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43
《古代诗歌三首》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宿建德江》
1、从体裁上来看,这首诗属于。
2、烟渚: 渚:
3、暮:
4、客:
5、旷:
6、本诗的感情基调可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
7、写出本诗的对偶句: , .
8、“野旷天低树”是,写出了远近的纵深感,“江清月近人”是诗人所见的景象.
9、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望湖楼在(地点).
2、醉书: 。
3、苏轼,字,号,宋代家。
4、翻墨:。
5、本诗描写了(时节)的的奇丽场景。
6、本诗运用、的修辞写出了雨前乌云的态势和暴雨
的特点。
7、诗中、、、各自登场,色彩对比强烈,令人眼花缭乱,称奇不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辛弃疾,字,号。
(朝代)爱国词人。
2、“西江月”词的,“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 .
3、这首词按字数分属于。
4、别枝:
5、茅店:
6、社林:
7、见:
8、“忽见”一词可以看出词人的心情。
9、“惊鹊”和“鸣蝉”越发衬托出夏夜乡村的气氛.
9、作者从、、三方面描写了夏夜风光,反映了作者的心情。
《诗三首》中心意思
1、《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2、《短歌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歌纵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3、《归园田居》是作者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
诗歌表现了陶渊明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以下是100首古代唐诗: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3.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6.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8.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0.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11.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2.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4.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5.宫词•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6.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7.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8.哥舒歌•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19.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0.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七言绝句】21.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22.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3.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24.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原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古代诗歌四首简介2.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翻译及原文3.第二首诗歌:《登鹳雀楼》翻译及原文4.第三首诗歌:《将进酒》翻译及原文5.第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及原文正文一、古代诗歌四首简介古代诗歌四首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作者和风格,是中华古典诗歌的瑰宝。
二、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翻译及原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
诗句通过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光景,表现了作者在夜晚寂静的时候,思念故乡的心情。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第二首诗歌:《登鹳雀楼》翻译及原文《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绘楼观自然美景的名篇。
诗中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外江水、山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第三首诗歌:《将进酒》翻译及原文《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以酒为题材的豪放诗篇。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饮酒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自信。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第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及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佳作。
诗中通过描绘古原草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古代经典诗歌100首1.《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片,是一幅充满生机、生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2.《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向所爱者倾诉离别的痛苦、至死不渝的情感和重逢的希望〕3.《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登楼所想所见〕4.《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表达对友人的惜别和勉励之情〕6.《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写晚年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8.《南园》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假设个书生万户侯。
★抒写作者愿意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假设个:哪个〕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抒写怀乡思亲的深情〕10.《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借红豆表达眷念朋友,珍重友谊的思想感情〕11.《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二、学习《登鹳雀楼》
1. 介绍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歌内容,重点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5. 背诵诗歌。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 介绍作者李白和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歌内容,重点讲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5. 背诵诗歌。
四、学习《江雪》
1. 介绍作者柳宗元和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歌内容,重点讲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5. 背诵诗歌。
五、总结与思考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第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床前:床的前面。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地上霜:指地面上凝结的霜。
举头:抬头。
望明月:看着月亮。
低头:垂下头。
思故乡:思念家乡。
第二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白日:白天。
依山尽:依靠山脚,尽头。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
入海流:水流注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想要眺望千里景色。
更上一层楼:进一步登上高楼。
第三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眠:春天睡得深沉。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亮了。
处处:到处。
闻啼鸟:听到鸟儿的啼鸣声。
夜来:从昨晚到今天早晨。
风雨声:风声和雨声。
花落:花儿掉落。
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第四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岱宗:泰山(中国五岳之一)的别称。
齐鲁:指山东地区,此处代指见证着古代历史的地方。
青未了:青色的山峰无尽无情,美丽如画。
造化:指大自然的创造。
钟神秀:泰山美丽的景色。
阴阳:指白天与黑夜的交替。
割昏晓:割开黑夜与白天。
荡胸:使胸襟浩荡开阔。
生曾云:诗人的胸襟在云中降生。
决眦:眼泪滑落。
入归鸟:返回巢穴的鸟儿。
凌绝顶:登上最高峰。
一览众山小:俯瞰众山,感叹自然之伟大。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没有涉及法律名词。
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在初中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学过哪些重点古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代三首七年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一)钱塘湖春行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古代诗歌精选100首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画》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1.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4.《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6.《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7.《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8.《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9.《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1.《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三首》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以下是《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的一份可能的内容:标题:《古诗三首》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文是一篇韵文诗,由三首古代诗歌组成。
- 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夜泊船戏金陵渡》、《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 诗歌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
二、《夜泊船戏金陵渡》- 诗歌描述了作者夜晚泊船时,看到金陵渡上的人们欢闹嬉戏的情景。
- 通过描写江水、游船和灯光等细节,展示了江南夜晚的美丽景色。
- 诗歌末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音乐性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夜景的赞美。
三、《静夜思》- 诗歌描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忽然想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 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诗歌最后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的深切。
四、《登鹳雀楼》- 诗歌描述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美丽江南风光。
- 通过描绘楼顶的景色,例如草长莺飞、云淡风轻等,展示了江南的繁草盈庭和美丽景色。
- 诗歌末两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风光的赞美。
五、古诗特点- 古代诗歌多以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诗句为主,这些句子的字数有一定的规律。
- 诗歌的韵律优美,往往采用叠词、押韵等手法,使诗歌更加有韵味。
- 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念、赞美和感叹之情。
六、课堂思考题1. 你最喜欢《古诗三首》中的哪首诗歌?为什么?2. 古诗中常用的押韵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 你觉得古诗与现代诗有什么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