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人教版7.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1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6
7.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1.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是( )A.狭小的空间B.与氧气接触C.温度达到着火点D.物质具有可燃性2.2010年5月起,广州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
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甲烷B.二氧化碳C.氧气D.氮气4.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
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5.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D.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6.将少量大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点燃,用坩锅钳把小铁盒放在冰冷的水面上,可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该实验证明,达到灭火目的的原理之一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绝空气C.降温至着火点以下D.降低着火点7.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8.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关打火机的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B.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C.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从结构上看: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9.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10.下列灭火的措施中,采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自身着火点以下的是( )A.木柴着火时,用沙子覆盖B.森林起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C.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D.煤气灶着火时,喷洒二氧化碳干粉1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12.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13.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B.桌面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C.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泄漏,马上点火燃尽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刻浇水灭火14.下图中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课题7.1 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基础篇】1、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清除可燃物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C、隔绝空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3、森林火灾时,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D、促进烟尘的扩散4、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A.B.C.D.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油站严禁烟火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油着火,用水浇灭B、电器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浇灭C、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7、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
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提供氧气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供可燃物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1),包括事例(2)(填序号).10、2011年1月17日,某市发生天然气爆炸事故。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练习7.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1.小欧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
纸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纸不是可燃物B.纸没有与氧气接触C.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D.水能灭火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现象①②说明物体燃烧需要氧气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棒,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作用是()A.补充氧气B.升高铁丝温度C.增加可燃物D.升高铁丝着火点4.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汽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汽油有挥发性B.汽油是液态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没有与氧气接触5.王宁同学从资料中查得白磷的着火点是40℃,他将一小块白磷放入80℃的水中,并用导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白磷燃烧了起来。
除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因素外,上述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可能原因是()A.嘴吹出的气体中仍含有可支持燃烧的氧气B.白磷这一可燃物特别容易燃烧C.嘴吹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也可支持燃烧 D.吹气时产生的水蒸气使白磷燃烧6.一场大火有时是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的。
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B.提供氧气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7.小聪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通过用力上下振荡锥形瓶,可以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
该实验直接说明燃烧需要()A.必须用力上下振荡B.与氧气(或空气)接触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要有可燃物8.电影《赤壁》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
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
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同步测试(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A. ①③⑤B. ③④⑤C. ①②D. ②④2.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 酒和醋的酿造B. 动植物的呼吸C. 蜡烛燃烧D. 食物腐烂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氨气B. 氢气C. 氮气D. 二氧化碳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A. B.C. D.5.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A. 减少酒精的挥发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 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6.下列有关易燃、易爆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在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B. 生产酒精的车间里,只要不影响工作,个人可以吸烟C. 煤矿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D. 在有易燃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7.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 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 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8.用化学原理解释下列词语,其中不合理的是()A. 钻木取火——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C. 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D.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9.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 Q点B. P点C. N点D. M点10.老师为大家演示了一个兴趣实验,将一张浸有酒精的棉手帕点燃,然后甩动手帕,当大火熄灭以后,手帕完好无损,你认为手帕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 酒精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B. 棉手帕不是可燃物C. 温度没有达到棉手帕着火点D. 手帕没有与氧气接触11.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 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D. 不慎将酒精灯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1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D.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二、填空题13.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7.1 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1.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得到了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其中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2.孔明灯燃料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A.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B.燃料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纸张不会燃烧C.纸质灯罩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3.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中放有一小块白磷,当把烧杯口上加盖一个薄铜片,上面分别放上白磷和红磷后,发现有不同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A.铜片上白磷燃烧B.铜片上红磷燃烧C.水中白磷燃烧D.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能灭火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A.B.C.D.5.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目的是()A.减少O2消耗量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C.降低汽油着火点D.升高汽油着火点6.能使锅炉中的煤炭充分燃烧的方法是()A.块状煤炭粉碎B.增加煤炭用量C.减少空气鼓入D.加强锅炉隔热7.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A.柴禾是可燃物B.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D.散热的速度快8.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减少火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9.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B.酒精灯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时可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夜间闻到厨房煤气泄漏不应立即开灯检查10.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面粉B.氮气C.镁粉D.甲烷11.安全生产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共汽车B.在夜晚发生煤气泄漏,立即开电灯检查C.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做灯火试验12.下列图标属于回收图标的是()A.B.C.D.13.在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需要张贴的图标是()A.B.C.D.14.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室内起火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B.电器起火应立即用水灭火C.图书档案着火不能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D.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15.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C.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二.填空题16.75%的酒精溶液是常见的消毒剂,若使用不当可引起火灾。
人教版九年级上7.1燃烧和灭火A.水火不容: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C.煽风点火:提供充足的氧气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2022湘潭中考)科学用火可以趋利避害。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B.关闭燃气阀门灭火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C.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D.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时,应立即用水浇灭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发烛”与火柴类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硫黄比松木更易燃烧 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C.“发烛”燃烧会产生刺鼻气味D.“发烛”发火只生成CO26.燃烧与灭火学完后,你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门窗,让风吹灭火焰C.高层发生火灾,切不可乘坐电梯逃生D.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难闻性气体,利于发现煤气泄漏7.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物质,为保证安全,常在试剂瓶上附上相应的图标。
下列图标表示有毒的是A.B.C.D.()C H O二、填非选择题1.掌握不同场景的火灾自救与防火灭火措施有助于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
(1)2022年8月,重庆山火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此次灭火使用了“以火灭火”的特殊方法:反向点火,在两股山火相遇短时瞬间____________________(填灭火原理),使火熄灭。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应该沿__________(填“逆风”或“顺风”)方向逃离。
(2)2022年12月,深圳心海城发生火灾,大火和浓烟顺着楼道向上蔓延。
这启示我们火灾刚发生时,应该往__________(填“高”或“低”)处跑,并使用__________捂住口鼻,防止吸入大量浓烟。
(3)掌握合理的灭火方法可以预防火灾,炒菜时油锅着火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中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电器着火用水扑灭B. 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 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2.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B. 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C.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D. 高楼着火,不能乘坐电梯逃离3.如表所示灭火措施中,利用移开可燃物原理的是()将部分树木砍掉形成倒进CO2盖上灯帽用高压水枪喷水隔离带A B C DA. AB. BC. CD. D4.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动植物的呼吸B. 醋的酿造C. 酒精勾兑成酒D. 农家肥腐熟5.了解化学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 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 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C. 乘坐公交车时,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D. 为防止煤气中毒,室内用煤炉取暖时保证烟囱畅通6.如图是我们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图标是()A. B.C. D.7.炒菜锅中的油着火时,熄灭的最好方法是()A. 浇水B. 撒沙土C. 盖上锅盖D. 使用灭火器8.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简单、最好的扑灭方法是()A. 用嘴吹灭B. 用湿抹布盖灭C. 用水冲灭D. 用灭火器扑灭9.当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你会立即采取的办法是()A. 打开排气扇B. 立即打119报警C. 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D. 向屋里各处洒水,使煤气被水吸收10.将下列各组气体的混合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H2、CO2B. CO、CO2C. H2、O2D. N2、O211.学习化学使我们对一些图标有了认识,在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煤矿矿井等地应标注的图标是()A. B. C. D.12.下列有关防火、防爆的安全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油箱着火应该用水灭火B. 晚上在家中闻到有天然气泄露的怪味时应立即开灯检查C. 棉纱厂要将堆积的棉纱经常翻动,目的是防止棉纱缓慢氧化引发自燃D. 蜂窝煤煤粉加工车间应紧闭门窗并少开通风设备,防止粉尘泄露污染空气13.下列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氮气B. 天然气C. 氢气D. 面粉粉尘14.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①氮气和氧气②氢气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一氧化碳和氢气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15.下列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A. H2、CO2B. CO、O2C. H2、COD. CO、N216.如图,将两只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8年5月起,广州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
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2.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一定是气体B.可燃物一定是液体C.可燃物一定是固体D.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才能燃烧3.下列灭火的措施中,采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自身着火点以下的是( )A.木柴着火时,用沙子覆盖B.森林起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C.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D.煤气灶着火时,喷洒二氧化碳干粉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6.将少量大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点燃,用坩锅钳把小铁盒放在冰冷的水面上,可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该实验证明,达到灭火目的的原理之一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绝空气C.降温至着火点以下D.降低着火点7.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C.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煤气(CO)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9.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关打火机的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B.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C.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从结构上看: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二、填空题1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3.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4.下列探究的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的是( )5.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都放出热量B.红磷常温下在空气中能自燃C.炒菜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木材燃烧必须达到木材着火点二非选择题1.燃烧是指___________与氧气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
2.燃烧的条件:(1)________;(2)可燃物与____________接触;(3)达到燃烧所需的____________(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1)清除________或使________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______________;(3)使温度降到________以下。
4.常用灭火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燃烧和灭火
1.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不小心将酒精洒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
2.用扇子轻轻的把燃着的蜡烛扇灭,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若不慎碰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最简便的灭火方法是()A. 用湿抹布扑灭 B. 用书扇灭 C.用水浇灭 D.用嘴吹灭
4.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
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磷、红磷、木材、酒精都是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不能丢在废纸篓里
D.红磷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5.利用所学知识判断,错误的一组是()
A.A B.B C.C D
6.实验中,若不小心将酒精灯碰翻在桌上,桌上酒落的酒精燃烧起来,最简捷有效的扑灭方法是。
7.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清洁新能源可以有效减少和防止酸雨的形成
B.扑灭图书档案火灾最适宜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在铵态氮肥中加入熟石灰研磨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D.常用钢丝球擦洗铝壶可以使其光亮洁净和更耐用
8.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
这其中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燃烧的温度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C.燃烧需要氧气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9.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 B.一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碳
10.室温约20℃时,取三小块大小相近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编号A、B、C。
将A放在石棉网上,B用纸松松地包起来,也放石棉网上,C放在铁片上。
观察
发现:A先冒白烟后起火燃烧,B最先起火燃烧。
C只冒白烟未起火。
分析上述现象异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灭,既隔绝了空气又降低了温度,故该事故处理方法正确.
B.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该事故处理措施错误.
C.高层住房着火,如果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就会更剧烈,故该事故处理方法错误.
D.煤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产生的电火花可能引起煤气爆炸,故该事故处理措施错误.
故选A.
2.答案: D
解析:用扇子轻轻的扇燃着的蜡烛,可通过空气流通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其温度灭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此D项正确。
3.答案: A
4.答案: B
解析:解:A、从四种物质都存在着火点可以得到四种物质均是可燃物,故A正确;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故B错误;
C.白磷的着火点较低(40℃)很容易发生自燃现象,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上很有可能存在白磷,所以为防止火灾的发生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不能丢在废纸篓里,故C正确;D.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红磷的燃烧时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合该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H2、CH4都是可燃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须检验纯度;炒菜油锅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B、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中含有氢、氧元素,汽油中除含有氢、氧元素,还含有碳元素,所以将水转化为汽油是不现实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本产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说法不正确,故错误;
D、缺铁易引起贫血、牛奶中富含钙元素,所以喝牛奶﹣﹣有利于补钙,故D正确.故选:C.
6.答案:用湿抹布盖灭。
7.答案: D
解析: A.根据清洁能源的特点考虑;B.图书档案属于纸用水或其它灭火器会毁坏考虑;C.根据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的生成物考虑;D.根据铝制品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清洁能源是污染小或不污染的能源所以开发新能源可有效减少和防止酸雨的形成,故A说法正确;
B.图书档案属于纸用水或其它灭火器灭火后会毁坏一部分资料,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任何痕迹,故B说法正确;
C.铵态氮肥中含有铵根离子,熟石灰中含有氢氧根离子,二者结合后产生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故C说法正确;
D.铝壶外面一层是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内部的铝起保护作用,如果常用钢丝球擦洗铝壶,会将保护膜擦掉,不耐用,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8.答案: D
解析:可燃物燃烧需要有氧气支持,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火要虚”的含义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D。
9.答案: B
解析:发生爆炸的条件。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都没有可燃性,故ACD都不符合题意;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选B。
10.答案: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纸上的白磷因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纸包的白磷因热量不易散失,最先达到着火点;铁片上的白磷因铁片吸热,热量散失,达不到着火点
解析:试题分析: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纸上的白磷因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纸包的白磷因热量不易散失,最先达到着火点;铁片上的白磷因铁片吸热,热量散失,达不到着火点
考点:燃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