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药调治
- 格式:ppt
- 大小:1008.50 KB
- 文档页数:48
麻杏石甘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是中医药中常见的一种方剂,主要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麻杏石甘汤具有祛风、散寒、清热、化痰的作用,对于肺系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肺系疾病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病症,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在中医治疗中,麻杏石甘汤可以用于治疗这些疾病,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麻杏石甘汤可以通过多个角度来对肺系疾病进行治疗。
首先,它具有祛风和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肺部的循环。
肺脏是人体的气机之源,而身体的运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气机运转。
麻杏石甘汤可以扶正祛邪,对于病变的肺组织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麻杏石甘汤可以清热化痰,这也是其在肺系疾病治疗中较为重要的作用之一。
因为很多肺系疾病都有痰液的堆积和增多的现象,而麻杏石甘汤可以帮助身体把这些痰液清除出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最后,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还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肺部的炎症反应,对于炎症的缓解也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几种作用,可以共同协作,对于肺系疾病进行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麻杏石甘汤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药物进行配合使用。
对于某些患者,肺系疾病十分严重,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这时,麻杏石甘汤可以用于进行降剂增效的作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麻杏石甘汤在肺系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肺系疾病的患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选择合适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顺应自然规律,遵循中医理论,相信身体自身的康复力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银翘散加减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董小康(山西省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太原030013)【摘要】银翘散是辛凉解表的代表方,主治太阴温病,临床上以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主要症状。
该文介绍银翘散加减治疗儿科肺系、脾胃、心肝、肾系病证及时行疾病经验,为临床运用银翘散治疗儿科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银翘散加减;儿科疾病;验案举隅中图分类号:R249.2文献标识码:BDOI:10.19621/ki.11-3555/r.2022.0543银翘散源于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该书言:“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不恶者,辛凉平散。
”E方药组成:连翘6g,金银花6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9g,生甘草/g,荆芥穗/g,淡豆豉/g,牛莠子6g,芦根(13g))=银翘散是辛凉解表的代表方,主治温病初起、外感风热及邪在上焦者。
该方辛散凉清,启玄府而透邪外达;辛凉配清热解毒、芳香避秽之品,透发毒邪,因势利导;寒温并用,开泄皮毛,防止凉遏,去性存用;用药多质轻味薄,体现“治上焦,非轻不举”的用药特点53”现代研究表明,该方能够通过阻断致热原对温神经元的作用而发挥解热作用,且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匚4。
笔者总结先人用方经验,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及“三有余,四不足”的理论固,辨证运用银翘散治疗多种儿科疾病,每每得效。
现将笔者近年来运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介绍如下”1肺系病证⑴感冒案患者,男,2岁,2016年5月6日初诊。
患儿鼻塞,喷嚏,涕黄稠,咽肿痛,发热9持续高近2d,夜间最高39C。
服用三九后疗效不佳。
刻下症:鼻塞,喷嚏,咽痛,高热,口干欲饮,且,眠差,舌红苔微黄,脉浮数。
分析为风热侵袭、卫表失司证,方拟银翘散原方治疗。
每日1剂,少量作者:董小康,E-mail:前ngxiaokangl剂@&话&案中国民间疗& CHINA'S 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5频服⑴h/次,日间5次,夜间1次)。
中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良方【概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肺炎,1岁以内发病者占80%。
急性者居多,四季均可发病。
我国北方以冬春季较多,华南地区则以夏季多见。
营养不良、佝偻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合并肺炎时,不仅病情较重,而且往往迁延不愈。
本病不仅发病率高,病死率亦高,严重威胁小儿健康。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多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向下蔓延所致,或继发于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偶亦可经淋巴或血行侵入肺部。
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和病毒。
(一)细菌常见的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B型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
(二)病毒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及3型、流感病毒A1、A2和B以及腺病毒3、7、11、21型。
此外,也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致成肺炎,即所谓“混合性感染”。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致菌群失调,由耐药菌株如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真菌所致的肺炎日见增多,应引起重视。
由于血清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者也逐渐增多。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抵抗力差而发病。
小儿感受风邪,或从皮毛,或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气失宣,清肃之令不行,即可出现肺炎喘嗽。
风邪有夹寒、夹热不同,可以产生风寒闭肺或风热闭肺,其中以风热闭肺最为常见。
肺为娇脏,其位最高,是五脏之华盖。
肺又主气,为水之上源。
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司皮毛开合,主一身之气化,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其性能以下降为顺,上升则逆。
如邪气痹阻于肺,肺络失宣,则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阻于气道,常可出现咳嗽,气促,喉中痰鸣。
若温邪化热,热邪炽盛,则灼津炼液成痰。
痰热壅于气道,痰随气逆,往往壮热烦渴,喘嗽多痰,甚则痰声漉漉。
如热邪炽盛,热从火化,内陷厥阴,则可致狂乱、昏迷、抽搐之变证。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引言中医肺系疾病包括多种常见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等,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困扰。
为了有效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本文将对这些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肺系疾病治疗原则1.根据症状辨证施治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具体来说,根据痰的性质(黄色、白色、粘稠等)、咳嗽情况(干咳、咳痰、痰多等)以及其他相关症状(鼻塞、喘息等),中医可以判定疾病所属的证候类型。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疏风散寒、燥湿化痰中医认为有些肺系疾病是由于风寒湿痰侵袭所致。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常常会运用疏风散寒、燥湿化痰的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肺系疾病,中医常使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草果、苏子、陈皮等。
对于湿痰较重的疾病,中医则会使用干燥化湿的药物,如白术、炒山豆根等。
3.温肺化痰对于咳嗽咳痰较重的疾病,中医重视温肺化痰的治疗方法。
温肺化痰可以促进痰液的代谢和排出,减轻症状。
中医常使用一些温化痰药物,如桔梗、白芥子、半夏等。
4.滋阴润肺对于病情较重,引起肺系疾病的阴液不足的患者,中医会选择滋阴润肺的治疗方法。
滋阴润肺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常见的滋阴润肺药物有沙参、麦冬、黄耆等。
5.辨证施治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
不同的患者,即使是相同的病症,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因此治疗手段会有所不同。
中医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
6.调理体质中医注重调理体质,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会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调理体质的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7.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原则是与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在草药配方、穴位治疗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结合,综合治疗肺系疾病。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遵循整体观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注重病因的辨析和个体的辨证论治,以及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下面将从中医的视角来介绍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
1.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表现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针对肺系疾病,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特点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师应针对患者的肺气虚弱、痰湿、瘀血等不同病理表现来进行针灸、草药调理等个体化治疗。
2.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肺只是整个五脏之一。
在治疗肺系疾病时,中医不仅仅关注肺本身的病变,还会考虑其他脏腑的影响。
例如,在治疗气虚型的肺系疾病时,医师可能会调理脾胃功能,以增强气血的生化功能和调节体液代谢。
3.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肺系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理变化来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肺系疾病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内伤和情志等多种类型,而病机可表现为热、寒、虚、实等不同的证候类型。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候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治疗肺系疾病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肺主气,称为一身之司令。
如果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就会导致肺气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疾病。
治疗时会通过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恢复肺气的正常运行。
5. 符合整体中医理论中医治疗肺系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还需要符合整体中医理论。
例如,中医认为肺系疾病与五脏关系密切,通过针灸、中药或其他中医疗法来调整五脏的功能,以及调整气血和体液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调整阴阳平衡和符合整体中医理论。
这些原则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中医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