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59.51 KB
- 文档页数:5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专业代码:090201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地学基础知识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通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农业分析与测试技术,能在农业、环保、土壤肥料等相关领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肥料研发与农化技术服务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规格通过学习与实践,该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数理化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数理化应用和现代化办公的能力;2.掌握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地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方法;具备生物学应用能力;环境保护及地学基本能力;3.掌握土壤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等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知识;掌握肥料生产的基本原理、熟悉肥料加工工艺流程;具有从事农业资源管理的能力、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的能力和农业环境监测的能力;4.了解农业资源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及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状况;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实施、总结及撰写论文等科学研究基本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和进行一般的业务沟通能力。
6.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良好的沟通交流、较好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8年五、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六、专业核心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化学分析、农业化学分析、农业环境学、环境地学、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
七、全学程时间分配八、毕业基本要求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表Ⅰ必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56表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一览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78。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高,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目标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目标2: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基本能力;目标3: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来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目标4:能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工作。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质:1、具备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植物学、生物学、地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新型肥料的研发与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4、具备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与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估、农业分析与测试、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试验设计、实施、总结及撰写论文的科学研究基本能力;6、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人际交往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7、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表1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矩阵(以V标注)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2培养目标3培养目标4毕业要求1VV毕业要求2VV毕业要求3VV毕业要求4V毕业要求5VV毕业要求6毕业要求7VV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四、核心课程土壤学及土壤地理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地质地貌学、土地资源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等。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农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为了全面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设计了以下农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进行研究、管理和决策。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 农学概论:介绍农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为学生构建整体的学科框架。
- 植物学:培养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 动物学:介绍农业动物的种类、特性,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动物保护和利用知识。
- 农业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专业课程- 农艺学:学习农作物种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 土壤学: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保护和改良的方法。
-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 农业经济学:了解农业市场、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和农业项目管理能力。
3. 实践课程- 农业实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 农业科研实践:参与农业科研项目,深入了解前沿科技和创新领域。
三、培养模式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学专业培养方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 系统培养和专业发展农学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的深化,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
3. 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农学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科研实践和团队项目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卓越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2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熟练的化验分析监测能力,能够在农业、土地、肥料、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和管理利用、科学施肥、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与环境、英语、计算机、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化学分析、计算机应用、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英语、计算机、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化学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审美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2、具有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利用、和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3、具有科学施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4、具有环境监测、评价、保护和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5、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知识;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8、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9、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0、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
三、专业方向1、土壤肥料方向:学习与掌握土壤养分测定、养分管理和科学环保施肥技术、肥料制造加工与营销技术,具备相应的操作与管理能力,面向肥料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2、农业环境保护方向:学习与掌握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环境评价技术,具备相应的操作与管理能力,面向环保管理部门、环境监测企业和环境评价企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中英文);专业代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专业代码:090201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化学、生物学、地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通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农业分析与测试技术,能在农业、环保、土壤肥料等相关领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肥料研发与农化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一)专业培养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掌握扎实的数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地学、仪器分析等生物学和地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土壤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学、环境监测、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等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4)掌握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新型肥料研发与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5)熟悉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养分资源管理、肥料研发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2.能力要求(1)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2)具备生物学和化学等实验技能;(3)具备从事农业资源利用、肥料生产与应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施、总结及撰写论文的科学研究基本能力。
3.素质要求(1)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2)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具备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肥料研发与农化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专业培养特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立足传统专业的优势,紧密面向行业(土壤肥料、土地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与产业(肥料生产企业、农资公司等)发展的需求,通过厚基础(夯实化学、生物学和地学知识基础),强能力(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科研训练体系与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和肥料资源开发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学生为主(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为基础,产学研为抓手,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差别化培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发展为目标,培养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培养目标1. 学历层次:四年本科,农学学士2. 掌握的知识:农业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自然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地质地貌学、环境仪器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建设、环境监测的专业知识;掌握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专业技能,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了解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及其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产业发展的状况。
3. 具备的能力:学生具备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农业资源监测、规划及资源信息管理的能力;具备植物营养学科的系统知识、从事新型肥料研发、生产及营销的能力;具备农业环境监测、农业清洁生产、农产品品质监测与评价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从事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4. 优势或特色:本专业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与应用的领域广泛。
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地学的综合知识,知识面宽,发展空间大。
学生具有水土资源保护、植物营养与养分高效利用的专业技能,在肥料生产与产品研发、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
毕业生可考取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渠道宽,就业的行业面向广,择业能力强。
二、学习经历1. 主要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学、计算机应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学、生态学、地质地貌学、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
2. 主要专业课程:自然资源学、土壤学、遥感技术应用、土壤资源评价、土壤污染防治、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法、农业化学分析、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养分资源利用、肥料应用于营销、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课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关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他们未来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置第一学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导论: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初步认识。
•农业生物学基础:介绍农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了解。
•土壤学:介绍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的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技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农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农业气象学:介绍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利用,培养学生理解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农业水资源与灌溉学:介绍农业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技术,培养学生对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介绍农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技术,培养学生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农田水利工程:介绍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第三学年•农业生态学: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培养学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技能和策略。
•农业信息技术与决策:介绍农业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决策的能力。
•农药学:介绍农药的分类、使用和安全管理,培养学生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意识。
•农业资源与环境综合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毕业设计:学生独立选择一个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
课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此专业也由此而产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习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
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必备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的专门人才,以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专业的定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等内容。
该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农业资源评价、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规划和农业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培养学生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工作;培养学生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学、农业环境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物学、农业工程学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就业前景方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
他们可以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环境监测机构等单位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事农业政策制定与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培养的专业人才将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希望更多的学生选择这个专业,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硕士培养方案(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一、学科简介农业资源与环境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旳特点,研究与应用旳领域广泛,重要研究农业资源旳高效运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等理论和技术。
重要波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方面知识。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具有悠久旳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36年四川大学农艺系设旳农业化学组,通过70余年旳发展,已经成为四川及西部地区资源与环境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现设有生态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环境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
既有硕士和博士导师40余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
学科教学科研条件优越,设备先进,具有完备旳试验教学条件和先进旳科研设备。
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原子吸取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全站仪、GPS、电子经纬仪、SuperMap和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都市规划设计软件、彩色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数字化仪等先进仪器设备200余台(件),总价值近2023多万元。
近年来,学科教师在关键期刊上刊登论文600余篇,其中SCI 83篇,EI 20篇,ISTP 11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受理正在公告5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学院承担和指导了四川全省土壤污染调查、70余县市土壤及土地资源调查、150余县市测土配方施肥、26市县旳农业污染源普查、60余县中低产田土整改与改良,以及都江堰、安县、彭州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旳科技支撑重任。
二、培养目旳1、应具有良好旳学术道德和学习精神,具有一定旳学术研究爱好和较强旳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遵纪遵法,品德崇高,适应农业资源生产旳工作环境,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领域旳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应具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旳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土壤和植物试验和试验室旳基本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分析措施;3、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旳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可以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旳原理和技术处理农业资源生产中旳问题;4、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内旳外文资料,具有一定旳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旳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概、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土壤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调查与制图、环境学、农业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地质与地貌、测量与制图、气象观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设置引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理论与技术的专业人才。
通过基础设置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农业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专业基础设置目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设置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并能够评估其健康状况;3.熟悉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掌握农业资源的评估和利用技术,能够进行农业资源的规划和管理;5.掌握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和方法,能够进行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专业基础设置内容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该课程主要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性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能够分析和评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该课程侧重于农业资源的评估和利用技术。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农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价,以及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资源利用方案。
课程还将介绍农业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规划和管理农业资源的能力。
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该课程将介绍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与管理、农田水管理、土壤保护与修复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并能够制定相应的农业环境保护方案。
农业可持续发展该课程将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内容。
学生将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挑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总结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设置是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学生将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将来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业务水平要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某一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或技术研究中能够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
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具有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4.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本培养方案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本一级学科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2个全国统一设置的二级学科和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5个自设二级学科。
1. 土壤学设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改良利用、土壤发生分类5个研究方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方案好嘞,咱们今天来聊聊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这事儿。
听起来可能有点严肃,但其实可以很轻松。
想想看,咱们每天都离不开粮食,离不开土地,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咱们的生活品质。
对吧?所以,建立一个扎实的学科建设方案,真的是刻不容缓。
得说说农业资源。
大伙儿都知道,咱们的土地、空气、水源可都是宝贝。
没有好土壤,种什么都是瞎忙活。
想想你家院子里那些花花草草,要是土壤不肥沃,水分不够,最后结果就只有干枯的枝丫。
而咱们的农业资源不光是土壤,还有气候、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人吃饭需要多种营养,农业也得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健康发展。
再说环境,哎呀,真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空气质量参差不齐,水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听得人心烦意乱。
想要搞好农业,得让环境先好起来。
怎么才能做到呢?咱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像是精细农业、可持续农业这些概念,简直是给了我们一条生路。
比如,精准施肥,这样能让土壤保持健康,同时又不会浪费资源,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是不是想想就觉得特别爽呢?咱们得重视人才的培养。
农业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得有人才支撑。
学校和科研机构得合作,搞一些实习项目,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到田间地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想象一下,年轻学子们满脸阳光,带着草帽,走在田间地头,跟着农民爷爷学习如何种菜,那场景真是太美好了。
等他们毕业后,不光能带着知识,还能把实践经验带回去,这样一来,农业发展的未来就更有希望了。
然后,咱们说说合作。
光靠自己可不行,得有团队。
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大家一起捏合成一股绳,才能把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学科建设做好。
就像做饭,得有好厨师、好食材、好调料,缺一不可。
有些地方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某些地方的农民通过学习新技术,获得了更高的产量和收入,真是赚到了。
听到这些,心里可别提多高兴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科技的重要性。
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农业也不能掉队。
无人机、传感器这些玩意儿,简直就像是农业界的“超级英雄”。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概、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土壤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调查与制图、环境学、农业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地质与地貌、测量与制图、气象观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土壤学实验、植物营养学实验、农业化学分析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
七、学制:四年。
八、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总体安排表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单位:周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单位:周
理论课教学安排表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理论课教学安排表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