理学模型更精确和可靠。
缺点是仅适用于单电子原子,对于多电子原子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的情况,其计算十分复杂。
三、统计力学模型物质由大量粒子组成,而每个粒子皆遵循统计力学规律。
统计力学的基本原则是:不仅要知道体系的宏观状态,还要知道它的微观状态。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可以推导出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热力学性质等等。
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统计力学模型指导了我们了解原子各种状态下的能量和随机运动行为。
在统计力学理论中,电子被视为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波。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如图所示,下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1)(3)(2)(4)(5) B.(1)(2)(3)(4)(5)C.(1)(5)(3)(2)(4) D.(1)(3)(5)(4)(2)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B.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C.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D.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3.电子层数n=3时,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即原子轨道)有( )A.4种B.7种C.8种D.9种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级就是电子层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C.同一能层中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D.不同能层中的p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5.下列关于电子层与能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原子中,符号相同的能级,其上电子能量不一定相同B.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不一定等于该能层序数C.同是s能级,在不同的能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不相同的D.多电子原子中,每个能层上电子的能量一定不同6.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B.s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C.p轨道呈哑铃形,在空间有两个伸展方向D.与s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加而增大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越易失去的电子能量越高B.在离核越远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越高C.p能级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能级电子能量D.在离核越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越低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个电子层中s能级的能量总是大于p能级的能量B.2s原子轨道半径比1s大,说明2s的电子云中的电子比1s的多C.第二电子层上的电子,不论在哪一个原子轨道上,其能量都相等D.N电子层的原子轨道类型数和原子轨道数分别为4和16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s电子云呈球形,表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B.电子云图中的小点密度大,说明该原子核外空间电子数目多C.n s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可表示为D.3d表示d能级有3个轨道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s轨道的电子云形状为圆形的面B.2s的电子云半径比1s大,说明2s能级的电子比1s的多C.4f能级中最多可容纳14个电子D.电子在1s轨道上运动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葡萄干布丁模型”)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卢瑟福核式模型”)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量子力学模型”)【例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A、①③②⑤④B、④②③①⑤C、④②⑤①③D、④⑤②①③二、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光谱: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1)通常所说的光是指人的视觉所能感觉到的在真空中波长介于400~700nm之间的电磁波。
不同波长的光在人的视觉中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按波长由长到短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实际上,广义的光即电磁波,除了可见光外,还包括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等。
(2)人们在真空放电管内充入低压氢气,并在放电管两端的电极间加上高压电时,氢气会放电发光,利用三棱镜可观察到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3)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线状光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离的谱线所组成的光谱(图1-1)锂、氦、汞的发射光谱锂、氦、汞的吸收光谱图1-1连续光谱:由各种波长的光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所得的光谱,如阳光形成的光谱。
初中化学原子模型图文详解原子模型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详细解释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图文形式给出对每个原子模型的详细描述。
一、“波尔原子模型”的提出波尔原子模型是最早被广泛接受的原子模型之一。
它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于1913年提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他发现了氢原子的一些规律,从而提出了波尔原子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原子由一个中心的带正电荷的核心(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电子只能在能级(轨道)上运动,而且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存在。
当电子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特定的能量。
波尔通过这一模型解释了氢光谱中的谱线现象。
图1 展示了波尔原子模型的结构。
核心表示为正电荷,而电子以不同的圆圈代表不同的能级。
每个能级上都有固定数量的电子。
二、“量子力学原子模型”对波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尽管波尔原子模型对氢原子的解释相对较好,但它却无法解释其他元素的光谱,尤其是含有多个电子的元素。
因此,原子模型的研究进一步发展,诞生了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的提出归功于一系列科学家的努力,包括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和海森堡等。
这一模型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将原子视为一个稳定的能级系统。
在这个模型中,电子不再固定在特定的轨道上,而是存在于一系列云状的电子轨道中,这些轨道称为轨道云。
每个轨道云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电子的位置不能确定,只能通过波函数的方法得到可能位置的概率分布。
图2 展示了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的轨道云结构。
不同形状的轨道表示不同的能级,电子存在的可能位置由云状区域表示。
三、原子模型的再次发展——“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是对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
它将电子视为分布在空间中的电子云,而非具体存在于某个轨道上。
与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类似,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更加注重对电子在空间中分布的描述。
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原子中的电子云是由一组原子轨道和不同概率密度分布的电子组成。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学案编号:01(第1课时学案)2010年2月19日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学案导学过程】温故知新1.请同学们指出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核外电子运动有什么特征?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__ ;1903年汤姆逊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利用上述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道尔顿原子学说”有那些不足之处?②“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光谱吗?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氢原子光谱知识支持: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方法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
线状光谱:。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1)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________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______能量。
(2)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_________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
轨道能量依n值(1,2,3,……)的增大而___________。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 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_______或______能量。
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
该理论重大贡献在于指出了原子光谱源自____________在能量不同的________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的处轨道的能量是_________的。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1.能级符号及所含轨道数:s、1,p、3,d、5,f、7。
2.每个电子层所含能级类型:K:s;L:s、p;M:s、p、d;N:s、p、d、f。
3.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形。
4.原子轨道能量高低关系:同电子层不同能级:n f>n d>n p>n s;不同电子层同能级:n s>(n-1)s>(n-2)s>(n-3)s;同电子层同能级:n p x=n p y=n p z。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逊原子模型(1903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1)光谱①概念:利用仪器将物质 或 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 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 光谱。
过渡: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 的实验事实,丹麦科学家玻尔在 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的原子结构模型,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1)基态原子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