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原子结构的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4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3-1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的结构目录 (1) (2) (3) (6) (8)一、原子结物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1)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2)当时对原子的认识认为原子是个实心球体。
(3)模型建立的意义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2.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了二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该模型很快被实验否定了。
3.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就这样问世了。
4.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注意】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二、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电荷。
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显电中性。
2.原子核的秘密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得出:(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4)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结构的模型【知识要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内有电子,同时测得电子带负电,这一发现将道尔顿建立的实心球原子结构模型彻底地“切开”了,从而提出了原子是一下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似西瓜肉),带负电的电子(似西瓜籽)嵌在中间的“汤姆森模型”。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勾画出了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 行星围绕原子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即“卢瑟福模型”。
丹麦科学波尔认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掉不到带正电的 原子核上去的原因是因为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提出了“分层模型。
”现代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像“云雾”一样出现,2.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
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了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符号相反。
原子呈电中性。
二、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3.原子内的质量和数量关系(1)电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原子核与原子大小的比较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仅为整个原子的几百万亿分之一。
【例题解析】例 1.在实验中发现原子内有电子,同时测得电子带负点,这是英国科学家( ),创立的模型是( );用粒子轰击原子的方法,发现原子中有一个核,勾画出了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围绕原子核运行的原子结构模型,这是科学家( ),模型是( )。
A 、汤姆森B 、道尔顿C 、 汤姆森模型D 、卢瑟福E 、波尔F 、 卢瑟福模型G 、分层模型例2. 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德·泽维尔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领域“飞秒化学”.他使得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 、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B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C 、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例3.据图回答:A 、原子核中有 个质子, 个中子;B 、原子核中有 个质子, 个中子;C 、原子核中有 个质子, 个中子. 例4.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A 、质子数B 、中子数C 、电子数D 、最外层电子数例5.化学上常用的去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有表示17个质子和18个中子的氯原子。
原子结构的模型(1)1.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①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模型。
②原子模型(1897年)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③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a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④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模型。
⑤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玻尔模型又有丁很大的改进。
2.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和带负电荷的构成的。
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电性,因而原子呈。
3.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
4.原子核的秘密(如图)。
质子数= 数= 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5.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
题型一α粒子散射实验1.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粒子()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C.绝大多数直接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D.绝大多数发生偏转,甚至被弹回2.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题型二原子的构成1.原于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是最小的微粒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由电子决定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带负电):每个电子有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带正电):每一个质原子核(带正电)原子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题型三实验分析1.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初中化学原子模型图文详解原子模型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详细解释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图文形式给出对每个原子模型的详细描述。
一、“波尔原子模型”的提出波尔原子模型是最早被广泛接受的原子模型之一。
它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于1913年提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他发现了氢原子的一些规律,从而提出了波尔原子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原子由一个中心的带正电荷的核心(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电子只能在能级(轨道)上运动,而且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存在。
当电子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特定的能量。
波尔通过这一模型解释了氢光谱中的谱线现象。
图1 展示了波尔原子模型的结构。
核心表示为正电荷,而电子以不同的圆圈代表不同的能级。
每个能级上都有固定数量的电子。
二、“量子力学原子模型”对波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尽管波尔原子模型对氢原子的解释相对较好,但它却无法解释其他元素的光谱,尤其是含有多个电子的元素。
因此,原子模型的研究进一步发展,诞生了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的提出归功于一系列科学家的努力,包括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和海森堡等。
这一模型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将原子视为一个稳定的能级系统。
在这个模型中,电子不再固定在特定的轨道上,而是存在于一系列云状的电子轨道中,这些轨道称为轨道云。
每个轨道云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电子的位置不能确定,只能通过波函数的方法得到可能位置的概率分布。
图2 展示了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的轨道云结构。
不同形状的轨道表示不同的能级,电子存在的可能位置由云状区域表示。
三、原子模型的再次发展——“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是对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
它将电子视为分布在空间中的电子云,而非具体存在于某个轨道上。
与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类似,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更加注重对电子在空间中分布的描述。
量子物理学原子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原子中的电子云是由一组原子轨道和不同概率密度分布的电子组成。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发展史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道尔顿)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西瓜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实验过程一一用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金箔(a)4、玻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5、现代科学理论:“电子云模型”,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有的区域多,有的区域少----- 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担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
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声里的一粒芝麻。
二、原子核的结构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是所有原子核都有中子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5)原子的相对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典型例题】例1.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中子、电子D.质子、中子例2.有下列粒子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有 ______________ ,带负电荷的有__________ ,不带电的有____________ ;在同种原子中,粒子数目一定相同的是 ______________ (质子和电子)。
例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结构的模型"知识讲解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例1 发现原子内有电子的科学家是()A. 汤姆生B. 卢瑟福C. 玻尔D. 道尔顿答案:A解析:如下表:时间模型类型科学家内容1803年道尔顿模型道尔顿(英国)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1897年汤姆生模型汤姆生(英国)发现电子,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1911年卢瑟福模型卢瑟福(英国)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1913年分层模型玻尔(丹麦)电子在固定轨道上分层运动(绕着原子核)现代电子云模型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次数多,有的区域次数少点拨: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思考研究而得到的。
二. 原子的构成例2 2020年初,美国制成了第一台磁冰箱,其效率比普通冰箱效率高30%以上,生产磁冰箱所用的材料中含稀土元素钆,钆元素的一种原子其核电荷数为64,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为。
答案:64 64解析:(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为:(2)原子中的电量关系:(原子核带的电称为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所带的电称为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所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各组成部分的质量关系:因为电子的质量非常微小,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就是整个原子的质量。
点拨:原子的电量之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原子变化的开始,原子因为电子的得失而变成离子,离子的结合就形成了新物质。
三. 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例3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D.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答案:C解析: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三者的导同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点拨:本题可看出,无论是物质还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是一个涉及微观粒子的领域,从科学家们成功地揭示了原子的存在以来,原子的结构理论便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种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而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三种模型。
1. 汤姆逊模型:
汤姆逊模型是在1897年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它提出了原子具有一个球形的正电荷基质和散布在其周围的负电子。
这个模型也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因为他将原子想象成一个带正电载体的葡萄干,并散布着小的带负电的球形电子。
2. 卢瑟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汤姆逊模型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原子由一个带有正电荷量的核心和围绕着核心运转的负电子组成。
卢瑟福的实验表明,带正电的粒子(即核心)主要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处,而电子则在核外运行。
他的模型被称为“太阳系模型”,因为原子的结构被比喻成了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行星。
3. 波尔模型:
在卢瑟福模型之后,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波尔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玻尔认为电子运行在确定的轨道上,而轨道周围则是带有正电荷的核心。
波尔模型解释了为
什么原子只会发出特定的能量光子(即光谱线),电子的能量水平是量子化的,即只有在某些固定的能级上才可以停留,而其他能量状态是不允许的。
综上所述,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和波尔模型在原子结构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提出了原子的不同结构和性质,并对后来的原子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