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市情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巴中导游词巴中导游词1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在四川和陕西交界处的大巴山体系中的米仓山南麓。
盆地四面环山,东临大川,南接南充,西接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山河之间,田野里点缀着建筑和景点。
雪山巍峨壮丽;灵山青翠,景色独特;石窟有名有姓;桃源仙境,风景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巴中面积123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8.8万亩。
全市辖一区三县,304个乡(镇),2353个村,14700个农业合作社,35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5万人。
巴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早春、夏热、秋凉、冬暖,四季分明,同季雨热,同步光照;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合农、林、牧、渔业发展;但秋季多雨,冬季多雾,霜雪较少,降水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夏季干旱、秋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巴中水资源匮乏,多为过境水。
巴中被称为“十年九旱。
常说冬旱与春旱挂钩,夏旱依赖夏旱。
全市丘陵起伏,河流纵横,主要有灞河、通江、南江。
水电资源理论缺口60多万千瓦,可开发容量30万千瓦。
民国时期巴中只有手工作坊,如酿酒、制糖、纺纱、织布、陶器、陶纸、铸造、石印、油墨等。
解放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现在有电力、煤炭、机械、食品、纺织、印刷、医药、建材、皮革、化工、缝纫、造纸、橡胶、塑料、金属制品等30多个行业。
巴中导游词2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城市幅员279.78面积平方公里,人口约32万。
1993年10成立巴中地区,撤地设市,辖通江、南江、平昌三县(均为扩权试点县)和巴州区,是国家、省重点扶持的连片贫困市。
巴城是巴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巴中历史悠久灿烂。
建制始于东汉,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为“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故里,孕育了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唐太子李贤及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先后游历巴中,留下不朽名篇佳作,《南山表》、《南山记》碑、《巴渝舞》、《百寿图》及张飞、严颜、李贤祠庙墓冢至今保存完好。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一.地理概况地形地貌: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
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
雪山屹立,气势雄伟;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留连忘返。
巴中幅员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积258.8万亩。
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大巴山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云海茫茫。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7%。
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
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
建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即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全市共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
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
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全市木本植物有91科、233属、600余种。
特别是南江的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南江境内的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
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107°45′,北纬31°15′~32°45′。
它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以南,是四川盆地与秦岭山脉的过渡地带。
从地理位置来看,巴中市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靠陕西汉中。
全市总面积12292 平方公里,下辖2 区3 县,分别是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
巴中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北部为深切割中山,中南部为中切割低山和浅切割低山。
境内山脉众多,主要有米仓山、大巴山等,山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
这种地形使得巴中的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为南江县光雾山主峰,海拔约 2507 米;最低点在平昌县的黄梅溪,海拔约2683 米。
巴中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不稳定,常有“倒春寒”现象;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多暴雨和洪涝灾害;秋季降温迅速,多秋绵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雾。
其次,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约 169℃至 174℃,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5℃左右,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7℃左右。
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区的气温相对较低,河谷地带气温较高。
再者,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至 1200 毫米之间,降水分布不均,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河谷。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降水量的 50%以上。
此外,光照适中。
年日照时数约 1200 小时至 1400 小时,受地形和云层影响,光照时间和强度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巴中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降水充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但同时,夏季的暴雨和洪涝灾害也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此外,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巴中的农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山区适合发展林业和特色农业,如茶叶、核桃、中药材等。
在生态环境方面,巴中的气候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川省巴中市地理气候概况一.地理概况地形地貌: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
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
雪山屹立,气势雄伟;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留连忘返。
巴中幅员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积258.8万亩。
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大巴山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云海茫茫。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7%。
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
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
建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即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全市共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
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
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全市木本植物有91科、233属、600余种。
特别是南江的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南江境内的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
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四川巴中简介概况
四川巴中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之一。
巴中市东临重庆市,南接成都市,西邻遂宁市,北接达州市。
巴中市总面积为639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380万。
巴中市是中国的重要石油化工和军工基地,也是巴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市内拥有川北石油气田和南华烯烃、上川陈滩等重要产业基地。
巴中市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云雾山、恩施古城、朱顶石林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巴中市是中国的“园林之城”,被誉为四川省“园林之乡”。
市内
有大量的公园和绿化带,环境优美。
同时,巴中市也是四川省的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巴中市是一个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劲,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四川省内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之一。
巴州区情简介基本概况:巴州区位于川东北米仓山南麓,东接通江县、平昌县,南抵仪陇县,西邻恩阳区,北连南江县,是巴中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1993年巴中撤县建县级市,2000年撤县级市建巴州区,2013年1月国务院批准巴州区一分为二设巴州区和恩阳区。
现巴州区幅员1359平方公里,辖 23个乡镇、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386个行政村、62个社区,户籍人口 77万,其中农业人口 53.1万。
历史文化:巴州自东汉置县,北魏设巴州,实行县制巳有1900多年历史,是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的故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一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
境内始建于隋、兴盛于唐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岩造像石窟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属国家重点文物, 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自然资源:全区森林面积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9.5%,境内现存银杏、三尖杉、红豆、巴山松、水青杠等珍稀树种。
全区水资源总量达1.5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5兆瓦。
坐落城郊的南龛山巳建成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距市区17公里的阴灵山素有“川北胜秀”之美誉,与南阳森林公园、化湖水上公园以及鼎山寨、龙洞沟共同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基础设施:巴城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9.44 万,是四川省卫生城市,全区城镇化率56.3%。
唐巴路、巴水路两条省道公路横贯全境,广巴、巴南高速公路和乐巴铁路巳建成通车,巴陕、巴达、巴广渝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建设正加紧推进,全面建成后巴州到成都、西安、重庆仅3个小时车程,农村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公路、 43%的村通水泥路。
全区建有各类水利设施1.1万处,其中有中型水库1座、小II型以上水库113座,保灌面积12万亩。
全区用电并入国家电网,巴城建成区天然气气化率达90%,光纤加密电视村通率达63%,村通电话率近90%。
四川巴中简介概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川巴中位于四川省中部,素有“川东明珠”之称,被誉为“天府明珠的璀璨明珠”。
巴中地处川东,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00万人。
巴中市是四川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巴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被誉为川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历史上,巴中曾是蜀道和渝道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川东和四川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巴中市内有许多古迹和名胜,如赵公山、东茶山、金华山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巴中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
巴中是四川省最大的竹子产区之一,巴中市的竹子品种繁多,质量优良。
巴中市还以土特产鸡蛋樱桃、太阳蘑菇等享誉全国。
巴中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农业、旅游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巴中市是川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信息、建材等多个领域。
在旅游业方面,巴中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赵公山、东茶山、金华山等。
巴中市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巴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的城市。
巴中市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发展挑战,努力打造成为省内有名的中等城市,成为四川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文章2000字】第二篇示例:四川巴中,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美丽城市。
巴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四川省较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巴中市总面积为5742平方公里,下辖五个县级行政区,人口约230万。
巴中市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的巴国曾在这一带建立国家,因此得名“巴中”。
巴中市是中国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素有"川北锁钥"、“巴蜀门户”之称。
四川巴中市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本标题:四川巴中市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四川巴中市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销售情况、价格走势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为该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引言四川巴中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巴蜀、巴渝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巴中市房地产市场逐渐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购房者。
二、市场规模据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巴中市房地产市场交易规模达到XXX亿元,同比增长X%。
其中,住宅交易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办公和工业用地交易额也有所增长。
市区新建商品房供应达到XXX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为XXX万平方米。
三、销售情况巴中市区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仍然较为活跃,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X%,完成销售额XXX亿元,同比增长X%。
尤其是中小户型的住宅,受到了年轻购房者的青睐。
此外,限购政策的影响逐渐减弱,购房需求逐渐释放。
四、价格走势巴中市区房地产价格整体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2024年,市区新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XXX元/平方米,同比增长X%。
其中,城中区价格相对较高,农村地区价格相对较低。
住宅租金水平也有所上涨,预计未来房价继续保持上涨趋势。
五、经济发展与政策环境巴中市作为四川省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近年来,该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金的涌入。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和创新。
然而,巴中市的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着供需矛盾、土地供应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六、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展望未来,巴中市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方面,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将带动对房地产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人口流入和经济发展将带动购房需求。
巴中——革命摇篮,红色之都一,基本概况巴中市,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四川北部门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
市政府所在地西距成都400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距重庆498公里,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
辖巴州、通江、南江、平昌拟建区的有江北新区南坝开发区四区县,188个乡(镇)、2354个村。
巴中的公路交通较为方便,与周边各市均有道路顺畅连通。
乐巴铁路于2009年12月31日全线贯通,现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广巴高速公路于2009年底已形成通车能力,2010年5月10号正式通车,成都到巴中最快仅需4小时,南部到巴中的高速公路、巴中到达州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巴中到达州、巴中到陕西界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巴中机场、南部到巴中到汉中的铁路、巴中到广安到重庆的高速,巴中到万源的高速公路都列入了省规划。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
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
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
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误传,实际上在汉中留坝),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
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巴中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
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蚕桑、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甘蔗、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通江“天岗银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云顶绿芽”、“云顶茗兰”、“光雾茗峰”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获国家AA级绿色标志。
通江银耳驰名海内外,被国家命名为“银耳之乡”,南江被命名为“核桃之乡”,江口醇酒厂、小角楼酒厂产值均超过亿元。
四川省最穷的五个地级市,第一是巴中,第五是达州
四川地处中国南部,人杰地灵,著名的旅游景区九寨沟就位于四川省,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来观赏,还有热门城市成都,不管是充满大街小巷的巴蜀文化,还是飘香四溢的麻辣火锅,都使得四川魅力无穷。
然而四川也并不是所有地方如上述地区一样发达,人尽皆知。
四川省最穷的五个地方,可能知名度就不是很高了。
巴中市排名第一,它地处四川省的东部,邻近陕西汉中,地形为盆地,虽然是最穷的地方,但自然风景一点儿不亚于其他地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自然景区。
第二名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部,邻近青藏高原,虽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独特的文化也是吸引人的一个特点,而且在这个地方,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地热资源都非常丰富,也聚居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动物。
第三名是广元市,它则位于四川省的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历经夏商周、隋唐等历代朝代的更迭,塑造了它古朴的历史气息。
第四名则是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它也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自汉高祖建立安汉至今,南充市一直保留着历史留下的痕迹,如果历史爱好者,那么南充一定是一个带你追忆历史不错的地方。
最后一个为达州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的东部,物产资源十分丰富,获得了中国油橄榄之乡等许多称号。
纵观这五座城市,都拥有其悠久绵长的历史,和其独特的亮点,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还都是风景宜人的地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未来远大。
巴中市市情概况巴中市市情概况(2004年版)一、自然生态情况巴中,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的一颗“闪亮明珠”。
地处东经106°20′-107°45′,北纬31°14′-32°44′。
幅员面积:12315平方公里。
东邻四川达州市,南邻四川南充市,西邻四川广元市,北邻陕西汉中市。
巴中历史悠久。
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北魏置巴州,1913年建巴中县。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在此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拥有23个县。
1993年10月28日建巴中地区,1999年12月28日撤地设市。
到2003年,巴中置县历史1907年,置郡1795年,置州1480年。
巴中市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有284个乡、镇,2360个行政村,123个居委会、558个居民小组,14754个村民小组,350万人。
巴中具有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气象资源:年平均气温16.9℃,1月份平均气温5.2℃,8月份平均气温27.3℃,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
--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50种,矿产地500余处,其中大型25处,中型52处。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2种,矿产地34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6处,霞石居全国前5名、属全省第1名。
主要矿物有铁矿8544万吨,花岗石远景储量20亿立方米,大理石2亿立方米,白云石1.5亿吨,石灰石25亿吨,霞矿2700万吨,以及石墨、石膏、绿豆岩、钾长石、透辉透闪石、萤石、滑石、蛭石、硫铁矿、磷矿、膨润土和金、银、铜、铅、锌、钴、镍、钨、铀等矿产。
尤以花岗石、霞石、石灰石、白云石、铁矿等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和优势。
--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森林覆盖率38.5%。
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
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
巴中市地理环境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川陕、川鄂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巴中市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地处川西北腹地,巴中市地势起伏,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
东南部为川东北的外围山地,西北部为川西北丘陵,中部为盆地。
这种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巴中市气候多样,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气候方面,巴中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春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气候适宜,四季景色各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体而言,巴中市地理环境独特丰富,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未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巴中市的地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成为更具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巴中为什么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1933年川陕省委在巴中设巴中特别市,1993年7月成立巴中地区,2000年6月撤地设市。
2013年1月,从巴中市巴州区划出24个乡镇设立巴中市恩阳区。
至此,全市辖南江、通江、平昌三县,巴州、恩阳两区和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在巴中这块土地上拼搏奋斗的巴中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重大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核心区域和首府所在地,是红四方面军最早解放的区域,反“三路围攻”的大小战斗,反“六路围攻”西线战场主要战斗均发生在巴中市境内;川陕苏区覆盖巴中市全境,整个川陕苏区约4.2万平方公里,巴中市1.2万平方公里,建有13个县级政权组织;巴中每10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0人就有1人牺牲,共有12万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牺牲约4万人;为红军提供军粮约3亿斤;投入运输约100万人次。
1932年12月到1935年3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均驻巴中市内;纪念川陕苏区历史最权威、最集中的机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巴中市内;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唯一一个红军为牺牲战友修建的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也在巴中市内。
(二)历史地位。
以巴中为核心区域的川陕苏区是中国苏区的第二大区域和至关重要的区域,毛泽东同志曾经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以巴中为核心区域的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模范区域。
川陕苏区对其他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苏维埃政权建设方面,建立“十家代表”,这在苏维埃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上,独树一帜。
巴中市市情概况(2004年版)一、自然生态情况巴中,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的一颗“闪亮明珠”。
地处东经106°20′-107°45′,北纬31°14′-32°44′。
幅员面积:12315平方公里。
东邻四川达州市,南邻四川南充市,西邻四川广元市,北邻陕西汉中市。
巴中历史悠久。
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北魏置巴州,1913年建巴中县。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在此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拥有23个县。
1993年10月28日建巴中地区,1999年12月28日撤地设市。
到2003年,巴中置县历史1907年,置郡1795年,置州1480年。
巴中市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有284个乡、镇,2360个行政村,123个居委会、558个居民小组,14754个村民小组,350万人。
巴中具有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气象资源:年平均气温16.9℃,1月份平均气温5.2℃,8月份平均气温27.3℃,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
--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50种,矿产地500余处,其中大型25处,中型52处。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2种,矿产地34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6处,霞石居全国前5名、属全省第1名。
主要矿物有铁矿8544万吨,花岗石远景储量20亿立方米,大理石2亿立方米,白云石1.5亿吨,石灰石25亿吨,霞矿2700万吨,以及石墨、石膏、绿豆岩、钾长石、透辉透闪石、萤石、滑石、蛭石、硫铁矿、磷矿、膨润土和金、银、铜、铅、锌、钴、镍、钨、铀等矿产。
尤以花岗石、霞石、石灰石、白云石、铁矿等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和优势。
--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森林覆盖率38.5%。
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米。
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有野生动物199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
建有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等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1个。
--水利资源:水利资源总量为79.65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100多条,水能蕴量为81.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41.7万千瓦,已开发量仅为4.5356万千瓦。
截止2000年底已建成水库409 处,其中,中型水库3处,小一型30处,小二型376处,山平塘23980口,微水工程12.75万处,治理水土流失2070.26平方公里,蓄引提水能力42515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2.13万亩。
--植物资源:有木本植物91科、233属、600余种。
特别是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巴山水青杠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俱的上等优质木材。
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林下蕨菜、山露菜等已批量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
--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
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
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水产资源:境内水域鱼类众多,不但有青、草、鲢、鳙等常规鱼类,而且还有团鱼(学名鳖)、大鲵(俗名娃娃鱼)等珍稀鱼等63种。
二、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给我市带来的影响和百年不遇的洪涝以及严重的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推进“三个转变”,奋力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强力实施“三市”建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GDP108.2亿元,占年计划102.1%,同比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46.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22.3亿元,增长25.9%;第三产业39.2亿元,增长12.5%。
增长速度呈逐季加快的良好势头。
(二)“三大经济”发展加快。
全市已通过国家和省级认定的绿色产品基地51.58万亩,新增4.57万亩;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14个。
云顶茗兰、通江银耳、翡翠大米等7个系列13个产品获得国家AA级、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有19个优质农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全年绿色经济总产值达到58.16亿元,增长7.5%;增加值达到34.74亿元,占GDP的32.1%,增长8.1%。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占GDP的55%,增长23.3%;从业人员达到12.58万人,增长13.1%;民营经济注册资金达到10.5亿元,增长13%;产值及营业收入达到111.3亿元,增长19.9%;上缴税金1.63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9%,提高14.1个百分点。
全年主要旅游风景区接待游客154.77万人次,增长26.4%;旅游总收入2.63亿元,增长36.3%;旅游经济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增长35.9%。
(三)非典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4月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落实“四专”,突出“四抓”,严把“四关”,构筑“四线”,做到“六进”,投入非典防治经费1655万元,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实现了无非典疫情发生、无非典疑似病人、无非典病人的“三无”目标,确保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8.13亿元,增长6.1%;粮食总产量150万吨,增长0.02%。
全年劳务输出人数达到71.5万人,增长5.14%;劳务收入达到20.8亿元,增长10.6%。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奋力实施“400万头生猪发展工程”,积极发展以南江黄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家畜,全年出栏生猪392.35万头,增长8.7%;出栏羊70.98万只,增长7.6%;出栏家禽2002.7万只,增长9.2%;肉类总产量达到35.57万吨,增长8.7%。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1%,增长15.5%。
(五)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增长22.7%;增加值达到4.45亿元,增长20%;实现销售产值13.6亿元,增长26.1%;实现利税亿元,增长14.4%;总资产贡献率为9.79%,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综合效益指数达到81.5%,同比提高8.11个百分点。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年计划的103.4%,增长17%。
(六)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亿元,占年计划的103.6%,增长19.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1亿元,增长12%;技术改造投资2.55亿元,增长15.5%;房地产开发投资4.92亿元,增长77.7%。
交通、能源、林业、水利、城建等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良好,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七)消费需求快速回升。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增长13.8%,其中城市增长18.4%,农村增长11.2%;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现贸易额24.8亿元,增长21.9%。
居民消费价指数为101.9%。
(八)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成就。
全市共签订引资项目合同136个,签约金额39.53亿元;履约项目128个,履约率达94.1 %;到位资金11.86亿元,占年计划的148.3%,增长80.5%。
外贸出口总额350万美元,占年计划的175%,增长141.4%。
(九)财政金融运行基本正常。
全市克服政策性减税等刚性因素的影响,积极开源节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1 亿元,占年计划的106.1%,同口径增长15.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0.96亿元,比年初增长18.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5.66亿元,比年初增长7.4%。
(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险保障、档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元,占年计划的100.6%,增加129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5320元,占年计划的101.9%,增加400元,增长8.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48亿元,比年初增长20.4%。
全年可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占年计划的13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文化风情简(一)巴中古属禹贡梁州之域。
春秋时为巴子国地。
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
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 514年)首置巴州。
巴中州、郡、县迭更,建县的历史已达1910年,置郡已达1789年,置州已达1485年。
自古以来,巴中是兵家必争,群雄逐鹿之地。
汉高祖刘邦打关中,巴江两岸是重要的根据地和后助线。
萧何留守巴郡据通江得汉山"以通饷道";三国名将张飞从荆州沿江而上,夜袭巴州,智擒严颜老将;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介在通江等地筑城屯粮抗蒙;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巴河东岸轻阳坡等。
数金戈铁马,还看红军。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1931年成立于红安七里坪。
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932年6月,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多人离开鄂豫皖。
12月转战到川陕,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
此后,在川陕两省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932年12月下旬,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大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江(通江)、红江(涪阳)、南江、清江(巴中)县和巴中特别市等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