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30.80 KB
- 文档页数:5
容美土司家族诗人诗作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雷宇【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44)6【摘要】十六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的百余年间,容美田氏土司家族出现了九位诗人,留下了近千首诗作。
诗人们不仅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成“癖”,而且接受儒家观念,对屈原精神、济世救民思想、科举制度文化、天下一统理念、中华文化象征符号等表现出广泛的认同。
身处蛮夷之地的容美田氏土司家族诗人之所以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因汉民的迁入和民族交流互嵌,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当地的传播;王朝国家在土司地方推行儒学教育,为土司家族诗人们打下较好的“国学基础”;诗人们突破地理、民族、文化等阻隔,与中原士人广泛交往交流,提升了诗作水平,增强了认同意识;诗人们在交流互动、山河胜迹游历中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容美田氏土司家族诗人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诗作,是我国民族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研究土司家族诗人诗作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对于树立文化自信,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总页数】10页(P61-69)【作者】雷宇【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73;G122【相关文献】1.论边缘族群的国家认同模式--兼议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的历程2.家族界限:土家族土司“同姓为婚”之省思——以容美土司为例3.容受流寓文学:明清之际容美土司家族的文化场域功能——以文安之流寓容美为中心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土司文学研究--以丽江木氏土司与容美田氏土司文学世家为例5.土司个案研究的重要突破——评葛政委《向心的边缘: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7卷第5期 201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Yol.37 No. 5Sep. 2017多维视野下的容美土司国家认同内涵研究葛政委(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4430〇2)摘要:一般而T,国家认同包括地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身份认同四个方面的内涵。
从地域认同看,容美土司维护了国家疆域的整体性,能把家乡认同与“王土”认同有机结合。
从文化认同上看,容美土司积极引入以 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国家权力也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得以在容美土司渗透与沉淀。
从政治认同上看,在儒学的 熏陶下,容美土司形成了“大一统”的“正统王朝”认同观念,并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治策略。
从身份认同看,容美土 司重新书写了家族记忆和英雄历史,在“去蛮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身份。
“四维认同”在明代中后期发生“共振”,容美土司国家认同达到巅峰。
关键词: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族群认同;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433X(2017)05-0063-05近年来,湖北容美、湖南永顺、重庆石柱、广西忻 城和云南丽江木氏等土司的国家认同价值受到学界 和社会关注。
在土司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专 家凝练出“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价值”® 作为土司世界文化遗产的人类突出普遍价值。
一些 学者进一步探讨土司国家认同的内涵,彭福荣认为 中国土司国家认同的内涵包括“认同和亲附华夏- 汉民族,传承历史形成的制度文明、维护王朝国家、传播和共享中原文化”等方面W。
历史上,容美土 司在西南土司中是一个典型而又特殊的土司,因其 处于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结合部,其历史及其与 王朝国家的关系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容美土司是西 南诸土司国家认同的典范,其蕴含的国家认同内涵丰满、真实且影响深远。
边疆治理转型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探析在边疆治理转型的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边疆地区常常有多民族共存的情况,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紧张,国家必须在边疆地区进行治理,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边疆地区,国家认同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前提。
国家认同可以通过国家的法律、制度、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塑造和强化。
通过国家认同,个体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享受到国家的权利和福利,同时也要承担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认同的强化可以促使个体产生对国家的忠诚,形成国家意识和国家意志。
而民族认同则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边疆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成为引发民族认同问题的重要原因。
民族认同可以促使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保持认同和传承,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绪。
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可以产生、引导和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边疆治理转型的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边疆地区民族众多,民族认同问题尤为突出,国家必须在处理民族认同问题时保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利益。
在处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时,需要寻找一种平衡和权衡,既要强化国家认同,又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和民族认同。
为了实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通过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国家可以通过教育改革,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入,推动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从小培养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意识。
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
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各民族的权益和民族认同。
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权益,鼓励各民族在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平等发展。
容美土司案发生的背景及其经过
张捷夫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9()4
【摘要】清代康雍年间,湖北容美(今鹤峰县)先后发生了两起震动朝廷的案件;一是
致仕容美宣慰使田舜年被湖广总督石文晟无故拘禁,猝死武昌;二是舜年之子、宣慰
使田旻如抗旨,畏罪自缢。
从表面看来,两案似乎偶然事件,其实不然,它有深刻的背景,并对鄂西土家族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两案虽系大事,但时人却不曾记载。
后来的
有关方志虽有零星涉及,但讹误较多。
1930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的《史料旬刊》第8期,曾收录有关田旻如案的档案十三件,提供了某些原始资料,但仍难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
近年来,随着清代档案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
【总页数】6页(P86-91)
【关键词】土司制度;容美土司;宣慰使;田氏;总督;故宫博物院;吴三桂;史料;30年;致仕
【作者】张捷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土司皇城数字视觉化再现与土家文化传播——以容美土司城为例 [J], 李一多
2.土司时期少数民族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以鄂西南地区容美土司为例[J], 谭志满;霍晓丽
3.论清代南方民族地区土司的治理模式\r——以湖广容美土司为例 [J], 陈文元;田敏
4.家族界限:土家族土司\"同姓为婚\"之省思\r——以容美土司为例 [J], 宋思妮
5.隐匿在深山洞府中的土司王国探访湖北恩施容美土司遗址 [J], 税晓洁;冯木波(摄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容美土司研究综述作者:陈文元,杨洪林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5年第6期陈文元,杨洪林(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土司”是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众多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近年来,随着土司文化的开发与宣传、土司学的构建,土司研究渐成学术热点。
明清时期,容美土司是湖广地区实力较强的土司,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土司文化,成为一些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容美土司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史料辑录、兴亡发展、土司社会、土司文化、社会关系、国家认同等方面。
关键词:容美土司;研究综述;土司学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5)06-0020 -06收稿日期:2015-11-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历史移民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2CI出Z2200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容美土司改土归流与土民社会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5Y101);湖北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编号:PY201406)。
作者项目:陈文元(1989 -),男,湖北黄冈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史;杨洪林(1980 -),男,湖北咸丰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
容美土司是土家族地区实力较强的土司,经历了元明清三朝较长的历史时期,对土家族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较大贡献,自然也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地方社会建设与文化遗址保护等,一些本土学者对容美土司遗址与历史进行了早期的研究探寻,拉开了容美土司研究的序幕。
但就具体深入研究而言,容美土司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程,取得丰硕的成果,涉及容美土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土司学的构建与土司国家认同研究(后文将作论述)的不断深入,容美土司研究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以容美田氏为例探讨土司与下属的交往策略以容美田氏为例土司与下属的交往策略本文关键词:土司,为例,下属,交往,探讨以容美田氏为例深入研究土司与探究下属的交往策略本文简介:关于中国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西方史家主要持三种观念:一是马克思·韦伯为名誉主席的官僚制和儒教国家模型,强调国家自上而下的控制;二是张仲礼为代表的风度翩翩中介模型,强调绅士阶层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中介积极作用;三是旗田巍为代表的村落城镇共同体模型,强调地方社会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立性。
[1]以容美田氏为例探讨土司与下属的交往策略本文内容:关于中国暧昧关系国家政权与田野社会的权力关系,西方学者主要持三种观念: 一是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官僚制和儒教国家模型模型,强调国家自上而下的控制; 二是张仲礼为代表的绅士中介模型,强调阶层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中介作用;三是旗田巍为代表的村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模型,强调地方社会文化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1]先进学术界已经借用这些目前理论对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交往发展策略、宗教信仰和国家认同等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研究,成果丰硕。
①然而很少有学者考察土司与土官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改土归流”前,明清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通过一系列官方程序,确认土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权[2]。
中央朝廷并不直接运营管理、控制白族地区,基层社会主要就通过土司、朝廷委任的流官、土司任命的土官来治理。
其中流官作为朝廷苗民耳目对土司进行监督,真正发挥治理职责的是大大的土官。
如何发挥发挥土着官员的主动性,既要约束、规范他们标准规范与土民打交道时的行为,又要保障他们对土司巴塘的忠诚,更好地维护、巩固统治,妥善解决成为每位土司都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笔者拟以容美田氏为例,探讨土司与下属的暧昧关系策略,有助于深化认识少数民族权力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石。
土司与治下官民的关系属于驭臣术的研究。
古代中国是神话传说一个等级分明的集权制度社会,上司对下级无异于一个个小“君主”,以“上”取“下”就是是谓臣术的范畴。
边疆治理转型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探析在边疆治理转型的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变得格外重要。
边疆地区常常面临着民族分裂和民族冲突等问题,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相互作用对于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角度探析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边疆问题的建议。
历史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重要基础。
历史记忆和历史教育对于塑造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边疆地区常常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和共同经历可以成为他们共同认同国家的基础。
历史教育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传授各民族的历史,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强调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融合和统一。
文化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重要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在边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应该通过文化交流和互鉴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共享。
国家政策应该鼓励和支持边疆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营造多元共生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边疆地区居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经济发展也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促进边疆地区居民的福祉,提高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国家应该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共同富裕,从而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政治稳定和民主治理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保障。
政治稳定是边疆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前提。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各民族权益的平等和尊重。
政府应该开展多元化的政治参与,鼓励各民族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决策,增强边疆地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国家意识。
改土归流前后容美土司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研究作者:谭远婧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5期【摘要】关于容美土司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文以鹤峰屏山土司爵府遗址为基础,辅之以容美地区方志以及相关史料来对改土归流前后的容美土司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容美土司;改土归流;鹤峰屏山爵府遗址第一章、遗址现状及选址原因爵府,为历代容美土司处理公务的场所。
因容美土司常自称为本爵,故其衙署也被称之为爵府。
屏山爵府遗址,位于湖北省鹤峰县新庄乡。
该遗址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是鹤峰县迄今为止发现的古文化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土司遗址,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屏山爵府依山傍水,建筑群以土司行宫为中心,大体上呈直线分布。
围绕在土司行宫周围的,除了为土司政治服务的检阅台、地牢以及杀人沟以外,还有带着娱乐学习色彩的土司戏楼以及九峰读书台。
此外,由今存遗址可知,行宫之外建有关夫子庙,关夫子庙遗址还有一巨石,据当地人相传,该石上刻的“山高水长”为容美土司田舜年手迹。
屏山爵府的选址极大程度上受到鹤峰县地理环境的影响。
鹤峰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多溶洞,而屏山地区地势更是险峻,周围多悬崖峭壁。
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屏山易守难攻,正满足了容美土司抵御流寇侵扰的需求,成为土司建立政权基地的完美地址。
而屏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吸引容美土司在此建立爵府的重要原因。
在土司统治时期,战乱频繁,各个土司为满足军事需要,府署所在地的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顾彩《容美纪游》记载:“君约余水砂坪看开硫磺矿”,“水砂坪在署西七里,......山出硫磺,......其硫磺母晃白如银,闪烁可玩,可为火石,发火如菊花,第不坚熔,即黄也,其渣滓淘出水银。
”可知屏山地区盛产硫磺,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容美土司打击敌人提供了充足的军事原料,增强了土司的军事实力,成为维护土司统治的有力保障。
第二章、容美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旨在加强中央对西北及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