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喜福会》中母⼥⽭盾背后隐含的⽂化冲突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喜福会》在当时轰动⼀时。
它以四个母亲是中国⼈,⼥⼉是美国⼈的家庭为线索,在讲述每个家庭中每对母⼥之间⽭盾的同时,以不经意的⼿法将中美两国不同⽂化冲突与融合的事实表现出来,很值得⼈们思考。
那么,下⾯就简单分析⼀下,中美不同⽂化背景下,作为普通⼈,普通家庭,是怎样从相互误解、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的。
中国⾃古以来就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男权思想根深蒂固。
作为从⼩在中国长⼤的四个母亲,她们或多或少在思想中就残留着中国式的封建思想。
她们的共同⽬标,共同⼼愿就是严格教育⾃⼰的⼥⼉,将⾃⼰的理想,⾃⼰的期许强加给⾃⼰的⼥⼉,⽬的只是不想⾃⼰的下⼀代成为像⾃⼰⼀样的⼥⼈。
但是,作为从⼩在美国长⼤的⼥⼉,她们⾃幼接受的是美国本⼟教育。
她们对于⾃由,对于⾃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爱情等等,有着不同于母亲的看法,做法。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似⽭盾的现象,是基于不同⽂化背景下,⽂化归属感和⽂化认同感的不同,以及⾼、低背景⽂化下中美两国⽂化从排斥到趋同的⾃然发展趋势。
四位母亲,她们对于从⼩⽣活的⽂化环境,受到的⽂化熏陶有着强烈的⽂化归属感。
在她们的思想中,⼥⼈是作为男⼈的附属物⽽存在的、没有⾃主意识的从属品。
四位母亲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在中国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婚姻不⾃主或婚姻不幸等。
这更加剧了她们的⾃卑,加深了对她们的伤害。
但即使这样,她们仍有意⽆意地在头脑中保留了这种封建思想。
所以,来到美国以后,即使她们的⽣活条件变好了,也得到了尊重,但在对⾃⼰⼥⼉的教育上,还是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们则不同,她们从⼩接受的是美国式教育,对于中国⽂化根本就没有进⾏深⼊的了解和学习。
对于中国⽂化的内涵,特点;优点和缺点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有认同感,更不⽤说归属感。
她们有的是对美国个⼈主义⽂化的认同感。
美国个⼈主义讲求个性的解放和⾃由;强调的是⾃我价值的实现和主体个性的张扬。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承梦姣【摘要】Focusing on four pairs of Chinese mothers and daughters who immigrated to America, The Joy Luck Club described the stories in their families in recent hundreds of years and reflect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men who grew from their suffering grandmothers to personally and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women. In this novel, the second generation daughters who were born in America almost rejected Chinese culture. They agreed with American values, so they conflicted with their Chinese mothers. They finally understood their mothers, and finished their culture identity.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America began to merge.%《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
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在冲突中又走向融合。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作者】承梦姣【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喜福会》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解放前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矛盾;谦虚与直爽;夫妻关系;冲突Key words : 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modesty and frankness ;couple relationships ;conflict小说《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该书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掀起了热潮.不仅是因为它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更因为它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冲突,本文将从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中美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三个方面分析《喜福会》存在的文化冲突。
一母女之间矛盾体现的冲突首先是Jingmei和她妈妈Suyuan之间的矛盾。
Jingmei的妈妈Suyuan早在中国内地时,因为迫于逃命,她不得不抛弃了自己双胞胎的女儿,自己去逃命了。
作为移民美国的一位中国母亲,即使是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Suyuan依然像其他的中国父母一样,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她把自己对抛弃了的两个女儿的希望寄托于出生在美国的女儿Jingmei身上。
在电影的开始,Jingmei的一段叙述中讲到她妈妈来到美国的旅途中带着一只天鹅,她对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跟我不同的是,在那里,她不会被人看不起。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
对于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喜福会就是希望与幸福的象征。
小说里的母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受到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代表着美国文化。
因此,小说所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然而,母女间的相互尊重及理解,爱与真挚之情为心灵的沟通搭建了桥梁,也促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二、《喜福会》里的文化冲突《喜福会》里母女间的矛盾处处可见,同时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交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极端,因此,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便是语言的冲突。
《喜福会》的开篇部分点明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存在的语言与文化障碍。
由于使用不用语言,双方错过了很多互相认识的机会。
母亲通常说的是中文或不标准的英文,相反,女儿总是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回应母亲,更大的问题是,她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母亲中英文混合的语言方。
冲突的高潮,对话中女儿对说中文的母亲很不耐烦,甚至埋怨母亲不能说好英语还长期住在美国,认为她们是老顽固。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相当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正如Jing-Mei所说:“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s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hat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Amy Tan, 2002:13)实际上,两代人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交流障碍加深。
25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立颖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由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误解,《喜福会》中的母女两代人在家庭观、教育观、婚姻观以及语言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种种艰辛之后,女儿们开始对母亲的做法表示赞同,同时母亲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女儿们的影响,在母亲们开始接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叙述了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与她们的华裔母亲的相处故事,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女儿和母亲之间由初期的冲突与摩擦,到最终的相互理解和接受,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一、冲突《喜福会》里,四位中国背景下的母亲,她们的骨子里依旧代表的是中国女性,她们冒险去美国求得一席生活空间,难免和在美国背景下成长的女儿们有着太多的代沟,因此,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她们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之艰辛。
1.教育方面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换来子女的教育机会,在儿女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父母扮演着服务和监督的角色,甚至是命令和强制性地要求子女在某一领域获得某种成就;而西方注重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人空间,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后就不再为其提供生活费,也不过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子女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发展。
小说中吴精美的母亲用自己做清洁工的工资给女儿聘请钢琴家庭教师,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女儿培养得更好,可是女儿精美并不是很领情:“我从来就不相信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任何人,因为我从来就是我自己!”吴精美的母亲是万千中国女性的一个代表,在她的意识之中,父母是有权利来安排自己子女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子女对此不得有任何的反驳;然而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精美有着强烈的个人权利和意识,认为自己的发展与他人无关,否认母亲的安排和计划,并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2.婚姻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家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喜福会4个故事简介[评电影《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关键词]文化差异;矛盾冲突;文化融合;《喜福会》谭恩美是血管里流着中国血的“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电影《喜福会》中有4对移民母女,母亲们来自20世纪40年代的旧中国,受尽屈辱和苦难,为摆脱苦海,她们千辛万苦来到美国。
虽然身在异国,她们却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教育女儿们。
可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她们很难理解母亲的中华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常常与母亲发生矛盾冲突。
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母女由冲突、理解到包容的过程的分析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母女的矛盾冲突(一)教育观的冲突中国是个异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书中自有黄金屋” 是流传至今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充分体现在《喜福会》中的母亲身上。
在母亲们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途中,她们暗暗发誓:“ 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女儿会很像我;但是在美国,她不需仰仗丈夫的鼻息度日;在美国,将不会有人歧视她,因为我要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国英语;她会应有尽有,不会烦恼和忧愁;她会理解我的一番苦心,我定要她变成一只比期望还好一百倍的漂亮天鹅!”因此到达美国后,母亲对女儿们寄予厚望,在彼此的相互攀比中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例如,晶妹的母亲为了让她学钢琴,情愿免费为楼下退休的钢琴教师做清洁工,而且她省吃俭用为晶妹买了一架旧钢琴。
这体现了中国母亲望女成凤的信念:为了女儿的未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而对母亲们所做的诸多牺牲,推崇自由和个性的女儿们无法理解。
相反的,女儿们感觉她们的个性受到了压制,失去了个人自由,所以她们通过种种方法进行反抗。
因而女儿们在面对母亲们的批评时,激烈地反击:“一味地批评意味着你们希望的就是失败。
”(二)婚姻观的冲突在电影中,母女在婚姻观上也表现出了不同。
在女儿们看来: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包括自己的父母;而在母亲传统的中国观念中,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根本无权选择。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于2014年出版的小说《喜福会》讲述了一个母女关系的故事。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外籍女子许愿到中国求学,而她母亲爱她,无时无刻想要保护她,却又背会让她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而内心矛盾的故事,令其读者深深被感动。
这部小说多多少少也反映出中美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将以《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为标题,探讨中美文化在母女关系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到刘震云小说中的故事发展。
首先,要了解中美母女关系的差异,就需要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
中国文化认为母亲关系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社会角色,母亲在儿童社会角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认定为掌控权力、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的垂范。
因此,母亲在中国文化中有巨大的权力,而往往她们会以苛刻的态度去管教母亲们的孩子。
另一方面,美国文化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父母以一种支持的方式鼓励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表达能力。
美国的家庭倾向于成为孩子成长的伴侣,而不是支配孩子的实体。
因此,在美国,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母亲更像是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教育者。
这种母女关系的差异也被反映在刘震云小说《喜福会》中。
在这部小说中,许愿的女主角许怡因为身处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母亲对她的爱溢于言表,害怕她受到任何伤害。
而一方面,许愿的男主角苏凌洋的父母给予他更多的自由,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表明,中美文化在母女关系上存在不同,刘震云在小说中将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出来。
此外,刘震云以这种文化差异来折射中美母女关系的冲突,揭示母女关系中的文化因素可能会造成的巨大矛盾。
在小说中,许怡母亲的情感矛盾使许怡经常感到烦恼,逼迫她不得不在自由和忠诚之间做选择,也使许怡乃至苏凌洋的感情受到了影响。
这也说明,尽管许怡和苏凌洋的感情很深厚,但他们的文化背景确实会影响到他们的情感。
最后,刘震云也通过许怡和苏凌洋的感情来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尊重彼此的感受,克服文化和心理障碍,接受别人的不同,充满理解和尊重。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英国裔美国导演AngLee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母女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家庭内部发生的矛盾,也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中美文化中母女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重视传统。
因此,影片中母亲对女儿的期望是,孩子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并绝不能取悖,否则家庭的威信就会受损。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以及尊重个人的选择。
因此,影片中母亲只是想让女儿自己尊重传统,而不是强加给她,而且美国母亲通常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此外,影片还对母女关系中一种可能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母亲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去实现这些想法,双方也不会拒绝或无视对方的想法。
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母女双方的想法,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对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文化之间在母亲与女儿关系上存在的差异,即中国文化一般更强调母亲的权威,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让母女双方都参与到决定和沟通中来。
在中美文化中,这种可能的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女关系,并在双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冲突,表明了中美文化之
间的差异,即中国文化更强调传统,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自由,这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模式。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电影《喜福会》的文化冲突解读摘要:本文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英文电影《喜福会》,通过对比母亲与女儿展现了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因此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则传达了更为深远的含意,不仅仅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还预知了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不同国家、种族和文化应该采取的态度。
从冲突、误解到和解和真正的理解贯穿全文,同样也表达了另一个主题和全球的趋势就是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并且相互繁荣。
关键词:文化冲突;《喜福会》;母女角色正文:一根羽毛,本来长在旧上海市场一只鹅的身上。
当这只鹅漂洋过海来到异乡,却被剥夺了入境的权力,只留下一根羽毛,伴随女主人一路珠箔飘灯……“我要在美国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是,在那里没有人会根据她丈夫打嗝的响亮程度来衡量她的身价;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漂亮的美国英语;在那里她将无忧无虑,她将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因为将送给她这只天鹅——一只超乎想象的美丽天鹅。
”——电影《喜福会》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四个华裔美国家庭、四位母亲的寻梦之旅。
影片中,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关系。
女儿们出生并成长在美国,并且被美国社会同化。
她们不能理解母亲及其复杂的爱与目的。
所以,女儿们觉得母亲们不但没有疼爱她们反而误解她们,甚至将她们贬值,因此母亲们对她们的爱也常常被误解和忽视。
从西方人的观点来看,她们的母亲很冷漠,没感情。
于是母亲与女儿们的矛盾油然而生,并且因此而疏远。
由于文化冲突导致的母女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很难缓和。
最后,母女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暗示着两种文化的和解。
文化表面的不同是人类文化体系的两个方面。
当母女都意识到这一点,母亲们让女儿们知道她们的过去、她们的文化,女儿们帮助她们实现理想和梦想。
最后,文化冲突被打破,她们最后开始理解彼此,相互协调及融合。
一、文化冲突之顺从与独立中国社会有着高权利距离的文化,对长辈顺从,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母亲们的生活中。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在文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经过双方的努力,最终达成和解。
作品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暗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女关系的和解暗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面对和自己对抗的女儿们,母亲们感叹道“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
女儿们也无法理解母亲,她们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母亲带有很多歧视和偏见,于是,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在四对母女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价值观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人的能力不仅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代表整个群体的集体价值。
因此,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所成就,以便光耀门楣。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能力,强调个人的成功需要靠个人的独立奋斗。
因此,小说中的女儿们信仰“自力更生”、“个人价值”,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和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义务为家族光宗耀祖。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高艺峰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广泛的关注,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
小说讲述了四对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式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式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
故事精彩并且内容深刻,反映了美国移民和其子女的文化差异,在其背后更是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
笔者以其同名改编的畅销电影为其蓝本,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中美文化关于母爱、婚姻、自由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母爱;文化;婚姻;习俗作者简介:高艺峰(1993-),女,吉林人,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04-02一、中西方对母爱的不同价值观在中国,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这样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父辈和母辈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或者是期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小时候的兴趣班到长大后的工作选择,父母理所应当的干预子女的选择,这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这被理解为中国式的爱。
这种爱需要付出长辈全部的积蓄和精力,与此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子女,一代又一代。
在西方,个人奋斗继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美国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美国的孩子在十八岁后要自己考虑如何生活下去以及如何继续攻读学费,也许父母会承担一部分,但是会逐渐的放任孩子自己去生活,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但同时孩子要承担起相应的经济压力。
这是不同文化的爱的表达。
在《喜福会》里,这种冲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对母女是君和她的母亲。
君的母亲认为君有着很高的音乐的天赋,她相信女儿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钢琴家进而可以超越母亲然后跻身于美国社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这是母亲对于子女的希望。
但是她的母亲把这种希望寄托在钢琴之上,她不辞辛苦地为钢琴老师做家务来换取老师每周教君钢琴课,母亲辛辛苦苦的付出,但是却遭到了女儿的不理解。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一发表,立即获得巨大成功。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人的故事。
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母亲女儿两代人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
本文通过对四对母女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分析,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是冲突的主因,以及诠释出中美文化由隔阂到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 母女关系折射文化差异1 引言谭恩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血管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血,美国的根源性让她不仅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父母生活习性的中国味道也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
独特的出身和经历赋予了她作品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1949年谭恩美的父母从中国移民到旧金山。
1952年谭恩美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
谭恩美的童年生活充满阴霾,对母亲所知甚少,难以理解母亲。
因此,母女俩一直处于矛盾冲突中,直到她于1987年陪着母亲来到中国,她终于理解了母亲,明白自己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
”[3]2 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中美文化的隔阂2.1文化的冲突壳层小说中,随着对这四位女儿成长的描写,展示了四对母女间的代沟与文化隔阂。
例如:韦弗利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后,她妈妈喜欢到处炫耀,自己也跟着出名。
女儿看不惯这一套,抗议道:“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
” [2]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女儿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女儿成名了,母凭女贵,当妈的自然高兴。
可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精神中的“个人奋斗”。
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
韦弗利对母亲行为的反感使她最终放弃了下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2 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内涵对比研究3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4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5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6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消费主义思想探索7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10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11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3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1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15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16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17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8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19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20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21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22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25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2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27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28 从目的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29 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30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3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32 美国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33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34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35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36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37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9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40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4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42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43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44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45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谈习语翻译的文化处理46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马街中学个案研究47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48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49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5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51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52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53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54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57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58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59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6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61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62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63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64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65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66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67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68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69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70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71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72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73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74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75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76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77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8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79 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80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81 通过《蝇王》看人性82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83 从《唐山大地震》和《独立日》分析中美灾难片的异同84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85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86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87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88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8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90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91 论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适用性92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93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94 中英婚姻观对比95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96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97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98 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99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100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01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02 中式菜名的英译10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04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05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106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07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108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109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110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11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12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13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114 《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115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116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117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118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119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120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121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122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123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24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125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126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127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128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129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130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31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132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33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134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135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136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137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138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139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140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41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142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43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144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145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146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147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48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149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150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51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152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53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154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155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156 如何培养初中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157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58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159160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161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162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163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164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65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166 浅析商务谈判中非言语交际的核心地位167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168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169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170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171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72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173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74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75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176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77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17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179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80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181 A Study of H 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182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83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184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185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186 William Wordsworth’s Romantic Nature in Daffodils187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188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189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90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191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192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93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94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195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196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197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198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199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