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两则
- 格式:docx
- 大小:16.71 KB
- 文档页数:5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教材第57~59页)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学情分析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4.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学习准备
师:PPT、字卡生:预习、朗读课文四、学习过程。
矛与盾1矛 与 盾1☜2 ①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
” ②他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 ③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④写出了他的窘态:这个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⑤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立刻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的嘴夹住。
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本文的诵读录音,《韩非子》的简介,《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有关寓言的资料,矛与盾的图片。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
(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
)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学生:《刻舟求剑》。
它是个寓言故事。
老师:说得对。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
列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
)老师:说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古代寓言。
2.讲解寓言文体的资料录音。
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⑦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⑧双方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023年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原文及教案(完整)石阶笑着问:“你这是给我洗澡呢,还是替我搔痒?如果你是给我洗澡,我嫌这水大少;如果是替我搔痒,我嫌你的力气大小。
”水滴说:“我既不是给你洗澡,也不是替你搔痒,我是想把你滴穿。
”石阶听后,一阵大笑:“哈哈,把我滴穿?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能把石头滴穿。
”水滴没有说话,只是一滴又一滴地往下落。
一年又一年,不知多少年过去了,雨滴终于把石阶滴穿了。
2、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农夫,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飞快地跑着。
野兔跑得大急,竞一头撞在田边的一棵大树桩上,死了。
农夫赶快跑过去,从地上捡起这只野兔。
他高兴极了,心想:我一点力气没花就得到这么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要是天天都有这样的事情,那该多好啊!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种田了,天天坐在那棵大树桩旁等待,希望一只接一只的野兔又撞死在这里。
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
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
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
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四年级寓言两则教案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种文体。
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
寓言,所寄托的话。
作为一种文体,它使用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这类寓言作品,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发人深省。
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法学法:启发诱导,合作交流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寓言两则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 ang,不要读成“chang”“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ā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言故事》两则
豺烹羊
盘古初,鸟兽皆能言。
一日,豺与羊同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乃强责之曰:“汝混浊比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浊无碍。
”豺复责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该杀!”羊曰:“大王误矣。
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豺则变羞为怒,责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汝之罪也。
”遂烹之。
谚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即此之谓也。
鹿照水
有鹿饮与溪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惟恨四足轻小,颇不相称,甚不满意。
正叹恨间,忽闻猎者带犬自远而来,鹿急为奔避,幸得四足轻捷,猎犬追至,鹿则逃入竹林,奈被两角阻挠竹上,欲进不能,卒之为犬所捕。
鹿悔曰:“我尚恨其脚小,而夸其角长,不知救吾命者,脚也;丧吾命者,角也!”
杉苇刚柔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
一日,其杉讥诮(qiào)其苇曰:“看你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毫无刚气,何如我正直不屈,岂不快哉!”苇曰:“刚柔各有所长。
吾虽
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
一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对该寓言故事熟知的基础,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感受文言的魅力,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重点诵读《豺烹羊》,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体会文言文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
3、尝试“写文言”,进一步激趣,体会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白话故事
1、(课前让学生预习了两篇白话文)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
2、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饱含着人类的智慧。
3、你们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很好,很有感觉)好在哪里?
4、小结:读故事就要读出情感,读得绘声绘色。
5、出示故事中的人物语言:
A 他边走边回头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
B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真美妙!你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
点评。
6、第二只狐狸和第一只狐狸说话时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感悟一个是在骗自己,一个是在骗别人,第二只语气更夸张。
)
二、诵读文言故事
过渡:听老师读第一只狐狸的话。
(师读古文中狐狸的话)
听明白了吗?
古文又叫文言文。
(发文言文资料)
(一)初读,激发兴趣
1、自由地读两则文言文。
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边巡视边问:怎么读得这么投入?(好玩,有意思,虽然有些不懂,但有挑战性)。
3、指名读第一则(学生读破句,没节奏)
4、教师示范读。
再指名让学生读,读得没有节奏处停下来纠正。
跟读。
重点指导: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大快朵颐:什么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二)读出趣味、韵味
1、读文言文因为有“之乎者也”所以特别有意思,找找本文中有几个“之”。
2、都是“之”意思不同,读法不一样。
听老师读。
(1)你们听出什么不同了吗?(教师读得有长有短)
(2)哪个最长?:垂涎久之
(3)如果这个“之”是两拍,那哪个是半拍?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4)猜什么意思?(的)
(5)读一拍的是哪个?方以之为食
3、垂涎久之:“之”是什么意思?
夸张地读:教师夸张地读,学生跟着读,教师一唱三叹地吟这个“之”,让学生感受到读古文的快乐。
4、要是没有“之”感觉怎样?
师生合作:去“之”读。
听起来够怪。
5、文中有多少四字词语?
文言文中往往用四字词语,连起来,让我们读着有明快的节奏。
找出来读一读。
齐读,读出节奏。
6、文言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文言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有音乐性的语言,我们要继承发扬。
古人读时半读半唱,叫吟诵。
7、媒体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
一种诵读。
【滕春友评价:不提倡小学课堂上吟诵,因为今人已无法复古,很容易扭曲了“吟”的意味。
】
三、改写文言文
1、读《蝉和狐狸》,按要求改写成文言文。
要求:(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文。
句意不变。
(2)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完了读一读,斟酌一下,设法让句子有节奏。
2、学生交流
(有些学生写得不错,有些学生不到位。
但老师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写古文的感受。
把古文中的“之乎者也”纳入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