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一单元古代诗歌三首(五四制)
- 格式:ppt
- 大小:319.00 KB
- 文档页数:22
11《古代诗歌三首》同步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2.体会诗人情怀,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诗歌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山河景色的感悟。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是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情境导入,引发共鸣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朗诵: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人们总会生出几番感慨,你们有没有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感动过呢?【设计意图】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与课文主题联系起来。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游览过的名山大川或者印象深刻的自然风景,以及内心的感受,例如:登上泰山顶峰的激动、面对大海的感慨等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美好的事物,人们总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3.引出古诗,点明主题教师:在古代,许多诗人面对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代诗歌,去感受诗人们面对山河所发出的咏叹,体会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自身的情感体验,自然地引向古人对山河景色的感悟和表达,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二、课堂活动(一)我会读1.观察诗歌,引出问题教师利用PPT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今天要学习的三首古诗从形式上看有什么共同之处?★猜一猜它们在朗读时,节奏应该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形式进行观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类型,并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铺垫。
2.师生互动,总结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并用PPT进行总结:★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节奏是:二二三★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些字都是押韵的,这叫做押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五四制)语文课本重点内容第1课:《草原》1、作者简介: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2、重点字词:勾勒境界洒脱鞭子疾驰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3、字词释义: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可以增强氛围,使人感觉情景更加真实。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鄂温克: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第2课《丁香结》1、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
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奖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2、重点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3、字词释义:朦胧:不清楚,模糊。
斗室:指极小的房子。
毫:指毛笔。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等不一致。
第3课《花之歌》1、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古代诗歌三首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词。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孟浩然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齐名。
四十岁前隐居在鹿门山,后到京城长安游历,一生不得志。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朗读节奏zhǔ洲上,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歌大意天渐渐黑了下来,建德江上起了一片雾,在烟雾迷蒙中,诗人一个人留宿在江中的一艘小船上。
天低低的,月亮倒映在冷冷的江水中,离人那么近。
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一幅场景?歌赏析愁。
中会有什么感受呢?用诗中的一个字回答。
歌赏析独自在外,思乡之愁。
诗中的“客”字,表明诗人此时身在他乡。
来的?歌赏析示例:如果我能在家乡,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4.满怀的愁绪只能向身边的月亮倾诉了。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说什么呢?歌赏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旅途愁思的诗。
诗人独自一人漂泊他乡,日暮之时,舟泊建德江上,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由景及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主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 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时间:夏季地点事件共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题目释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诗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 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朗读节奏天空中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翻滚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跳。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诗歌赏析备课综合资料一、《宿建德江》,一个“愁”字十分了得唐人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本是一首行旅诗,可是因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得极佳,又很容易让人当成描绘幽美的晚景的写景诗,而忘了前面的那个“愁”字。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
古人写行旅的诗文极多,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以为这是诗人多愁善感为赋诗而强说愁。
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事,是一种前卫时尚的消费,可是,我们应该理解古人,古人的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古代的文人总是行迹匆匆的,有的是求师,有的是赶考,有的是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
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一个任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
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
也有为数不多真正的旅行者,如徐霞客,如青年时的司马迁,但那是要冒危险的,是要吃苦的。
那个时候,没有公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
动辄几月一年,多则数载,许多人的许多生命是在行旅中度过的。
可以说李白、杜甫、林则徐全是逝于行旅的。
司马迁年轻时曾游历大半个中国,若是现在,那是算不得什么的,可是当年其辛苦是难以言说的。
“移舟泊烟渚”,“移舟”是慢慢地行舟,因为没有目的地,没有归程,所以船并不是急急回家的那个样子。
欲泊之“烟渚”,又是个并不清晰的地方,有没有热水,有没有暖床,全是未知的。
之所以“泊烟渚”,并不是到站了,只是因为“日暮”不能走了,是不得已,于是自然引出了“客愁”。
客愁是“新”的,那么自然也就有“旧愁”了。
一路行走是愁,不走了还是愁,这是愁上加愁,“新愁”之后必然还是更新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