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2
生化实验报告单位:学号:姓名:实验1.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一、实验原理与目的氧化形成为醌,使组织形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但是PPO的存在是水果、蔬菜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一些经济植物产品的质量。
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也是马铃薯解除休眠的指标之一。
本实验将采用马铃薯为主要材料,通过细胞组织破碎匀浆、过滤、离心、硫酸铵沉淀、透析等步骤获得PPO的粗酶液。
通过本项实验,学习和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系统技术。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材料:马铃薯(大约每小组100-200g)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6.(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时配×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ml;0.02M Tris-HCl缓冲液pH7.4(内含0.001M EDTA)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0ml; NaCl;聚乙二醇: DEAE-纤维素 DE52;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三、实验步骤(1)粗酶提取:马铃薯丁按1:1(W/V)比例与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匀浆后4层纱布过滤,滤液以6000rpm离心10min,弃除沉淀获得酶提取液。
(2)盐析分级沉淀:在酶提取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铵使其达到4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然后6000rpm离心20min弃除沉淀;离心上清液再加入固体硫酸铵达到7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再以6000rpm离心20min,弃除上清液,收集粗酶沉淀;沉淀用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 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溶解,装入透析袋中用0.02M 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获得粗酶液供上柱使用。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通过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的形式来了解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和功能。
实验材料和设备•马铃薯样本•绞肉机或搅拌器•磨砂碗和磨砂棒•pH计•试管•离心机•显微镜•多酚氧化酶底物•过氧化氢•水浴器•吸光度计实验步骤1.准备马铃薯样本。
将马铃薯去皮并切成小块。
2.使用绞肉机或搅拌器将马铃薯块搅拌成糊状。
3.将搅拌好的马铃薯糊转移到磨砂碗中。
4.使用磨砂棒在马铃薯糊中搅拌,以破碎细胞壁并释放多酚氧化酶。
5.将磨砂碗中的混合物转移到试管中,并进行pH调节。
6.使用pH计测量试管中的pH值。
将pH值调节至较为适宜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范围内。
7.向试管中加入多酚氧化酶底物。
8.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以促进多酚氧化酶的反应。
9.将试管放置在水浴器中,并根据实验要求设定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10.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
11.取出离心后的试管,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试管中的沉淀物。
12.使用吸光度计测量试管中的吸光度,以确定反应的强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马铃薯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并且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以释放出较高活性的多酚氧化酶。
2.多酚氧化酶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能够有效催化底物的氧化反应。
3.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会产生一定的沉淀物,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4.反应的强度可以通过吸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反应越强烈。
实验结论马铃薯中含有具有较高活性的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能够催化底物的氧化反应,并在合适的pH值和温度下表现出最佳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可以通过吸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反应越强烈。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和功能。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多酚氧化酶在食品加工、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中使用的步骤和方法也为后续类似的实验提供了参考。
一蛋白质提取、纯化及分析技术实验一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一、材料与试剂(1)马铃薯(大约每小组200-300g)(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时配×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 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配置时配。
(3)实验器械与仪器设备:试管与试管架;烧杯、玻璃搅棒;移液管、滴管等;试剂瓶;透析袋;过滤纱布;植物组织匀浆器;PH计和PH试纸;GL-20C高速冷冻离心机;DL-7A大容量低速冷冻离心机二、操作步骤1:粗酶提取:马铃薯组织按1:1(W/V)比例与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匀浆4层后纱布过滤,滤液以6000rpm离心10min,弃除沉淀获得酶提取液。
2:盐析分级沉淀:在酶提取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铵使其达到4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然后6000rpm离心20min弃除沉淀;离心上清液在加入固体硫酸铵达到7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再以6000rpm离心20min,弃除上清夜,收集粗酶沉淀。
沉淀用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溶解,装入透析袋中用0.02N 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获得粗酶液供上柱使用。
三、实验结果获得PPO粗酶液供上柱使用。
实验二柱层析纯化PPO一、材料与试剂试剂:0.02M Tris-HCL缓冲液Ph7.4(内含0.001M EDTA)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0ml;NaCL;聚已二醇;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等;实验器械与仪器设备:试管与试管架、烧杯、玻璃搅棒、移液管、滴管等;试剂瓶、层析柱、pH计和pH试纸、恒流泵、梯度混合仪、核酸蛋白监测仪、GL-20C高速冷冻离心机、DL-7A大容量低速冷冻离心机二、操作步骤1.葡聚糖凝胶的处理、装柱及平衡(1)柱材处理称取一定量的Sephadex G-200干粉,加无离子水或蒸馏水浸泡溶胀48h,去掉悬浮的细微颗粒,为防止凝胶颗粒中的空气存在,影响层析效果,凝胶装柱前一定要将凝胶液中的气体除掉,其办法是将凝胶液放进抽滤瓶中,进行抽真空处理,直到凝胶液中没有气泡出现为止。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引言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在生物和食品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和测定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了解其催化多酚氧化反应的能力及其在食品保存和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马铃薯•磷酸缓冲液•酚酞溶液•过氧化氢溶液•乙酸溶液•乙醇方法1.马铃薯的制备–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
–将切好的马铃薯放入磷酸缓冲液中,浸泡30分钟,以去除马铃薯中的酚类物质。
–用纱布滤去马铃薯块,收集滤液。
2.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将马铃薯滤液转移至离心管中,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
–将上清液与酚酞溶液混合,放置一段时间,观察颜色的变化。
3.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准备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将多酚氧化酶提取液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反应一定时间。
–加入乙酸溶液终止反应。
–通过比色法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得到不同浓度下的吸光度值。
4.数据处理–根据浓度-吸光度曲线,计算出不同浓度下的多酚氧化酶活性。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并测定了其活性。
观察到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多酚氧化酶的存在。
根据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氢的反应,我们测得不同浓度下的吸光度值,并通过比色法计算出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多酚氧化酶在食品保存和生物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食品保存中,多酚氧化酶能够催化食品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减少食品腐败的可能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生物研究中,多酚氧化酶可用于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多酚含量,评估抗氧化能力,并参与一系列生物代谢反应。
然而,本实验并未对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也未对其在食品保存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具体探讨。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包括多酚氧化酶的底物特异性、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其在不同食品和生物样品中的活性测定。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并测定了其活性。
多酚氧化酶在食品保存和生物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实验四、马铃薯块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及酶学性质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一般原理及操作技术方法。
2了解酶的活性与植物组织褐变以及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不耐储藏,在加工过程中去皮切分后非常容易发生酶促褐变,使外观品质和营养价值大为降低,制约着马铃薯的开发利用。
酶促褐变是马铃薯加工产业必须解决的难题。
其中多酚氧化酶是导致马铃薯等果蔬发生酶促褐变的重要酶类。
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直接影响酶促褐变程度。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又称酪氨酸酶、儿茶酚酶、酚酶等.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含铜氧化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氧化形成醌,使组织形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研究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对食品的加工与保藏工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检测食品中多酚氧化酶具有重要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在一定的温度、pH条件下,有氧存在时,能使催化邻苯二酚氧化生成有色物质,单位时间内有色物质在410nm处的吸光度与酶活性强弱成正相关,在分光光度计410nm处使反应体系的OD值产生变化,通过OD值的变化确定PPO的酶活大小。
多酚氧化酶邻苯二酚(儿茶酚)+1∕2O2——————→邻醌+H2O三、试验材料、试剂及试验用品1.材料:马铃薯块茎。
2.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容量瓶3.试剂:L 磷酸缓冲液(pH=);L邻苯二酚;L磷酸氢二钠;L磷酸二氢钠;10mmol/L 柠檬酸;10mmol/L抗坏血酸;10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10mmol/L亚硫酸钠四、实验方法:1.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取马铃薯块茎样品,加入预冷的磷酸缓冲液()3ml,研磨匀浆,转移到离心管中,再用7mL磷酸缓冲液冲洗研钵,合并提取液,在4℃下离心(8000r/min)5min,取上清液为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并量取粗酶液体积。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引言: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之一。
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其中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
本实验旨在研究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马铃薯样品、磷酸盐缓冲液、多酚底物、多酚氧化酶提取液、酶抑制剂、试管、显色液等。
首先,将马铃薯样品切碎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然后,将混合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接下来,将提取液与多酚底物混合,并分别加入不同试管中。
在一定温度下,加入酶抑制剂的试管作为对照组。
最后,加入显色液,测定各试管中的吸光度。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较低的温度下,酶活性较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加,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开始下降。
这是因为在较低温度下,酶的活性受限,酶分子的振动较小,无法与底物有效结合。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分子的振动增大,使得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从而提高了酶的活性。
然而,当温度过高时,酶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酶活性下降。
此外,实验还发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在中性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而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酸性酶,在中性条件下,酶的结构最稳定,最有利于与底物结合。
而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酶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使得酶与底物的结合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酶的活性。
此外,实验还研究了酶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加入酶抑制剂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酶抑制剂可以与酶结合,从而阻止酶与底物的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这一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到酶抑制剂的调控。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实验五多酚氧化酶的制备和性质研究一、目的⒈学习从组织细胞中制备酶的一般方法⒉学习多酚氧化酶的作用特性及影响多酚氧化酶作用的因素二、原理多氧化物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如鲜蘑菇、土豆和水果中。
土豆、水果去皮后表面变成褐色就是由于该酶作用的结果。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以邻苯二酚为例)可用下式表示:多酚氧化酶作用的最适pH为6~7,最适底物是邻苯二酚(儿茶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与邻苯二酚的结构相似,他们也可被氧化为相应的醌类化合物。
因此,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鉴定。
细胞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直接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因为酶是生物催化剂。
要研究某一种因素对于酶催化反应的影响时,仅在被研究的因素呈变化的情况下,测定它对于反应速度的影响,而其他的实验条件应保持一致。
三、材料1)土豆2)高速组织捣碎机3)烧杯(100mL)4)平纹布或纱布5)试管及试管架6)恒温水浴7)小刀8)移液管(2mL、5mL、10mL)四、试剂⑴0.1mol/L的氟化钠(NaF)溶液:把4.2gNaF溶于1000mL水中。
⑵0.01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将1.1g邻苯二酚溶解于1000mL水中,用1%的氢氧化钠调节溶液的pH为6.0 。
新鲜配制,并储存于棕色瓶中。
⑶柠檬酸缓冲液(0.05mol/L,Ph4.8)⑷5%的三氯乙酸溶液⑸苯硫脲(结晶)⑹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⑺0.01mol/L的对苯二酚溶液⑻饱和硫酸铵溶液⑼0.96%的盐酸:把9.6mL浓盐酸加水稀释至1L⑽0.1%的乳酸溶液(100mL水中含有0.1mL的乳酸)⑾0.5%的碳酸钠溶液⑿0.01%的碳酸钠溶液五、操作步骤⒈多酚氧化酶的制备⑴拿一块土豆,洗去上面的泥土⑵把土豆削皮后切成小块⑶称取100g小块土豆,立即加入氟化钠溶液100mL,放入组织捣碎机中研磨30s,(此步最好6个同学一起做,上述用量乘6)⑷把匀浆物通过几层纱布过滤⑸取50mL滤液(注:滤液应无色,若为红色应重新匀浆提取),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硫酸铵溶液,混合后于4℃放置30min,可见有白色沉淀产生。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及其性质研究设计性实验方案题目: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设计性实验方案系(部)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生物科学102班小组成员:韩春、高有湖、高彩云指导教师:张喜峰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及其性质研究设计性实验方案一.研究目的及意义: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人体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地下苹果”之美称”。
我国各省均有种植,种植面积广,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加工利用水平却远落后于国外。
鲜切马铃薯是一种新型的马铃薯初加工制品,因食用方便、快捷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马铃薯切分后呼吸作用和各种衰老代谢反应加剧,品质迅速下降;另外,由于切分造成的机械伤导致细胞破裂,切分表面木质化或褐变,极易失鲜失重,从而降低了其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PPO)鲜切以后催化底物氧化聚合,导致褐变。
目前,马铃薯抗褐变方法主要集中在微波、烫漂、蒸汽处理及驱逐或隔氧等物理方法和应用柠檬酸、亚硫酸盐等抗氧化剂的化学方法,而其他抗氧化剂的研究较少。
为深入研究鲜切马铃薯抗褐变技术措施,探讨马铃薯中PPO酶学特性,笔者系统研究了切分马铃薯中PPO酶活特性,分析了几种常用防腐、防褐抑制剂对切分马铃薯PPO的抑制效果及贮运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马铃薯加工中褐变控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材料与仪器:马铃薯(农生院试验田);邻苯二酚、抗坏血酸、VC、柠檬酸等均为分析纯。
三.仪器与设备: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冷冻离心机、移液枪、水浴锅等。
四.实验原理:马铃薯PPO酶学特性与防褐剂的筛选。
马铃薯切分后,测定不同pH值(4、6、7、8、9)和温度(10-50℃)下PPO活力;通过高温(60-100℃)处理,确定PPO 热稳定性。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不同底物浓度下PPO活性,经米氏方程回归分析,确定PPO酶促反应动力学模型。
通过抗坏血酸、NaHSO4 柠檬酸、壳聚糖、苯甲酸钠、山梨酸钾、EDTA—Na2、丙酸钙、CaCI2,、PVPP等确定马铃薯PPO较合适的防褐剂和防腐剂,选用较为有效的试剂进行L9(3)4正交试验,通过马铃薯丝褐变度确定复合保鲜剂的优化组合。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分离钝化中所用的实验技术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内的氧化酶,在水果和蔬菜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其具有强氧化作用,它可以在加工过程中抑制色素、气味和味道的变化。
因此,分离PPM与钝化处理(inactivation)是加工马铃薯产品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就分离和钝化PPM的实验方法作一详细报道。
一、实验设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胰蛋白酶分离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然后通过过滤、冷冻干燥和钝化处理,使PPM能够抵抗非常低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保持它在制备马铃薯加工产品时良好的功能性。
为了实施以上实验,首先从马铃薯中提取 Enzyme Raw Powder (ERP),然后用进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将ERP中的PPO分离出来,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和钝化处理。
最后,测试所得的产品是否符合特定的质量要求。
本研究中使用的所有原料都来自经过性能认证的合格的马铃薯中提取的低PPM。
二、PPM萃取ERP中的酶分子通常不能直接分离出来,一般采用胰蛋白酶(trypsin)分解ERP中多酚氧化酶中的蛋白质,以溶解PPM,并将其从ERP中分离出来。
在实验中,ERP通过减压滤饼制成粉状,然后加以混合和萃取,得到含有PPO的悬浮液。
在萃取过程中,要考虑时间、温度、pH值、萃取次数,以及胰蛋白酶的用量等因素,以保证分离效果的最佳化。
三、PPO的过滤将萃取的悬浮液通过SMB技术(spontaneous migration morphsim)进行过滤,以获得PPO滤渣,然后再对其进行过滤、冻结干燥和静电分集等技术处理,可实现对PPO的进一步纯化和分离。
本实验采用的技术是根据回收率和活性结合电泳(electrophoresis)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活性元素大小分馏(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等多种方法,达到实验要求的高质量产品。
1. 了解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测定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操作技术。
3. 通过实验,分析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PPO)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在适宜的条件下,PPO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类物质,使植物组织发生褐变。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吸光度的变化来计算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材料:新鲜马铃薯、0.1mol/L邻苯二酚溶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NaF溶液、5%三氯乙酸溶液、硫脲、0.01mol/L间苯二酚、蒸馏水。
2. 仪器:分光光度计、匀浆机、离心机、恒温水浴、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酶液的制备:取新鲜马铃薯150g,洗净后切块,加入150mL 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50mL,于3500r/min离心5-10min,取上清液。
2. 酶活性测定: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
向A、B、C三管中加入0.1mol/L邻苯二酚溶液1mL、pH6.8磷酸盐缓冲液2mL,向A、B管中加入酶液0.5mL,C管不加。
将三管置于恒温水浴中,在反应时间分别为0、10、20、30、40、50min时,取出A、B、C三管,分别加入5%三氯乙酸溶液1mL,摇匀后于41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3. 数据处理:以邻苯二酚为标准曲线,计算酶活性。
五、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邻苯二酚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酶活性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不同反应时间下的酶活性。
3.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分析:通过实验,分析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对酶活性的影响。
1. 成功掌握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2. 通过实验,分析了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温度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多酚氧化酶(PPO)在植物组织中的作用及其活性测定的原理。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PPO活性的操作技术。
3. 分析不同条件下PPO活性的变化,如pH值、温度等。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它能够催化酚类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醌类物质,进而引起植物组织的褐变。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PPO的活性,通过测量反应体系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来反映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马铃薯、茶叶、茶叶提取物等。
2. 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 6.0)、0.01mol/L邻苯二酚溶液、5%三氯乙酸溶液、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0.01mol/L的NaF溶液、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硫脲等。
四、实验步骤1. 酶提取:取一定量的马铃薯或茶叶,加入适量磷酸缓冲液(pH 6.0),用匀浆机充分匀浆,过滤,收集滤液。
2. 酶活性测定:取适量酶液,加入0.01mol/L邻苯二酚溶液,在4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 酶活性计算:根据吸光度变化计算酶活性,公式如下:\[ 酶活性 = \frac{ΔA}{Δt} \times V_{底物} \]其中,ΔA为吸光度变化,Δt为反应时间,V_{底物}为底物体积。
4. 影响因素实验:分别考察pH值、温度、底物浓度等因素对PPO活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酶活性测定: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得到不同样品的酶活性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样品的酶活性| 样品 | 酶活性(U/mg) || -------- | -------------- || 马铃薯 | 1.23 || 茶叶 | 0.98 || 茶叶提取物 | 1.57 |从表1可以看出,茶叶提取物的酶活性最高,马铃薯次之,茶叶最低。
2. 影响因素实验:(1)pH值:在pH 4.0~7.0范围内,PPO活性随pH值升高而增加,在pH 6.0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提取与褐变的条件与抑制》实验时间:2010年11月17日12:30-17:10实验目的:我们希望探究马铃薯切开后为何会变色及如何抑制。
于是我们决定尝试提取多酚氧化酶并研究其褐变的条件。
实验原理:我们通过3组实验,提取粗酶液,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粗酶液的颜色变化来探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实验过程:一、提取粗酶液1.取10.0g 洗净去皮的马铃薯块茎,切碎,放入研钵中。
2.加约15ml的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
3.匀浆后4层纱布过滤,得到一次过滤粗酶液。
二、进行对比试验1.在第一次获得的粗酶液中,我们为了熟悉试验仪器,将粗酶液在离心机中以4000rpm离心10min,得到棕黄色液体,在容器底部有白色沉淀。
将离心后上层清夜倒入1号试管,20分钟后棕黄色液体变为深棕色。
一个小时后无明显变化,4.5小时后发现上层液体出现黑色颗粒。
2.第二次我们仅将粗酶液离心3min,这是为了防止粗酶液在离心过程中反应,影响后续实验,离心过后粗酶液无变色,分别将试液倒入4号5号试管。
将4号试管在酒精灯上煮沸后静置,将5号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1分钟后静置。
此时两个试管均较浑浊,10分钟后两个试管均出现部分沉淀,20分钟后4号试管分成上下两层,上层透明,下层为白色沉淀。
5号试管分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白色絮状物,中层透明,下层为白色沉淀。
40分钟试管后无变化。
说明加热可以抑制多酚氧化酶。
3.第三次同第二次离心3min后将粗酶液加入8.2.7.3.6号试管,将2号试管加入较多氢氧化钠溶液,7号试管加入较少氢氧化钠溶液,在3号试管中加入较少稀盐酸,在6号试管中加入试管稀盐酸,8号试管不做处理进行对照。
4.5小时后8号试管中液体变为灰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
2号试管中液体变为棕黑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下层较透明。
7号试管中液体变为灰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
3号试管中液体变为棕灰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比下层棕色深。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结果:
1. 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按表1加入各试剂)
加入各试剂后混匀
37℃保温8min
现象:1号试管变成深褐色,2、3号试管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论:有底物和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发生反应。
2. 多酚氧化酶的化学性质(按表2加入各试剂)
加入各试剂后混匀
37℃保温10min
现象:1号试管变成深褐色,2号试管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论:5%三氯乙酸很明显的降低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为抑制剂。
3. 底物的专一性(按表3加入各试剂)
加入各试剂后混匀
37℃保温9min
现象:1号试管变成深褐色,2号试管无明显变化。
结论:多酚氧化酶对邻二苯酚有专一性。
1 2 3 1 2
1 2 1 2
1 2 1 2 3
4.底物浓度的影响(按表4加入各试剂)
1 2 3 1 2 3
加入各试剂后混匀37℃保温1min
现象:三个试管颜色颜色发生不同程度加深。
1号试管颜色最浅,其次是2号,3号试管颜色最深。
结论:底物浓度的大小影响多酚氧化酶的催化速率,底物浓度越高,催化速率越快。
5.酶浓度的影响(按表5加入各试剂)
1 2 1 2
加入各试剂后混匀37℃保温2min
现象:1号试管褐色比2号试管深
结论:酶底物浓度的大小影响多酚氧化酶的催化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酶浓度越大,催化速率越大
6.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1 2 3 4 5 1 2 3 4 5
加入各试剂后混匀37℃保温5min
注释:1、2、3、4、5号管的pH分别为1、3、5、7、9
现象:1、2、3号试管,颜色依次加深,4号试管颜色最深,5号试管次之。
结论:pH小于最适pH时,pH越大,酶活性越高;pH等于最适pH时活性最大;超过最适pH时,酶活性又开始降低。
此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在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