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附件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景观园林工程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一、前言景观园林工程是一门结合自然与人工因素的艺术和科学,它旨在打造各种场所,使之成为宜人的环境,以供人们欣赏、休憩和娱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景观园林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证景观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必须制定相应的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
本文将介绍景观园林工程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
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景观园林工程施工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1.地形采集。
在进行施工前,必须充分了解施工区域的地形情况,包括地势高低、地貌特征、土壤性质等。
这些信息将对后续的施工决策和方案制定起到关键作用。
2.设计方案评审。
在确定施工区域的地形情况后,必须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评审的重点包括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难度、美观度等方面。
3.保障措施制定。
在准备工作阶段,必须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判,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景观园林工程施工规范景观园林工程施工规范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定。
它包括项目计划、施工工艺、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如下:1. 项目计划1.提交项目计划。
在施工前,必须提交完整的项目计划,并经过设计方案评审和审批。
2.严格按照项目计划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计划的要求施工,不得擅自更改。
2. 施工工艺1.施工现场设置。
在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完整的施工标志和警示标志,确保工人和路人的安全。
2.确定施工路线和施工顺序。
在施工前必须确定施工路线和施工顺序,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
3.施工材料的选择。
在施工时必须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保证施工材料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4.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素质,并接受专业培训。
3. 技术标准1.植物的选育和造型。
在景观园林工程中,植物的选育和造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选育、种植植物,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造型。
绿化工程施工安全与环保规范园林绿化工程及验收规范绿化工程施工安全与环保规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工程成为了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成为了必须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绿化工程施工安全和环保规范进行探讨,并介绍园林绿化工程的验收规范。
一、绿化工程施工安全规范1. 施工前准备绿化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施工方案编制和风险评估。
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量统计、施工工艺、安全技术措施等内容,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风险评估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和工程要求,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人员管理与培训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人员合理配置,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同时,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
3. 安全设施与装备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尘口罩、耐酸碱手套等。
机械设备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定期检修和维护,预防因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
4. 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应设立合理的人员通行道路和安全警示标志,确保人员和车辆的安全通行。
同时,加强对现场秩序和施工作业的监督,禁止乱堆乱放,确保施工现场整洁有序。
二、园林绿化工程环保规范1. 植物保护与选择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时,应尽量选择本地适应性强、生长良好的植物品种,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
同时,对已有植物进行保护,避免过度砍伐和破坏现有植被。
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环保要求。
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浇水的时间和用水量。
在施工过程中,避免水土流失和垃圾污染水源的现象。
3. 防治病虫害园林绿化工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重要环保问题。
应定期进行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采取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治的手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应分类收集,然后进行集中处理或回收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庭院景观绿化工程施工规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庭院景观绿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庭院景观绿化工程的施工规范对于提升庭院绿地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生态平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中的各项步骤、施工后的维护等方面详细介绍庭院景观绿化工程的施工规范。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项目规划:在进行庭院景观绿化工程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项目规划。
规划应考虑到庭院的面积、地形、植被种类、光照等情况,以确保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
2.选材购买:根据项目规划确定需要的植被种类和绿化材料,进行选材购买。
购买的植被种类应符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健康、适应力强的植被。
3.施工人员培训:在开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了解绿化工程的施工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
4.场地清理:在进行绿化工程之前,必须对场地进行清理。
清理工作包括清除垃圾、杂草、破损树木等。
5.测量定位:根据项目规划确定绿化区域的具体位置和面积,进行测量定位。
确保绿化工程的准确施工。
二、施工中的各项步骤1.土壤改良:在开始种植植物之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
根据土壤性质,进行施加有机肥料、营养素等,保证植物的生长。
2.植被种植:根据项目规划确定植被种类和分布,进行种植。
在种植植物时,应注意植物的根系,确保良好的土壤通气性。
3.铺设草坪:对于需要铺设草坪的绿化区域,应进行铺设草皮。
在铺设草坪时,应保证草皮的整齐、紧密,避免出现空隙。
4.灌溉施肥:进行植物种植后,必须进行灌溉施肥。
及时给植物补充水分、养分,确保植物的生长健康。
5.景观照明:对于需要设置景观照明的绿化区域,应进行景观照明的设置。
合理设置照明灯具,增加绿化区域的美观性。
6.设施配套:根据项目规划确定需要设置的配套设施,如长椅、花架等。
设置设施时,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三、施工后的维护1.定期修剪:定期对绿化区域的植物进行修剪。
修剪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美化景观、避免野草的生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现在我要向大家展示我的竞选演讲。
我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如果我当选小学生学习委员,我将如何帮助全班同学学习?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我觉得作为学习委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我们应该经常和同学们交流,并了解他们的学习问题和需求。
比如,有些同学学习时容易分心有些同学可能有阅读障碍,而有些同学则需要更多的挑战。
作为学习委员,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制定不同的计划和活动。
我们应该把握好时间。
每个同学的时间安排都是不同的,有些同学很善于时间管理,而有些同学则需要更多的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和小组活动,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
我们也以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让大家对不同的知识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组织阅读和写作比赛,以鼓励同学们多参与和交流。
我想说的是,作为小学生学习委员,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们要像一个好学生一样,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爱岗敬业,努力
学习,勇于思考,自主探究,创新发展。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学习,相信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取得更好的进步和成就。
谢谢大家,如果你们想让我成为小学生学习委员,请在投票时特别支持我。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让班级更加团结和进步。
生态景观工程施工规范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态景观工程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生态景观工程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施工单位的水平不一、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很多生态景观工程项目的失败,给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因此,为了规范生态景观工程施工,提高施工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 工程勘测:在开始生态景观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勘测工作,包括地形地貌勘测、土壤质地分析、植被分布情况等。
只有清晰地了解了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才能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
2. 用地审批:生态景观工程施工涉及到土地利用问题,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用地审批手续,取得合法的用地权。
3. 环境影响评估:根据《环境保护法》,对生态景观工程的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4. 方案论证: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必要时通过专家审查。
5. 施工方案编制:根据设计方案编制施工方案,明确施工的步骤、方法和工期,并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6. 人力物力准备:安排合适的技术人员、工人和施工设备,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安全教育。
三、施工中的关键工作1. 土地平整:在进行景观工程施工时,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合理的土地平整,以确保工程的平稳进行。
在土地平整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原有植被、水源和地貌,避免因施工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
2. 植被保护:在进行生态景观工程施工时,必须对原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
对于需要移栽的植物,要确保其根系完整,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移植。
3. 施工材料选用:在生态景观工程施工中,对于所用材料必须具备环保、耐久、安全等特性,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施工工艺控制: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工艺控制,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
5. 环保措施实施:在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进行操作,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第一部分绿化种植公路绿化工程必须按照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及有关文件施工。
施工人员应掌握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如有反季节栽植和大树移植等高难度工程作业,必须单另提交施工组织计划)并进行工程准备。
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人员应按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核对,当有不符之处时,必须在该项工程施工前7天内向监理工程师和业主书面提出。
根据绿化设计要求,选定的种植材料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规定。
一.清除杂物、平整绿化地l、施工前,清除施工废弃物和其他有碍植物生长的杂物。
平整度达到有利于灌溉;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美观整齐,整地后土块最大不准超过1.5cm。
如有设计标高,应按设计标高要求进行整地,草坪整地后要求全深翻不小于30cm,并XXX。
2、各绿化地区,栽植、播种后需进行重复整地,整地标准请求同上。
3、取、弃土场整地要求:将上场边缘修成1:3的坡度,底部要求大致整成一个平度,有利于种植,整地后深翻30cm,XXX。
二.种植前土壤处理及换(回)填土方(一)种植前土壤处理1、承包人须对绿化地原生植物加以保护,确需清除时,须经监理工程师和业主批准后方可进行。
否则要求承包人将按清除苗木的规格和数量加倍种植。
2、穴、槽施肥:在穴、槽挖好后,需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与土壤搅拌均匀,施入穴、槽的1/3处摊平,再复土一层,以防根部直接与肥接触,烧伤根系。
施肥量执行设计请求。
3、地被植物种植地,需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入后深翻25-30cm,并搂平耙细。
4、绿地应按设计请求构筑地势。
去除杂物、平整度和坡度应符合设计请求。
(二)换(回)填土方1、土质要求:换填土土质PH<8.5,全盐量<0.1%,如取农田土,农田取土深度1不得大于50cm。
2、土壤化验:取土前,必须在土场采样,交由有资质的土壤化验单位化验,并得到书面化验报告。
土壤取样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国家有关土壤取样、化验相关要求。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设计规范一、前言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是保证园林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园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美化环境。
本文将从施工设计规范的角度详细阐述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土地准备1. 施工前的土地准备工作要充分考虑土壤质量、地貌特点和植被的需要。
对于覆盖层较薄或土壤质量较差的地区,需要进行改良处理,以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应根据地形、地势和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规划地下管线的布置,在土地准备阶段完成管线的敷设,以避免后期破坏植被。
3. 将土地平整,确保施工后的地块平整度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植物选择与配置1. 在进行植物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景观效果。
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同时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2. 根据景观设计图纸,合理配置植物,注意植物的大小、形态和群落特点,以营造出美观、和谐的景观效果。
3. 不同植物之间应留有适当的间距,以保证各个植物能够良好地生长,并便于后期养护管理。
四、景观构筑物建设1. 景观构筑物的建设要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注重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的监管。
构筑物的建设包括石质构筑物、木结构构筑物、灯光、水景等,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安装和调试。
2. 在景观构筑物的建设中,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保证其品质和使用寿命,并且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
五、排水系统建设1. 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排水系统是确保植物良好生长和保持园林设施杰出性能的关键。
在建设排水系统时,要根据土地坡度和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规划和布局排水渠、雨水井或其他排水设施。
2. 排水系统的管线敷设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排水顺畅和安全。
六、养护与维护1.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养护与维护工作十分重要。
在设计施工中,要注重植物的保护和合理管理,包括草坪的修剪、植物的浇水、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等。
2. 针对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要制定相应的养护计划,并及时跟进实施,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和维护。
热带、亚热带生态风景林建设技术规程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生态风景林建设技术规程旨在引导和规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态风景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
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规划与设计、植物选择、生态功能、管理与维护。
规划与设计是热带和亚热带生态风景林建设的首要环节。
规划应该考虑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因素,合理划定区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设计应注重生态和景观的融合,融入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
植物选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态风景林建设的核心内容。
应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生态功能多样的本地植物。
重点种植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组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生态功能是热带和亚热带生态风景林建设的重要目标。
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多方面。
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群落、构建湖泊、湿地和溪流等水体系统,恢复、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管理与维护是热带和亚热带生态风景林建设的关键。
管理应遵循自然、科学、可持续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持自然动态和生物多样性。
定期进行灌溉、修剪、施肥和除草等管理活动,确保植物的良好生长状况。
加强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
严禁乱挖乱填、乱砍滥伐等破坏环境的行为,确保正常的水文和地质过程。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生态风景林的保护和管理。
总之,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生态风景林建设技术规程是指导和推动生态风景林建设的重要依据。
只有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种植和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才能真正实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希望这些技术规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生态资源。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设计的规范要求近年来,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规范要求对于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设计的规范要求。
1. 林木选择与布局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中,林木的选择和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林木的选择应基于气候、土壤、景观特点等因素考虑。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应尽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如耐旱、抗寒、抗虫害的树种。
同时,在设计施工中要合理布局林木,使得整体效果和谐统一。
2. 土壤准备与改良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对土壤进行准备与改良。
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疏松,除去杂草等杂质,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对于贫瘠的土壤,可以进行土壤改良,如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
3. 种植技术与养护管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种植技术与养护管理的规范要求。
在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种植季节和方法。
对于树木的栽植,要确保树苗健康、根系完整,并且栽植深度合适。
同时,养护管理要做到定期修剪、施肥、浇水等,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4. 绿化设施与景观构建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绿化设施与景观构建的规范要求。
绿化设施包括座椅、垃圾箱、喷泉等,这些设施的摆放位置应符合人流和视觉的要求,方便居民的日常使用。
景观构建则包括绿化区划、假山、湖泊等,要根据园林风格和整体设计理念进行布置。
5. 病虫害防治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病虫害防治的规范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高度重视。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定期巡查、喷洒农药等,保持植物的健康和绿化工程的美观。
6. 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的规范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地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为提高平原地区造林工程质量和水平,促进工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根据国家、行业及北京市各级各类相关技术标准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特制订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技术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中的景观生态林、绿色通道、健康绿道、郊野公园以及湿地保护等建设工程。
二、总体要求(一)坚持生态优先、自然和谐原则。
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营造结构合理的近自然森林景观。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立地条件和建设类型,实现森林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坚持创新驱动、节约建设原则。
推广应用耐旱节水、节能环保、科学抚育和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实现造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原则。
在改善首都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提高城市品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市民宜居环境和幸福指数。
三、植物选择根据北京平原地区的主要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多年园林绿化的实践,植物选择应坚持生物多样性,重视长寿慢长与速生树种的合理比例。
以乡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与引进植物相结合;以落叶树种为主,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以乔木树种为主,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相结合;以生态景观树种为主,食源、蜜源植物相结合。
形成春花烂漫、夏荫遮蔽、秋彩斑斓的优美景观和稳定的植物群落。
本项工程推荐植物见附件6,重点推荐以下主要植物。
(一)乔木20种:槐树、柳树类(♂)【注1】、栾树、元宝枫、银杏、白蜡类、杨树类(♂)、刺槐、榆树类、椿树、泡桐、柿树、桑树、丝绵木、楸树油松*【注2】、白皮松*、桧柏*、侧柏*、华山松*(二)花灌木20种:观赏桃类、观赏海棠类、月季类、榆叶梅、金银木、黄栌、绣线菊类、丁香类、棣棠、珍珠梅、胡枝子、小檗类、紫穗槐、连翘、金叶女贞、红瑞木、锦带花、迎春沙地柏*、锦熟黄杨*(三)地被20种:地锦类、鸢尾类、马蔺、八宝、萱草类、大花秋葵、宿根观赏菊类、旋覆花、甘野菊、匍枝委陵菜、蒲公英、紫花苜蓿、小冠花、二月兰、地被竹、蛇莓、麦冬、崂峪苔草、大油芒、狼尾草、野牛草(四)水生植物20种:芦苇、香蒲、千屈菜、水生鸢尾类、斑茅、红蓼、野荞麦、旱伞草、水莎草、藨草、水葱、荷花、睡莲、水芹、菖蒲、芡实、莕菜、慈姑、竹叶眼子菜、穗状狐尾藻【注1】类——凡带类字均指不是单一树种。
附件1: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为保证平原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林业局及北京市相关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北京市实施平原地区造林工程任务要求,特提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一、建设范围
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重点,在涉及到的14个区县新城周边、重要生态敏感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不宜耕作地等地区实施景观生态林建设。
二、建设原则
(一)景观完整性原则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景观生态林与其他重要生态区域的关系,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等紧密衔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形成功能完整的平原区森林生态体系。
(二)多功能性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在实现景观生态林主导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固碳制氧、滞尘减噪、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建设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最优化的景观生态林。
(三)近自然性原则
根据北京气候和立地条件,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植物生态习性,模仿自然规律,加速发育进程,促进自然更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
完整、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
三、建设模式
根据总体规划功能定位、社会需求和立地条件,建设如下两种模式的景观生态林:
(一)生态主导型
在距离城镇、村庄、主要道路、河流等较远的平原地区(原则上连续面积应大于100亩),建设以增加碳汇、防风固沙、降尘静噪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为主导的景观生态林。
该模式以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的栽植方式为主,乔灌草结合,营造复层、异龄、针阔混交的景观生态林,形成树种丰富、结构合理、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
尽量多种植食源和蜜源植物等,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加大高碳汇植物的用量,如刺槐、杨树、椿树、榆、白蜡、柳树等。
原则上在重点地区初植密度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加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二)景观主导型
在规划新城、住宅小区、村镇周边以及主要河流附近等人员易于到达的区域,建设以丰富景观、美化环境、创造宜居城市为主导功能的景观生态林,同时满足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的社会需求。
该模式以块状混交和自然式组团栽植相结合。
其中,在非重点背景区域,采用块状混交栽植,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主体。
在重点景观区
域,如主要观赏面及绿道驿站、休闲健身设施等周围,应以自然式组团栽植为主,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亮点。
初植密度在重点地区原则上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重点观赏节点加大观赏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四、主要技术要求
(一)规划设计
1.栽植方式
在充分考虑混交植物生态习性、预防种间不利作用发生、调节好混交林树种间相生相克关系的前提下,建议主要采用三种栽植方式:(1)块状混交
单块主导树种面积不应超过30亩。
总体上做到均匀分布,复层、异龄、乔灌草结合,可适当开林窗,林窗下应种植灌木和地被植物。
(2)带状混交
单一树种带宽不低于3行,总体上做到均匀分布,复层、异龄、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
(3)自然式组团栽植
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自然分布,乔木、灌木、地被高低错落,注重色彩和季相搭配,达到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该种植方式的每个组团应有详细种植设计(或典型设计)。
2.树种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栽植好种、好活、好看、好管的乡土树种为主,可适当选择适应性强、观赏效果突出的引进树种。
速生和慢生树种混交、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乔木灌木树种结合,重点地区加大观花、观叶、观果植物比例,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道路两侧及林下活动区域的落叶乔木树种分枝点高度应不小于2.8米。
每100亩林地面积内原则上不少于5种主要乔木树种,每种主要乔木树种比例应不小于10%;花灌木树种不少于15种。
阔叶乔木与针叶乔木用量比例为7:3。
推荐树种见附表。
3.苗木规格
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景观要求、工程造价等合理确定最适苗木规格。
原则上落叶乔木胸径6-10cm、常绿乔木高度2.5米以上;灌木3年生以上,分枝3个以上;地被以多年生草本地被为主。
4.规划设计文件
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区位分析、原有植被分布、规划设计说明书、工程预算、平面图、效果图和施工图等文本与电子文档。
(二)种植施工
1.整地
(1)土地平整:坑洼不平地段应人工或利用机械提前平整,废弃建筑地或河滩地需基本拣清水泥块、砖块和石块等杂物,沙地需根据植树和种植地被需求进行客土。
(2)树穴规格:大种植穴直径100厘米、深80 厘米,用于大规格乔木裸根苗,中穴直径80厘米、深60 厘米,用于小型乔木裸
根苗;小穴直径和深40厘米,用于灌木。
土坨苗坑直径比土坨直径大40厘米,深比土坨高10-20厘米。
整地质量及单位面积内整地坑数的合格率要求达到95%以上,验收合格后方可客土回填。
2.苗木质量
苗木要求达到北京市二级以上苗木质量标准,无机械损伤和检疫病虫害。
阔叶乔木要主干明显、挺直,苗根不得劈裂,切口要平滑,截干整齐。
针叶树冠丰满、树型美观、长势旺盛、顶芽饱满、根系发达,土坨苗不散坨。
采用的本地苗木必须具有“三证一签”,即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苗木出圃合格证和苗木标签。
如从外埠进苗应来自与北京地区生态气候条件相似的区域,还须有检疫合格证。
3.栽植技术
裸根苗起苗后根系应及时蘸泥浆、生根粉、菌根制剂等,针叶苗枝叶应喷施抗蒸腾剂,同时应缩短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假植和栽植等工序的操作时间,分级、包装要在遮阴、湿润、冷凉的环境中进行,苗木运达造林地后必须置于阴湿的地方,随栽随取,来不及栽植的要及时假植。
裸根苗栽植前应适当修枝、修根,栽植时苗木在坑内要居中、苗干垂直、根系舒展,防止窝根,栽植深浅适当,一般比原土印高3-4厘米,覆土时,打碎土块,拣净草根、石块,踩实土壤,浇透定根水后再覆一层浮土、石块或植物覆盖材料。
土坨苗要保护好土坨,去掉或剪开包装材料,将苗木放于坑内中心位置,栽植时,边填土边踩实土球周边空隙,回填土低于树盘10-20cm,浇水并使土壤沉实,再填
土等保墒。
(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设施
根据作业和后期管护需要及长远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建设林内道路系统,作到布局合理、密度适当、高效便捷;并应修建必要的道路与现有公共路网连接。
原则上道路铺装材料应就地取材,环保经济。
2.水电设施
应配备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在条件具备区域铺设再生水管线;配备必要的电力设施设备,满足工程建设、驿站等用电需求。
3.科普宣传设施
修建适量的休息座椅、展示橱窗、植物标牌、路灯等设施,方便群众到森林中休闲健身,同时兼顾科普与生态文明教育。
4.管护设施
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管护建设用地,结合管护用房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控系统和防火、养护管理、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等管理用地和设施设备。
(四)后期管护
1.节水灌溉
苗木栽植后须及时浇水,两周内每周浇水一次。
以后应视气候和土壤墒情及时组织抗旱。
栽后三年内每年10-11月浇一次冻水,防止秋旱及春旱,鼓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倡再生水和雨洪利用,禁止
大水漫灌。
再生水灌溉参照《再生水灌溉绿地水质标准》
BD11/672-2009。
2.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营造混交林,丰富植物种类,加强植物检疫,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等措施,提高森林健康水平。
3.森林防火
树立森林火险管理标牌以增强游人防火意识;建立林火隔离带和森林火险监测网络;适当建设枯枝落叶收集和堆肥设施,加速枯枝落叶分解,减少林地枯落物厚度、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4.管护抚育
栽后三年内(从施工后第二年开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封埯、立支架、垒树盘、清除杂灌,成林后开展必要的抚育间伐和更新。
(五)检查验收
1.管理和验收
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造林绿化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制、设计审批制、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和检查验收制等各项管理制度。
检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提供监理报告,按照《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检查验收。
2.苗木成活率
栽后当年苗木成活率应达到95%以上。
保存率应达到90%以上。
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应在下年度造林季节及时补
植。
(六)档案管理
各区县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指定专门的档案保管员保管档案,档案资料包括批文,实施方案,图纸资料,施工、监理管理,检查验收等各项内容。
附录: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推荐植物
注:*为常绿植物。
如刺槐、杨树、椿树、榆、白蜡、柳树等。
原则上落叶乔木胸径6-10cm、常绿乔木高度2.5米以上;灌木3年生以上,分枝3个以上;地被以多年生草本地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