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2)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作文《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作文之一:论据就像食材,得挑好再下锅》咱写作文就跟做菜似的,论据呢就像是做菜的食材。
那怎么挑食材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作文“大餐”呢?首先,论据得新鲜。
我记得上次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我就可不想老拿那种烂大街的故事,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不是说这故事不好,就是用得太多了,就像老是吃同样的菜,就算好吃也腻味。
我就想起了我和我朋友小李的事儿。
那时候刚开学不久,我在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不小心崴了脚,疼得我龇牙咧嘴的。
周围同学大多只是过来简单问问就走了,只有小李,他个子小小的,但是特别有劲儿,二话不说就把我背起来往医务室跑。
他那背虽然不宽阔,但是我觉得特别踏实。
我一路上哼哼唧唧的,他还不停地安慰我,说“没事儿,有我呢。
”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特别铁的朋友。
这个事儿发生在身边,是新鲜热乎的,用来阐释友谊就特别生动和有感觉。
其次,论据得贴切。
如果我写一篇关于努力就会成功的作文,就不能拿一个完全靠运气成功的例子。
就像是不能拿你买彩票中奖了的例子来证明努力的重要性一样。
再说说我自己选择素材的经历,我要写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我隔壁家的大哥哥就是个好例子。
他上学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是他就想考好大学改变命运。
每天晚上我们都能看到他那屋的灯亮到很晚。
夏天的时候,蚊子多,他也只是随便拿个扇子扇扇,继续埋头苦学。
冬天手都冻肿了,还是坚持写字。
最后啊,他真的考上了好大学。
这就是努力的成果,这种例子放在关于努力的作文里,就很贴切。
最后啊,论据要适量,别一股脑儿全往里塞。
你写作文要是堆满了论据,就像做菜放了一大堆食材,成大杂烩了。
有次看同学的作文,他为了论证一个观点,一下子列举了五六个例子,每个例子就简单地说了几句,看的我眼花缭乱,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说啥主题了。
所以啊,咱得精心挑选论据,合适就成,别整太多。
就像做菜的时候,放适量的食材,精心烹饪才能做出美味,写作文用适量的论据才能论述清楚观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论据的类型、选择和使用论据的要求等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文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的揣摩分析,达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掌握;通过对失败例文的修改训练来深入把握;通过迁移训练和课后作业来巩固这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典例引路论度量尹荣方①度量又称气度、器量等,对一个人来说度量有大有小,也有不大不小的。
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品性。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时没有,又何日没有?度量宽宏,处处能容,事事看得破,自然不忧不惧,坦然处世,这就是大度的好处。
如前人史晋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阔,眉目清扬。
”胸襟狭隘、气量窄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然此恼恼、彼恨恨,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是徒然,是白白的了。
②度量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
宋朝的韩琦一次与范仲淹议事,意见不合,范仲淹拂袖而去。
此时,韩琦从后面一把拉着范的手说:“希文(范仲淹字),有何事不可以再议?”此刻的韩琦和气满面,范仲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
③有韩琦的这种度量,则何事不能办成?度量源于德行,故有德者度量必大。
彭思永考举时,贫无余钱,持金钏[注]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悄悄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袖中,彭思永瞧在眼里,却不言语。
别人都不知情,惊寻失物。
彭却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
众人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落在地上。
众人此刻都钦佩彭思永的大度,彭某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确是厚德大度之举。
④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在于人的德行,也在于人的见识,有趣有识者才能有度量,德、识是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
有人问程颐:“度量可学否?”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
议论文读写例话3: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一、论据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根据”“事实”“道理”就是我们说的论据。
2.论据的分类依据论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是指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 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担任楚国的左徒,面对强秦的威胁,屈原主张联合其他五国抵抗秦国。
但楚王听信谗言,将他罢职流放。
朋友劝屈原说:“你有才能,楚王不用你,为什么不到别国去?”屈原拒绝说:“我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
”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一片忠心。
他在流放中,一直忧国忧民,写《离骚》以言志。
楚亡后,62岁的屈原内心悲愤交织,抱石投入汨罗江,以死殉国。
这段文字叙述了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尽管遭受谗言被罢职流放,但仍然不肯离开楚国,最后抱石投江的事实作为论据,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运用事实论据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在叙述事实时要着力突出论点(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而将其余的舍弃。
其次,在叙述了事实之后,还要紧扣论点善于分析和推理。
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间接的联系,只有把事实论据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真正发生内在联系,从而证明论点。
第三,事实论据的叙述力求简明扼要,切忌“以叙代议”。
议论文中援引事实论据目的是为了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可信,不像记叙文以具体生动的描述过程取胜。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具有概括性,因此运用事实论据时应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提炼,表述的文字务必精要凝练,应把主要的笔墨放在说理分析上。
(2)道理论据,就是选用通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典名言、公理、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道理等等来作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课程篇【教学背景分析】高中语文第一册“表达交流”有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写作话题”,归纳总结一定的写作技巧,并运用这些有限的技巧指导写作训练。
教材内容集中、洗练、讲练结合,深入浅出。
四个专题分别从立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学会论证及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四个方面阐述了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本节课的内容是“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在复习巩固“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探讨“学会宽容”这一话题的内涵,调动学生广泛搜罗自己在课内外所掌握或可查询的能直接或间接阐明这一话题的事实或道理论据,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挑选出最有说服力、最鲜明的论据作为论证论点的备选素材。
【教学目标】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提前布置任务,每个学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手段,课外搜集一到两个与“宽容”有关的名句或故事。
将话题“内涵的探讨”及“选择和使用论据的要求”留在课堂上解决。
练习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抛砖引玉,群策群力,围绕一个话题寻找尽可能多的论据并加以筛选。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选择论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选择论据,不仅要明确论点的内涵,还要有足够的论据储备。
前者不明了,选择就没有针对性,无的放矢;后者不足,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大课堂、大语文”的概念,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从而重视课外阅读和积累,最终实现“不教”的目的。
【教学过程】写作专题: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写作话题:学会宽容一、“宽容”的内涵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善意,是以一种理解、友爱的姿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宽容是对人格的尊重,对他人生命的珍视。
颜回与人打赌,找孔子评理,孔子判定颜回输,他说:“说你输,只输一顶帽子;说他输,那可是一条人命啊!”明明是那人无理、蛮横,然而孔子却以“仁者爱人”的宽容与大度对他的弟子进行言传身教。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作文辅导0602 20:53::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如何使用论据知识点1、围绕论点概括论据2007年4月16日当地时间7点15(北京时间19点15),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枪手本人开枪饮弹自尽,枪击案疑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
有报道称,赵承熙曾接受精神健康问题的治疗,总是写一些跟谋杀和自杀有关的东西。
令人意外的是,在 4月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追悼仪式上,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
据媒体报道,当时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
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
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爱,是永远流传的”。
(362字) 将这段文字以“爱”为话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知识点2、紧扣论点分析论据试比较分析下面例子:①有的青年工人喜欢凑热闹,看见买英语书的人很多,想想现在学英语挺热门,就也买书来读。
但没过几天,觉得没意思了,便改学语文,改学数学,等等。
到头来,一样也没学好,倒费了很多钱买书。
学习不能没头没脑地东抓西摸,只有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学得有用,学得巩固。
——《凡事预则立》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生活中别人的宽容让我们觉得温暖。
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铺着漂亮木地板的商店里,她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漂亮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像您致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她感激地笑了,笑得很灿烂。
这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女士被老板的热情打动了,决心“投桃报李”,她买了好几样东西后才离开商店。
老板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幽默赢得了顾客的喜爱。
这就是宽容,它甜美,它温馨,它亲切,它明亮。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一、教学目的1、明确选择论据的原则,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论据。
2、了解如何使用论据二、教学重点1、紧扣论点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使用论据。
教学难点2、恰当取舍论据,选择和使用新颖而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三、教学与学习方法:1、学习根据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材料,为证明论点服务。
2、尽量多接触社会,尽力多阅读课外书,尽可能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储备丰厚的写作资源。
四、学情分析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议论文,但以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议论文写作,从他们的习作《如何面对灾难》看来,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论据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论据选择不能紧扣论点,不够新颖,不够典型丰富等。
五、设计意图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3“表达交流”中的第二单元内容,属于议论文写作。
主要介绍议论文写作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的知识。
学生写作议论文,在使用论据方面常出现论据陈旧雷同,或者叙述烦琐,偏离论题的现象。
同时,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宽容品质的养成。
所以通过本课的教学期望学生写作能力和认知水平同获提高。
六、教学过程导入找一找,下面作文片断在运用事例材料证明论点时存在哪些问题?出示课件宽容是一种美德。
生活中别人的宽容让我们觉得温暖。
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铺着漂亮的木地板的商店里,她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漂亮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像您致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她感激地笑了,笑得很灿烂。
这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女士被老板的热情打动了,决心“投桃报李”,她买了好几样东西后才离开商店。
老板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幽默赢得了顾客的喜爱。
这就是宽容,它甜美,它温馨,它亲切,它明亮。
学生自由发言,找出其中的问题。
归纳明确:出示课件所选材料不能准确地证明论点,缺乏典型意义,没有代表性;事例叙述过程中旁生枝节,有一些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事例叙述后缺少必要的分析,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这是同学们在议论文事例的选择和使用上存的一些问题。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很困惑,按老师的要求做了,分几步走,点、承、论、联、扣,可您为什么还说我的作文不好呢?大家都知道我们做好事情是要讲原则的,写作文选择论据也不例外。
我们在选择论据的时候应遵循三条原则:(幻灯)论点和论据的统一原则论据典型原则论据新颖原则论点和论据的统一,是写议论文的基本原则,论据能否入选,首先由论点决定,看其是否能说明论点,如果不能,再好的论据也要割爱。
论据要完全对准论点,对不准不行,对不太准或部分对准也不行。
遇到这种情况,或坚决换掉或变形使用。
就象我们玩的拼图,稍有不对就拼不上,即使凑合拼上了也不完美。
现在我们给《时间就是胜利》来选择适合它的论据《时间就是胜利》(幻灯)材料一“一次,列宁要接见一个共青团小组,但团员们晚来了十分钟,列宁的秘书对他们说:‘列宁同志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你们来晚了,他只能先去接见别的同志,以后再来接见你们。
’”材料二,说:“1927年8月1日晨,由于叛徒将起义情况向敌人告密,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前敌委员会提前两小时便发动了武装起义,终于赢得了时间,拿下了南昌城。
这两小时,关系到这次武装起义的成败。
”初看这两则材料似乎都可用,其实,第一则里时间和胜利的关系联系不紧密,第二则材料才跟论点有直接联系的。
讨论明确:第一个说明了时间的宝贵,但没与论证“时间”与“胜利”的关系。
2、我们在证明一个论点的时候,可能有几个类似的材料可供选择,所以我们要区别不同材料所表达思想的细微差异性。
这类似于汉语中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之间有词义轻重,表一侧重点等不同的情况。
材料之间也是在这样的问题。
如果不加以仔细区分会影响主题表达。
找三则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幻灯)学生讨论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
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明确: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
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
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1;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2;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3。
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
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所以要求我们在选择论据是一定要斟酌,权衡,找出相似论据的细微差别,选择和论点统一的论据。
同一的论据找到了不少,是不是就可以随便用了呢?不是二、论据典型性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就充足;论据少,也不等于理由就不充足。
关键是材料有无典型性。
我们看看若写《谈谈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选用下面论据好不好,说出理由。
幻灯(讨论)要写出一部优秀作品,必须有较高的语文水平。
我国有很多古籍,要看懂它,吸收它,需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很多人要跟外宾接触,用词造句要非常准确,稍有错误,就会影响国家声誉。
平时要写信或发信息,语文水平低,就不能准确的表达意思。
明确论居多,不充分。
前三个没有普遍性,最后一个谈到点子上,但太狭窄。
优秀论据:幻灯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语文知识和读写技能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时时都要用到。
论据的典型性也就是有代表性的,为某个领域中的权威,就像五岳中的泰山,玉中的翡翠,摇滚中的迈克尔杰克逊。
说都律诗创作你会想都杜甫,谈到隐士你会反映出陶渊明。
三、论据要新颖我们选择论据时,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
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文章最忌百家衣”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净是路人皆知的老材料,就难出新意,材料新颖活泼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新引人,打动人。
所谓新颖生动,是指材料有新鲜感,与生命力,最好是别人没使用过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何为时而著”。
议论文的“联自己,扣时代”正是“为时而著”最重要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章里反映时代的问题,最好是重大问题。
文章在构思时要把题目同时代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文章才有时代气息,显得大气。
关注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意义有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新颖的论据。
比如我让大家以“心态”为话题,大家会用什么论据?(明星吸毒,拉登被击毙)讨论结论:大家自然会想都不久前发生的日本人能大地震,接踵而至的海啸核辐射,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日本人能保持一份冷净和秩序,而我们却讲出了“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用完……”这样笑话,除了惭愧之外我们的确应该深深反思。
好的论据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李白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具有强烈的时代震荡感;杜甫高吟“会当凌绝顶”,亦有真切的人生感悟。
最为90后的我们,不但要留恋古代的山水,更要关心现实的山水。
好的作文应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放时代新声。
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不能与时俱进,洞察能力差,实在没有新的材料,老师告诉你我们在不得不用的旧材料时也要推陈出新,要使旧材料变成有活力的、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新”材料。
怎么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呢?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这样:他在《反对党八股》中,用“对牛弹琴”这个典故讽刺那些做宣传工作不看对象、乱弹一顿的同志。
“对牛弹琴”不是新材料,但毛泽东赋予了它新意。
“对牛弹琴”历来用以讥笑听着蠢笨如牛,而毛却“反其道而用之”,用来嘲讽弹琴者,可谓别开生面,使整段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请大家想一想,主席用的材料新不新?新在哪?明确:角度新换个角度看问题就可以出新意,就像我们切苹果,纵切很一般,横切就能出花,让人耳目一新。
请大家思考,“滥竽充数”的故事,众所周知这个成语一般用来讽刺不学无术之人,同学们想一想不从东郭先生的角度,而是从别的角度能不能新意。
明确:用它来证明“破旧立新”之重要,从体制改革方面说。
说明“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必要性(从组织选拔人才角度考虑)注:这里要求的新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标新立异;不能片面追求独树一帜;是不是为了阐明“另类独见”。
选择好论据后,我们还要看论据的使用(幻灯)。
根据立意,决定取舍、详略。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橡皮泥,根据不同的模具,用相同的材料,做相应的取舍,捏合适的造型。
比如你储备的事例有:分析这些材料适用于什么立意(学生讨论)(1)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在眼睛失明且瘫痪的情况下用手摸索着,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古代作家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出了《红楼梦》这本不朽的传世经典;(3)我国女作家张海迪在高位截瘫的情况下刻苦学习多种语言,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幻灯)明确:根据材料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这些人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面对困难需要的是信心和坚强的意志;二是敢于跨越新的高度,对待人生有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
根据这些立意联系作文命题,可以产生这样的作文:面对挫折在巨大的不幸面前,曹雪芹倾注满腔心血,写下了《红楼梦》这部传世不朽的经典;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张海迪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多种语言,为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巨大的挫折面前,奥斯特洛夫斯用手摸索着,完成了伟大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面对挫折,他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坚毅,也就选择了成功。
谈“高度”曹雪芹晚年生活没有着落,连饭都吃不饱,在一般人看来他该为生活奔波,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哪还有闲工夫搞什么小说创作,可曹雪芹却跨越了生活艰难的“高度”,注满腔心血于《红楼梦》,写出了这本传世不朽的经典;张海迪身子三分之二瘫痪,行动极为不便,在一般人看来,她该每天靠别人帮助来维持生活,能活一天是一天,哪还学什么外语!学了外语也不可能出国或当翻译。
可张海迪却不仅不需要别人照顾,反而用惊人的毅力学完了比常人更多的语种,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奥斯特罗夫斯基整天躺在床上,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做不了,连到外面晒太阳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可他照样用手摸索着,完成了伟大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就是因为他跨越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高度”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