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曲线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47
初中生物图表曲线题的解题策略与技巧命题走势分析1. 题型功能图表曲线题是以数学曲线等图表的方式展示生物的原理、生理过程及功能。
它要求学生能从图形和数据中对有用信息加以提取、处理、分析,找出其与生物学概念及原理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画图、图文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2. 解题方法坐标曲线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1)识图。
关键是两看:一看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走势。
(2)析图。
图中为什么会出现特殊点,各特殊点表示的生物学意义,曲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
(3)用图。
通过联想、迁移等再现与图像曲线相关的知识点,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
典例分析例1. 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情况,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栽培实验,对温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了日夜24小时的测定,绘制成曲线图,下列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解析:此题首先要看清楚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再仔细观察曲线的走势(上升、下降、波动等变化),结合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原理,分析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植物在0~6小时光线弱的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因此,这段时间里温室里的二氧化碳是越来越多的。
在6~18小时光线较强的条件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此时呼吸作用相对较弱,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这样会使温室里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少。
植物在18~24小时光线暗的条件下也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同样在这一时段里温室里的二氧化碳是越来越多的。
故二氧化碳在温室里一天的变化是:0~6小时二氧化碳的量是逐渐上升;6~18小时二氧化碳的量逐渐下降;18~24小时二氧化碳的量逐渐上升。
答案:C例2. 某视力正常的同学站在候车厅门口,先是看到一辆汽车停在远处,然后向他迎面驶来。
图表曲线小专题纵观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图表题涉及的题量越来越多。
图表题考查知识点多,以图表的方式展示生物学原理、过程、功能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等;图表题具有情景新:通过图表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重能力:区分度高,是备受高考命题组青睐的,是高考中的热点题型。
而学生在考场中不会分析.解答这类题,碰到这类题无从下手,失分较多。
下面就图表专题复习的设计和解题的指导谈一谈我的理解。
一曲线图坐标曲线图借助数学上的方法来分析生物学上的生命现象、解释生命活动规律的各种变化过程,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类型。
又可以分为定性曲线图和定量曲线图两种形式。
1.定性曲线图例1(2008全国理综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什么是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曲线图是描述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的图表。
通常,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溶解度,通过绘制曲线来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溶解度曲线图可帮助我们了解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在化学实验和计算中起到重要作用。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的物质量。
通常,溶解度用质量百分比(如g/100g溶剂)或质量分数(如%w/w)表示。
2.分析曲线的走势首先,观察溶解度曲线的走势。
曲线可能是上升的、下降的或呈其他形状。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曲线的走势来得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趋势。
–上升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通常用于描述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下降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少,通常用于描述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3.确定反应条件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时,通常需要确定特定的反应条件,例如温度或溶剂的种类。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到相应的数据点,以便计算或推导出所需的结果。
4.利用曲线计算溶解度一些题目可能需要我们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计算某种物质在特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读取曲线上的数据点,并进行线性插值或直接读取数值来计算溶解度。
5.判断饱和溶液条件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我们还可以判断饱和溶液的条件。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而不能再溶解的溶液。
通过观察曲线图上的数据点,我们可以确定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比例,以及可能出现的沉淀和溶液的稳定性。
6.考虑其他因素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压力、固体颗粒大小和搅拌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解题过程中将其纳入考虑。
总结溶解度曲线图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典例分析:[考题2]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果实在发育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选择了两朵黄瓜的雌花,坚持每天定时测量果实的体积,并绘制了果实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1)在曲线a中,幼果体积增大是花的迅速发育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一般都逐渐凋落。
(2)当黄瓜体积达到A点时,将它剖开发现有很多粒种子,这是因为每个子房里生有(3)曲线b形成的原因是。
(4)在大棚里种植黄瓜时为避免出现曲线b的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一株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要经过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传粉和受精。
该题以曲线的形式呈现了受精后子房的变化情况,当花经过传粉,完成受精作用之后,其子房不断发育、增大,成为果实,如曲线a;若花没有受粉,则如曲线b。
种子是由子房中的胚珠发育而来的,一个胚珠就发育成一个种子,子房中有多少个胚珠,完成受精作用后就可能发育成多少粒种子。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弥补自然条件下传粉的不足,常采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来提高产量。
[答案](1)子房花萼、花冠、柱头和花柱(2)多个胚珠(3)没有受粉(4)人工辅助授粉【考题3】下图表示叶的平面结构和叶在夏季一天中进行物质转化的两种生命活动情况,请分析回答:(1)图中曲线a表示的生命活动是,该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主要在图中的[ ] 和[ ] 。
(2)图中结构[3]对曲线a所示生命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它。
(3)曲线b与曲线a所表示的生命活动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4)曲线a与曲线b所表示的生命活动具有关系。
【解析】本题为能力考查题,此题考查植物叶的结构及与三大生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要解答此题必须要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灵活运用。
在叶的结构中,含有叶绿体的主要是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以及表皮的保卫细胞,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脉内的导管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所需的水分,筛管能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走。
呼吸作用能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必须是随时都在时行的;而光合作用则不同,它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图表类试题解题方法与技巧1.题型特点:(1)从图表试题的内容来看:图表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是经济生活,具体内容可能是用数据、图片、文字等表现的不同时间或不同经济个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济现象。
但设问考查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甚至是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
(2)从图表试题的结构来看:一般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图表构成,每个图表一般包含标题、图表数据内容和附注三个部分,也有部分图标题有图表和文字材料组合而成。
2.解题技巧:“三看”:一看图表标题;二看图表内容;三看图表图例和注解等。
“三比”:一是横向比较;二是纵向比较;三是图表与图表之间比较。
先分后总,先量后速,先现象后本质。
3.不同类型的图表呈现的主要经济信息是不同的,提取这些信息的方法也不同。
4.常见错误、失分表现(1)信息描述不准确。
①数据变化趋势处理不当,用词不科学。
②数据的比较:高于、低于的结论不确切。
③照抄数据,对图、表只进行现象性描述,而没有概括性结论。
(2)信息描述不完整。
特别容易遗漏注解。
(3)信息描述混乱,缺少逻辑性、层次性。
“东一榔头西一锤”,缺少同类整合。
答案层次性不强。
关于图表信息题的深层次答案深层次答案的常见角度:①通过经济信息暴露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②通过经济信息体现国家、政府或企业等主体在某一问题上的态度。
③寻找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因果联系等。
特别提醒:①引用图表标题,指明话题中心。
②准确、完整描述信息,妥善处理数据,突出趋势描述,概括比较结果。
③整合相似答案,言简意赅,增强逻辑性、层次性。
材料一反映了2009-2013年S市土地农户个人经营逐年减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经营逐年增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S市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影响生产效率,说明S 市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材料二反映了S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机械化率逐年提高,农业产值也逐年增加,但农业机械化旅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S市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图表曲线题解题技巧
图表曲线题大多是以知识的获得过程为背景,或以知识的发现过程为背景来设计的,所获取的知识往
往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有的还要求学生“现学现用”,这样的考查过程,实质上是在评价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大纲相关能力要求部分均有: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
面的内容。
读懂、读透图表、曲线等题中呈现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再理解、再整合、再升华的过程。
针对
不少学生看图、识表读图能力相对较差的特点,平时就得多加强这方面的评解和训练。
一.坐标曲线题
坐标曲线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1.识图---关键是两看:一看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走势。
2.析图---图中为什么会出现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因果关系。
3.用图---通过联想、迁移等再现与图像曲线相关的知识点,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
例1.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
关系,正确的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渗透作用的原理。
解析:渗透作用产生的2个必备条件是: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水分子能
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将盛有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的透析袋放在蒸馏水中后,蒸馏水将
不断向透析袋中扩散,蔗糖溶液浓度不断下降,但受到透析袋容积的限制,到一定时间后,水分子进出
达到动态平衡,此时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便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例2.下列各图中不正确的是()。
五步轻松解答图表型试题山东高考自主命题3年来,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命题趋向,表现为28题总是以图表型试题呈现。
图表型试题因其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蕴含尽可能多的信息,充分体现高考命题“能力立意,体现创新”的基本原则而成为高考的首选题型。
针对图表型试题,许多同学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写了那么多为什么就是不得分呢。
针对这一困惑,笔者认为,做好五点即可轻松应对图表型试题。
第一、注意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图表型试题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以大量的数字、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丰富的经济信息,以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将试题信息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体现。
因此如果不能实现由数字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化,则既不能简洁地表达丰富的信息,也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调动。
以下题为例:(2010年济南二模)2009年以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揭示图表(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
针对图表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为山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9分)在本题中,数字多、信息量大,答题时不能再用数字表述,而应把握试题核心内容并以简洁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如在表中展示了山东和全国、广东、江苏三大产业的比重,通过数字对比可知,山东一、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远高于全国和广东,能源利用率低、消耗较大,远高于广东和江苏。
这样山东的产业结构状况就清晰的呈现出来。
第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为寻求问题原因或解决办法奠定条件。
在高考的能力要求中,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的描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而且要求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
这一步是实现试题材料和学科原理结合的关键。
在上题中,仅仅揭示出山东三大产业的状况还是不够的,应在与全国、江苏、广东的比较中指出问题的实质,即山东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急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拉动,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