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学生卜子夏为人的性格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75.33 KB
- 文档页数:1
子夏简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子夏(前507--?),春秋末晋国温人(另有魏人、卫人二说。
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
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即通晓古代文献,与子游并称为“游夏”。
孔子生前已注意到其才干,曾称赞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去世后,他在魏国西河讲学,主张统治者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以防臣下篡权。
并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要求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相传《诗经》和《春秋》都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子夏小孔子44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被孔子称为“文学”科的高材生。
子夏出身贫寒,《荀子•大略》篇说:“子夏家贫,衣若悬(玄)鹑。
”子夏学成后有从政经历,中年曾经出仕担任过鲁国莒父城宰。
他做莒父总管时,曾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孔子死后,子夏去鲁至魏,被魏文侯廷请为师。
晚年子夏讲学于魏国西河(今山西河津),从学者三百多人。
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均出自他的门下,门风之盛使当时许多人误以为他就是孔子。
西河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也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韩非称“儒分为八”,但不及子夏,即将之视为法家。
子夏是一个有操守讲气节的人,有人劝他当官,他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
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在求学于孔子的时候,子夏请问孝道,孔子说:“最难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夏说:“一个人能看中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一定说他很有知识和教养了。
”还有一次,司马牛忧愁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浅析孔子学生卜子夏为人的性格特点作者:王丽英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6期孔子有名的学生,除了学术思想各有特点外,为人性格上也有各自的不同。
仔细查阅材料,发现卜子夏有如下几点。
一、为人勇武子夏以“文学”著称,一般人会认为他的性格定是柔和温顺、不敢多事的。
其实不然,大量材料证明他和子路一样,性格爽朗,做事勇敢。
第一,他有武士之勇。
孟子和公孙丑谈“勇”时说“北宫黝似子夏”。
北宫黝是怎样的勇呢?孟子说得很清楚,就是:“北宫黝的培养勇气,肌肉被刺,不颤动;眼睛被戳,不眨眼”(《孟子·公孙丑上》)。
那么,子夏之勇,也是如此了。
另外《晏子春秋·内篇问》中也说,孔子根据实际需要叫人陪伴,当“德不盛,行不厚”时,“则颜回、骞、雍侍”;而当“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子夏)侍”。
我们知道仲由(子路)是孔子的保镖武士,而这里把子夏和子路并提,可见子夏也是个勇敢的武士。
第二,他有宰相之勇,有不畏惧大国君主和不受其侮辱的精神。
《韩诗外传》卷六记载说:卫灵公派人去召某勇士,子夏对派去的人说,有某某之勇的人也可以去吗?回答说可以。
于是子夏就毛遂自荐随同而行。
那位勇士“入门杖剑疾呼”,要是你子夏不甘拜下风,我就砍你的头。
子夏也不示弱,于是两人就比起高下来,后来子夏竟把那位勇士说得哑口无言,其中一条是说,他和那位勇士一同陪着卫君会见赵简子,赵简子不按礼节穿朝服相见,而是“披发杖矛而见我君”,在卫君受到侮辱的情况下,那位勇士并没有什么表现。
而子夏则急趋而进,对着赵简子说“君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结果赵简子只好听从。
子夏确是蔺相如之勇的先行者。
二、好与贤己者处《说苑·杂言》记载:孔子根据他平日对弟子的了解,预计说:我死了以后,子夏会不断地进步,而子贡会不断地退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而子贡则好比自己差的人往来。
“好与贤己者处”确是他为人的又一特点。
子夏的仁学观:学问与仁心并重在儒家的思想长河中,子夏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为仁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所倡导的“学问与仁心并重”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儒家的仁学思想,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道,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
他在孔子逝世后,继续传播和发展孔子的学说,尤其在仁学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子夏认为,学问是通向仁心的重要途径。
在他看来,通过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礼仪制度以及各种知识,人们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学问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只有通过扎实的学问基础,人们才能明白何为仁,如何行仁。
例如,对经典的研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道德典范,从而汲取其中的精华,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习礼仪制度,则能够让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做到举止得体、尊重他人,这也是仁的一种体现。
然而,子夏所强调的学问,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他更注重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对仁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学问不是一种空谈,而是要能够切实地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符合仁道的选择。
与学问相辅相成的,是仁心的培养。
子夏深知,仅仅有渊博的知识,如果没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这些学问也只是空洞的理论。
仁心,是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慈悲。
一个拥有仁心的人,会关心他人的疾苦,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他们不会冷漠地对待他人的痛苦,而是积极主动地去为他人排忧解难。
这种仁心,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
在子夏的观念中,学问与仁心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
扎实的学问能够滋养仁心,让仁心更加坚定和深厚;而一颗真诚的仁心,则能够激发人们对学问的追求,促使人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道德修养。
以现实生活为例,一个医生如果仅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而缺乏对患者的关爱和同情,那么他可能只是机械地治病,而无法真正地给患者带来温暖和安慰。
孔子学徒子游子夏之间的争辩子游子夏子游与子夏同时孔子的学生,老师的教学是相同的,但是即使是同为孔子的学生其思想也具有非常大的不同,子游与子夏就曾经因为教学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说明了教学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就是放到今天来说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今天也在学习运用儒家的思想。
子游子夏辩论《论语》记载了子游与子夏关于教学的辩论,子游说,对于子夏门下的那些小子们学习一些洒扫进退的知识就可以了,自身的资质在那里摆着,学习这些末端的事情就完全可以了。
子夏却不同意子游的说法,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子游说的不对啊,对于君子之道我是都想传给弟子的啊,只是有的需要先学习,有的需要后学习,学习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弟子的情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传授过程,就像是培养花草一样,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一开始就学习比较深的东西的,那些可以一开始就能够学习比较深刻的知识的人是非常少的,那些可以将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传授并且能够很好的接受的传授方法,不是没有,是圣人教授贤人的做法啊。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一些应答,这些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所以现代人在积极的学习孔子,我们现在又提出尊孔重教,是有道理的,孔子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价值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
子游问孝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主张以“仁孝”治天下,所以其学生也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后世封建社会一直采用孔子的理论体系治理天下,并且将孔子的地位推的很高,孔子可以说是万世之师也不为过。
孔子的学生整理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行,编撰成为了《论语》,从这些言行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主张。
子游问孝《子游问孝》出自《论语》第二篇――为政篇。
记载为: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这里孔子将仅仅给父母吃喝的孝称为像是对待犬马的孝,是有着让人振聋发聩的作用的,孔子尖锐的指出,现在很多人都在孝敬父母上仅仅是给与父母衣食,并没有考虑到对父母感情的需要,并没有做到尊敬父母,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与我们对待犬马是没有区别的。
姓名文化散说17小冠子夏
姓名文化散说17
小冠子夏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卜商的字。
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
后世儒者因为崇拜孔子,多以孔子的高徒的名字为名字。
所以后世名这子夏的很多,命名的体例好比西方基督教徒命名彼得、约翰一样。
这里说的小冠子夏指西汉的杜钦。
杜钦,字子夏,是名臣杜延年的儿子,好读书,有谋略。
虽然很才能,但一目盲,不好做官。
在京城另有一个杜邺,字子夏。
二人同姓同字,难以区别,所以人就称杜钦为盲杜子夏。
杜钦很厌恶人们因为自己的疾病给自己不好听的称呼,就自制了一种特殊的小冠。
他自制的小冠高二寸、广二寸。
与一般常冠区别,重点是与杜邺相区别。
于是人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而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
一个小字,产生了的区别意义。
称呼变了,杜钦心态可能变得好些。
但小冠杜子夏并不能掩盖自己的残疾,反而因小冠杜子夏的名字而更彰显。
随便说一说,卜子夏老年经丧子之痛,哭至失明,也是个盲人。
后人称盲人,要避讳,不说子夏,偏说小冠杜子夏。
小冠杜子夏竟成为盲人的代称、雅称。
《论语》叙述品格析微《论语》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政治、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其中涉及到具体人物的言行和品格,可以详细分析和评价。
以下是《论语》中几位人物的品格分析: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人物,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源泉和经典代表人物。
孔子的品格可以从他的行为和言语表现出来,他敦厚正直、谦逊有度、富有智慧和慈悲为怀的品质被世人所称道。
例如,孔子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表明了他谦虚礼貌、不轻易给人下定论的品格;他还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表明了他对知识和道德要求的高度、和谐发展的思想和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与孔子相近,都是强调仁义礼智的学说。
孟子的品格可以从他所言所行中来体现,他重视自觉的修养和人的本性,对道德的曲直有着明确的标准和认识。
例如,孟子曾说:“君子以道养身、以德养心、以礼养交、以义养世”,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和标准;他还说:“有忠信如神,有屈节者不为苟益之”的话,表现了他对忠诚和节操的重视以及坚守正义的品质。
子夏。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子夏的品格也是仁义礼智等传统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品质,他有着宽厚的心胸和兼容并包的态度。
例如,子夏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表现了他对自身修养和信仰的坚定,以及对责任的承担和奉献的品质;他还说:“及其至也,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表现了他对天下大同、人类平等的思想和追求。
以上是《论语》中几位人物的品格分析,他们都代表着传统儒家思想中重视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标准和要求。
这些品格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子夏:孔门中以文学著称的弟子作者:李如密来源:《江苏教育》2015年第10期【摘要】子夏是孔门私学中“文学”科的杰出弟子。
孔子对子夏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子夏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孔子对子夏的数度告诫与发展预测;三是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全面培养子夏的文学才能。
此外,子夏与同门弟子之间的相互切磋也富有教育价值。
【关键词】子夏;孔子;教学艺术;告诫;预测;切磋【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9-0034-05【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出身清寒而个性独立。
所谓“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荀子·大略》)。
他从学于孔子时,年轻聪颖、勇武勤学、擅长“发明”、专注文学。
孔子在教育子夏时,与这位高足弟子深入对话、教学相长,甚至发出“起予者商也”的由衷赞叹。
我们在今天解读孔子对子夏的教学艺术,重塑子夏的历史形象,实在是一件有趣而有益的事情。
本文谨就此做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子夏的生活史、形象及成就子夏出身寒门。
《说苑·杂言》载:“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
”《初学记》载:“子夏家贫,徒有四壁。
”《荀子·大略》载:“子夏家贫,衣若县鹑。
”据《正字通》解:“鹑尾特秃,若衣之短结;故凡敝衣曰衣若悬鹑。
”这是说他因为家里贫穷,衣服破烂得像悬挂着的鹌鹑。
子夏到孔门受业较晚,为孔子晚年弟子。
子夏性格勇敢、孤傲、规模狭隘、交友慎重。
[1]子夏以“文学”著称。
《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东汉徐防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子夏对孔子思想的创新摘要:子夏作为孔子的杰出门人,是一位有创新意识并颇具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不仅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时还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创新,本文就子夏对孔子思想的创新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更好的了解子夏以及他的思想。
关键词:子夏;孔子弟子;儒家思想创新卜商,字子夏,是“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之一,在历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他并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孔门弟子,子夏根据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对孔子的部分观念进行了新的阐述。
这种大胆的创新使他成为了一名具有独创性,甚至在一些学者眼中是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
本文主要就子夏如何创新孔子思想进行研究。
1.对儒家主流的挑战历代学者在评述子夏时,都会提到他的眼界和格局太小,为人吝啬、心胸狭隘;但从上述言论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不拘小节、豪放不羁的士人形象,十分潇洒。
其实,子夏的“小”并非是指他缺乏君子的大气,而是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习惯于从小处入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子游曾经评价子夏弟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
在他的眼中,从事洒扫、应对、进退这些“细枝末节”,却不学为人处世、修炼仁德的方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体现;而子夏却认为“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他主张“君子之道”的传授没有先后,并认为无论是洒扫进退还是大节大义,都是成为君子的“必修课”。
子夏从小处开始的观念,则是他自己的开创。
2.个性的展现传统的儒家学说提倡整个社会的“趋同”,即遵循单一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但是子夏却不排斥在保全“大节”的基础上,维持每个人的个性。
这在很多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也成为很多后世学者批评子夏的重要证据。
首先,子夏在与人交往中遵循“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的标准,“拒斥”那些品行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非君子”。
这与儒家仁慈、包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子张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