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的课例看读写结合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89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篇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成几十个字,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因此,结合工作室确立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以词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景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象,将词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
以“我喜爱这,你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这样的总分结构的句式来看展读写训练。
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生练笔时由词入画,由画入情,将读、悟、赏、说、写有机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想词的意境,并描述出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
3、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知人论诗,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ppt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放眼窗外,春回大地,绿满人间,天也湛蓝,风也和暖,雨也缠绵,山花烂漫,杨柳依依,这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出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生回答二、整体通读,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词。
(板书《渔歌子》,引出课题,齐读课题)师:对于词,你有哪些了解?生回答师: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复习一下词的文学常识。
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篇一: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案例李秀红【案例】《火烧云》是篇散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
由于课文以时间顺序来写,突出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在写形状变化时,以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来写,很有特点,于是,以这篇文章中火烧云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为仿写点,我设计了教学。
在教学颜色变化一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颜色变化多和快的句子,并圈出有关的词语。
学生在交流时,都找到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等句子。
有学生说:“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四个词语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之快,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说明了火烧云了颜色的多。
通过划句子,圈词语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快写具体的,为仿写作好铺垫。
在教学形状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又运用划句子,圈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先学“马”的一节,按照“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怎样──它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顺序,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
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发现这一节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写法。
另外几节由于结构相似,我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段内容的写作特点。
掌握了写作特点,就为仿写作好了铺垫。
在学生清楚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之后,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仿写“变幻的云彩”,让他们把他们眼睛中看见的千变万化的云,通过描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老师从扶到放,放手让学生写,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兴趣盎然。
在交流中,同学们眼中的云果真变化莫测,颜色、形状的变化之神奇让我赞叹,而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些学生仿写了颜色和形状,有些学生对云的形状情有独钟。
浅析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读写结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将阅读和写作两种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和教学理论角度,浅析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具体说明。
例如在一堂五年级的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作文活动。
老师让学生们集体阅读了一篇名人传记故事,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所读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名人,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这个名人的小传。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既锻炼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又对所读内容进行了思考和归纳,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们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使语文学习更加立体和丰富。
二、教学理论分析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构建性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认知材料,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并通过表达出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开发。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地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建议。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如小故事、名人传记、古诗词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写读后感、写作文、写小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写作来巩固和表达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相互学习和检验,从而互相促进进步。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写作,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介绍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叙事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叙事文写作。
教学过程:1. 阅读教学,首先,教师选择一篇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写作指导,在学生理解了叙事文的基本特点后,教师进行写作指导。
通过分析范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叙事文的写作结构、语言运用技巧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展开故事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等。
3. 作文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叙事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篇叙事文。
在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提高写作水平。
4.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教学效果: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不仅加深了对叙事文的理解,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
总结:读写结合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分享,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有所收获。
【名师风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笔者于2020年9月份枫叶国际学校组织的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示范课,执教课文是我们几代人都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鲁迅的《故乡》(第二课时)。
此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笔者把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个性的人物形象”。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选用了“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将文章第12段、第55段集中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象的两个段落单拎出来,让学生通过一个人的外貌的变化,进而感受一个人的的命运走向,加深学生对于人的生命的体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将“写”贯穿其中,通过“扩写、缩写、续写”,让学生体会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形成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用活动。
二、案例描述环节一:笔者将本课时主题定为:小文章里有大气候。
越细心我们越能从“小”的世界中品味出万千生态。
做人如此,读文章亦如此。
笔者以每一位学生开学时所创作的“我的自画像”导入新课。
将一张“自画像”投到大屏幕上,请一位表达能力好的同学进行描绘,让同学们猜测这是哪位同学。
课堂在一种很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同学们好奇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接下来,笔者顺势引入本课时内容——文字就如画笔一样,当我们掌握了方法,就能用一字一词挥舞出美妙的画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就导入这一环节而言,从学生自己的“自画像”入手,让学生不会再觉得“人物描写”离自己很远,而是认识到掌握了方法既可以写别人,更可以写自己,最起码可以向别人生动地介绍自己,并且以“小”切入,考虑到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一)品读小文章,感受大生命。
1.自由朗读文章第12段、第55段,感受闰土容貌的变化。
2.3.大声诵读文章第12段、第55段,感受闰土命运的变化。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贺兰一小马红梅
3月10日上午,贺兰一小语文教研组组织四年级教师进行“读写结合”小专题活动。
活动伊始,老师们现场观摩贾永祥老师的一节《我是苹果》微视频课。
课上,贾老师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尽情地想象,使学生迅速投入到仿写诗句的语言实践中去。
课后,老师们针对贾老师这节课,畅所欲言,发表了的自己的见解。
认为读写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活动最后,语文教研组长张彩艳老师就读写结合进行了总结。
这次活动为我们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搭建了一座桥梁,同时让我们更加明白了要想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实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经典文本“读写共生” 叙事描写传递神韵——以《背影》教学为例一、案例背景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但阅读和写作被割裂的现象却依然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
举例来说,我们在阅读中往往会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词句等,这就是阅读“意义”的建构,写作其实也涉及人物形象、好词佳句的“意义”建构。
这两者若能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则能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下面,笔者便以《背影》一课为例,浅谈文学经典文本的“读写共生”教学经验,并阐明对此的一点浅见。
二、教学目标理解文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细节、推断含义、分析语言运用等,使他们能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和深层的信息。
培养审美意识:通过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引导思考和表达: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情感态度:通过《背影》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如感恩父母、关爱亲情、珍惜亲人等,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通过实施“读写共生”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背影》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案例过程(一)深入解读,找好角度《背影》提供的写作启示,可分为以下几个维度:选材、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结构等。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理念,可发现《背影》所在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语言要连贯”,这不仅针对具体句子,而且针对段落与文章整体内容。
因此将《背影》的写作教学切入点定为语言连贯、主题统一、先后有序。
师:记叙和描写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案例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XXX的动作、神态,想象他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
通过自由交流、猜测说话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其吝啬形象的感受。
二、案例分析本文是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主要是针对《儒林外史》中的一段文字进行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但是在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进行修改。
首先,需要删除第一段话中的“生2:”和“师:”,这些是对话中的标记,不应该出现在文章中。
其次,第二段话中的“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想:大侄子呀大侄子,什么亲人不亲人的,满屋子不是亲人吗,不是都来了吗?你没看到我伸的是两个指头吗?你怎么都不明白啊,你们说的都不对呀,我指的是两茎灯草,耗了我的油就是耗了我的钱,你们再不挑掉一茎的话,我是断不了这口气的。
”这段话需要进行改写,使其更符合标准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严监生摇了几下头,想到自己的大侄子,觉得家里的人都是亲人,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呢?他伸出两个手指,指着灯草,认为这些草耗费了他的油和钱,如果不挑掉一些,他就无法忍受。
”接着,第三段话中的“生:”和“师:”也需要删除。
同时,文章中的一些标点符号和用词也需要修改,例如“两根手指头”应该改为“两根手指”,“越来越气愤或越来越绝望的心里活动”应该改为“越来越愤怒或绝望的心理活动”。
最后,文章的结尾也需要进行修改,例如“生自由说。
”这样的表述不太规范,应该改为“学生自由发言”。
同时,文章也需要加上一些反思部分,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案例反思本文的教学案例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文本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但是在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名师读写结合优秀案例一、案例背景。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王老师可是一位超级有名的语文名师哦。
这次,他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探索读写结合的奇妙世界,教学内容是描写动物。
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毕竟小动物们各有各的可爱与特别之处。
二、阅读引导。
1. 故事导入。
王老师先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和小猫的有趣故事。
他说:“我小时候呀,家里有只小花猫。
那家伙可调皮了,有一次它想抓老鼠,结果不小心把花瓶给弄倒了,那‘哗啦’一声,吓得它自己喵呜喵呜直叫,就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小毛孩。
”同学们都被这个故事逗得哈哈大笑,一下子就对小猫充满了兴趣。
2. 经典阅读。
三、写作启发。
1. 观察讨论。
2. 写作框架。
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简单的写作框架:开头先简单介绍小仓鼠是怎么来到自己身边的,就像老舍先生先点明猫是自家的一样;中间部分描写小仓鼠的外形,再重点写它的一两个特别的行为或者习性;最后结尾表达自己对小仓鼠的喜爱之情。
四、写作实践与反馈。
1. 学生创作。
同学们开始埋头写作,教室里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有的同学写得特别快,还不时地露出微笑,看来是和小仓鼠之间有很多有趣的想法要分享;有的同学则皱着眉头,思考着怎么把小仓鼠描写得更生动。
2. 佳作分享。
写作时间结束后,王老师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
小丽同学读道:“我家的小仓鼠是我在宠物市场一眼就看中的。
它浑身雪白,就像一个小雪球。
最有趣的是它吃东西的时候,两只小爪子抱着食物,腮帮子鼓鼓囊囊的,就像塞了两个小馒头。
我特别喜欢我家的小仓鼠,它是我最可爱的小伙伴。
”王老师听了,竖起大拇指说:“小丽同学写得非常好,把小仓鼠的外形和吃东西的样子都写得很形象,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仓鼠的喜爱,这就很棒。
”3. 问题修正。
也有同学的作品存在一些小问题。
小明同学写小仓鼠的外形时,只简单说了一句“小仓鼠很小,毛是棕色的。
”王老师就给他建议:“小明啊,你可以再具体一点,比如小仓鼠的毛像什么呀?它的耳朵、尾巴又是什么样的呢?”小明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马上开始修改自己的作文。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传统课文,以清新的笔调向学生介绍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
课前我就要求孩子们按照“三读一查”的方法作了预习,在课堂上又反复诵读、感受、体验,并且请孩子上台来当小导游,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小兴安岭……按常规该结束新课了,可孩子们仍有些意犹未尽,小声地互相嘀咕着什么。
忽然,一个孩子大声说道:“老师,要是我也能去小兴安岭玩玩就好了!”
孩子们笑了,我也乐了,问道:“那么,如果有机会,你最想哪个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纷纷抢着说:“我想春天去,可以看小鹿!”
“不,秋天去,还要带上一个大口袋,好装酸葡萄、榛子和蘑菇……”
“冬天去,滑雪、堆雪人、看小松鼠……我要和爸爸妈妈一道去!”
……
望着孩子们那激动得红彤彤的脸,我顺势说:“那好,现在请你趴在桌上,静静地闭上眼睛,咱们去梦游兴安岭……”
三分钟过去了,我请孩子们坐直,以小组为单位,讲讲自己精彩的“梦中之旅”,教室里顿时热火朝天,每个孩子都争着讲述自己的“梦”,说的人兴致勃勃,听的人津津有味,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仍然不肯罢休。
见此情形,我说:“这样吧,把你梦游兴安岭的经历写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好吗?”
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交来的作品非常精彩,甚至平时不爱写作的孩子,也写了近二百字,想象力丰富,犹如身临其境。
如:“梦里的冬天,小兴安岭是多么的寒冷啊!我和爸爸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手套,但是手套似乎都不管用了,我们的脸被寒风刮得通红,跟猴子的屁股一个样……”“开始玩雪了!我们从又松又软的雪堆里抓起一把把雪,捏成圆溜溜的雪球,嘭、嘭、嘭……互相攻击对方,真愉快!打着打着,我也被寒冷的冰雪冻成了雪娃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研究"案列分析《普罗米修斯盗火》片段教学传说地球上本没有火种,那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
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的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
它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普罗米修斯多在太阳车所要经过的路上。
当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太阳车轰隆隆从天空中驶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将茴香树的枝条插进太阳车的烈焰中,偷取了火种。
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
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逐凶猛的野兽。
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想象人民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概说:《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古希腊神化故事,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的痛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的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智慧,并且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传说.学生对人类没有火时的生活缺乏认知,所以要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句段来帮助学生弥补这一空缺。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次联校教研的主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研究”对上面片段的句式进行了重点品读。
第一自然段中的“没有……只好……;没有……只好……”,围绕这一句话来练习说话。
还有第四自然段中我增加了小练笔环节,根据人们欣喜若狂的场景,先让学生口头说,再让学生练写“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欣喜若狂。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
通过小练笔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总分结构来写句子,把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通过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人类生活在困苦之中,课文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人们的困苦只表现在这两方面吗?生:不止这两方面.师:好,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没有火的人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