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小说语言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24
201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小说篇201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小说篇饶水知音201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小说篇一、文体特点: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
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二、小说阅读及解题的方法(一)人物的鉴赏鉴赏方法: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相关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常见命题方式: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完整版)2014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2卷+答案解析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2014年江苏高考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分析2014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从结构到内容,无疑是近几年变化最大、最新颖的一套高考试卷。
其“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
构成整张试卷的几大板块以及分值基本没有变化,但形式新,部分题型变化大,内容变化大,命题的材料范围有较大拓展,覆盖面较广。
总体来说,面孔新鲜,但难度不大。
命题者或者说是命题组出试卷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让这张试卷能够真正做到考察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运用语言即对语言把握的实际能力。
试卷的第一板块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是这份试卷中变化最大的部分。
除了总分15分分值保持不变外,考察的形式以及内容都有改变。
原来是两题选择题,两题主观题,今年是五个选择题。
从形式上看,是把两主观变成三选择,增加一题;从内容上来看,过去轮考的字音、字形、病句等选择题,这次全部没有考;词语题由过去的单纯考查成语变成了考查“词语+成语”,其他题改为考查古代文化知识、语言表达得体、语言连贯和图文转换能力的选择题。
一、改变(一)词语辨析词语辨析“传统”与“现代”混搭考查,选项显得更简洁、灵活;从文本角度看,材料书面色彩浓厚;而考察也兼顾双音节词语与成语,并且侧重现代汉语词汇。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摇?摇?摇。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摇?摇?摇: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摇?摇?摇的点睛之笔。
A.用心?摇?摇别树一帜?摇?摇浑成B.匠心?摇?摇别树一帜?摇?摇饱满C.匠心?摇?摇别有洞天?摇?摇浑成D.用心?摇?摇别有洞天?摇?摇饱满“词语+成语”题型加大了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由原来单纯对成语的考查,增加了对词语运用能力的考查,增加对词语和成语的背诵量。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特别是写作中要正确运用词语和成语,注意辨析相近词语成语的细微区别。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语文答案1.【B】【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文本的论述对象是“悲剧”,理解这一概念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因此是本文的重要概念。
文中的“悲剧”应该指的是“悲剧艺术”,本题是界定此概念的外延。
文本里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而B项所谈的悲剧是“现实中的悲剧”。
2.【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原文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不等于就在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心理距离了。
人们介入悲剧冲突之中,是因为“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悲剧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也是因为“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4.【C】【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励精”应该解释为“振奋精神”。
成语有“励精图治”。
5.【D】【解析】断句是一种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能力的综合考查。
能力层级均为B级。
它要求考生既能理解文言句子的意思,还对文言句式的特点有所了解,。
考生平时应熟读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起文言文语感。
本题题型在课标卷中是首次出现,因此难度不大。
6.【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A项中,于休烈回答肃宗的问题不是“直言不讳”。
他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
7.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5 小说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
我妈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
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
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2014届高考备考11:2014高考小说阅读终结指导●小说基本知识概述●常考命题点:▼把握故事情节(1)四种题型:(2)情节赏析角度1、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叙述手法[请熟记]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叙述视角[请背出]◇叙述人称[请熟记]3.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思路: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请熟记][请背出]4.概括情节作用的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如何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欣赏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请熟记]△关注细节描写及作用[请熟记]△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探究题的答题要素[请熟记]观点结论+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塑造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注意环境描写环境一般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具体有:①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
②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③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社会环境不仅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场所,而且主要是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人际环境、人情环境、风俗环境。
后者是影响和促进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能够提供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
▼概括主题内容: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考点探究】一、“语言特点”典型角度1.用词——叠词、文言词(文白相间)、拟声词、动词、形容词2.句式——整散结合(反复句、排比句、对偶句),长短结合,肯定与否定(不是……而是)3.标点(句类)——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4.修辞手法——引用、双关、反语、比喻、拟人、夸张5.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6.语言风格——豪放、柔婉、质朴、华丽、诙谐、简洁、细腻7.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褒贬色彩8.音韵角度——抑扬顿挫,节奏感,旋律美,音韵和谐,一唱三叹9.地方色彩——方言(京味京韵……)10.表现手法——想象与联想11.艺术效果——暗示性,形象性(诗化,诗情画意)……12.语气——口气,态度,节奏13.文体角度——小说(对话描写,个性化语言)14.文字排列的特殊形式二、语言与小说三要素1.以语言(对话)描写为主,叙述很少——作用:通过对话反映生括,揭示人物性格。
2.个性化语言——作用:三言两语,凸现人物个性、身份喝地位。
3.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与情节(场景)三、小说语言特点的高频考点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4.小说的语言风格,诸如平实、雅丽、幽默、含蓄、活泼、冷竣等。
四、语言表达艺术(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基础语文手册》P409)“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
考试要求能够分析这类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多角度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方法如下。
1.看词语的运用注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文言词等的使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可以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叠词、拟声词富有韵律美,起强调作用;恰当使用文言词语,使语言典雅、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