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快速繁殖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12
一、实习背景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
由于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铃薯快繁技术是指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快速大量繁殖马铃薯优良品种,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深入了解马铃薯快繁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在XX农业大学参加了马铃薯快繁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马铃薯快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马铃薯脱毒苗的培育方法。
3. 提高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 了解马铃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马铃薯快繁技术原理马铃薯快繁技术主要包括脱毒苗的培育和大量繁殖两个阶段。
脱毒苗的培育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去除马铃薯体内的病毒,获得无病毒的植株。
大量繁殖则是通过扦插、嫁接等方法,将脱毒苗大量繁殖成可种植的植株。
2. 实验室操作技能培训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基本操作规程,包括无菌操作、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培养等。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后续的马铃薯快繁实验打下了基础。
3. 马铃薯脱毒苗的培育(1)材料准备:选取优良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进行表面消毒,去除病毒。
(2)组织培养: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块茎切割成小块,接种到含有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进行组织培养。
(3)脱毒苗筛选:通过显微镜观察,筛选出无病毒的植株。
(4)大量繁殖:将脱毒苗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大量繁殖。
4. 马铃薯快繁实验(1)扦插繁殖:将脱毒苗的茎段进行扦插,诱导生根。
(2)嫁接繁殖:将脱毒苗的茎段嫁接到健康的马铃薯植株上,实现繁殖。
(3)栽培管理:对繁殖出的马铃薯植株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等管理。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深入了解了马铃薯快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录一立题依据---------------------------------------2 二主要研究内容-----------------------------------2 三技术路线---------------------------------------5 四要达到的技术或经济指标-------------------------6 五经济效益分析-----------------------------------9 六研究进度--------------------------------------10 七风险分析--------------------------------------10 八项目组成员------------------------------------11一立题依据(1)马铃薯是高度杂合的,因此它们的种子后代不可能与原种完全相同。
只有由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在遗传上才能与其亲本植物完全相同,从而使品种的特性代代相传。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称为植物离体无性繁殖。
马铃薯试管苗在光照条件下进行自养的程度大于异养。
相反,在高浓度的糖类存在的情况下,以及在无光照的限制条件下,马铃薯向着诱导生成试管薯的过程。
这样生长出来的试管薯称之为原种种薯。
(2)短枝发生型是指外植体携带的带叶茎段,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萌发,形成完整植株,再将其剪成带叶茎段,继代再成苗的繁殖方法。
该方法与田间枝条的扦插繁殖方法类似,故又称为微型扦插。
能一次成苗,遗传性状稳定,培养过程简单,移栽成活率高。
许多花卉、葡萄、马铃薯等试管苗的繁殖常用此方法。
(3)在黑暗环境的诱导下,马铃薯试管苗可以在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结出种薯,且悬于茎秆上。
马铃薯试管薯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脱毒技术,在组织培养条件下高倍扩繁脱毒试苗,进而诱导试管苗所形成的块茎。
马铃薯快繁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马铃薯作为一种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种植。
为了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生产成本,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积极开展马铃薯快繁技术研究。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马铃薯快繁技术的过程,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为今后马铃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马铃薯快繁技术培训,了解了马铃薯快繁的基本原理、流程及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配制培养基、无菌操作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知识。
2. 实习过程(1)外植体消毒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马铃薯块茎作为外植体。
将块茎去皮、切块,并用流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70%酒精消毒30秒,无菌水清洗,再用5%次氯酸钠消毒10分钟,无菌水清洗。
最后,将外植体放入无菌水中备用。
(2)愈伤组织诱导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外植体放入诱导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包含植物激素、营养成分等。
放入培养箱中,调节温度为18-22℃,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3)愈伤组织增殖在诱导培养基中,愈伤组织逐渐形成。
当愈伤组织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其转移到增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增殖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比例有所不同,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分裂和增殖。
(4)分化培养将增殖后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中,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比例调整为有利于芽分化的程度。
在分化培养过程中,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以促进芽的分化和生长。
(5)炼苗移栽当芽苗长到2-3片叶时,将其从培养瓶中取出,洗净根部的培养基,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适应外界环境。
然后,将芽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中,适当遮阳,保持湿度,防止干旱。
(6)栽培管理在移栽后的一个月内,定期浇水、施肥,并及时防治病虫害。
当植株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进行土壤栽培,直至成熟。
三、实习成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马铃薯快繁技术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各个环节的关键因素。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成功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并分化出了芽苗。
一.实验设计方案快速繁殖培养基为MS培养基。
诱导培养基的配方如下:MS培养基+5mg/L 6-BA+8%蔗糖。
采用固液培养法诱导。
结薯率=总结薯个数/植株总数×100%单薯的重量=总重量/总薯数*100%步骤(3)培养将果酱瓶置于培养室中培养,培养条件是室温25-27℃。
每天光照16小时。
光强2000-3000lx。
②、更换培养基后,将果酱瓶放在室温25-27℃完全黑暗的条件下静止培养,不需要摇动或者摆动。
(五)注意事项由于高温高压灭菌会对部分物质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配制培养基时要予以注意。
如NAA要最后加。
(一)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1、马铃薯试管苗快繁结果:下图为马铃薯试管苗快繁结果:图1 马铃薯试管苗快繁结果由图可见:经培养,瓶内15株(每瓶5棵,共3瓶)均成活,长势良好,株高和茎粗正常,叶片深绿色偏小;未出现茎段陡长的现象。
但由于培养时间较长,果酱瓶内培养基明显减少。
2、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结果:由于时间关系,本小组实验绝大部分培育的苗尚未开始结薯,有极个别瓶苗结1-2个。
因此,不方便计算结薯率和单薯的重量。
(二)实验分析讨论1、光照对苗的快繁影响较大。
中期观察发现,苗未直立生长,且整体向一个方向倾斜,有较明显的向光生长趋势。
后期对培养瓶移位,改变捕光方向和位置后,有明显改善。
这是由于培养架内各处光照不均匀,以至偏向角落的苗向光生长。
2、马铃薯试管苗快繁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的苗始终不长高,且不生根。
这是由于扦插时,违背了其形态学特性,故不生根。
3、避光才能诱导微型薯的产生。
在培育过程中,不时会有同学打开挡光布,甚至直接将培养瓶拿出来观察,这对试管薯的诱导是及其不利的。
4、有些同学快繁培养基耗尽后未及时更换或补充新的培养基,以致快繁苗因营养缺乏而死。
(三)实验总结本次实验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培养基的配制、试管苗快繁培养以及马铃薯试管薯诱导。
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合作,操作谨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及生长过程。
2. 掌握马铃薯的繁殖方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2. 土壤3. 花盆4. 水壶5. 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6. 记录本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选取健康的马铃薯,去掉腐烂、发霉的部分。
(2)将马铃薯切成小块,每个小块保留1-2个芽眼。
(3)准备好花盆、土壤、水壶等实验材料。
2. 马铃薯种植(1)在花盆中铺上一层土壤,厚度约为10厘米。
(2)将马铃薯小块芽眼朝上,均匀地摆放在土壤上。
(3)再覆盖一层土壤,厚度约为5厘米。
(4)用喷壶喷水,使土壤湿润。
3. 马铃薯生长观察(1)每天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叶片、茎、根的变化。
(2)观察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记录下高度、宽度等数据。
(3)观察马铃薯的抗病能力,记录下病虫害发生的情况。
4. 马铃薯繁殖(1)待马铃薯生长到一定阶段,选取健康的植株进行繁殖。
(2)将植株上的芽眼割下来,放入新的花盆中。
(3)按照种植马铃薯的步骤进行种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2. 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较快,大约每周增长2-3厘米。
3.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需要及时防治。
4. 通过观察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了解到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以后种植马铃薯提供了经验。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让我们了解了马铃薯的种植方法、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
通过实验,我们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种植马铃薯需要关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保证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土壤质量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讨,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们对马铃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种植马铃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农业种植技术,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及繁殖方法。
2. 掌握马铃薯的离体培养技术。
3. 观察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刀片、移液枪、培养皿、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氯化钙、葡萄糖、琼脂、氢氧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等。
三、实验方法1. 马铃薯块茎表面消毒:将马铃薯块茎洗净,用无菌刀片切去表面1-2cm,用无菌水清洗3-5次,再用70%酒精浸泡1分钟,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2. 马铃薯芽尖剥离:用无菌刀片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块茎切成3cm×3cm的小块,确保芽尖位于小块中央。
3. 培养基制备:按照以下配方制备培养基:- 营养基:马铃薯浸出粉20g,葡萄糖20g,氯化钠1g,氯化钙0.5g,硝酸钾0.5g,硫酸铜0.01g,琼脂10g。
- pH值调至6.0-6.5。
4. 培养基灭菌: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于无菌培养皿中,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为20分钟。
5. 马铃薯芽尖接种: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将马铃薯芽尖接种于培养基上,每皿接种3个芽尖。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光照强度为2000-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7.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马铃薯芽尖的生长情况,记录芽尖的生长高度、叶色、叶形等形态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芽尖生长情况: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生长,表现为芽尖变绿,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第10天,芽尖高度可达1cm左右,叶片开始展开,颜色鲜绿。
第15天,芽尖高度可达2cm左右,叶片数量增多,颜色更加鲜绿。
2. 马铃薯芽尖形态变化: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分化出茎和叶,茎逐渐变粗,叶片逐渐展开。
第10天,茎粗约1mm,叶片数量约4片,颜色鲜绿。
第15天,茎粗约2mm,叶片数量约6片,颜色更加鲜绿。
马铃薯组培快繁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马铃薯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
1.马铃薯鲜根茎;
2.呋喃、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机试剂;
3.组织培养基。
实验方法:
1.将马铃薯鲜根茎表皮和细胞分离;
2.制备酵母提取物培养基;
3.将马铃薯组织进行无菌培养;
4.对组培快繁效果进行观察并记录;
5.探究温度、光照、培养基成分等因素对马铃薯组培快繁的影响。
实验结果:
经过6个月的组培, 马铃薯组织得到快速繁殖, 从单个组织增殖到100个以上, 可见组织培养在马铃薯鲜根茎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探究因素对组培快繁的影响过程中, 发现温度、光照和培养基成分三者间都有显著影响。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组织培养, 但也容易导致组织失去活性。
光照则会影响植物代谢活动以及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导致组
织死亡。
而培养基成分则是影响效果较大的因素之一, 其中激素的添加比例、营养因素的比例、蔗糖的浓度等都将会影响组培效果。
实验结论:
马铃薯组培快繁具有一定的优势, 适宜的培养条件下, 可实现快速繁殖, 以便进行后续的育种和研究工作。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 需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调节, 保证组织能够生长、分化、产生完整的植株。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繁殖方式。
2. 掌握马铃薯繁殖的步骤。
3. 观察马铃薯繁殖过程中植株的生长变化。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若干个。
2. 肥沃的土壤。
3. 花盆或种植箱。
4. 浇水工具。
5. 记录本。
三、实验步骤1. 准备马铃薯:选取大小均匀、无病虫害的马铃薯作为实验材料。
2. 播种:将马铃薯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然后用刀将马铃薯切成若干块,每块带有一个芽眼。
3. 播种:将切好的马铃薯块放入花盆或种植箱中,芽眼朝上,间距适中。
4. 土壤准备:在花盆或种植箱中放入肥沃的土壤,厚度约10厘米。
5. 播种:将马铃薯块轻轻埋入土壤中,覆盖土壤,使芽眼露出。
6. 浇水: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7. 管理:将花盆或种植箱放置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8.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记录植株的生长变化。
四、实验结果1. 第1周:马铃薯块发芽,长出嫩芽。
2. 第2周:嫩芽逐渐生长,植株开始直立。
3. 第3周:植株高度达到10厘米左右,叶片逐渐展开。
4. 第4周:植株高度达到20厘米左右,叶片更加茂盛。
5. 第5周:植株高度达到30厘米左右,部分植株开始开花。
6. 第6周:植株高度达到40厘米左右,部分植株结果。
五、实验结论1. 马铃薯可以通过切块繁殖,每块带有一个芽眼。
2. 马铃薯繁殖过程中,植株的生长变化明显,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生长周期约6周。
3. 马铃薯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以及肥沃的土壤。
六、实验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马铃薯的繁殖方式,掌握了马铃薯繁殖的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观察到马铃薯的生长变化,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
同时,我也明白了科学实验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科学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技术,实现马铃薯的无性繁殖。
2. 了解马铃薯脱毒快繁的过程和方法,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
3. 探究不同培养基、激素配比、培养条件等因素对马铃薯茎尖生长和脱毒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2. 茎尖: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马铃薯植株,取其茎尖作为实验材料3. 培养基:MS培养基,添加0.1 mg/L NAA、0.1 mg/L 6-BA、0.1 mg/L GA3,pH值5.8~6.04. 灭菌剂:70%酒精、1%氯化汞溶液、无菌水5. 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解剖镜、接种针、培养皿、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等三、实验方法1. 茎尖剥离: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中,将茎尖放置在30-40倍解剖镜下,用接种针小心除去茎尖周围的叶片组织,暴露出顶端圆滑的生长点,用接种针细心切取所需的茎尖分生组织(长度0.1-0.2mm,带有一二个叶原基)。
2. 培养基制备:将MS培养基、激素等成分按照要求混合均匀,调整pH值至5.8~6.0。
3. 接种:将切取的茎尖分生组织接种于制备好的培养基中,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
4. 培养条件:温度22-25℃,湿度80%-85%,光照强度2000-4000lx,每天光照16小时。
5. 茎尖生长与增殖:30-40天后,茎尖明显增长,此时结合(371)热处理6-8周。
期间经常观察,及时去除污染苗、变褐死亡苗、生长不良的植株。
6. 病毒检测:将剩余的大部分生长正常的苗在继代培养基中再增殖一次,待植株生长到一定大小时进行病毒检测。
病毒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7.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获得:根据检测结果,将含有病毒的株系淘汰掉,保留下完全不含病毒的株系,即获得脱毒马铃薯基础材料——马铃薯脱毒试管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培养基对茎尖生长和脱毒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S培养基添加0.1 mg/L NAA、0.1 mg/L 6-BA、0.1 mg/L GA3的培养基条件下,茎尖生长速度较快,脱毒效果较好。
实验序号实验五实验名称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快繁和微型薯的诱导实验时间2010年6月——8月实验室组培实验室1.实验目的(1)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快速繁殖;(2)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
通过本次实验,进一步熟悉无菌操作技术;了解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过程,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提供必要的基础苗。
2.实验原理、设备及材料:实验仪器及用具:50mL三角瓶、500mL搪瓷杯、25mL量筒、1mL和5mL 吸管、PH试纸、封口膜、棉线、药勺、称量纸、电炉、普通电子天平、酒精棉球、小块纱布、灭菌滤纸、枪状镊子、手术剪、解剖刀、已灭菌培养皿、酒精灯、超净工作台。
药品和试剂:MS基本培养基母液、马铃薯快速繁殖培养基、蒸馏水、75% 酒精、蔗糖、琼脂、NAA、6-BA、水解酪蛋白、1moL/L HCL、1mol/LNaOH。
3.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一)实验准备:材料:马铃薯脱毒试管苗。
培养基:(1)单节茎段繁殖:MS+蔗糖2.5%+琼脂0.8%(2)微型薯诱导:MS+BAP(5mg/L)+CCC(500mg/L)+蔗糖2%(3)微型薯保存:MS+蔗糖2.5%+甘露醇4%+琼脂0.8%.(二)单节茎段繁殖1).在无菌条件下,将由茎尖培养得到的脱毒小植株从试管中取出,放在无菌培养皿中。
2)将小植株切成单节茎段,每段只带有1——2个叶片和腋芽。
将茎段植入装有mL单节茎段繁殖培养基的试管中,每管4个茎段。
3)将试管置于培养室中培养。
培养条件是:18——22C,每天光照16h,光强1000lx,。
4)2——3个月后,每个茎段都能长出十多个叶片,为开始液体振荡培养提供了足够的材料。
(三)液体振荡培养:1)把由单节茎段培养得到的小植株打顶去根后,整个投入液体振荡繁殖培养基中。
每个250mL三角瓶装20mL培养基,接种5个茎条。
每个茎条长约4cm,沿其全长着生6个腋芽。
2)接种后将三角瓶置于摇床上,摇床转速60r/min,每天光照16h,光照1000lx。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土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蔬菜,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
为了提高土豆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开展土豆育种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验,了解土豆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有效的育种方法,为我国土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豆的生物学特性,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有效的育种方法,提高土豆的产量和品质。
3. 培育出具有抗病性、适应性强的优良土豆品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不同品种的土豆作为亲本,包括普通土豆、彩色土豆和抗病土豆等。
2. 实验方法:(1)选择亲本: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土豆作为亲本。
(2)杂交组合:将亲本进行杂交,得到杂交后代。
(3)选择育种材料:对杂交后代进行观察和筛选,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育种材料。
(4)田间试验: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等指标。
(5)品种鉴定:对育种材料进行品种鉴定,确定其品种特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育种材料筛选:通过观察和筛选,从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包括高产量、高品质、抗病性强等。
2. 田间试验结果: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品种。
3. 品种鉴定结果:经过品种鉴定,确定了一部分育种材料具有新的品种特性,为我国土豆品种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土豆的生物学特性,为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育种方法,提高了土豆的产量和品质。
3. 培育出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土豆品种,为我国土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实验展望1. 进一步优化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
2. 加强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
3. 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高我国土豆产业的整体水平。
总之,本实验对土豆育种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马铃薯茎尖培养实验报告黄佳妮 27号马铃薯属茄科植物,是分布很广的一种重要作物,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在生产中多采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在繁殖过程中易受病毒和细菌侵染导致产量下降。
利用无菌操作通过组织和细胞培养,不但可以产生去病毒的试管苗,还可以缩短生长周期,而进行大批量的快速繁殖。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1.2实验方法:1) 配制培养基:MS+GA30.05mg/L+6-BA0.5mg/L+NAA0.2mg/L+3%蔗糖15g+0.7%琼脂3.5g2) 取材:采用在室内发芽,当芽长到4~5cm时,即可用于剥取茎尖。
3) 消毒:自来水下冲洗20~30min,切成单芽茎段。
将顶芽或侧芽连同部分茎段用70%酒精浸泡5~10s,无菌水冲洗1次,再经0.1%升汞处理8~10min,用无菌水冲洗3~5次。
4) 茎尖剥离:在超净工作台上,剥取茎尖,剥离时一手用镊子将茎芽按住,另一只手用解剖针将叶原基仔细剥掉。
当圆亮半球形的茎尖生长点充分暴露出来时,用锋利的刀片切下大小0.1~0.25mm,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并迅速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
5) 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0~26℃,光照16h/d,光照强度3000lx。
2~3周可形成小芽,4~6周长成小植株。
2 关键技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茎尖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MS+GA30.05mg/L+6-BA0.5mg/L+NAA0.2mg/L+3%蔗糖15g+0.7%琼脂3.5g,PH5.8,为比较好的培养基组合。
其次,每次消毒的芽不要太多,以防放置时间过长,茎尖褐变,用解剖针剥离茎尖时要小心地除去茎尖周围的叶片组织,不要用解剖针来回挑,使芽上的病毒带到茎尖。
3 技术路线图马铃薯块茎20min切成单芽茎段分装接种剥离茎尖瓶1 2 3 44 结果与分析4.1实验结果实验只进行到初代培养,共接种了两批,第一批的培养一段时间后不见有生长,第二批基本成功,有长出愈伤组织并生长出小芽。
一、实习目的本次马铃薯种子繁殖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马铃薯种子繁殖的过程,掌握种子繁殖的技巧,进一步认识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对马铃薯育种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X农业大学马铃薯研究所三、实习内容1. 种子采集与处理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如何选择发育良好的2~3年生马铃薯植株作为采种母株。
在果皮变为浅黄色、种子呈褐色时进行采收。
因成熟度不一致,应随熟随采,晒干脱出种子,放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
2. 播种时期与方法根据实习指导老师的建议,我们了解到播种季节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北方有浇灌条件的地方,于4月中、下旬5厘米地温稳定在15℃即可播种。
春季土壤水分不足、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抢墒播种。
北方直播以早春和晚秋为好,或者在雨季及初秋套播。
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早春播种。
播种方法分为直播法和育苗移栽法。
直播法多采用条播,于做好的畦内,按行距25~30厘米,开2~3厘米浅沟,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5~6厘米,播完轻轻镇压,每667米2地播种量1千克左右。
育苗移栽法是在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做苗床,将已催芽的种子拌细沙均匀撒于床面,上盖2厘米过筛细土,并在苗床上加盖塑料薄膜,以利保湿。
3. 种子繁殖管理播种后,我们要保持土壤湿润,大约15天即可出苗。
待幼苗出齐后,分2~3次间掉过密和瘦弱的小苗,保持株距8~12厘米。
在生长过程中,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施肥。
4. 观察与记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每天观察马铃薯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植株高度、叶片颜色、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马铃薯种子繁殖实习,我们掌握了以下知识和技能:1. 马铃薯种子繁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种子采集、处理、播种、管理等方面的技巧;3. 马铃薯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 病虫害防治方法。
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两点:1. 种子繁殖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育种速度,缩短育种周期;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马铃薯种子繁殖技术。
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快速繁殖总结报告黑美人即紫色马铃薯,是甘肃省兰州陇神航天育种研究所与甘肃陇神现代农业公司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成功的马铃薯新品种,薯体长椭圆形,纵径6~15cm,横径2~6cm,表皮光滑,乌黑发亮,富有光泽,薯肉深紫色,其营养价值比普通马铃薯高,它不但含有普通马铃薯所拥有的淀粉、蛋白质、有机酸,而且富含花青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经测试,淀粉含量高达13%~15%,每百克含蛋白质2.45g、脂肪0.10g、碳水化合物16.50g、钙11mg、钾342mg、镁22.90mg、胡萝卜素0.01mg,该品种呈紫黑色的原因是富含花青素42mg/kg,具有抗癌、养颜、美容、抗衰老、增强体质等功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黑美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市场价格为6元/千克,按产量2 240kg/667m2计,商品率按70%,每667m2收入达9 400元。
因此,进行“黑美人”快速繁殖,给大田提供更多种薯,意义重大。
1场地选择及准备场地选择在榆中县三角城乡周前村,面积为250m2的冷棚,用蛭石粉等基质栽培。
先用砖块围宽1.20m、高0.30m、长视场地而定的长方形槽,槽边周围用双层地膜铺盖,槽与槽之间的距离为40cm(操作间及走道)。
然后在槽内填装蛭石粉等基质,并将其耙平,厚25cm。
然后用水管浇透水。
2栽种及管理从3月25日开始,栽种前对场地进行灭菌消毒。
将温室密闭,用硫磺粉与锯末混合(每立方米用硫磺2.40g,锯末5g),点燃后熏蒸一天一夜,然后打开门窗,通风6~7d。
通风后,进行栽种,有三种方式:2.1小整薯(20g~50g)栽培基质为蛭石粉,密度为20cm×20cm,用小锄开沟,将种薯芽眼朝上,摆放同一高度,覆盖基质10cm。
2.2芽栽基质为蛭石粉,从种薯上选定饱满芽子并掰下,按20cm×15cm的密度,用小锄开沟,将芽朝上,栽种深度以芽端部刚露出基质表面为度,将芽子摆上,然后雍上基质,并适当用力栽实。
实习报告:马铃薯种子繁殖研究一、实习背景马铃薯作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上,马铃薯的繁殖主要依靠块茎进行无性繁殖,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积累和遗传多样性的下降。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设计和杂交技术的突破,马铃薯种子繁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次实习报告将对马铃薯种子繁殖的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习目的1. 学习马铃薯种子繁殖的基本技术;2. 掌握马铃薯种子繁殖过程中的管理要点;3. 探讨马铃薯种子繁殖的优势和可行性;4. 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习内容1. 种子准备:选择成熟度一致、健康无病虫害的马铃薯植株作为采种母株,当果皮变为浅黄色、种子呈褐色时采收。
采收后进行晒干脱种,将种子放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
2. 播种时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
一般来说,春播、夏播、秋播均可。
北方地区在4月中、下旬,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15℃时即可播种。
3.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法。
在整理好的畦内,按行距25~30厘米开2~3厘米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5~6厘米。
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大约15天即可出苗。
4. 苗期管理:出苗后,及时进行间苗、定苗,保持株距8~12厘米。
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保持土壤湿度。
5. 移栽:当苗高8~12厘米时,选择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移栽。
移栽前进行适度修剪,去除病虫害严重的叶片,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6. 移栽后管理:移栽后及时浇水、施肥,促进植株生长。
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四、实习心得与分析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马铃薯种子繁殖的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与传统的块茎繁殖相比,种子繁殖具有以下优势:1. 繁殖速度快:种子繁殖可以实现一年两熟,提高土地利用率;2. 遗传多样性丰富:种子繁殖有利于筛选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3. 病虫害防控:种子繁殖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积累,提高作物安全性;4. 便于仓储和运输:种子繁殖便于仓储和运输,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