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之文体学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11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第一章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第一章比较文学入门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
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
(4)开放性(5)理论性3、比较文学的意义?(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
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
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
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第三章比较文学学派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2)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5)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评价: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缺点:1)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2)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得不可能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跨学科研究3)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4)反对“欧洲中心论”5)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2)评价优点:1)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2)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3)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
文学文体学文学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美学规律和艺术价值。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以及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类,文学文体学试图找寻不同文学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文献考证和比较研究等。
文本分析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文献考证则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史料,探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揭示其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其共同之处和特殊之处,深入探讨其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和变异。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文学作品形式和风格的研究,可以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同时,文学文体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为作家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范式。
在文学文体学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避免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与其主题和内容混淆。
虽然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形式和风格并不等同于主题和思想。
其次,要充分考虑文学作品的时代和背景因素。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往往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意客观、全面地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文学文体学是一门关于文学形式和风格的研究学科,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美学规律和艺术价值。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避免将形式和风格与主题和内容混淆,充分考虑作品的时代和背景因素,以及客观、全面地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复习1、可比性:指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主要包括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2、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中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P60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技巧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响,框范的影响,理论思潮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直线式影响、辐射式影响、焦点式影响、交叉式影响。
3、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P74渊源学研究的特征:它是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
4、媒介学: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和文字资料媒介。
P865、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P986、文学误读:“误读”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
本来是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P1047、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
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
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一尊自己雕刻的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
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文学课程考试试题(C)卷类别继续教育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一、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一空,每空2分,共20分。
1、“作者之死”的文学观念是由提出的。
2、1979年,钱钟书的著作《》出版,被认为是这个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4、《诗学》的作者是古希腊美学家。
5、法国流亡女作家在《论文学》(1800)中把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并提出文学与地理环境,如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了文学地理学观念。
6、1921年,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文学社团,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
7、五四前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精神分析学说也由此传入,这一学说的创始人是。
8、美国意象派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借鉴。
9、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次也最早从该国家产生。
10、比较文学研究的三阶段分别是法国研究、美国平行研究、中国跨文明研究。
二、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比较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法美两个学派的大论战发生于()。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2、“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A、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B、无意识地通过贬低别民族的文化而赞美本民族的文化。
C、对本民族的制度和文化感到不满意,而向往更美好的社会。
D、这样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梦想。
3、下面所列举的在文学翻译中的词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几种现象中,哪一种是文化意义增加的例子。
()A、象“阴阳”、“道”、“气”这样一些词,很难在西方语言中找到等价的词。
B、西方人把银河系叫做“Milky Way”,而中国则把它叫做“银河”。
C、美国的小说《麦迪逊县的桥》,被翻译成中文后,成了《廊桥遗梦》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比较文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影响比较方法(法国)、平行比较方法(美国)构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一)影响比较方法影响比较方法有三个基本要素:1、渊源学对放送者的研究,研究一国文学对其他国家发生影响的情况。
2、媒介学对媒介学的研究,即对翻译、介绍一国文学给另一国的翻译家以及促成交换和传播的环境的研究(有个人媒介、环境媒介之分,即翻译家、报刊杂志等)。
3、誉舆学(流传学)对接受者的研究,即对接受外国影响的研究。
再实际批评中,这三个要素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个因素的全面考察,都必须兼顾其他因素,评论家只是选择的侧面和角度不同而已。
影响比较方法从形态上看,可以分成个别影响和综合影响两个侧面。
个别影响是枳作家作榀受到单一的个别外国作家、作榀的影响。
综合影响是枳作家作榀受到众多的外国作家、作榀的影响。
(二)平行比较方法平等比较方法包括两种类别的研究:一是探讨作榀的类同;一是探讨作榀的对比,类同枳两种没有必然联系的作榀所表现出来的类同现象;对比则既要寻找共同点,也包括特异之处。
再平行比较方法中,主题学、题材学、类型学、文体学、比较诗学是十分常见的内容,它们都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1、主题学是以文学作榀的主题为中心,考察同一主题再不同国家的文学里如何表现,具有什么异同点。
2、题材学以题材为中心,分析同一题材再不同国家文学的不同处理。
3、类型学即按照文学的不同类型来分类比较,如风格比较、情节技巧比较、人物形象比较等。
4、文体学则比较不同国家再同一文学体裁使用上的差异以及文体的缺类等。
平行比较方法要注意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可比性,简言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A+B→C5、比较诗学(也称比较批评),枳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批评观念、原则及其发展历史,它十分注重不同国家、民族文学理论的总体特征的比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总体观照的特点。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不同的范畴,具体操作如下:(1)先找出对应的范畴术语、从对应范畴探究其中的相似和不同;(2)再从对应范畴中把握各自的意义,注意范畴所涵盖的多方面意义及衍生意义,从总的意义上进行比较;(3)最后把各种比较意义升华为理论,从理论上界说各个国家民族文学理论对应范围的联系与区别。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题:1、流传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作家及文本、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主要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
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3、文化过滤;1)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2)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影响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4、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是对一种文学、一个文本中异国形象研究。
其特点是变异性、综合性。
5、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及其原因。
6、类型学;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的平行比较研究;我们将其归属于平行研究。
8、文体学;文体学是一种比较研究类型,它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英国学者波斯奈特1886年出版《比较文学》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比较文学的专著。
2、意大利,桑克蒂斯1871年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其比较文学名称是效法法国。
3、中国黄人1904年在《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一书做过介绍。
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4、歌德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
5、卡雷:在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序言中写到,“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6、美国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干脆就称为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
”7、主题学产生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
8、十四行诗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意大利9、西方文体研究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10、文类学(来自法国,文艺的体裁、风格、类型)。
11、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1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简答:1、可比性表现在: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文学比较研究。
在努力研究各种跨域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范围是:第一,比较文学包含了一种对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实证性影响关系研究;第二,它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不同文学体系之间变异性的研究;第三,它包含没有影响关系的平行研究;第四,比较文学拥有宽广的世界性胸怀和学科理想,这体现在总体文学的追求上面。
3、史达尔夫人在《论文学》(1800年)中,把欧洲文学区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种类型,认为文学与地理环境如气候之间存在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