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地理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523.50 KB
- 文档页数:12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一.地理概况地形地貌: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
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
雪山屹立,气势雄伟;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留连忘返。
巴中幅员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积258.8万亩。
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大巴山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云海茫茫。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7%。
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
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
建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即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全市共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
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
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全市木本植物有91科、233属、600余种。
特别是南江的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南江境内的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
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107°45′,北纬31°15′~32°45′。
它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以南,是四川盆地与秦岭山脉的过渡地带。
从地理位置来看,巴中市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靠陕西汉中。
全市总面积12292 平方公里,下辖2 区3 县,分别是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
巴中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北部为深切割中山,中南部为中切割低山和浅切割低山。
境内山脉众多,主要有米仓山、大巴山等,山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
这种地形使得巴中的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为南江县光雾山主峰,海拔约 2507 米;最低点在平昌县的黄梅溪,海拔约2683 米。
巴中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不稳定,常有“倒春寒”现象;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多暴雨和洪涝灾害;秋季降温迅速,多秋绵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雾。
其次,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约 169℃至 174℃,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5℃左右,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7℃左右。
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区的气温相对较低,河谷地带气温较高。
再者,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至 1200 毫米之间,降水分布不均,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河谷。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降水量的 50%以上。
此外,光照适中。
年日照时数约 1200 小时至 1400 小时,受地形和云层影响,光照时间和强度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巴中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降水充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但同时,夏季的暴雨和洪涝灾害也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此外,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巴中的农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山区适合发展林业和特色农业,如茶叶、核桃、中药材等。
在生态环境方面,巴中的气候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一.地理概况地形地貌: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
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
雪山屹立,气势雄伟;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留连忘返。
巴中幅员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积258.8万亩。
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大巴山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云海茫茫。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7%。
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
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
建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即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全市共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
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
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全市木本植物有91科、233属、600余种。
特别是南江的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南江境内的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
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一.地理概况地形地貌: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
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
雪山屹立,气势雄伟;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留连忘返。
巴中幅员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积258.8万亩。
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大巴山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云海茫茫。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7%。
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
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
建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即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全市共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
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
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全市木本植物有91科、233属、600余种。
特别是南江的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南江境内的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
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四川巴中简介概况
四川巴中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之一。
巴中市东临重庆市,南接成都市,西邻遂宁市,北接达州市。
巴中市总面积为639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380万。
巴中市是中国的重要石油化工和军工基地,也是巴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市内拥有川北石油气田和南华烯烃、上川陈滩等重要产业基地。
巴中市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云雾山、恩施古城、朱顶石林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巴中市是中国的“园林之城”,被誉为四川省“园林之乡”。
市内
有大量的公园和绿化带,环境优美。
同时,巴中市也是四川省的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巴中市是一个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劲,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四川省内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之一。
四川巴中简介概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川巴中位于四川省中部,素有“川东明珠”之称,被誉为“天府明珠的璀璨明珠”。
巴中地处川东,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00万人。
巴中市是四川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巴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被誉为川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历史上,巴中曾是蜀道和渝道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川东和四川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巴中市内有许多古迹和名胜,如赵公山、东茶山、金华山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巴中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
巴中是四川省最大的竹子产区之一,巴中市的竹子品种繁多,质量优良。
巴中市还以土特产鸡蛋樱桃、太阳蘑菇等享誉全国。
巴中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农业、旅游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巴中市是川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信息、建材等多个领域。
在旅游业方面,巴中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赵公山、东茶山、金华山等。
巴中市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巴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的城市。
巴中市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发展挑战,努力打造成为省内有名的中等城市,成为四川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文章2000字】第二篇示例:四川巴中,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美丽城市。
巴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四川省较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巴中市总面积为5742平方公里,下辖五个县级行政区,人口约230万。
巴中市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的巴国曾在这一带建立国家,因此得名“巴中”。
巴中市是中国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素有"川北锁钥"、“巴蜀门户”之称。
四川巴州简介
巴州区是四川省巴中市的下辖区,是川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巴州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坐标为东经106°21′~107°7′,北纬31°31′~ 32° 4′,总面积为2566平方公里。
总人口131万人(2006年)。
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以低山为主,地势北高南低。
主要河流有巴河、恩阳河、南江及其支流。
境内风景名胜有始于隋盛于唐的石窟艺术群,其中南龛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隋唐以来为佛教道教重地的阴灵山,山上的现代书法碑林为全国四大碑林之一,有邓小平题写馆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有红四方面军总部遗址,有全国唯一的将帅碑林,还有汉严颜将军墓,唐章怀太子李贤坟。
1。
巴中中药材种植巴中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巴山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种植。
巴中市区的江北、巴州、恩阳等地都有大量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农户,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丰富,素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
巴中中药材种植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巴中地区在唐朝时就开始种植中药材,并且以茯苓、当归、五味子等品种的种植闻名于世。
这些草药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深受人们的信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中的中药材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材产业体系。
巴中市的中药材种植主要以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优越为基础。
巴中地处川南山区,地势起伏,土壤肥沃,有利于植物生长。
同时,得益于江河水系的滋养,巴中的农田灌溉条件良好,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源保障。
此外,巴中的气候特点也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种植。
巴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适宜,光照条件良好,这些都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巴中的中药材种植以茯苓、当归、五味子、川芎等草药为主要品种。
茯苓是巴中的特产之一,生长在当地的巴山深处。
茯苓质地细腻,味道甘醇,具有利尿、健脾、镇静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方剂中。
当归是一种极负盛名的中草药,巴中所产当归的质量非常高。
当归凉性而不寒,能活血调经,养血补气,对于妇女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五味子是巴中的传统名药之一,巴中的五味子种植面积广泛,品质和产量颇高。
川芎因生长在巴中地区,被称为“巴芎”,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舒筋活络等功效。
巴中的中药材种植以农户为主要生产力量。
巴中的农户通过传统的种植方式,利用自家的土地和山地资源,种植中草药。
农户把种植中药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推动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巴中的中药材种植还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政府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保障,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巴中——革命摇篮,红色之都一,基本概况巴中市,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四川北部门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
市政府所在地西距成都400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距重庆498公里,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
辖巴州、通江、南江、平昌拟建区的有江北新区南坝开发区四区县,188个乡(镇)、2354个村。
巴中的公路交通较为方便,与周边各市均有道路顺畅连通。
乐巴铁路于2009年12月31日全线贯通,现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广巴高速公路于2009年底已形成通车能力,2010年5月10号正式通车,成都到巴中最快仅需4小时,南部到巴中的高速公路、巴中到达州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巴中到达州、巴中到陕西界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巴中机场、南部到巴中到汉中的铁路、巴中到广安到重庆的高速,巴中到万源的高速公路都列入了省规划。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
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
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
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误传,实际上在汉中留坝),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
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巴中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
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蚕桑、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甘蔗、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通江“天岗银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云顶绿芽”、“云顶茗兰”、“光雾茗峰”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获国家AA级绿色标志。
通江银耳驰名海内外,被国家命名为“银耳之乡”,南江被命名为“核桃之乡”,江口醇酒厂、小角楼酒厂产值均超过亿元。
巴中市地理环境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川陕、川鄂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巴中市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地处川西北腹地,巴中市地势起伏,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
东南部为川东北的外围山地,西北部为川西北丘陵,中部为盆地。
这种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巴中市气候多样,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气候方面,巴中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春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气候适宜,四季景色各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体而言,巴中市地理环境独特丰富,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未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巴中市的地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成为更具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巴中天气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巴中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雨炎热,有“巴中天堂”之称。
一、春季天气:春季是巴中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春季的巴中天气温暖宜人,阳光明媚,鲜花盛开。
温度逐渐回升,但仍然有时会下雨。
气候处于过渡阶段,不仅温度适宜,而且湿度适中,非常适合人们的出行和户外活动。
春天的巴中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二、夏季天气:夏季是巴中最热的季节,气温通常在30度以上。
由于巴中地处山区,大部分地区都有丰富的森林覆盖,这使得夏季的巴中尽管非常炎热,但也相对凉爽。
夏季的巴中通常有很多降雨,因此空气湿度非常高,人们容易感到闷热。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经常有雷暴天气,人们外出时需要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秋季天气:秋季是巴中最宜人的季节之一。
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但白天的温度还是相对舒适的。
秋季的巴中是一个金黄色的季节,阳光透过林间的树叶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宁静和治愈的感觉。
此时正值收获的季节,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果树的果实也变得香甜可口。
秋季是巴中最适合旅行和赏景的季节,可以到郊外的公园或山坡上散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四、冬季天气:冬季的巴中非常寒冷,气温通常在零下。
由于地势较高,大部分山区都有降雪现象。
冬季的巴中给人一种宁静和静态的感觉,大片的雪花覆盖了山坡和乡村,景色如诗如画。
然而,受寒冷天气的影响,冬季的巴中有时会出现降雨或冻雨,道路会变得湿滑,交通不便。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总的来说,巴中的气候多变,四季分明。
春季宜人,夏季炎热而潮湿,秋季宜人而富有收获,冬季寒冷而美丽。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和特点,旅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前往巴中。
无论在哪个季节,到巴中旅行都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人文的独特魅力。
巴中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欢迎您的到来。
全四川唯一不在地震带的城市简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害。
四川是中国大陆地震最为频繁的省份之一,然而,尽管四川地处地震带,却有一个城市幸运地摆脱了地震的威胁。
这个城市就是全四川唯一不在地震带的城市。
本文将介绍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以及为何不受地震影响的原因。
地理位置全四川唯一不在地震带的城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巴中市。
巴中市地处巴山藤峡地区,濒临三峡库区,是川陕滇黔的交汇地带,东临陕西,西邻眉山、绵阳,北临宜宾,南至重庆。
地质特征该城市的地质特征是成为地震“安全岛”的主要原因之一。
巴中市位于中国大陆的江南造山带,地质构造相对稳定,距离中国大陆东北部的主要地震带较远,没有相应的地震断裂带穿越该城市。
此外,巴中市地处的地质构造以中生代龙马溪期的玄武岩为主,玄武岩的岩石组织致密,韧性较好,物理特性也不易产生地震波的扩散。
地震状况根据中国地震测震台网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对四川省地震状况的分析,巴中市地区长期以来没有发生过重大地震事件。
这个城市成为了全四川唯一没有受到地震威胁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巴中市不在地震带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地震的可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法预测和完全排除。
因此,巴中市作为地震相对较少发生的地区,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地质灾害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防震建设虽然巴中市不在地震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地震的风险。
为了确保该城市的居民和建筑物的安全,巴中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地震防范和抗震建设。
巴中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抗震能力要求,严格控制地震防守标准,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达到相应的标准。
同时,还加强了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以便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此外,巴中市政府还通过加强居民的地震安全教育,提高居民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地震演练和培训,提高居民应对地震的应急响应能力,并提供相应的救援和救护设备。
结论巴中市作为全四川唯一不在地震带的城市,享有相对较低的地震风险。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简介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北纬31°16’-31°52’,东经106°15’-107°34’。
东接万源、宣汉,南抵达州、渠县,西邻营山、仪陇,北连通江、巴中;与达川火车站相距100公里,与达州河市机场相距110公里。
南北长69.8公里,东西宽69公里,总面积2229.12平方公里。
县地自古以来就是达县通往通江、南江、巴州三区县的咽喉。
地处两江之口的江口镇,素有“川北重镇”之称。
平昌县全境地质属四川东部地台区,县境内地质构造介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新华夏系构造和仪陇、巴中、平昌莲花状构造复合交接部位。
县境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大巴山山地。
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略呈向西南方向凸出的弧形,山顶有平坦顶面,最高海拔1338.8米,最低海拔350米,相对高差500米,大多数山高700-1000米,农耕地一般在海拔700米左右;县境丘陵分布在海拔380-480米之间的白衣、岳家、高峰、金龙、元沱等地,面积30万亩,占总面积的9%。
地表形态为高丘地貌长条形。
平昌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8℃,除北部低山区外,都能稳定通过在0℃以上。
县境降水,主源于太平洋暖气流夹带的大量水汽,在大巴山的阻滞和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夏多,冬少,常出现冬春偏旱,夏秋偏涝现象。
县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1366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12毫米,全年雾多,风速小,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县境内属渠江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33公里。
河流总长度747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流11条,流域面积2229.12平方公里。
河流在洪水期猛涨猛降,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
其中巴河,源于南江县玉泉乡分水岭,从巴州区复兴乡进入县境澌岸乡木连溪,经雷山、兰草、白衣等地至元石乡的黄梅溪出境,入达县江陵乡。
流域面积17666平方公里,境内主河道长79.3公里。
通河,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广家店乡长梁,从通江县爱国乡入境,进入澌滩乡,经云台、元山、江口镇等汇入巴河,境内河道长43.8公里,流域面积8958平方公里。
这是一块绿色宝地,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地表水、地下水均没受到污染。
平昌历史悠久,置县迄今已有1700余年。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平州县,属巴西郡,治所汉王庙(今江口镇龙潭村),先后隶属巴西郡、大谷郡、遂宁郡。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更名“同昌县”,属遂宁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属清化郡,九年(589年)更名“归仁县”,隶属仍旧。
唐武德元年(618年)隶属巴州,二年改属万州,贞观元年(627年)属巴州。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归仁县入曾口县。
南宋淳祜五年(245年)在今江口镇杨柳村和笔山乡境分别建小宁、新德州,隶属利州路:元朝初年改属保宁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阆中县。
明朝无县建置,隶属巴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江口分州,隶属巴州。
民国2年(1913年),巴州更名巴中县,分州随之更名为江口分县。
1933年6月川陕苏维埃置江口县。
1935年红军撤离后,境地恢复旧制,属巴中县。
民国35年(1946年)成立平昌设治局,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命名。
民国37年(1948年)升为平昌县,属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县境解放。
1950年2月属川北区达县专区,1953年9月属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10月后属四川省巴中地区(今巴中市)。
1933年6月,在平昌县得胜山成立中共江口县委员会,直属中共川陕省委。
1935年2月,因红军撤离江口,大部分党员参加红军,江口县委及基层组织停止活动。
1948年7月,在巴中县(今巴州区)清江渡花溪河成立中共平昌县委,至县境解放后,才转入公开活动。
1950年2月,经川北区党委、达县地委批准,重建中共平昌县委员会至今。
1950年2月2日,成立平昌县人民政府,1955年9月23日更名为“平昌县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18日因“文化大革命”改为“临时生产委员会”,继称“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1969年4月23日成立平昌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13日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至今。
刘伯坚(1895-1935)原名永福,男,汉族,四川省平昌龙岗人,中共党员。
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
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
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
他以才华出众闻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当秘书,并愿任命他为县长。
刘伯坚却不愿就这个“肥缺”,毅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
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
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
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
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
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
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
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
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
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
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愤慨。
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
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
1935年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落入敌手。
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他在遗书中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
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信中谆谆叮嘱他的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1935年3月21日就义。
打三朝打三朝在巴中十分盛行,凡农村姑娘结婚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第三天以后举行的一种仪式。
参加仪式的主客为外婆。
外婆给外孙准备的衣物和给女儿的营养食品:醪糟、猪腿、腊肉、鸡、蛋、糖等,外婆乘坐滑杆和帮忙送礼的人员一道送到女婿家中,摆放在几张大方桌上,女支客司主持仪式,吟诵吉利语,外婆给外孙取名,偿长命钱。
女胥家必须设筵席款待客人。
婚俗男女婚姻一般都由介绍人牵线搭桥,经双方父母同意后自由恋爱一段时间,长者达数年之久。
这段时间里,要履行“六礼”迎亲之俗。
其作法:一是男家请媒人(介绍人)到女家提亲谓之“纳采”;二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八字”谓之“问名”;三是男家合八字后并决定缔结婚姻,并送去礼情谓之“纳吉”;四是男家给女家送去聘礼务办嫁妆谓之“纳徵”;五是男家择出吉日并备礼告女家求得同意结婚日期谓之“请期”;六是正式结婚之日组织迎亲接人谓之“新迎”。
解放前迎亲均用花轿,现代迎亲有用车辆。
农村婚娶中,至今还有一种“哭嫁”或“坐歌堂”的习俗,但不很普遍。
建房建房是人生大事,“宅为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
为此,在建新房的一系列工程中,都要举行庄重严肃、种类繁多的活动,一般都是以万物有灵为依据,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民俗仪式:首先是请风水先生相宅、石匠进山选石、开山取石、破土下基;其次是请土匠架板筑墙、安过墙、提垛子、开梁口、下墙板、封梁口;再次是请木匠进山寻梁、取梁、做梁、画梁、祭梁、上梁(包括设鲁班堂看财、除煞、持红、发梁米、拜梁、缠梁、赞梁、清梁、发梁、起梁、拉梁或吼梁、压梁、踩梁、甩包子、放斗等)、起列、上穿、立柱、做大门、安大门、祭大门、开大门(开财门)、立神龛、面院坝、开龙眼(开龙门)、扫院坝、祭祀新房、乔迁新房等都要选择良辰吉日举行。
举行建房民俗仪式,根据房主的贫富,分规模大小,最贫困者建房相宅、上梁办房酒之俗也必不可少。
祝寿祝寿,又称“贺寿”,即是对六十以上老者寿期的祝福,从古至今,城乡流行,按民俗年未满六十岁者不能办生。
祝寿的程序有:设寿堂、持寿幛、点寿烛、吃寿面、献寿桃,凡内、外亲戚、乡党同仁前来祝贺,送寿幛、屏、匾、联、词时,首先子女均要在寿堂前为寿星礼拜,其次是在筵席上要向来宾及寿星敬十二杯寿酒,再次是主持人要吟诵吉利语,最后是来宾献祝寿诗文、寿匾、竖匾、赞匾等。
正月十六登高巴州人每年正月十六均要出游,登上城周的南龛山、王望山、西龛山、白塔山。
其作法是:一家老小,关门上锁,带上饮食、娱乐用具上山玩耍一天,度完这一天,巴州人的春节才算结束,此俗历来有之。
巴州志《风俗》篇“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
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
正月十六日登高游寺院走百病之俗在古代全国各地较流行,大都市无山者便群游城墙,摸城门上之乳钉,摸着者为有福。
与巴中人登南龛游光福寺摸佛、摘柏枝插头上以免百病之俗语一样。
丧葬丧葬由一系列繁甭的仪式组成,避免死在床上,要净身,穿好老衣,平平睡在堂屋正中的竹席上,烧倒头纸,腰间用黑色张做裤带叫做系年零线,多大年龄多少根,脚前点一盏菜油灯。
断气时要放鞭炮,并将死者生前所睡床铺上的垫草拿到野外去烧掉,以此向村民报丧,还要派孝子披麻戴孝去向远方的亲人(友)报丧。
再请白鹤仙师根据死者的出生、死亡时间卜算入殓时期,并按子女的出生日期在互不相克的前提下选择好坟地。
对死者所举行的一切仪式都在灵堂里进行。
设灵前首先将死者尸体放入木棺中,摆放在堂屋正中,堂屋大门口左侧的阶沿上摆放用竹和纸做成的灵房,灵房前的香案正中,放着死者的灵牌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