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句 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 容。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4.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 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具有无限感慨和赞颂之情,类似的语句又 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
作者简介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 雁冰,诞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 《林家铺子》等。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 中国国民党固执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 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 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 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 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 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 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新课讲授
(一)学习5、6自然段,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怎样刻画白杨树的性情的?
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情 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 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 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情。
2.阅读课文第5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 白杨树的?
(1)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 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 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 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 微微泛出淡青色”。(2)作者用“力争上游” 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 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 一种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