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理工学院无机化学课件之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1

湖南理工学院无机化学课件之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1

湖南理工学院无机化学课件之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1
湖南理工学院无机化学课件之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1

湖南理工学院无机化学课件之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1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习题1

化学热力学基础部分1

1.应用公式θm r G?(T)=θm r H

?(T)-Tθm r S?(T),计算下列反应的θm rH?(298.15K)值,并判断反应在298.15K及标准态下能否自发向右进行。

8Al(s)+3Fe3O4(s)→4A12O3(s)+9Fe(s)

2.通过计算说明下列反应:

2CuO(s)→Cu2O(s)+21O2(g)

(1)在常温(298.15K)、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

(2)在700K时、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

3.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K c、K p、Kθ的表达式:

(1)CH4(g)+H2O(g)?CO(g)+3H2(g)

(2)NH3?21N2(g)+23H2(g)

(3)CaCO3(s)?CaO(s)+CO2(g)

(4)A12O3(s)+3H2(g)?2Al(s)+3H2O(g)

4.298.15K时,下列反应:

2H 2O 2(l)

?

2H 2O(l)+O 2(g)

θ

m

r H ?=-196.10kJ·mol -1

,θm

r S ?=125.76kJ·ml -1

·K -1

试分别计算该反应在298.15K 和373.15K 的K θ

值。

5.试判断下列反应: N 2(g)+3H 2(g)→2NH 3(g)

(1)在298.15K 、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 (2)计算298.15K 时该反应的K θ

值。

6. 在294.8K 时反应:NH 4HS(s)?NH 3(g)+H 2S(g) K θ

=0.070,求:

(1)平衡时该气体混合物的总压。

(2)在同样的实验中,NH 3的最初分压为25.3kPa 时,H 2S 的平衡分压为多少?

7. 将NO 和O 2注入一保持在673K 的固定容器中,在反应发生以前,它们的分压分别为:p(NO)=101kPa ,p(O 2)=286kPa 。当反应:2NO(g)+O 2(g)?2NO 2(g)达平衡时,p(NO 2)=79.2kPa 。计算该反应的K θ

θ

m

r G ?值。

答案

1. )(9)(4)(3)(83243s Fe s O Al s O Fe s Al +→+

1/-??mol KJ H m f θ

0 -1118.4 -1675.7 0

11/--??K mol J S m θ28.33 146.4 50.92 27.28 16.33474.14630)7.1675(409)298(-?-=?---?+?=?mol KJ H m r θ

1164.2164.146333.28892.50427.289)298(--??-=?-?-?+?=?K mol J S m r θ

0.328310)64.216(15.2986.3347)298(15.298)298( )298(13

2.(1) )

(21

)()(222g O s O Cu s CuO +→

1/-??mol KJ G m f θ

-129.7 -146.0 0

04.113)7.129(2)0.146()298(1>?=-?--=?-mol KJ G m r θ

∴在298K 及标态下不能自发进行。

(2) )

(21

)()(222g O s O Cu s CuO +→

1/-??mol KJ H m f θ

-157.3 168.6 0

11/--??K mol J S m θ 42.63 93.14 205.138

1146)3.157(2)6.168()298(-?=-?--=?mol KJ H m r θ

11449.11063.4222/138.20514.93)298(--??=?-+=?K mol J S m r θ

069.68449.110700146)298()298( )298(1>?=?-=?-?=?-mol KJ S T H G m r m r m r θ

θθ

∴700K ,标态反应下不能自发进行。

3(1))(3)()()(224g H g CO g O H g CH +?+

]/)([]/)([]/)([]/)([243

2θθθθθ

p O H p p CH p p H p p CO p K ??=

(2)

)(21

)(23)(223g N g H g NH +→

]/)([]

/)([]/)([32

3

22

1

2θθ

θ

θp NH p p H p p N p K ?=

(3))()()(23g CO s CaO s CaCO +?

θθp CO p K /)(2=

(4))(3)(2)(3)(2232l O H s Al g H s O Al +?+

323

2]/)([]/)([θθθ

p H p p O H p K =

4.

24

.94314.876.12515.298314.81010.196ln 3)

298(=+??--=?+?-=R S RT H K m r m r θθθ

40)298(10441.8?=θK

336

.78314.876.12515.373314.81010.196ln 3)

373(=+??--=?+?-=R S RT H K m r m r θθθ

34)373(10049.1?=θK

5.(1) )(2)(3)(322g NH g H g N →+

1/-??mol KJ G m f θ

0 0 -16.45

09.320)45.16(2)298(1

(2)27

.1315.298314.8109.32)298(ln 3

=??--=?-=RT G K m r θ

θ

51081.5?=θK

6.(1) )()()(234g S H g NH s HS NH +? 平衡压力/Pa P P

070.0]/[]/)([]/)([223==?=θθθθp P p S H p p NH p K

P=26.46KPa

KPa P P 92.522==总

(2) )()()(234g S H g NH s HS NH +? 平衡压力/Pa 25.3 0 平衡分压/Pa 25.3+x x

070

.0)()3.25(2

=?+=

θθP x

x K

x=16.68KPa

7. T=673K )(2)()(222g NO g O g NO =+ 始分压/Pa 101 286 0 平衡分压/Pa 101-79.2 286-19.2/2 79.2 =21.8 =246.2

36

.5)10/2.246()10/8.21()10/2.79(2

2222

2=?=θ

K

139.936.5ln 673314.8ln -?-=??-=-=?mol KJ K RT G m r θθ

习题2

化学热力学基础部分2

1 什么叫状态函数?什么叫广度性质?什么叫强度性质?

解:体系的性质是由体系的状态确定的,这些性质是状态的函数,称为状态函数;

体系的广度性质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具有加和性。体系某一广度性质的数值等于体系中各部分该广度性质的加和。

体系的强度性质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即不具有加和性。平衡体系某一强度性质的数值与体系中任一部分该强度性质的数值相等。

2 自发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解:(1)自发过程具有方向性;

(2)自发过程具有一定的限度;

(3)进行自发过程的体系具有做有用功(非体积功)的能力。

3 什么叫混乱度?什么叫熵?它们有什么关系?

解:混乱度也称为无序度,它的大小与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微观状态数目有关。

熵就是用来描述体系混乱程度大小的函数。 体系的混乱度越高,熵值就越大。 4 什么叫自由能判据?它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解:用自由能的改变量来判断过程的自发性就叫自由能判据。

应用条件:定温、定压不作有用功。 5 298K 时6.5g 液体苯在弹式量热计中完全燃烧,放热272.3kJ 。求该反应的θ

m

r

U ?和θ

m

r

H ?。

解:因为:C 6H 6(l )+7.5O 2(g )=6CO 2(g )+3H 2O (l )

θ

m

r U ?=-272.3÷(6.5/78)=-3267.6 kJ·mol -1

θ

m

r H ?=θ

m

r

U ?+∑B

B

RT

g v

)(

=-3267.6+(6-7.5)

×8.314×298×10-3

=-3271.3. kJ·mol -1

6 298K ,标准状态下HgO 在开口容器中加热分解,若吸热22.7kJ 可生成Hg (l )50.10g ,求该反应的θm

r

H ?,若在密封的容器中反应,生成

同样量的Hg (l )需吸热多少?

解:HgO(s)=Hg(l) + 1/2O 2(g)

θ

m

r H ?=22.7÷(50.10/200.59)=90.89 kJ·mol

-1

θ

m

r H ?=θ

m

r

U ?+∑B

B

RT

g v

)(

θ

m

r U ?=

θ

m

r H ?-∑B

B

RT

g v

)(=90.89-

0.5×8.314×298×10-3

=89.65 kJ·mol -1

Q =89.65×50.10÷200.59=22.4

kJ·mol -1

7 已知298K ,标准状态下

(1)

)

(2)()(2212s CuO g O s O Cu =+

)

1(θ

m r H ?=-146.02 kJ·mol -1

(2))()()(2

s O Cu s Cu s CuO =+

)

2(θ

m r H ?=-

11.30 kJ·mol -1

求)

()()()3(22

1

g O s Cu s CuO +

=的θm

r

H ?。

解:因为反应 (3)= – [(1)+(2)], 所以ΔH 3°= - (-146.02 – 11.30) = 157.32( kJ/mol )

8 已知298K ,标准状态下

(1) Fe 2O 3(s)+3CO(g)=2Fe(s)+3CO 2(g)

)

1(θ

m r H ?=-24.77 kJ·mol -1

(2) 3Fe 2O 3(s)+CO(g)=2Fe 3O 4(s)+

CO 2(g)

)

2(θ

m r H ?=-52.19 kJ·mol -1

(3) Fe 3O 4(s)+CO(g) =3FeO(s)+

CO 2(g)

)

3(θ

m

r H ?=39.01 kJ·mol -1

求(4)Fe(s)+CO 2(g) =FeO(s)+CO(g)的θm

r

H ?。

解:因为反应 (4)= [(3)×2 +(2)-(1)×3]÷6

θ

m

r H ?(4)=[39.01×2 +(-52.19)-(-24.77)×3]

÷6

=16.69 kJ·mol -1

9 由θm

f

H ?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在298K 、标

准状态下的反应热θm

r

H ?。

(1) 4NH 3(g)+5O 2(g) = 4NO(g) +

6H 2O(l)

(2) 8Al(s) + 3Fe 3O 4(s) = 4Al 2O 3(s) +

9Fe(s)

(3) CO(g) + H 2O(g) = CO 2(g) + H 2(g) 解:(1)ΔH 298°= [4×90.25 + 6×(-285.84)]-4×(-46.11)= -1169.6(kJ/mol)

(2)ΔH 298°= 4×(-1676)-3×(-1120.9)= -3341.3(kJ/mol)

(3)ΔH 298°=(-393.51)-[(-110.53)+(-241.82)]= -41.16(kJ/mol)

10 由θm

f

H ?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在298K 、标

准状态下的反应热θm

r

H ?。

解:(1)Δ

H 298

°

=[(-3226.87 )+(-285.84)]–[(-3267.54)+(-254.64)]= 9.47 (kJ/mol) (2)Δ

H 298

°

=[(-254.64)+(-1166.37)]-[(-871.54)+(-570.78)]=21.

31(kJ/mol)

11 由葡萄糖的燃烧热和水及二氧化碳的生成热数据,求298K 标准状态下葡萄糖的θm

f

H ?。

解:由C 6H 12O 6(s)+6O 2(g)=6CO 2(g)+ 6H 2O(l)可知:

θ

m

r H ?=[)

(6126O H C H

m

c

θ?]=[6)

(2CO H

m

f

θ?+6)

(2O H H

m

f

θ?]-

)(6

12

6O H C H m f θ

?

)

(6126O H C H m f θ

?=[6

)

(2CO H m f θ

?+6

)

(2O H H m f θ

?] -

)

(6126O H C H m c θ

?

=[6×(-393.51)+6×(-

285.84)] -2803.03

=-1273.07 kJ·mol -1

12 已知298K 时,下列反应

BaCO 3(s )=BaO

(s )+ CO 2(s )

θ

m

f H ?/kJ·mol -1 -1216.29 -548.10

-393.51

θ

m

S / J·k -1

·mol -1

112.13 72.09

213.64

求298K 时,该反应的θ

m r H ?,θ

m r S ?和θ

m

r G ?,

以及该反应可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

Δ

H 298

°

=

(-548.10)+(-393.51)-(-1216.29)= 274.68(kJ/mol) ΔS 298°= (72.09 + 213.64) – 112.13 = 173.6 (J/mol ·K)

ΔG 298°=ΔH 298°- T ΔS 298°= 274.68 – 298 ×173.6×10-3 = 222.95(kJ/mol) ΔG T °=ΔH 298°- T ΔS 298°< 0 ,

自发反应温度T >ΔH 298°/ΔS 298°=

274.68/ 0.1736 = 1582 (K)

13

θ

m

f G ?和θm

S 数据,计算下列反应在298K 时

的θm

r

G ?,θ

m

r

S ?和θm

r

H ?。

(1) Ca(OH)2(s) + CO 2(g) = CaCO 3(s) +

H 2O(l)

(2) N 2(g) + 3H 2(g) = 2NH 3(g)

(3)2H2S(g) + 3O2(g) =2SO2(g) + 2H2O(l)

解:(1)ΔG298°= (-1128.8-237.19)-(-898.56-394.36)=-73.07(kJ/mol) ΔS298°= (92.88+69.94)-(83.39+213.64) =-134.21(J/mol·K)

ΔH298°=ΔG298°+ TΔS298°= -73.07+298×(-134.21)×10-3 = -113.06(kJ/mol) (2)ΔG298°= 2×(-16.5)-0 =-33.0(kJ/mol)

ΔS298°=2×192.3-(191.5+3×130.57) =-198.61(J/mol·K)

ΔH298°=ΔG298°+ TΔS298°= -33.0+298×(-198.61)×10-3 = -92.19(kJ/mol) (3)ΔG298°= [2×(-300.19)+ 2×(-237.19)]- 2×(-33.6) =-1007.56(kJ/mol)

ΔS298°=2×248.1+2×69.94-(2×205.7+3×205.03) =-390.41(J/mol·K)

ΔH298°=ΔG298°+ TΔS298°= -1007.56+298×(-390.41)×10-3 = -1123.9(kJ/mol)

习题3

化学热力学基础部分3

1. 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内容:在25℃及标准态下,每氧化1molNH 3(g)生成NO(g)和H 2O(g)并将放热226.2kJ 。

2.在高炉中炼铁,主要反应有:

C(s)+O 2(g)→CO 2(g)

2

1

CO 2(g)+

)

(C 21

s )(CO g → )(CO g +31Fe 2O 3(s)→3

2

Fe(s)+CO 2(g)

(1)分别计算298.15K 时各反应的θ

m

r H ?和各反应

θm

r H ?之和;

(2)将上列三个反应式合并成一个总反应方程式,应用各物质的θ

m

f

H ?(298.15K)值计算总反应的

θm

r H ?,并与(1)计算结果比较,作出结论。

3.已知298.15K 时反应:

3H 2(g)+N 2(g)

2NH 3(g)

m

rH ?)1=-92.22kJ·mol -1

2H 2(g)+O 2(g) → 2H 2O(g);

(

θm

rH ?)2= -483.636kJ·mol -1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θ

m

rH ?)3:

4NH 3(g)+3O 2(g)→N 2(g)+6H 2O(g)

4. 利用

θm

f H ?数据计算下列反应的恒压反应热;

(1)3F 3O 4(s)+4H 2(g)→3Fe(s)+4H 2O(g) (2)4NH 3(g)+5O 2(g)→4NO(g)+6H 2O(g) (3)3NO 2+H 2O(l)→2HNO 3(l)+NO(g) 5. 己知Ag 2O(s)+2HCl(g)→2AgCl(s)+H 2O(l),

θm

rH ?=-324.9kJ·mol -1

θ

m

f H ?(A

g 2O ,

s)=-31.0kJ·mol -1

,试求AgCl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答案 1.

)

(2

3

)()(45223g O H g NO g O NH +→+

1

37.226)298(-?-=?mol KJ K H m r θ

2.(1))()()(2

2

g CO g O s C →+

1

115.393-?-=?mol KJ H r θ

)()(2

1

)(212g CO s C g CO →+

)

298(K H m f θ

? -393.50 0 -110.54

1

221.862/)15.393()54.110()298(-?=---=?mol KJ K H r θ

)()(3

2

)()(232g CO s Fe s O Fe g CO +→

+

)298(K H m f θ

? -110.54 -824.2 0 -393.50

1323.8]3/)2.824()54.110[()50.393()298(-?-=-+---=?mol KJ K H r θ

152.315)23.8(21.8650.393-?-=-++-=?mol KJ H m r θ

(2) )

(31

)(32)(31)()(322322s Fe g CO s O Fe g O s C +→++

)298(K H m f θ

? 0 0 -824.2 -393.50 0

12.315)2.824(31

)50.393(32)298(-?-=---=

?mol KJ K H m r θ

与(1)结果比较恰好相等,证明了赫斯定律。

3.)(2)()(3).1(322g NH g N g H →+ 1

122.92)(-?-=?mol KJ H m r θ )(2)()(2).2(222g O H g O g H →+ 12636.483

)(-?-=?m o l KJ H m r θ

)(6)(2)(3)(4).3(2223g O H g N g O g NH +→+ ()1(2)2(3)3(?-?=)

1

3468.1266)22.92(2)636.483(3)(-?-=-?--?=?mol KJ H m r θ

4.(1) )(4)(3)(4)(2243g O H s Fe g H s O Fe +=+

1/-??mol KJ H m f θ -1118.4 0 0 -241.818

1128.151)4.1118(0)818.241(4-?=--+-?==?mol KJ Q H p m r θ

(2) )(6)(4)(5)(4223g O H g NO g O g NH +=+

1/-??mol KJ H m f θ -46.11 0 90.25 -241.818

1468.9050)11.46(4)818.241(625.904-?-=--?--?+?==?mol KJ Q H p m r θ

(3) )()(2)()(3322g NO l HNO l O H g NO +=+

1/-??mol KJ H m f θ 33.18 -285.83 -174.10 90.25

166.71)83.285(18.33325.90)10.174(2-?-=--?-+-?==?mol KJ Q H p m r θ

5. )()(2)(2)(2l O H s AgCl g HCl s Ag +→+

1/-??mol KJ H m f θ

-30.57 -92.307 ? -285.83

1229.324)307.90(2)57.30()83.285(),(2),(2),(),(),(2-?-=-----+?=?-?-?+?=?mol KJ s AgCl H s O Ag H s AgO H l O H H s AgCl H H m f m f m f m f m f m r θθθθθθ

1127.127),(-?-=?mol KJ s AgCl H m f θ

高中化学化学除杂考试试题

离子共存高考试题 1.(91全国化学,21)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H 4+、NO 3-、Al 3+、Cl - B .Na +、Al 3+、K +、NO 3- C .MnO 4- 、K + 、SO 42- 、Na + D .K + 、SO 42- 、HCO 3- 、NO 3- 2.(92全国化学,15)若某溶液跟甲基橙作用呈红色,则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浓度不可能很大的是 A .SO 42- B .S 2- C .CO 32- D .Cl - 3.(93全国化学,16)下列各组离子:(1)I —、ClO —、NO 3—、H +(2)K +、NH 4+、HCO 3 — 、OH — (3)SO 32—、SO 42—、Cl —、OH — (4)Fe 3+、Cu 2+、SO 42—、Cl — (5)H +、K +、AlO 2—、 HSO 3— (6)Ca 2+、Na +、SO 42—、CO 32—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1)和(6) B .(3)和(4) C .(2)和(5) D .(1)和(4) 4.(94全国化学,13)在PH=3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 大量共存的离子组 A .Al 3+ Ag + NO 3— Cl — B .Mg 2+ NH 4+ NO 3— Cl — C .Ba 2+ K + S 2— Cl — D .Zn 2+ Na + NO 3— SO 42— 5.(95全国化学,11)在pH =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a +、K +、S 2-、Cl - B .Al 3+、Mg 2+、SO 42-、Cl - C .K +、Na +、AlO 2-、NO 3- D .K +、Na +、SO 42-、S 2O 32- 6.(96全国化学,11)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 .K +、Na +、HSO 3-、Cl - B .Na +、Ba 2+、AlO 2-、NO 3- C .NH 4+、K +、Cl -、NO 3- D .K +、Na +、ClO -、S 2-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化学反应原理测试1

《化学反应原理》测试题1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Cu. 64 A g .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B.水是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C.水的电离是放热过程 D.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在50 ℃时水的pH小于7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 B.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是自发过程 C.熵增大的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D.电解池的反应是属于自发反应 3.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c(NH4+)最大的是()。 A. B. C. D.NH3.H2O 4.常温时,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 7 D.无法确定 5.氯化铜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铁杂质,若要制得纯净的氯化铜(Fe(OH)3沉淀的pH是3.7,Cu(OH)2沉淀的pH是6.0),向溶液中加入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NaOH B.CuO C.Cu(OH)2 D.Cu(OH)2CO3 6.常温时,将足量的AgCl固体分别加入同体积的下列各溶液中,溶解的AgCl最少的是()。 A.1 mol·L-1的MgCl2溶液B.2 mol·L-1的NaCl溶液 C.1.4 mol·L-1的BaCl2溶液 D.1 mol·L-1的AlCl3溶液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 W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B.K 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 C.对已达到化学平衡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常数(K)一定改变 D.一般情况下,一元弱酸HA的K a越大,表明该酸的酸性越弱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H+离子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B.0.1 mol/L KOH溶液和0.1 mol/L氨水中,其c(OH-)相等 C.pH为1的盐酸的c(H+)是pH为3的盐酸的100倍 D.Na2 CO3溶液中,c(Na+)是c(CO32-)的两倍 10.用锌和1 mol/L稀硫酸溶液制取氢气,欲提高制取氢气的速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改用98%的浓硫酸 B.使用更小颗粒的锌粒

《化学反应原理》试卷及答案

《化学反应原理》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意。) 1.“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饮用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C.生石灰 D.蔗糖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 D.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生成物和反应物具有的各自总能量 4.把HI气体充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HI(g)H 2(g)+I2(g),在反应趋向平衡状态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I的生成速率等于其分解速率 B.HI的生成速率小于其分解速率 C.HI的生成速率大于其分解速率 D.无法判断HI的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的相对大小 5.氨水中有下列平衡NH 3·H2O NH4++OH-,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向左移动,且NH4+浓度增大的是( ) A.加NaOH B.加HCl C.加NH4Cl D.加同浓度的氨水6.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CO2 B.NaOH溶液 C.NH3·H2O D.HCl 7.下列可用于测定溶液pH且精确度最高的是( ) A.酸碱指示剂 B.pH计 C.精密pH试纸 D.广泛pH试纸 8.下列盐:①FeCl3②CH3COONa ③NaCl,其水溶液的pH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 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 离 : 注意: 水解 : 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 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 ,“—”表示 ;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 l 、s 、aq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测试题含答案 质量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1.下列反应中,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s)====2KCl(s)+3O2(g) ΔH=- kJ·mol-1 ΔS=1 110 J·mol-1·K-1 (g)====C(s,石墨)+1/2 O2(g) ΔH = kJ·mol-1ΔS=- J·mol-1·K-1 (OH)2(s)+2H2O(l)+O2(g)====4Fe(OH)3(s) ΔH =- kJ·mol-1 ΔS =- J·mol-1·K-1 (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l) ΔH = kJ·mol-1ΔS = J·mol-1·K-1 2.下列反应中,熵减小的是() A、(NH4)2CO3(s)=NH4HCO3(s)+NH3(g) B、2N2O5(g)=4NO2(g)+O2(g) C、 MgCO3(s)=MgO(s)+CO2(g) D、2CO(g)=2C(s)+O2(g) 3.反应4NH3(气)+5O2(气) 4NO(气)+6H2O (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

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 . (NH 3) = mol/(L ·s ) B .v (O 2) = mol/(L ·s ) C .v (NO) = mol/(L ·s ) D .v (H 2O) = mol/(L ·s ) 4. 将4molA 气体和2molB 气体在2L 的容器中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 (g )+B (g ) 2C (g ),若经2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L -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L -1 ·s -1 ②用物质B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mol ·L -1 ·s -1 ③平衡时物质A 的转化率为70%, ④平衡时物质B 的浓度为·L -1 ,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在2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 (气)+B(气) 2C (气)+D (气)若最初加入的A 和 B 都是4 mol ,在前10s A 的平均反应速度为 mol/(L ·s),则10s 时,容器中B 的物质的量是( ) A. mol B. mol C. mol D. mol ·l -1 的硫酸和过量的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 〕 A 碳酸钠固体 B 水 C 硝酸钾溶液 D 硫酸铵固体 7. 将ag 块状碳酸钙与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图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bg(b

专题化学反应原理试题

【反应原理】 1. 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Ⅰ) CO(g)+2H2(g)CH3OH(g) ΔH1= kJ·mol-1 (Ⅱ) CO2(g)+3H2(g)CH3OH(g)+H2O(g) ΔH2= 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Ⅲ) CO(g)+H2O(g)CO2(g)+H2(g) ΔH3= 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Ⅳ) 2CH3OH(g)CH3OCH3(g)+H2O(g) ΔH4= 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 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Ⅳ)对于CO转化率的影 响: 。? (2) 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 响: 。? (3) 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 Zn Al O和Al2O3)、压强为 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 是。? (4)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1 mol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2. 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测量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 I2O5可使H2S、CO、HCl等被氧化,常用于定量测定CO的含量。已知:

2I2(s)+5O2(g)2I2O5(s) ΔH= kJ·mol-1 2CO(g)+O2(g)2CO2(g) ΔH= kJ·mol-1 写出CO(g)与I2O5(s)反应生成I2(s)和CO2(g)的热化学方程 式: 。 (2) 一定条件下,NO2与SO2反应生成SO3和NO两种气体。将体积比为1∶2的NO2、SO2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 A. 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 C. 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 每消耗1 mol SO2的同时生成1 mol NO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的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 。 (3) 新型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化学原理是采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SO2,再用一定量的磷酸与上述吸收产物反应。该技术的优点除了能回收利用SO2外,还能得到一种复合肥料,该复合肥料可能的化学式为(写出一种即可)。 (4) 右图是一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以水煤气(CO、H2)为燃料,一定比例的Li2CO3和Na2CO3低熔混合物为电解质。写出B极的电极反应式: 。 (5) 工业上常用Na2CO3溶液吸收法处理氮的氧化物(以NO和NO2的混合物为例)。已知:NO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NO+NO2+Na2CO32NaNO2+CO2 2NO2+Na2CO3NaNO2+NaNO3+CO2 ①用足量的Na2CO3溶液完全吸收NO和NO2的混合物,每产生 L(标准状况)CO2(全部逸出)时,吸收液质量就增加44 g,则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比为。 ②用Na2CO3溶液吸收法处理氮的氧化物存在的缺点 是。 3. “氢能”将是未来最理想的新能源。 (1) 实验测得,1g H2(g)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 kJ热量,则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 某化学家根据“原子经济”的思想,设计了如下制备H2的反应步骤: ①CaBr2+H2O CaO+2HBr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选修四_化学反应原理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下图的是( ) A .铁与硫粉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B .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C .Ba(OH)2·8H 2O 晶体和NH 4Cl 晶体混合 D .碳酸钙的分解 2.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12.1 kJ·mol -1; ΔH =-55.6 kJ·mol -1。则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等于( ) A .-67.7 kJ·mo l -1 B .-43.5 kJ·mol -1 C .+43.5 kJ·mol -1 D .+67.7 kJ·mol -1 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 ( ) A. 2H 2(g)+O 2(g)=2H 2O(l);△H 1;2H 2(g)+O 2(g)=2H 2O(g);△H 2 B.S(g)+O 2(g)=SO 2(g);△H 1; S(s)+O 2(g)=SO 2(g);△H 2 C.C(s)+1/2O 2(g)=CO(g);△H 1; C(s)+O 2(g)=CO 2(g);△H 2 D.H 2(g)+Cl 2(g)=2HCl(g);△H 1; 1/2H 2(g)+1/2Cl 2(g)=HCl(g);△H 2。 4.某同学为了使反应2HCl+2Ag====2AgCl+H 2↑能进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方案是 ( ) 5.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X 为碳棒,开关K 置于A 处可减缓铁的腐蚀 B .若X 为锌棒,开关K 置于A 或B 处均可减缓铁的腐蚀 C .若X 为锌棒,开关K 置于B 处时,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H ++2e -=H 2↑ D .若X 为碳棒,开关K 置于A 处时,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H ++2e -=H 2↑ 6.(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第一学期中)如下图所示,各烧杯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 A .②①③④⑤⑥ B .⑤④②①③⑥ C.⑤④③①②⑥ D .⑤③②④①⑥ 7.(2013届山东枣庄期中考试)将4 mol A 气体和2mol B 气体在2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 A (g ) +B (g ) 2 C (g ),经2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0.6 mo l·L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物质A 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 -1·s -1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类型:A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题 2014.1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Fe:56 Cu: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分析。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均能自发进行 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储存”起来 C.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D.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溶液 2.250℃和101 kPa时,反应2N2O5(g)= 4NO2(g)+ O2(g) ΔH = +56.76 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D.是熵增加的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被氧化 B.原电池反应是导致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故不能用来减缓金属的腐蚀 C.为保护地下铁管不受腐蚀,将其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D.钢铁因含杂质而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所以合金都不耐腐蚀 4.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 ..Na2SO4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则一段时间后( ) A.溶液pH变大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原理自测试题11页word

月考一复习题 一、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命名 1.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2.0.1 mol某有机物的蒸汽跟过量O 2混合后点燃,生成13.2gCO 2 和5.4gH 2 O,该有机物 跟金属钠反应放出H 2,又能跟新制Cu(OH) 2 悬浊液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还能跟乙酸反应生成酯 类化合物,该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 A.CH 3一CH(OCH 3 )一CHO B. C.D. 3.下列各化合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1,3—二丁烯B. 3—丁醇 C.甲基苯酚D.2—甲基丁烷 4.蛭得净M是一种抗血吸虫病药,其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可看作是酚类化合物B.M可看作是芳香族化合物 C.M可看作是磷酸的酚酯D.M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5.《化学教育》报道了数起人因食用有“瘦肉精”的猪肉和内脏,而发生急性中毒的恶性事件。这足以说明,目前由于奸商的违法经营,已使“瘦肉精”变成了“害人精”。“瘦肉精”的结构可表示为: 下列关于“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质量为313.5 g B.属于芳香烃 C.分子式为C 12H 19 Cl 3 N 2 O D.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6.下列反应的产物中,有的有同分异构体,有的没有同分异构体,其中—定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的反应是( )。 A.异戊二烯()与等物质的量的Br 2 发生加成反应 B.2一氯丁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HCl分子的反应 C.甲苯在—定条件下发生硝化生成—硝基甲苯的反应 D.2,2—二甲基丙烷和氯气等物质的量反应 7.下列文字表述与反应方程式对应且正确的是( ) A.溴乙烷中滴入AgNO 3 溶液检验其中的溴元素:Br-+Ag+=AgBr↓ B.用醋酸除去水垢:CaCO 3+2H+=Ca2++H 2 O+CO 2 ↑ C.利用腐蚀法制作印刷线路板: Fe3++Cu=Fe2++Cu2+ D.实验室用液溴和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制溴苯: 8.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B. C. D. 9.美军为打击躲藏在阿富汗山洞中的恐怖分子,使用了一种名为BLU—82的高效能燃料空气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除产生高温外,还可使山洞内的氧气耗尽,致使所有生物窒息死亡而山洞不致完全崩塌,以便后续军队进入山洞鉴别死者身份。燃料空气弹所装炸药的成分之—是环氧乙烷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 1.三草酸合铁酸钾K 3[Fe(C 2O 4)3]·3H 2O 是一种绿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光照或受热易分解。实验室要制备K 3[Fe(C 2O 4)3]·3H 2O 并测定2- 24C O 的含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I .FeC 2O 4·2H 2O 的制备 向烧杯中加入5.0g(NH 4)2Fe(SO 4)2·6H 2O 、15mL 蒸馏水、1mL3moL/L 的硫酸,加热溶解后加入25mL 饱和H 2C 2O 4溶液,继续加热并搅拌一段时间后冷却,将所得FeC 2O 4·2H 2O 晶体过滤、洗涤。 (1)制备FeC 2O 4·2H 2O 时,加入3mol /L 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K 3[Fe(C 2O 4)3]·3H 2O 的制备 向I 中制得的FeC 2O 4·2H 2O 晶体中加入10mL 饱和K 2C 2O 4溶液,水浴加热至40℃,缓慢加入过量3%的H 2O 2溶液并不断搅拌,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滴加饱和H 2C 2O 4溶液使红褐色沉淀溶解。向溶液中再加入10mL 无水乙醇,过滤、洗涤、干燥。 (2)制备过程中有两个反应会生成K 3[Fe(C 2O 4)3],两个化学方程式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3K 2C 2O 4+3H 2C 2O 4=2K 3[Fe(C 2O 4)3]+6H 2O 。 (3)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2-24C O 含量的测定 称取0.22g Ⅱ中制得的K 3[Fe(C 2O 4)3]·3H 2O 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和15mL3mol /L 的硫酸,用0.02000mol /L 的标准KMnO 4溶液滴定,重复3次实验平均消耗的KMnO 4溶液体积为25.00mL 。 (4)滴定时KMnO 4溶液应盛放在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终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硫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K 3[Fe(C 2O 4)3]·3H 2O 样品中2-24C O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抑制2Fe +的水解(答案合理即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分解过量的22H O (答案合理即可) 酸式滴定管 最后一滴标准4KMnO 溶液滴入后,溶液变为浅红色且30s 不再改变 ()244243K SO MnSO Fe SO 、、 50% 【解析】 【分析】 (1)制备242FeC O 2H O ?时,加入3mol/L 硫酸的作用是抑制2Fe +的水解; (2)根据信息第一个生成K 3[Fe(C 2O 4)3]的化学方程式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测试题(供参考)

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1—4页)和第II卷(5—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 B.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能量多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不一定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2.关于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使反应充分,可以向酸(碱)中分次加入碱(酸) B.为了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可以使酸或碱适当过量 C.中和热为一定值,实验结果与所用酸(碱)的用量和种类均无关 D.用铜丝代替玻璃棒搅拌,会使中和热测定值偏大 3.稀氨水中存在着下列平衡:NH 3? H2O NH4++OH- ,若要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使c(OH-)增大,应加入适量的物质是(忽略溶解热) ①NH4C1 固体②硫酸③NaOH 固体④水⑤加热 A.仅①②③⑤ B. 仅③⑤ C. 仅③ D. 仅①③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②原电池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原电池的装置均可实现 ④碳棒不能用来作原电池的正极 ⑤反应Cu+2Ag+=2Ag+Cu2+,能以原电池的形式来实现 A.①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H =-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题含答案复习课程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 题含答案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题含答案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aCO3(s)=CaO(s)+CO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B.NH3(g)+HCl(g))=NH4Cl(s)室温下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C.N2(g)+3H2(g) 2NH3(g)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D.水的离子积常数K 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放热反应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K w变大、pH变小、呈酸性 B.常温下,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向0.1 mol·L-1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溶液的pH减小,醋酸电离程度变大 D.等体积、pH都为3的酸HA和HB分别与足量的Zn反应,HA放出的 H2多, 说明HA的酸性小于HB 3. 分析下列硫燃烧时的能量变化图,判断有关热 化学方程式和说法正确的是( ) A.S(s,单斜)+O2(g)===SO2(g) ΔH=+297.16 kJ·mol-1 B.S(s,正交)===S(s,单斜) ΔH=-0.33 kJ·mol-1 C.S(s,正交)+O2(g)===SO2(g) ΔH=-296.83 kJ·mol-1 D.单斜硫的稳定性大于正交硫的稳定性 4.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H4(g)+H2O(g) CO(g)+3H2(g) ΔH>0,测得c(CH4)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10 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减小压强 B.0~5 min内,v(H2)=0.1 mol·(L·min)-1 C.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后c(H2)减小 D.12 min时,反应达平衡时,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综合测试题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包括10小题,共20分) 1.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 ) A .纯碱溶液去油污 B .加热稀醋酸溶液其pH 稍有减小 C .小苏打溶液与AlCl 3溶液混合产生气体和沉淀 D .浓的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2. 下列有关中和滴定的操作:①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②往滴定管内注入标准溶液;③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④滴定;⑤滴加指示剂于待测液;⑥洗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⑥③①②⑤ B. ⑤①②⑥④③ C. ⑤④③②①⑥ D. ③①②④⑤⑥ 3.相同温度浓度的溶液,pH 值最小的是 ( ) A .Cl NH 4 B .34HCO NH C .44HSO NH D .424SO )(NH 4、对于0.1mol ·L -1的Na 2S 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c (S 2-)>c (OH -)>c (HS -) B .c (Na + )=2c (S 2-)+c (OH -)+c (HS - ) C .向Na 2S 溶液中加水稀释,其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减小 D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 固体,能促进水的电离 5.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①已达平衡的反应C (s )+H 2O (g ) CO (g )+H 2(g ),当增加反应物 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已达平衡的反应N 2(g )+3H 2(g ) 2NH 3(g ),当增大N 2的浓度时,平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 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 ③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平衡时,若减小反应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 大的方向移动 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 移动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将氨水缓缓地滴入盐酸中至中性,下列有关的说法:①盐酸过量 ②氨水过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 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 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 +6H +===2Al 3++3H 2↑ 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蜡烛熔化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低于 放热 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 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6H +===2Al 3++3H 2↑,故答案为放热;2Al +6H +===2Al 3++3H 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为了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步骤1:取8mL0.11mol L -?的KI 溶液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FeCl 3溶液5~6滴,振荡; 请写出步骤1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在上述试管中加入2mLCCl 4,充分振荡、静置; 步骤3:取上述步骤2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少量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KSCN 溶液5~6滴,振荡,未见溶液呈血红色。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检验Fe 3+,来验证是否有Fe 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针对实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KI 溶液过量,Fe 3+完全转化为Fe 2+,溶液无Fe 3+ 猜想二:Fe 3+大部分转化为Fe 2+,使生成Fe (SCN )3浓度极小,肉眼无法观察其颜色为了验证猜想,在查阅资料后,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比水轻且微溶于水,Fe (SCN )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Fe 3+可与46[()]Fe CN -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 4[Fe (CN )6]溶液检验Fe 3+的灵敏

《化学反应原理》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化学总复习 《化学反应原理》检测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氯化钠B.乙醇C.醋酸D.铜2.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CaCO,受热分解B.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 C.C与CO2反应D.Ba(OH)2·8H2O与NH4C1反应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显碱性的是() A.HClO B.NaCl C.FeCl3D.CH3 COONa 4.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 A.含H+的溶液B.c(OH一)

7.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 mol/L下列物质的溶液,pH保持不变的是() A.HCl B.NaOH C.Na2SO4D.NaCl 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H+、NH4+、CO32-B.Fe3+、Cl-、NO3- C.Na+、OH-、HCO3-D.Al3+、OH-、NO3- 9.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B.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阴极 C.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阴极 D.电解稀硫酸制H2、O2时,铜作阳极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 B.化学键断裂时吸收能量,形成时放出能量 C.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D.含0.1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0.2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即为中和热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B.通过化学变化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C.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电子转移D.所有化学反应进行得越快、越彻底越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