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图表类试题解题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1.04 MB
- 文档页数:71
高考历史图标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类型:一、地图类二、数据表格类(变式:曲线图、柱状图等)三、图画类(图:人物照片、实物图片、证件等画:漫画、海报、广告画等)一、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
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
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1.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1】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③④D.②③【解析】有人说标题是图表的“眼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标题“国文教科书”及图片是文字“电话”可以作出判断,②④与材料无关,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C。
【例2】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解析】图片中的文字是图片的点晴之笔,是准确理解图片的窗口的切入点,审题时一定要特别加以关注。
高考地理选择题“利用专项图表”解题技法(附答案解析)方法概述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试题的特色。
增分策略一、利用图像信息利用图像信息解题一般遵循“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的步骤。
以下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典题试做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解析】解答本题时先读图名,图名能概要地说明图示的主要内容,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再细辨图例,找出图中表示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等相关图例;最后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像分析的关键,找出图中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
根据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可以确定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地区。
选B。
第(2)题,图中该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最可能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故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选D。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各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下降,土壤厚度、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减少,矿物质比重相应增加。
“图表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1、(2011•浙江)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
“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很大。
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
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材料二不同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幅分别指出表4、图14中的经济信息。
(6分)答:表四显示,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
图14表明,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
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2、(2010江苏卷)34.材料一:图表1: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图表2: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亿元)(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哪些信息?3、(2010安徽卷)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8分)4、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扩内需、重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我国坚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近年来,政府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的支出是我国居民共同的后顾之忧,困扰着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决策。
中央财政加大支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着力改善民生。
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7 28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1)揭示图1和图2蕴含的经济联系。
(2)结合上述图表和材料,说明中央财政加大民生支出对扩大内需的经济意义。
题型二图表类选择题一、表格题A.B.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就业C.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职业D.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答案 B解析从表格标题及内容可知,B符合题意。
A、D的行为主体是政府和企业,与要求不符。
2.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构成比例统计表,如下: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C.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D.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答案 C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B错误。
题目中提高了基层和妇女代表的比例,说明人大代表的组成更科学,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故选C。
二、坐标(曲线)图题反映的变动关系相符的是()A.X为汽车的价格,Y为汽油的需求量B.X为物价总水平,Y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C.X为居民可支配收入,Y为恩格尔系数D.X为出口额,Y为外汇收入答案 D解析由材料提供的条件可知,X和Y是正比例的关系。
A项中汽车与汽油是互补品,汽车价格与汽油需求量是反相关关系,不符合题意;B项中物价总水平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反相关关系,与题意不符;C项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恩格尔系数是反相关关系,与题意不符。
D项中出口额与外汇收入是正相关关系,符合题意。
4.(2014·福建高考)M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导致曲线S1向S2平移()①M商品是汽车,汽油价格上涨②M商品是大米,面粉价格下降③M商品是商品房,房贷利率下调④M商品的供给量不变,M商品供不应求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S1向S2平移表明需求量减少,当汽油价格上涨时,汽油需求量下降,汽车需求量下降,①符合题意;面粉价格下降时,面粉需求量上升,大米的需求量会下降,②符合题意。
房贷利率下调,商品房的需求会上涨,③不符合题意;M商品供给量不变,而又供不应求,表明需求增长,④不符合题意。
例析图示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典例例题】(2012·重庆)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备受关注。
由图1和图2可知A.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电影票价偏低B.人均电影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C.相对票价越低,人均电影消费水平越高D.人口数量越多,人均电影消费水平越高【解析】本题可以使用定量定性分析法。
本题以图示形式展示了中、日、韩、法、美五国平均票价占月收入比例以及人均年观电影次数的比较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
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电影票价是五国之中最高的,而同期人均观看电影的次数是最少的,美国则相反。
故A错误,C正确。
按照常理,人均电影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B错误。
人口数量与人均消费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也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为C。
图表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表格题,可以通过比较思考的方法,即通过横向比变化,纵向找差距,动态把握表格中数字的变化。
一种是图题,主要分为坐标(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三类。
图表型试题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考题型。
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审读图、表,结合图、表所反映的内容来分析题意。
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审标题。
标题的归纳性语言对考生答题起提示作用。
第二步,审主体或者数据。
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图、表所给的有效信息,从而准确把握图、表的主题。
第三步,审注。
注往往是对图、表的特别提示,能够帮助考生准确地理解图、表的主题思想。
其次,根据题干引导语的要求,明确试题考查的落脚点,并与教材知识相对接。
这其中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图、表直接说明了什么,即图、表中数据的变化直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二是图、表间接说明了什么,即图、表中数据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或原因是什么。
最后,逐个分析题肢,根据设问的要求,选出答案。
常用的方法有:方法1:主题分析法。
就是分析图、表所提供的数据反映的是哪方面的问题,与教材或国家当前的政策中的哪些具体道理或要求相关。
专题06 图表数据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图表数据类选择题,即以图表(表格数据图、曲线数据图、柱状数据图、饼状数据图)作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无论是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
它的特点是信息含量大、阅读量小、材料凝练,把阅读、理解、判断综述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据表格、曲线变化等手段承载信息,使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
解题秘籍1.“三看”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2.“四注意”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比例”(1)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
首先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要素构成;其次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第三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其相互关系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2)饼状图:阴晴圆缺看比例。
做题时,首先要审清图例所表示的内容,正确判断图表的构成及其所隐含的变化与趋向,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进行解答。
注意:“阴晴圆缺看大小”是指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而百分比无法看出总量的变化。
(3)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解答柱状图类试题的关键是读图,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即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断分析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第七节图表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一、题型特征(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1.“三看”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三、经典例题1.(2022·全国甲·10)表1表1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
据表可知,该时期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2.(2022·全国甲·8)图3图3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
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3.(2022·全国乙·8)图5图5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4.(2022山东卷·9)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5.(2022山东卷·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
历史“图表题型与答题方法”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
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近几年高考普遍加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视角新颖,命题形式灵活,一些图文的巧妙应用,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也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和命题范围。
每年考卷中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出现图表的题目数量在10道题左右,所以要增加对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学习。
一、判断式(选择题)1、图片类分析:即根据提供的图片,撷取有效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抓住特征,看清提示【拓展练习】例1:(2008年江苏,0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解析】找出图片上的关键字:1953年时间点,以及老孙归社的社字,说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实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例2:(2007上海历史)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解析】看到图片中的细节,两个庞然大物的国旗是美国和苏联,德国和法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面对面的进行商讨,寻求发展的道路。
方法:审!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图片类三要素:人物、器物、文字)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
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2、表格类分析:即根据表格中的文字或者数字,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表格中的对比情况,解答此类型关键在于——抓住提示,找对比较方向【拓展练习】例1 :(08宁夏文综)表2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2反映出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解析】首先要注意给出的时间提示,1870到1910,19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成果也逐渐的传入中国,中国的采矿业和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初中历史图表类选择题解题方法汇总一、试题题型分析(一)题型概述:历史图表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通过定量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型很大程度就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的考查形式。
(二)解答方法:学会“三看”:1.要看表头及出处。
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2.要看表格中的项目。
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中的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3.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二、典例分析类型一历史线索示意题【典例】读图1,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做到“三看”。
一是看图表的标题,标题往往是图表的中心,有重要的提示和导向作用。
二是看图表的内容,包括文字和数字,综观数据的起点、终点。
三是看图表的图例、注解、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先“三看”,再联系所学知识,选择正确选项。
类型二历史数据表格题【典例】下表为20世纪40~8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互联网在全球普及B.美苏冷战的结束C.亚非拉国家的独立D.联合国职能扩大【技巧点拨】先抓住题干中的问题,仔细分析图表数据,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再结合表格的标题并联系相关知识,就能作出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类型三历史折线、曲线图题下图反映了1978年-198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技巧点拨】先弄清楚折线、曲线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再结合图中图例文字,分析折线、曲线变化趋向,联系并对照相应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专题08 统计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一、题型特点这种题目的材料是以数据表格或是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现,常见相关知识点有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迁移、城市化、河流径流量等。
图表型选择题对考生的考查要求有以下三方面:(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问题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二、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1.看。
——题干、图名和图示。
首先审题干,大致了解本题组所要考查的主干知识,关键信息。
利用图名来了解图像所表现的主要内容,确定坐标图(平面直角)的具体含义,分清图示内容所表达的数据信息。
2.读。
——坐标和图例对坐标轴和图片所表现出的具体内容进行探究,联想到地理事物和地理内容,明确坐标轴之间所呈现出的具体内容与地理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注重将所涉及到的各类已知信息进行填图;某些图像中所涉及到的坐标轴种类较多,防止数据出现问题,或是在分析数据过程中由于不严密导致的填错问题需要对刻度进行注重;当有多幅坐标轴时,要明确各类坐标所表现出的单位是否一致,同时判断数值方面所呈现的内容是否与现实数据相符;将坐标轴所表示的数据仔细研读,确定比例或数量方面的数据,防止偷换概念。
3.联——读图内信息,联系图外的有关知识4.析——数值大小(1)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2)变化幅度(快、慢)特殊值:起点、终点、峰值、谷值、转折点出现的时间或空间5.用原理来解题分析坐标图需对其极值进行分析,例如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具体的变化过程联系地理科目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来发现其地理发展规律。
三、坐标图与考点的联系我们在读图时会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只能从表面上理解图意,不能联系其他知识点,是学生分析地理图表时遇到的最大障碍。
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地理图表判读技巧,还要注意引导、总结各类图表与考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统计图表等。
【大气】1.气温随时间变化:(1)气温日变化(小尺度)[判读要点] 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气温日较差[考点] 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日较差因素;地方时的计算(2)气温年变化(中等尺度)[判读要点] 最高气温出现的季节;最低气温出现的季节;气温年较差[考点] 描述气温特点、影响气温的因素(3)气温的年际变化(大尺度): 全球气候变暖2.降水随时间变化(1) 降水的日变化(小尺度)[判读要点] 降水量峰值出现的时间[考点] 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夜雨成因(2)降水的季节变化(中等尺度)[判读要点] 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考点] 描述降水的特点、影响降水的因素[关联考点] 降水对水文特征、农业生产的影响(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尺度)3.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判读要点] 气温曲线和气压曲线的变化趋势[考点] 天气系统【水文】1.径流量随时间变化:(1) 短时间(小尺度) 内变化:(2)一年内变化(大尺度):判读要点:流量大小;峰值出现的时间 (汛期、长短);谷值出现的时间(枯水期、长短);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位季节变化 考点:河流补给类型 【地貌】 1.地质剖面图:[判读要点] 地质结构类型的判读 [考点] 地质过程的判读;地质格局的影响 2.河谷(床)剖面图:[判读要点] 河谷形态、阶地、河床、堆积物[考点]: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河谷(床)形态成因或其他特征的成因 【植被】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南偏西巴音河地下水溢出德南隆起海拔(m )地层年代新老[考点]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要素:【人口】1.某区域人口数量(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随时间变化[考点] 人口数量变化及其成因2.某区域户籍人口、常住人口随时间变化[考点]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考向] 高考题关于人口的考查一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当前我国人口问题。
数据图表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表格题是命题者设置一个或几个图表(图表材料有:表列、方框、梯状或柱状图,折线图等,含注释)提供相关数据,要求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及其图表之间的联系中去分析数据,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提示规律,从中归纳正确的结论的一种题型。
这类试题一般出现在分析说明题里,选择题也经常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我们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可用“三步法”进行解答。
一、三步法一看:看内容,明要点。
即看表格的内容,明确解题所需的知识要点。
1、看“抬头”。
即看表格的名称(标题)。
2、看数据,即看表格中列出的各种数字,从微观上把握解题所需要的知识要点。
3、看备注。
二比:比数据,找结论。
数据表格的功能之一是进行比较,因此解表格题时必须对表格中列出的数据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
1、纵向比较,即前后数据之间比较。
(纵向同一栏数字比)2、横向比较,即左右数据之间比较。
(横向同一栏数字比)3、同类比较,即同类数据之间比较。
(综合比较)三析:析原因,找措施。
运用看内容所明确的知识要点,分析从数据比较中找出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论述解决的措施。
其答题方法可按不同题型的答题要点回答。
二、具体类型——静态型、动态型数据表格1、认真观察表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观察静态表格需要注意把握核心内容,注意把握不同时段数据耳朵变化情况。
2、注意揭示数据的隐含信息,把现行变化与隐性变化结合起来,通过从部分到整体的表述相结合,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
例1:39.(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
(3分)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2015高考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图像选择题-----图像分析法图像选择题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化学图像、仪器装臵、或工业流程图、化学模型图等来做出选择的一类试题。
最初多见于“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溶解度”等,现已扩展到“溶液的酸碱变化”、“气体之间的反应”、“溶液中的电化学”等许多知识点。
这类试题新颖、形式多样,有其特殊性。
它将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其他基础知识综合起来,并将变化过程中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以曲线、图像表示出来。
不仅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普通语言的理解和转译能力。
解答(或计算)这类题的方法叫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法是指抓住有关概念、反应规律、物质性质特别是图像特征,分析辨识图中“原点”、“交点”、“转折点”等的意义,对“数”、“形”、“义”、“性”进行综合思考,从中发掘隐含信息快速解题。
[例1]图中横坐标表示完全燃烧时耗用可燃气体X(X=A、B、C)的物质的量n(X)。
纵坐标表示消耗O2的物质的量n(O2),A、B是两种可燃气体,C是A和B的混合气,则C中n(A):n(B)为()A.2:1 B.1:2 C.1:1 D.任意比[解析]仔细观察图,发掘隐含于图中信息:当n(A)=lmol时,耗n(O2)=0.5mol;当n(B)=1mol 时,耗n(O2)=2mol;当n(C)=lmol时,耗n(O2)=lmol,因此,等物质的量时,C耗氧量为C 中A、B各自耗O2量的平均值,那么:[评注]利用函数图像的数学方法是本题的特点,分析识图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函数图像数值关系是解这类坐标问题的关键。
[例2]反应2X(g)+Y(g)2Z(g),△H<0,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1-3-2所示。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解析]2X(g)+Y(g)2Z(g) △H<0正反应是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