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 格式:pdf
- 大小:807.36 KB
- 文档页数:61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工作总结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医生经常接触到的一类疾病,它们对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往往在儿童早期就会出现症状。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并干预这些疾病,以减少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和更新最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以更好地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此外,我们需要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工作。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空气污染、病原微生物等。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以及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工作,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更多的儿童带来健康和快乐。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概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胸膜疾病, 呼吸道异物, 先天畸形和肿瘤等, 其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1.解剖特点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前者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喉, 后者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这里注意几个点:①婴幼儿期很少发生鼻出血;②小儿易发生鼻窦炎;③婴幼儿患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④扁桃体炎常见于学龄儿童, 婴儿少见;注: 扁桃体的发育时间有时考到。
腺样体(咽扁桃体)6个月时已发育, 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腭扁桃体1岁末才逐渐增大, 4~10岁时发育达高峰, 14~15岁时逐渐退化。
⑤右支气管短粗, 异物容易进入;⑥小儿肺血管丰富, 间质发育旺盛。
2.生理特点小儿呼吸频率高于成人:新生儿: 40~44次/分;<1岁: 30次/分;1~3岁: 24次/分;3~7岁: 22次/分;7~14岁: 20次/分;14~18岁: 16~18次/分。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 膈肌相对较发达, 呈腹膈式呼吸(人卫第9版:腹式呼吸)。
随年龄增长, 呼吸肌逐渐发育成熟, 膈肌和腹腔脏器逐渐下降, 出现胸腹式呼吸。
几个与呼吸功能有关的参数了解其定义即可。
注意小儿肺活量50~70ml/kg, 潮气量6~10ml/kg。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俗称“感冒”, 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为喉部以上, 上部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临床表现无殊, 脑补一下自己感冒时的样子就行。
相比之下, 年长儿症状较轻, 婴幼儿则较重, 以全身症状为主。
这里主要有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①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
特征性体征是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及其附近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 大小灰白色疱疹, 周围有红晕。
第十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胸膜疾病,呼吸道异物,先天畸形,肺部肿瘤等。
其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及防治密切相关。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一、解剖特点(一)上呼吸道婴幼儿鼻腔比成人短,无鼻毛,后鼻道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于感染,发炎时后鼻腔易堵塞而发生呼吸与吮奶困难。
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较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
婴儿出生后6个月便可患急性鼻窦炎,以上颌窦与筛窦最易感染。
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4.患儿,男,1岁半。
因发热,咳嗽3天,1天来诉右耳痛,五官科诊断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其发病机理为A小儿喉部呈漏斗型,感染不容易向下,故向周围蔓延B血行播散C淋巴管播散D咽鼓管较宽、直而短、呈水平位E上呼吸道IgA分泌答案:D咽部亦较狭窄而垂直。
咽扁桃体6个月内已发育,腭扁桃体至l岁末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青春期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较少见。
小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裂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嘶和呼吸困难。
(二)下呼吸道历年考试的重点: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不力,粘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清除能力薄弱,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道阻塞。
左支气管细长,位置弯斜,右支气管粗短,为气管直接延伸,异物易坠人右支气管内。
小儿肺的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故易于感染,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或肺不张等。
小儿呼吸知识点总结一、小儿呼吸系统概述小儿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部、气管、肺、支气管等器官。
在婴幼儿时期,呼吸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因此小儿呼吸系统比成人更为脆弱,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由于小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因此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二、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及防治1. 儿童哮喘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难。
哮喘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过敏、气候变化、气味刺激等。
防治方面,首先需要及时发现患儿的症状,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饮食和生活环境。
2.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疼痛、呼吸急促等。
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防治方面,家长需要注意给孩子保暖、避免受凉着凉,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 肺炎肺炎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其症状包括高烧、咳嗽、呼吸急促等。
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防治方面,家长需要及时给患儿就医,同时注意给孩子保持室内空气通畅,保持室内卫生。
4. 呼吸道感染小儿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受到感染所引起的一组症状。
根据病原体不同,呼吸道感染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混合感染。
防治方面,家长需要注意给孩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过多的接触异物,保持个人卫生。
5. 胸膜炎小儿胸膜炎是指肺部感染有时可扩散至胸腔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其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等。
防治方面,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避免受凉着凉,及时给患儿就医。
三、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预防1. 强调个人卫生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与孩子的个人卫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家长需要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健康饮食、合理作息等。
2. 室内空气清新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小儿呼吸系统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家长需要定期清洁室内环境、确保通风透气,避免一些有害气体对孩子的影响。
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检查方法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免疫特点与小儿时期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解剖特点】1.上呼吸道(1)鼻: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
婴幼儿鼻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
(2)鼻窦:新生儿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 岁以后迅速增大,至12 岁才充分发育。
额窦2~3 岁开始出现,12~13 岁时才发育。
蝶窦3 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 岁时很快增大。
由于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3)鼻泪管和咽鼓管:婴幼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且瓣膜发育不全,故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引起炎症。
婴儿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4)咽部:咽部较狭窄且垂直。
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及咽扁桃体,腭扁桃体1 岁末才逐渐增大,4~10 岁发育达高峰,14~15 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6 个月已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严重的腺样体肥大是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5)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
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1)气管、支气管: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较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因黏液腺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
故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则易于发生充血、水肿导致呼吸道不畅。
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支气管短而粗,为气管直接延伸,故异物较易进入右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