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热》单元复习2014.5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18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资料最新整理科学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等方法来增加热量。
衣服本身,它只能减少热量流失,起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会;装有冷水的塑料袋在热水盆中,开始会,一段时间后会,因为。
在加满冷水的试管上面裹一块气球皮,加热后气球皮会,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3.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塞上插有空心玻璃管的橡皮塞,加热烧瓶,水变热时玻璃管里的水位会;再冷却烧瓶, 水变冷时水位会,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
但水在时正好相反,是。
其它的大部分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
温度计就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4.用一个瓶口装有气球的烧瓶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烧瓶放水热水里时,气球会,再把烧瓶放入冷水里时,气球会,这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说明气体也有的性质。
5 .铜球在加热后穿过铁环冷却后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变、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说明大多数金属具有的性质。
但、等正好与大多数金属相反,是。
6.用酒精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的一端或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为起点,向传递,热总是由的一端向的一端传递。
7.常见的物体都是由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有关。
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的物体传热性能,被我们称为,它吸热,散热也;而像、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吸热,散热也,所以可以用它们作为材料。
9.每根钢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是为了。
10.野外的电线,夏天看起来比较,冬天比较,因为电线会。
如果在夏天架电线,应该。
11.通过固体物体传热叫,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热叫,没有通过物体直接传热叫,这三种方式统称为。
科学探究1.证明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器材:带细管的圆底烧瓶、烧杯、冷水、热水方法:在圆底烧瓶里装满冷水,用带有细管的橡皮塞塞紧;分别把它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并记录。
五下第二单元《热》知识点1.热起来了(1)我们可以通过【吃热的食物、晒太阳、运动、开暖空调】等方法使身体热起来。
(2)多穿衣服,盖厚厚的棉被身体感觉会热起来。
但是【衣服、棉被等本身是不能产生热量的,它们只能减缓身体的热量向外界流失,起到保温的作用。
】(3)在室外感觉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是因为【两只手互相摩擦会产生热量。
】(4)保温有两种意思:【保热和保冷】。
用棉被把冰棍盖起来,也能起到保温作用。
原理是【棉被能减缓外界的热量向冰棍传递的速度】。
2.给冷水加热(1)将热水装进一个能密封的塑料袋中,然后将它放进装满冷水的水槽里,这个塑料袋【会浮在冷水上,过一会儿塑料袋会下沉。
】(2)将冷水装进一个能密封的塑料袋中,然后将它放进装满热水的水槽里,这个塑料袋【会下沉,一段时间后塑料袋会上浮。
】(3)水在加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因此,【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热水体积大】。
(4)【体积相同,冷水重;重量相同,热水体积大】。
(5)实验题:试管装满冷水,用气球皮扎紧,在天平上称重;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再在天平上称重,天平【仍然保持平衡,两次重量不变】。
(6)实验题: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扎紧,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气球皮会鼓起来,体积【变大】;再马上放入冷水杯里,气球皮又会凹进去,体积【变小】。
3.液体的热胀冷缩(1)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2)观察水在受热和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实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生活中的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比如:酱油、牛奶、食用油、酸醋、水银等。
水银温度计就是根据【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自然界也存在着一些反常现象,水在4℃以上时,都是【热胀冷缩】的。
但在4℃以下,却出现了【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温度越低,体积反而会【增大】。
当温度降到0℃时,水会结冰,体积达到【最大】,大约是4℃时水的体积的【1.1】倍。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一、热起来了班级姓名学号1、我们用双手捂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冷)。
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摩擦)产生了热。
3、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晒太阳、泡温泉、烤火、开电暖气等是(外界物质给予的热量);吃食物是(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的热量”跑步等运动是(血液循环加快产生的热量)。
4、加穿衣服、盖被子会使人感觉到暖和,但并不是衣服、被子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被子(不能)产生热量,其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阻挡冷空气进入)。
二、给冷水加热1、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而重量(不变);水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而重量(不变)。
2、把密封的冷水袋放入热水里会(下沉),是因为(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把密封的热水袋放入冷水里会(上浮),是因为(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4、将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住口,插在热水杯里,气球皮会(鼓起来),这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了;将装满热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住口,插在冷水杯里,气球皮会(瘪下去),这是因为水受冷体积(缩小)了。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C)以上是热胀冷缩的,在4°C以下是(热缩冷胀)的,冬天里自来水管或水表冻裂,就是(管子里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引起的。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屮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题及答案《热》一、填空题I.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热)的部分传向温度(较冷)的部分,直到(相同),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2.有很多方法可以产生热,比如(晒太阳)、(运动、吃食物、烤火)等。
3.水受热后体积(增大),重量(不变),受冷后体积(缩小),重量(不变),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4.不同物体的传热(速度)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良导体),一般是(金属)材料制成的。
比如(铜)、(铝)、(钢)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叫(不良导体),有(塑料)、(木头)、(陶瓷、玻璃)等。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6.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热辐射)。
7.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8.不同的物体传递热的速度不同,像钢勺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质称为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这样导热性能较差的物质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9.在做(空气热胀冷缩)实验时,我们发现试管口的气球皮(凸起)了,我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空气也会热胀冷缩)。
10.水、空气、铜和钢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
II.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12.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3.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也快)。
铁是热的(快),空气是一种热的(慢)。
14.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5.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体积变大);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体积缩小),这说明热水比冷水(体积大些)。
水在变热过程中,如果水温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16.许多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热复习资料★★★1.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热水比同体积冷水轻;重量相同时,热水的体积比冷水大。
3.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液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却是热缩冷胀的。
(锑的这种奇特性质曾被用在印刷上。
)4.水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4℃以下却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
当温度降到0℃,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大约是4℃时水的1.1倍。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速度。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吃食物、烤火、运动、晒太阳等。
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①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②对流(通过中介物液体气体的流动传热);③热辐射(不需要中介物,如太阳辐射传热)。
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5.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课本P35理解)●●●1.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只起到保温的作用,它只能减缓身体热量散发的速度,同时阻挡冷空气进入〖棉被同理〗。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
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重量不变,即热水比同体积的冷水轻。
3.停电时,为了减缓棒冰融化的速度,商店工作人员把厚厚的棉被覆盖在冰柜上,是因为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它防止冰柜中的冷气散发出去,同时也阻止外面的热气进入冰柜中。
4.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5.制作保温杯时,有盖的比没盖的保温效果好;有外包物的比没有外包物的保温效果好。
6.能用热学方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铁路上的钢轨并不是密接的,每根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的间隙;水泥路面要做成一块一块的;瓶装饮料一般不能装得很满;冬天手扶在木头上没有扶在铁块上觉得冷;夏天架设电线,不能绷得太紧……7.实验设计: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包括液体、气体、固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
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
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4、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
因此,铁桥通常都是架在滚轴上。
9、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10、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1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5、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
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
16、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第四单元《热》考点必背第 1 课 温度与水的变化1. 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 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 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实验注意事项①戴护目镜。
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等仪器,防止烫伤。
(1)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会停止沸腾,水的温度会降低。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会持续沸腾,水的温度不变。
(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
4. 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5. 水结冰时的温度,叫水的凝固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0℃。
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
第 2 课 水的蒸发和凝结1. 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物态变化。
2. 水的蒸发过程吸收热量,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放出热量。
3. 水的蒸发:湿衣服变干、水洼变干。
4. 水蒸气凝结成水:浴室镜面上形成的水滴、水烧开时冒的白气(小水滴)、清晨草叶上的露珠。
5.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6. 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观察玻璃杯外壁,发现出现了小水珠。
这是因为玻璃杯内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2)若再加入食盐,玻璃杯内温度更低,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更多。
7. 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他们的形成都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
第 3 课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 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要使它变成热的,我们会把它浸在热水中。
热会从热水转移到牛奶。
2. 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温度(1)实验现象:凉水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最终凉水和热水的温度相同。
凉水的温度不会一直上升,热水的温度不会一直下降。
(2)实验结论: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3)实验中用试管控制凉水的水量,使用大烧杯让热水尽量多一些的目的是让凉水的温度尽快上升,使实验现象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