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30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4: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2017•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2.(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3.(2017•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D20.(2017•海南卷.28)(8分)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单元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则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5)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5.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3)实例:6.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8.过程✓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①能量的源头——阳光;②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③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④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⑥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⑦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3.物质循环的特点:基本元素的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
碳循环:①存在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②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4.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②化学信息(如狗的尿液、昆虫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等)。
信息来源:生物或无机环境。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5.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6.生态农业的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8.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2.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6.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7.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8.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及大于20%,生态系统都会崩溃(×)9.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10.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能量(√)11.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的能量,粪便量是本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12.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1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围只是在生物之间(×)1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 15.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16.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7.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18.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20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21.负反馈调节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2.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23.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臭氧层破坏(×)24.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25.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易地保护(×)26.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7.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所有的野生植物(×)28.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减少环境污染(×)1.(2015·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 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但鱼a、鱼b两种土著鱼减少,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根据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总量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
专题15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019-2017年全国123卷)一、选择题1.(2019•全国2卷.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2. (2018•全国3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二、非选择题1.(2019•全国1卷.9)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
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竟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 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
导致_________________。
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2.(2018•全国1卷.29)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
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考向解读】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高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中频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频考点:环境保护【命题热点突破一】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网分析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例1.(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变式探究】(2015·海南高考)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依题意知,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故答案选B。
【答案】 B【变式探究】图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不会引起( )A.水华现象B.a和b的数量增长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D.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答案】 D【命题热点突破二】借助图示考查能量流动与能量流动有关的三个易错点1.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的关键词:(1)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
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1)列举环境问题(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高频考点一运用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例1.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B。
产生曲线b与曲线a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D。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答案】C【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
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纳量降低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B【解析】从题图所示看出,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新的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的环境容纳量小.高频考点二环境污染实例分析例2.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