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ACC AHA 心脏瓣膜病指南更新--重点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部分
- 格式:ppt
- 大小:513.50 KB
- 文档页数:21
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心功能受限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策略1. 高危患者的预防策略:- 人工瓣膜植入术前预防:在人工瓣膜植入术前2小时内,静脉给予适当剂量的抗生素。
- 其他高危患者的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手术后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操作或检查前给予适当剂量的抗生素。
2. 低危患者的预防策略:- 低危患者指无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无先天性心脏病、无心脏瓣膜病、无心脏手术史等。
对于这类患者,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性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 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体征,常见于心瓣膜受累患者。
- 其他症状:体重下降、关节痛、皮疹等。
2.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到引起感染的细菌,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检查。
-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心脏瓣膜的异常情况。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1. 抗生素治疗:-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给药途径和剂量:静脉给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首选,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手术治疗:- 心脏手术指征: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破坏、心室壁脓肿等情况时,考虑进行心脏手术。
- 手术后抗生素治疗:手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预防感染的复发。
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3-07-31T15:46:24.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李富骊韦成信(通讯作者)曹健斌[导读] Ebstein畸形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在患者的一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出现临床症状而需要外科干预。
李富骊韦成信(通讯作者)曹健斌(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广西柳州 545006)【中图分类号】R542.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401-02三尖瓣关闭不全在我国心脏瓣膜病为常见疾病,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
功能性较为常见,凡有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高压性心脏病,均可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1],此类三尖瓣关闭不全多可通过三尖瓣成形术获得改善[2],器质性三尖瓣关闭不全除少数先天性或因外伤、心内膜炎、等绝大多数是风湿性心瓣膜炎的结果。
现在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心脏外科医生的重视,以下就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指征及手术方式等进行综述。
1 诊断及手术治疗指证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三尖瓣的病变,根据反流射血的最大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多少来决定,如果占右心房面积的1/3为轻度关闭不全,占2/3为中度关闭不全,>2/3为重度关闭不全。
1.1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这种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常继发于左心系统病变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环扩张,由于三尖瓣手术技术相对简单以及难以预测矫正左心病变后三尖瓣功能的恢复,建议在行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积极行三尖瓣成形术。
病例随访发现即使首次手术三尖瓣无反流或者轻度反流,也有30%-35%的病例术后发生三尖瓣轻到重度反流。
200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和欧洲心脏病协会 (ESC)治疗指南的补充指南主张即使轻的三尖瓣关闭不全但伴有明显三尖瓣环扩张也应考虑在左心瓣膜术同期预防性处理三尖瓣环,以避免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复发或加重。
1.2 孤立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当药物治疗难以消除症状时,需要考虑外科手术,通常这些患者都有难治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有选择地对这些患者进行三尖瓣置换可以改善向前血流,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体循环淤血症状。
ACC/AHA瓣膜性心脏病处理指南I、导言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II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和/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II 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II 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II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H、总则A、主动脉瓣狭窄(AS)主动脉瓣狭窄(AS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建议适应症分类1、出现症状的重度AS患者。
T2、行冠状动脉旁路外科手术的重度AS患者。
I3、行主动脉或其它心脏瓣膜外科手术的重度AS患者。
I4、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行主动脉或其它心脏瓣膜外I科手术的中度AS患者。
5、无症状的重度AS患者伴左室收缩功能不全n a对运动的异常反应(如低血压)n a室性心动过速n b显著或过分的左室肥厚(》15mm n b瓣膜面积v 0.6cm2n b&无5项中的表现,对无症状患者预防猝死。
川成年人主动脉瓣狭窄行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建议适应症分类1、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对AVR有高度危险者是n a一种外科手术的过渡。
2、减轻患者严重的狭窄情况。
n b3、需紧急非心脏外科手术者。
n b4、替代AVR术。
n b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血管扩张剂治疗建议适应症分类1、有症状和/或左室收缩不全的严重反流患者由于其它心脏或非心脏因素不推荐行外科手术的长期治疗。
2、有左室扩大但收缩功能正常的严重反流且无症状患者长期治疗。
I3、有高血压和任何程度反流的无症状患者长期治疗。
I4、AVR术后存在持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长期ACEI治疗。
I5、在行AVR术前有严重心衰症状和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I 为改善血流动力学而长期治疗。
6轻、中度AR和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无症状患者的长期治疗。
川7、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无症状患者有瓣膜置换的其它适应症行川长期治疗。
AHAACC⼼脏瓣膜病管理指南解读(全⽂)AHA/ACC⼼脏瓣膜病管理指南解读(全⽂)美国⼼脏病学会(ACC)与美国⼼脏协会(AHA)联合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美国超声⼼动图学会(ASE)、美国⼼⾎管造影和介⼊协会(SCAI)、美国⼼⾎管⿇醉师协会(SCA)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发布了《⼼脏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
新指南更加强调早期⼲预、全程关注,强调团队合作,风险评估,并对⼼脏瓣膜病进⾏了重新分期。
在某些瓣膜病分级的诊断及治疗⽅案上也进⾏了更新及细化。
该指南在疾病的⼲预效果的随访、预后及⽣存质量的评估⽅⾯进⾏了较详细的阐述。
其中关于⾎栓形成、瓣膜性栓塞及脑卒中等并发症的防治⽅⾯。
下⾯就指南中的重要内容进⾏解读,并重点关注瓣膜病与⾎栓栓塞事件的防治及⼼源性脑栓塞相关的内容。
⼀、瓣膜病⼈诊治⼀般原则(⼀)瓣膜病⼈的拟诊及评估不管临床表现,所有确诊瓣膜病还是疑似瓣膜病都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胸⽚和⼼电图检查。
通过⼼脏彩超可以获得⼀些有⽤的信息,例如瓣膜损害程度,对⼼腔、⼤⾎管的影响,⼼脏功能等。
其他辅助检查,如经⾷管⼼脏彩超(TEE),CT,磁共振,应激试验,诊断性⼼导管检查(还可以治疗瓣膜疾病病⼈)也常被采⽤。
对于存在外科风险的,尤其是存在并发症的病⼈,推荐进⾏⼼脏介⼊检查。
应定期对这类病⼈进⾏随访,随访应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当病⼈出现症状加重时,随访的频率应该⼤于每年⼀次。
在⽆症状的左⼼衰,某些瓣膜可能导致⽆法预料的结局,这都迫使提⾼随访频率。
重复检查频率(⼼脏彩超)取决于瓣膜狭窄程度、对左右⼼室的影响以及瓣膜状态。
(⼆)评价瓣膜疾病严重程度新版指南参照2013年⼼衰管理指南,依据瓣膜⾎流动⼒学改变及其结局和相关症状,瓣膜的形态改变对⼼脏瓣膜病进⾏分期(见表1),疾病的分期对治疗⽅式和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南将瓣膜疾病分为A、B、C、D四期,分别是危险期、进展期、⽆症状重度病变期和有症状重度病变期。
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2006心瓣膜疾病是一组重要的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心瓣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重大进步。
ACC和AHA于2006年8月发表《心瓣膜疾病治疗指南(2006年修订版)》,该指南涵盖了心瓣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各个方面,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是指导瓣膜疾病临床实践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一、一般原则(一)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强适应证1. 舒张期心脏杂音、连续性心脏杂音、全收缩期心脏杂音、收缩晚期心脏杂音、与喷射性喀喇音有关的心脏杂音或心脏杂音放射到颈或背部的无症状患者。
2. 有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和(或)梗死、晕厥、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或体征或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表现的心脏杂音患者。
3. ≥3级收缩中期心脏杂音的无症状患者。
(二)心内膜炎预防治疗的强适应证1. 人工心脏瓣膜患者和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的患者。
2. 复杂性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即,单心室、大动脉转位和Fallot四联症)。
3. 外科手术建立体循环-肺特环分流的患者。
4. 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尤其是那些主动脉瓣二瓣畸形患者,后天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即,风湿性心脏病)。
5. 做过瓣膜修复术的患者。
6. 肥厚型心肌病有隐匿性或静息性梗阻的患者。
7. 二尖瓣脱垂患者并且听诊有瓣膜反流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瓣叶增厚。
(三)风湿热二级预防的强适应证风湿热伴或不伴风湿性心肌炎的患者(包括二尖瓣狭窄患者),应当接受预防治疗,防止风湿热复发。
二、特殊心瓣膜损害(一)主动脉瓣狭窄1. 超声心动图检查(成像、频谱和彩色多普勒)的强适应证(1)诊断和评估主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程度。
(2)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室壁厚度、大小和功能。
(3)再次评估主动脉瓣狭窄诊断明确并且症状或体征发生变化的患者。
(4)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妊娠期间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功能。
(5)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再次评估无症状患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每年一次。
中度主动脉瓣狭窄每1~2年一次。
第9版《抗栓治疗及预防血栓形成指南》(ACCP近日,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ACCP)在《胸》(Chest 2012,141:7S-47S)杂志公布了第9版《抗栓治疗及预防血栓形成指南》(ACCP-9)。
此版指南在第8版基础上,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抗栓治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推荐。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病外科刘士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再受推荐ACCP-9最新推荐:对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年龄>50岁且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人群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优于不用(推荐级别:2B)。
新指南指出,阿司匹林服用10年可以轻度降低各类心血管风险的全因死亡率。
对于心血管风险中高危患者来说,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的同时伴随严重出血的增加。
不论何种风险患者,如果不愿长期服药以换取很小的获益,可以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心血管风险中高危患者,若心肌梗死预防获益大于胃肠道出血风险,应当应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疗效确切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循证药物,才能真正发挥预防的作用。
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益处已得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证明,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
既往基于6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英国医师研究(BMD)、美国医师研究(PHS)、血栓形成预防试验(TPT)、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一级预防研究(PPP)和妇女健康研究(WHS)]的荟萃分析表明,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的个体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大于风险。
最近,英国学者在《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杂志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对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常规一级预防提出质疑。
然而,在ACCP-9中,采用包含最新临床试验的高质量系统性评估和荟萃分析对阿司匹林相对作用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每治疗1000例患者,阿司匹林使低危人群心肌梗死减少6例,总死亡减少6例。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370-心脏瓣膜病的诊治
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AHA / ACC心脏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相关热点解读
1、心房纤颤(AF)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
A、1%~2%[正确答案]
B、26%~32%
C、10%~27%
D、75%~95%
E、30%~75%
2、主动脉瓣反流与二尖瓣口血流同为舒张期流向左室的血流,区别二者的最佳超声技术为()
A、彩色多普勒[正确答案]
B、M型超声
C、二维超声
D、脉冲多普勒
E、连续多普勒
答案详见:
3、检测主动脉瓣反流频谱的最佳切面为()
A、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心尖左室长轴切面
C、胸骨旁或心尖五腔心切面[正确答案]
D、大动脉短轴切面
E、胸骨旁四腔心切面
4、不是由主动脉瓣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疾病是()
A、风湿性心脏病
B、梅毒性主动脉炎[正确答案]
C、主动脉瓣粘液样变性
D、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
E、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张宝仁主审梅举于伟勇赵仙先王志农编译序言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Bonow主持和11位作者参加写成的《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全文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1998年32卷第5期发表。
这本指南收集了大量的专业文献,包括心脏瓣膜病诊断的新技术;内科介入治疗新方法;病变自然病程的转归;以及外科治疗方法进展和适应证的选择,都作了较为客观和全面的叙述。
对有关学科各级医师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国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脏病,近50年来,在诊断与内、外科治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各心血管治疗中心,发表了大组的治疗经验,在临床研究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如能总结出类似的准则,以指导与提高心脏瓣膜病的诊断准确性与治疗效果,有重要性的意义。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托张宝仁教授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以上述美国出版的《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为基础,收集我国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结合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较高,联合瓣膜病与危重患者较多等特点,编辑成这本《心脏瓣膜病诊疗指南》。
初稿完成后又征询了国内著名专家的意见。
于以付印发表。
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朱晓东前言心脏瓣膜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病,在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虽然已明显下降,但现在仍然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
近年来,由于超声心动图的普遍应用,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合并瓣膜返流的病例逐渐增多,此外,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近20年来,对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其自然病程也较清楚,内外科的治疗方法已有很大发展。
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从50年代的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已发展到直视瓣膜成形术;人造瓣膜替换术;联合瓣膜病外科手术;以及危重心脏瓣膜患者的外科治疗;都已不断的推广与普及;近年来又发展了采用球囊扩张法治疗心脏瓣膜狭窄性病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