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0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林业生态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林业生态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净化空气、水质,减缓气候变化。
林业生态建设还可以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林业生态建设对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1.2 存在的问题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沙化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利益导向和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等方面。
土地沙化问题是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难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土地的沙化现象逐渐加剧,这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
生物多样性减少也是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过度砍伐和开垦土地,很多野生动植物面临生存威胁,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这不仅影响生态平衡,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水土流失严重也是林业生态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林业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容易导致土地河流水质恶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经济利益导向导致林业生态建设中很多决策容易偏向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植被恢复。
这种短视行为会在长期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也是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难题。
如果缺乏科学依据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正文2.1 土地沙化问题土地沙化是林业生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土地沙化指的是土地表面被沙粒所覆盖,土地质量下降,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
土地沙化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的。
生态公益林的规划与建设一、引言生态公益林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规划与建设,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态公益林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生态公益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二、规划目标1. 生态保护目标生态公益林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实现对森林植被、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
2. 水源涵养目标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构建健康水源涵养功能区域,提供清洁饮用水源,并有效减少洪涝灾害发生。
3. 气候调节目标森林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重要功能。
通过规划和建设生态公益林,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生态旅游目标生态公益林规划中应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通过提供自然风光和生态体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三、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
优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殊地理环境。
2. 可持续利用原则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良性互动。
通过科学种植、循环利用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社会参与原则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
形成共识,促进社会稳定。
4. 综合协调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与其他规划相协调,形成整体规划。
四、规划内容1. 生态保护与恢复通过采取合理的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2. 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林业生态建设总结_林业职工工作总结林业生态建设是国家林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林业生态建设始终走在了环保事业的前沿。
我从事林业工作已经多年,对林业生态建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从而保障了森林的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
一、加强森林保护和管理对于森林保护和管理,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定期巡视林区,及时发现森林中的生态问题。
其次,对于发现的森林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例如修复林地、抚育土壤等。
还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在林火高发期,要加强火情监控,防止大面积林火烧毁森林资源。
二、加大森林培育力度森林培育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出优良的林木品种和森林生态系统,对于保障生态安全和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森林培育方面,我主张采取拆旧立新的方式,及时更新黄龙松、松树、柏树、杉树等森林资源,并针对新树苗开展科学的管护工作,使其顺利生长发展。
同时,也要采取经济林种植和林下经济发展等方式,增加林业经济效益,保障生态安全。
三、推动森林资源的科学利用科学利用森林资源是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例如,在砍伐、木材加工等环节,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防止过度开发和浪费等不良行为,从而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此外,还要加强林下经济的开发,培育林下种植、畜牧等产业。
四、积极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环保公益事业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林业从业者应该积极参与环保公益事业。
例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无污染农业,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等。
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推广环保观念和理念,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总之,林业生态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生态安全和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森林保护和管理、森林培育、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以及积极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2023 年 8 月 6日目录摘要1生态林业的内涵和功能1.1生态林业的内涵1.2生态林业的功能2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2.1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2.2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力量3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1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3.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3.3.1林业的生态效益3.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3.4努力实现转变3.5完善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3.5.1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3.5.2立法原则的创新结论参考文献摘要森林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基本行业,也是一种社会福利,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目前,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时期,然而,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却一直是限制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已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对森林的改进日益成为社会对森林的主要要求。
因此,从森林要实施以生态林业建设为中心,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从观念、思路和创新方面,对我国森林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生态;自然建设;经济1生态林业的内涵和功能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以六大林业重大工程的全面实施为标志,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林业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方位、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我国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生态林业的建设,严格地保护着天然林,林木的产出也逐渐从以采伐天然林为主,逐渐地转向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并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全面的补偿,并且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全社会办林业的模式,我国的林业正发生着一个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生态林业是指根据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进行林业发展的一种林业生产体系,是指能有效地利用合适的资源,促进林业的发展,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佳环境条件的林业生产体系。
生态林业建设刍议生态林业是80 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也是世界林业发展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传统林业,以木材生产利用为中心,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生态效益,导致盲目经营、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积减少、地力下降、森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在强大的生态、经济双重需求的压力下,传统林业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迫使林业工作者重新思考寻求新的林业发展道路,以解决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而生态林业是解决二者矛盾的最好模式。
因此,发展生态林业既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林业的概念及其特点生态林业就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发展林业的模式。
它既是林业生产体系中一种高度集约化生产的新型林业方式,又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林业生态工程。
它基本任务就是最有效地把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林业产品,同时,还要求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以达到既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森林系统的生产力,又做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取得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使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同步发展。
生态林业是一种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不同于自然系统,加进了人工的劳动与干预。
概括地说,生态林业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协调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稳定性、地域性、集约性、高效性和调控性的特点。
建设生态林业的基本原则保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持生态平衡是建设生态林业最基本的原则。
它是关系到农林业生产是否能够得到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人类社会生存的重大问题。
但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能干预自然,相反,人类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应当按照自然规律,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使系统内物质和能量更好地循环,以保证实现多种效益和转化。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能力。
这是一项涉及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工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林业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防治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同时,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治理,维护生态的平衡和稳定性。
借助生态科技手段,如引进外来植物和生物防治等,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重建生态功能。
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求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林业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广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如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等,提高森林资源的价值和效益。
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农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对非法伐木、滥砍滥伐等行为的打击和整治,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旨在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通过加强保护和建设天然林、湿地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加强鸟类、昆虫等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培育,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态气候调节能力。
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在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科学技术支撑与创新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创新推动。
加强林业科研和技术人才培养,提高林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设备,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生态工程建设经验和成果。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借助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创新推动,我们能够实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林带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生态林带建设是指在城市和乡村周边地区,通过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林带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目标和意义。
1. 目标,通过生态林带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提升,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源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意义,生态林带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实施方案。
1. 确定建设区域,根据城市和乡村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确定生态林带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保护水源地、防风固沙地和生态脆弱区。
2. 种植树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注重生态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提高林带的生态效益。
3. 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态景观建设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4. 管护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的生态林带管理体系,确保生态林带的长期生态效益,包括定期巡查、病虫害防治、火灾防范等。
5. 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生态林带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生态林带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加大对生态林带建设的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2. 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林带的保护和管理,规范生态林带建设的行为。
3. 技术保障,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生态林带建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生态林带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五、总结。
生态林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和长期管理,才能实现生态林带建设的目标,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林业开展生态区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林业生态区的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产业,林业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2024年林业开展生态区建设是必要的,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目标设定1. 林业生态区覆盖率提升:到2024年,使全国林业生态区覆盖率达到30%,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优良的基础。
2. 林业生态区建设成果显著:通过林业生态区建设,使生态环境改善显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发展。
3. 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提升:通过林业生态区建设,加大生态产业投资,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生态产品质量,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三、主要任务1. 林地保护与修复:加大对林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占用、破坏林地资源,加强森林防火、防灭火工作,开展林地修复工程,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
2. 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3. 林业生态旅游发展: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利用林业资源开展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林业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4. 林业经济发展: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林木良种繁育,推动林产品加工深度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 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加强林业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培养林业技术人才。
四、政策保障1. 加大财政支持。
政府加大财政对林业生态区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奖励、补贴等手段,激励林业生态区建设。
2. 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制定有关林业生态区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为林业生态区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 强化监管和执法。
加强林地保护和修复的监管与执法工作,依法打击破坏林地资源行为,确保林业生态区的规范建设。
4. 加大宣传力度。
森林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及建设生态林业的策略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生态环保和人类的生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森林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建设生态林业也是当前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森林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以及建设生态林业的策略。
一、森林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1. 保护水资源森林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可以起到保水和调蓄水的作用,减缓雨水的冲刷和透水速度,减少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泛滥。
森林还可以净化水质,提高水源的供水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不受外部污染。
2. 维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圈,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中生活着大量的动植物物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
保护森林意味着保护这些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3. 减缓气候变化森林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森林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出氧气。
森林中的植被可以减少土壤的蒸发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4. 保护土壤森林的树木和植被可以保护土壤不受侵蚀和风蚀。
森林的树根可以抓牢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肥沃的土壤资源。
森林能够有效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保持土地的生产力。
5. 促进经济发展森林资源是人类的重要经济资源,可以提供木材、药材、食材等各种生活物资。
森林还可以提供旅游和观光资源,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森林的生态效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二、建设生态林业的策略1. 保护自然森林保护自然森林是建设生态林业的首要任务。
自然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保护自然森林需要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加强对砍伐和滥伐行为的监管和打击。
需要加强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将自然森林划归保护区,并开展长期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
2. 引导人工林发展人工林的合理引导和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一环。
人工林可以通过人工种植和管理,有效地提高森林的质量和产量,满足人们对木材和各种森林资源的需求。
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和经营管理对策一、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而建设的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森林。
在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的生态工程项目之一,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
目前,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还不够大,建设进度较慢,还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些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存在着技术不足、管理滞后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和管理改进。
二、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对策为了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动生态公益林事业全面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
1. 加大投入,扩大建设规模为了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建设进度和建设规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增加项目建设资金,完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优化布局结构,提高建设效益。
2. 强化技术研究,提高建设质量在生态公益林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研究,引进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质量和环境效益。
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进步。
3.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益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后,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效益。
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加大对违规砍伐、滥用土地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生态公益林的长期稳定发展。
4. 积极发展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在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的也要积极开发生态公益林的产业资源,推动生态公益林的产业化发展。
可以通过发展林木采伐、林下经济、观光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5.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为了提高社会对生态公益林的认识和支持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宣传力度,向社会普及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和作用,倡导大家积极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经营管理,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项目区背景资料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镶嵌在苗岭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世界十大“返璞归真,重返自然”的旅游胜地之一和“百节之乡”的美称,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优美的环境、旖旎的风光、纯朴的民风,使千万游客流连忘返。
但美中不足,进入凯里市的主要通道——凯麻高速公路,其沿线两侧均为寒武纪的白云质灰岩构成的弱岩溶喀斯特丘陵和垄状低山,其中体表面剥蚀严重,土层瘠薄,土壤保水性能差,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较严重,由于植被稀少,覆盖率低,雨季时节,地表径流量大,经常形成山洪水灾害,淹没山脚的农田、农土,危害道路交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石漠化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凯里市旅游品位的提高和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凯里市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和母亲河长江支流沅江源头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加强生态建设有着特殊意义和辐射作用,同时能保障当地贫困的石漠山区人民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凯里市林业局几十年如一日绿化造林取得丰硕的成果。
凯里市林业用地110.8万亩(含石漠化山地),绿化工作经多年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2002年市林业局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2003年荣获贵州省绿化委员会、人事厅、林业厅联合授予的“全省绿化模范市”;省林业厅授予的全省营造林质量二等奖(排名全省第六);2003年度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级考核排名全省第四名;2004年市林业局荣获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天保工程信息管理全省一等奖。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北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东邻台江县,西接麻江县和福泉市,北靠黄平县,南接雷山县、丹寨县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107°40′11″—108°12′19″,北纬26°24′13″—26°48′11″之间,东西最长跨度51.67公里,南北最宽跨度44.3公里,西距省会贵阳170公里。
全市辖8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201个行政村,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33.5万,占74.4%,城区人口17万。
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凯里市地处苗岭山脉东段北麓,云贵高原东侧梯级大斜坡带,辖区横跨黔中山原和黔东击低山丘陵两个地貌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1447米,最低海拔532米,平均海拔850米。
其地貌特点是岩性复杂,沟谷纵横,河网密度大,剥蚀作用强,形成了以中山、低山为主的地貌格局。
河流有长江支流沅江源头的清水江,平均流量54立方米/秒,土壤有黄壤和石灰土。
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雨热同季的特点。
年均气温13.6‴—16.2‴,全国大于10‴的活动积温3816‴—4376‴,绝对最高温37‴,绝对最低温-9.7‴,年均降雨量1240.4毫米,相对湿度86%,年均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降雨量1240.4毫米。
凯里市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特别是在清水江两岸、凯麻高速公路、湘黔铁路(株六复线)、国道320线两侧,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生态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植被减少、沙土流失、沙石裸露、土地退化严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源漏失、旱涝交迭、土壤瘠薄、石漠化、地面塌隐、山体崩塌、滑坡、地裂等环境灾害,构成类似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带;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交通安全的保障已成为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凯里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凯里市辖区内的清水江,属长江支流沅江上游的源头,是母亲河长江的重点治理区,她在我市境内流长52公里,近年来流量逐年减少,枯水期延长,水流中的泥沙含量不断增加,现枯水期已由60—70年代的4个月延长到现在的6个月,枯水期流量由过去的12—13立方米/秒,减少到现在的8立方米/秒,各种旱、涝自然灾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迫切需要进行规模化的科学治理。
生态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是搞好经济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凯里中部喀斯特地区缺土少水、环境恶劣、山地生物量减少与烧柴草为主获取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漠化现象严重。
凯里被誉为“苗岭明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是世界十大“反璞归真,重反自然”的旅游胜地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以旅游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4被评定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然而,由于凯里中部地区长期过度采伐、开垦、放牧及交通要道两侧砂石山地不合理的开采等,砂石山地原有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沙土流失严重、砂石裸露、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局面的落后。
同时,也损害了自然景观,影响了凯里旅游品位的提高,因此以民族风情生态旅游而闻名的凯里,必须积极申报生态绿化项目从事环境绿化建设,加快砂石山地森林植被的恢复力度,彻底改善砂石山地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山区人民造福,为凯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增奇添秀。
喀斯特山区由于人多地少,老百姓历史来就向陡坡求生存,陡坡地的盲目开垦和传统的农耕方式,加上雨水淋融后土肥的流失,种植的农作物品质差,经济价值不高,不仅无法脱贫而且破坏了自然植被,导致大量沙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与扩张。
实施项目可治理石漠化,就是要转变砂石山地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陈旧观念,宜林则林,改善生态环境,遏制石漠化,还砂石山区山清水秀,实现自然生物资源多样化的本来面目,从而拓宽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全面振兴凯里市的经济发展。
项目规划方案一、规划设计内容项目分三年实施,每年造林1000亩,植树预计61.14万株。
由于项目区土壤主要为紫色石灰土为主,土壤含石量较高,土层平均厚度仅为20—50厘米,由白云质砂石岩发育而成,所以土壤较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造林树种选择以耐干旱、耐瘠薄、慢生的乔灌木等7个树种为主。
1、2008年项目规模。
造林规模1000亩,造林树种为侧柏、紫穗槐、女贞和香樟;其中侧柏与紫穗槐混交造林、面积900亩,女贞与香樟混交造林、面积为100亩。
2、项目区自然状况:项目区位于凯麻高速公路和湘黔铁路两侧,海拔575—780米,平均坡度25度,原生植被盖度15—25%,土壤为白云质石灰岩发育的石灰土,土层厚度15—20厘米,沙化和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PH值7.0—7.2,属碱性土壤,平均气温13.6℃—16.2℃,降雨量1240.4毫米,造林立地条件较差。
3、造林树种的林学特性:(1)侧柏:属温带针叶常绿乔木,浅根性树种。
侧须根发达,萌芽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其树形美观,耐修剪,常作园林绿化树种,可成片造林,也可栽为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
(2)女贞: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喜光,适宜于碱性土壤,萌发力强,能吸收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并有滞尘、抗烟、隔音功能。
作为高速公路绿化树种最为适宜。
(3)香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喜光、深根性、抗风、抗烟尘,能防风固沙、保护堤岸,是绿化及环保优良树种。
(4)紫穗槐:属蝶形花科的落叶灌木树种,根系发达、萌蘖能力强、耐瘠薄、适应性广泛,是治理水土流失造林的优良树种。
4、造林作业:以小班为单位进行施工。
(1)侧柏、紫穗槐:造林密185株/亩,株行距详见混交图式,整地方式为块状整地,侧柏的规格0.4×0.4×0.4米,紫穗槐的规格0.4×0.4×0.3米,秋冬季进行,清除穴内的石块和树根,表土回填,并施放 0.2公斤磷肥混合后,筑成馒头状的预植穴,整地时先坡上后坡下。
在造林整地时,鉴于喀斯特白云质砂石山地的特殊情况,不强求株行距一律整齐,采用见土整地,见缝插针式;植苗方式为穴植法,初春进行,植苗时保证根系伸展,浇水并覆土相应适当压紧;配置方式为三角形配置。
幼林抚育管理以除草为主,每年一次。
夏季进行,连续三年;造林整地时保证原生乔灌木树种植被,与营造的树种形成乔乔混交和乔灌混交林。
(2)女贞、香樟:造林密110株/亩(株行距2×3米),为了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和综合效益,维护和提高林地生产力,造林为混交方式即女贞和香樟混交造林;整地方式为块状整地,规格0.5×0.5×0.4米,秋冬季进行,清除穴内的石块和树根,表土回填,并施放 0.3公斤复合肥混合后,筑成馒头状的预植穴,整地时先坡上后坡下。
在造林整地时,鉴于喀斯特白云质砂石山地的特殊情况,不强求株行距一律整齐,采用见土整地,见缝插针式;植苗方式为穴植法,初春进行,植苗时保证根系伸展,浇水并覆土相应适当压紧;配置方式为三角形配置。
幼林抚育管理以除草为主,每年一次。
夏季进行,连续三年;造林整地时保证原生乔灌木树种植被,与营造的香樟和女贞形成乔乔混交和乔灌混交林。
(3)樟树零星造林在以上两项混交造林模式的基础上,鉴于喀斯特白云质砂石荒上土被的不连续,土层浅薄且厚薄不均的实际情况,采取“土深挖大穴”的不等株行距地进行“遇土挖大穴”整地;该项造林主要集中在侧柏和紫穗槐混交造林小班中,每亩平均穿插5个定值穴;整地方式为块状整地,规格0.5×0.5×0.4米,栽植的树种以樟科常绿阔叶乔木树种为主,从而在呆板整齐株行距的混交造林模块中,形成迥异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被景观。
5、防火及护林。
(1)防火:项目区邻近城区,每年10月至翌年5月项目区,实行防火戒严;并从凯里市风景林护林队中抽出精干人员,成立专门组织,分区划片,责任到人,实施24小时监控。
(2)护林:造林施工完成后,落实管护责任制,实行专人专管。
二、第一年度计划安排和三年计划根据凯里市的气候变化和造林树种的特性来安排适宜的造林时间。
第一年度实施计划如下:1、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造林前准备。
包括苗木准备,造林施工队准备,造林整地等。
2、2009年2月至3月上山植苗。
待雨透土壤后上山植苗,植苗选择在阴天为好。
3、造林后即对造林地进行严格管护,确定专门的管护员。
三年内计划完成造林3000亩,其中第一年计划完成造林1000亩,造林树种为侧柏、紫穗槐、香樟、女贞;第二年计划完成造林1000亩,造林树种为大叶樟和栾树;第三年计划完成造林1000亩。
造林树种为女贞和苦楝。
三、后期管护工程施工结束后,制定长期的管护机制,凯里市林业局全权负责;由工程所在乡镇政府划分管护责任区,成立专门的管护机构,配备专职护林防火人员,对工程区进行全面禁牧,禁止乱砍乱伐,野外用火,随时监测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对近期幼林阶段,组织人员定期对幼树进行抚育,主要是松土,锄草,及防治病虫害等保育作业,确保成林。
与当地乡镇签署协议,林地用途30年不变,以保证林地不做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