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多变的影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通用3篇)中班多变的影子篇1【活动评析】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许多科学的奥秘,原理,现在还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会成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巨推动力。
《多变的影子》是通过教师讲故事《树荫》,激发孩子探索影子活动的兴趣。
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自己亲身实践到小实验中,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在复操作和比较中,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活动的重点:让孩子知道物体都有影子,但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而且物体必须是不能透光的。
活动的难点:通过让孩子做影子的小实验,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领会影子变化的原因,殊线来自不同的方向。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1、教师讲故事《树荫》导入主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师: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后来被什么东西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奥秘。
2、教师通过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使孩子懂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个“不倒翁”娃娃玩具,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物体。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
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孩子倾听故事,观察教师操作实验,激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中班科学多变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认识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都会发光发热2.了解火光的产生与用途3.能够通过实验模拟出一些具有灵活应用的小火炬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准备2.1 教材和素材1.幼儿园科学活动《火光》教材2.小夜灯、手电、电筒、镊子、平板、小石子等道具3.实验记录表、实验器材2.2 教学环境1.幼儿园科学实验室2.教师准备预习、复习课件3.展示等待使用的实验器材及材料3. 教学过程3.1 情境营造首先,在类似日落时分尽可能模仿真实的场景(如一张桌子上模拟日落后的黑暗照明状况),以体验和模仿产生或暗示出光照明度低的时刻。
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始引出火光之类的内容,尝试对学生提问:“大家看到黑暗中点点发光的小夜灯了吗?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可以让它变亮吗?”通过互相交流和师生互动,逐步将学生带入“火光”的话题。
3.2 知识引入在情境引入结束后,引出课程的主要内容,即火光。
移步到幼儿园科学教材中,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和讨论题目“世界上的事物都会发光发热吗?”带领孩子们认识电灯、太阳、蜡烛、灯笼、小手电、电视、火车头等具有发光能力的物品。
通过这些事物的例子,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光、光的来源以及光的作用。
3.3 实验探究在理论知识介绍之后,教师引入实验探究部分。
首先通过展示小夜灯、手电、电筒、镊子等道具,再通过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的物品材料,如玻璃瓶、水晶、镜子等,在实验前简单说明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由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动手进行操作和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火光产生的不同形式和用途,并能够仿照制作出自己的小火炬。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4 操作展示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进行实验的操作展示环节。
每一个学生在实验器材和材料的支持下,可以进行以制作各种小火炬为主的实际应用体验。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会现场演示和教授小火炬制作的方式以及对应的实际用途。
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影子的概念:影子是光线照射下物体产生的黑暗区域。
2. 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物体遮挡光线时产生影子,影子的形状和位置会随着光源和物体的移动而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手电筒、玩具、图片等。
2. 环境:室内光线充足,便于观察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手电筒和玩具进行示范,展示影子的产生,引发幼儿兴趣。
2. 观察影子:幼儿自由探索手电筒和玩具的摆放,观察影子的形状和位置变化。
3. 讨论影子: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分享心得。
4. 影子游戏:幼儿分组进行影子游戏,利用手电筒和玩具创造有趣的影子造型。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原因。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2. 延伸:教师在科学区投放相关教具,供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影子概念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2. 评估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分享精神。
3. 收集幼儿在作业中的作品,分析他们对影子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避免手电筒等教具造成意外伤害。
2. 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探索和表达机会。
3.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教具,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影子主题的活动,增进家园合作。
2. 组织幼儿参观科学馆或进行户外影子观察活动,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
3. 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紧凑,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多变的影子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三节《多变的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创意影子游戏。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的形成原理,理解影子与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影子的变化,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创意影子游戏,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与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观察、描述、记录影子的变化,以及创意影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纸、剪刀、画笔、卡片等。
2. 学具:手电筒、白纸、剪刀、画笔、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一个玩具,让幼儿观察地面上出现的影子,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影子?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幼儿理解影子与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卡片,观察、描述、记录影子的变化。
4. 创意影子游戏(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利用手电筒、白纸、剪刀等材料,设计创意影子游戏,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游戏。
每组展示自己的创意影子游戏,分享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和乐趣。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影子与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3. 创意影子游戏设计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影子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与小伙伴一起玩。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幼儿对影子的理解程度如何?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探索影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美术、戏剧等。
鼓励幼儿将影子游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三节《多变的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产生原理、影子的变化规律、生活中的影子现象以及如何用简单的物体创造有趣的影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是由光照射物体产生的现象,并理解影子的基本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科学现象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子产生原理的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重点:观察影子现象,动手操作探索影子变化,培养科学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各种简单物体(如杯子、玩具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一个玩具,让幼儿观察墙上的影子,引导幼儿讨论影子的产生原因。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体的影子,讲解影子是由光照射物体产生的现象,并解释影子的基本形成原理。
3. 动手操作(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影子,让幼儿猜测影子对应的物体。
然后让幼儿用画纸、铅笔描绘影子的形状,用彩色笔进行装饰。
5. 影子创作(2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多变的影子2. 板书内容:影子的产生:光照射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光源距离、物体形状有关生活中的影子:举例说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影子请幼儿在家庭中观察、记录光和影子的现象,用画笔描绘下来,并注明光源和影子的关系。
2. 答案示例:太阳照射下,树叶在地面上的影子室内灯光下,玩具在桌面上的影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影子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影子的变化,探索更多关于影子的奥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位置有关。
2.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影子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影子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探究影子与光源位置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手电筒、各种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白纸、绳子、夹子等。
2.环境准备:室内光线充足,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带领幼儿玩手影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产生。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来的吗?影子有哪些特点?2.探究影子的产生(1)教师讲解影子的产生原因,即光线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挡住的部分形成影子。
(2)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物品、不同的光源位置产生影子,观察影子的变化。
3.影子的变化规律(1)教师通过演示,让幼儿观察光源位置与影子大小的关系。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光源离物体越近,影子越大;光源离物体越远,影子越小。
4.制作影子画(1)教师发放白纸、绳子、夹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绳子将手电筒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使光线照射到白纸上。
(2)教师指导幼儿在白纸上摆放各种物品,观察物品影子的变化。
(3)教师引导幼儿用笔在白纸上描绘出影子的轮廓,制作出影子画。
(1)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影子画,交流影子变化的过程和感受。
(3)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影子,探讨影子的变化规律。
2.在班级内举办影子画展览,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手影游戏、制作影子画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影子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幼儿的合作、分享精神。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影子变化规律时,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幼儿易于理解。
教师在教学延伸环节,可以鼓励幼儿多进行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班科学领域中的“多变的影子”,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光与影”章节,详细内容涉及影子产生的原理、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知道影子和光源、物体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影子变化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产生原理的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探索影子变化,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透明胶带、剪刀、卡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玩具、积木等)。
2. 学具:手电筒、卡片、不同形状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幼儿观察地面上出现的影子,引导幼儿思考影子产生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一张卡片,通过手电筒照射,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状,引导幼儿发现影子和物体形状的关系。
(2)教师改变手电筒的位置,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引导幼儿了解光源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2)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全班讨论影子变化的规律。
4. 影子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影子猜猜看”的游戏,增强幼儿对影子变化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多变的影子2. 内容:(1)影子产生的原理(2)影子与物体、光源的关系(3)影子变化的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光源和物体,记录影子变化的规律。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影子与光源、物体的关系以及影子变化的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在家庭中观察、探索影子现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开展以“影子”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的创意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影子产生原理的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影子是由于光的照射产生的,并了解影子的变化原因。
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手电筒、玩具、卡片、绳子、桌子。
2. 学具:每人一个玩具,一张卡片,一根绳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手电筒和玩具进行影子游戏,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并记录下来。
3. 分享:每组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原因。
4. 讲解:教师总结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解释手电筒、玩具和光线的关系。
5. 巩固:学生用卡片和绳子进行影子游戏,加深对影子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影子,并记录下来。
2. 学生第二天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他们对影子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他们对影子知识的理解程度。
3.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家庭作业,评估他们对影子产生和变化原因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影子主题的科学活动,如家庭科学实验或户外观察影子活动,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或博物馆的相关展览,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影子相关的科学知识。
3. 开展科学故事会,让学生分享关于影子的科学故事或个人经历,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使用过于尖锐或易碎的物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前言影子是幼儿园自然科学中一个很有趣的课题,也是一项很好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比较等方式认识周围环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着影子的变化和特性进行了设计,目的是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感受、思考、探究等方式,初步认识到影子的特性及其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初步感受到影子变化的特点,并初步认识到影子与光线的关系;2.能够以简单的形式描述影子的变化与特点,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3.能够初步体验并认识到影子带来的影响。
技能目标1.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初步的观察和体验;2.能够以简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感受;3.能够初步感受团体活动和交流的乐趣。
情感目标1.培养幼儿对自然、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培养幼儿的团体合作和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影子,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和同伴们的影子,并让学生讨论影子的特点和变化。
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你们小时候玩过跳影子吗?跳的时候影子有什么特点?•影子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影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什么不同?2、实验环节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是让学生在室外,观察和感受影子在阳光照射下的变化。
教师会将班上的同学安排在阳光下的足球场上,指导他们用不同的动作摆出不同的姿势,然后观察影子的变化和特点,并通过帮助他们分析,引导他们初步认识到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3、活动环节本节课的活动环节是带领孩子们制作影子剪纸。
教师会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影子,并将它们剪下来,让学生自己完成影子的制作。
制作完成后,教师会带领孩子们交流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个环节,孩子们能够进一步感受影子带来的快乐和美妙,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教学反思影子作为一项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的变化和特点具有新奇而有趣的特点。
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到影子的变化和特性,并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基本特征,知道影子是光线被物体挡住所产生的。
2.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掌握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物品准备:手电筒、各种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白色幕布、透明胶带。
2.环境准备:室内光线充足,保证幼儿能清楚地看到影子。
四、教学过程1.引导部分(1)教师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线。
(2)教师拿出一个玩具,将其放在手电筒和白色幕布之间,引导幼儿观察产生的影子。
2.探索部分(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子是什么吗?影子是怎么产生的?”(2)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实践操作(1)教师发放手电筒和物品,让幼儿自由组合,观察不同物品产生的影子。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有什么特点?”(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大小、形状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影子的方向与光线方向有关。
4.深入探究(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将手电筒放在不同位置,观察影子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影子变化的原因。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
6.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透明胶带,引导幼儿用透明胶带制作影子。
(2)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影子的产生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拓展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影子吗?这是因为光在照射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光就不能穿过,物体的背后就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那个区域就是影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素质课:多变的影子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儿童仍然不了解许多科学的奥秘和原理,但是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将成为他们科学的强大动力。
《多变的影子》是通过老师讲故事《树荫》激发孩子们探索影子活动的兴趣。
然后让孩子自己做手术,并通过小实验进行练习,这将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并使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反复操作和比较的动手能力。
很好的发展。
活动的重点:让孩子知道物体有阴影,但是阴影必须由光产生,并且物体必须是防光的。
活动中的困难:让孩子自己做阴影实验,让孩子自己做。
理解阴影变化的原因是光线来自不同的方向。
2)安排孩子回家,与父母一起玩皮影游戏,以便孩子可以找到有关皮影的更多知识。
教师评价:
在这一部分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总是在轻松,不受约束的“游戏”中活跃,富有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探索和发现手术中的问题,获得答案,并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
真正体验“我能做到”的积极情绪。
不利的一面是,如果我在开展手术活动之前能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合适的材料,那么对这项活动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观察,积累数据,并继续总结和深化,以更好地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
(树荫
灼热的阳光,凉爽的树荫,熊躺在树荫下,睡得香甜。
突然他被这些热的东西惊醒了。
熊跳起来眨眨眼,看着:嘿,阴影消失了,谁在开玩笑?熊很生气,他问那棵小树,小树说:'我不知道!”他问那只鸟,那只鸟说:“我没看见! '一只小狗过来了,熊问小狗,小狗说:'自己想想!“
熊抬头看着太阳,太阳笑了。
熊低头看着阴影,阴影移到了另一侧。
熊拍了拍他的头:“嘿,我知道,太阳在开玩笑。
“
熊找到了木桩,找到了绳索……他将阴影固定住并绑紧了。
熊再次在树荫下睡觉,睡得香甜。
过了一会儿,熊被热的东西弄醒了。
熊跳了起来,在阳光下挥舞着拳头:“你真的很糟糕,你真的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