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74
试题库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2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 归农民所有B. 归乡镇所有C. 归集体所有D. 归国家所有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5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农业合作化D. 科学技术现代化6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7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8 、作为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林业9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 华北地区B. 西北地区C. 东北地区D. 东南地区10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A. 沈阳B. 武汉C. 长春D. 北京二、多项选择1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B. 国内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已经完成C.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D. 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E. 完成了祖国统一2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下列关于1952 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 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 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E. 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4 、1952 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1.识记:(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2)“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3)“五反”运动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2.领会:(1)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2)没收官僚资本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三大战役的展开,中国共产党首先从已经解放的东北地区城市开始大规模没收官僚资本(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3.简单运用:(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3)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及其原因①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②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③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4.综合运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本章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B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2、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 )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 )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农业D、恢复国民经济5、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D )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6、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 B )A.基础性重点工程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C.农田水利建设 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7、抗美援朝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是( A )A.彭德怀 B.刘伯承 C.徐向前 D.林彪8、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在( B )A .七届一中全会 B.七届二中全会 C.七届三种全会 D .七届四中全会9、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是在( C )A.1950年底 B .1951年底 C.1952年底 D .1953年底10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指( D )A.1949年——1953年 B.1950年——1954年C.1952年——1956年 D.1953年——1957年11、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
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 A )A .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B .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C .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政治表现D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智力财力1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 A )A .过渡时期总路线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D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路线13、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B )A.没收封建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14、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D )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经销代销C.国家资本主义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15、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B )资本主义体系A.社会主义体系B.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体系C.前资本主义体系16、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根本上稳定物价,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大措施是( B )A.打击投机倒把B.统一全国财经工作C.调整城市工商业D.节俭国家机构经费17、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固新政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的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3、194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4、★★随着祖国大陆的解放,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各新解放地区,迅即建立起(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过渡性的临时政权。
5、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自治区的建立、自治机关、自治权利、区内民族关系等作了系统规定。
6、★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各族人民实现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7、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8、在新解放区,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土匪武装200多万9、★★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解放区建立的过渡性临时政权形式是(军事管制委员会)10、(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1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的时间是(1953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13、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执行的政策是(“镇压与宽大相结合”)14、★1951年9月,在全国知识分子中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15、在没收官僚资本方面,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16、★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的措施是(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17、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对全国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度及现金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
1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七届三中全会)19、1949年7月成立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是(陈云)20、新中国统一货币的形成是在(1951年)21、★建国初期从根本上稳定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大措施是(统一全国财经工作)2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召开的会议是(七届三中全会)23、★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报告的是(毛泽东)24、★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人民解放军在前线的胜利之外,中央人民政府为人民所作的最大一件工作是(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工作)25、“三反”运动中处理的党政干部有(刘青山、张子善)26、★“三反”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党政机构工作人员)27、1949年10月2日,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28、1950年2月,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9、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7月)30、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彭德怀)31、★中国军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到中国安全)32、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3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所包含的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4、★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国营经济)3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是指(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36、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37、“一五”计划发展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建设)38、★★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3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0、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3年)4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合作化)4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4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4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原则是(自愿、互利)45、★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46、毛泽东全面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经验的报告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47、错误指责邓子恢在主持中央农村工作中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文件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4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赎买政策)49、★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和紧迫问题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论述: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完成。
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余万政治土匪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论述:当时中国经济与亚洲许多国家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
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同历史上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划定的势力范围,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意看到的。
它们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
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的四个方面工作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论述:在追缴残余敌人、基本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基础上,摧毁旧政权,普遍召开地方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开始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第一、二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通过第三节讲授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总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教学重点】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3、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1949---1956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战略,但具体在什么时候转变,采取何种形式转变,党内前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考虑。
原来设想过渡时期15年、采取“将来突变论”的形式,1952年9月后设想过渡时期缩短为五六年,采取“现在渐变论”的形式。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国内、国际环境,主观、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本课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听、看、读、议、写”的教学模式(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思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议即讨论,写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实践性学习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教学目的: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三个选择”的第三个选择),懂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而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客观分析我国的国情,懂得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三、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的一位民主人士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段话指的是关于( B )的问题。
A、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C、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D、合作社经济社会主义改造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C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B、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3、(C)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A、1951B、1952C、1953D、1954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副厂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符合国家政策的是( D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5、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C)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工业6、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的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7、社会主义的基本(A )制度建立起来,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A、经济B、政治C、文化D、政党8、( B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9、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 B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