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吴福祥老师)语义演变的规律性(1)
- 格式:pptx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110
南方民族语言中若干接触引发的语序演变和变异(详纲)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上海市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吴福祥1. 引言2.南方民族语言中若干接触引发的语序演变和变异2.1 领属结构式的语序2.2 关系小句和核心名词的语序2.3 比较句(差比句)中形容词和基准的语序2.4 处所介词短语相对于动词的位置2.5 动词后宾补(结果补语)共现的语序3.判定接触性语法演变的参数:3.1 语言类型学的语序关联3.2 发生学关系的分布模式3.2.1 境外壮侗、苗瑶、南亚及南岛语领属语与核心名词的语序3.2.2 境外壮侗、苗瑶、南亚及南岛语关系小句结构式的语序3.2.3 境外壮侗、南亚语比较句的语序3.2.4 境外壮侗、南亚及南岛语处所介词短语式的语序3.2.5 境外若干壮侗、苗瑶、南亚及南岛语动词后宾补共现的语序3.3 语法描写者的观察和判断3.4 语言接触的历史和现状3.5 平行的语法复制过程或其它特征迁移的实例3.6 人口统计学变量3.7 历史比较(略)3.8 内部拟测(略)4.演变的机制与动因4.1 演变的机制4.2 演变动因与接触模式(略)5. 结语(略)1.引言近十余年来,历史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在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下面的一些观察和发现尤其值得关注:★(ⅰ)语言演变有“内部因素促动的演变”(internally motivated change)和“接触引发的演变”(contact-induced change)两种类别。
“在某种意义上,历史语言学家所研究的‘语言演变’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接触导致的”。
(Thomason 2003: 687)。
★ (ⅱ)接触引发的语言特征的迁移(transfer),有“阶(等级)”而无“界(界限)”。
如果具备足够的接触强度和接触时间,语言中任何特征(词汇、句法、音系(韵律)、形态)都可以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
(Thomason&Kaufman1988;Thomason2001,2003)★ (ⅲ)语序模式的迁移和扩散是一种普遍可见的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 (a)“语序演变首先是由语言接触造成的,其他因素则无足轻重。
语⾳学复习资料详细整理⼀、名词解释:1、什么是⾃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举例说明其类别。
(1)⾳位变体是同⼀个⾳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素,是同⼀个⾳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2)⾳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由变体两类。
①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环境中的⾳位变体,它是⼀个⾳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产⽣的。
例如⾳位中的变体A,往往⾃成⼀个⾳节或单独跟韵母组合,出现在的u后⾯或⾆根⿐韵母前⾯。
②⾃由变体指能⾃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环境中的⾳位变体。
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例如我国南⽅⼤部分地区的⼈不区分⾆尖前⾳和⾆尖后⾳,把普通话的卷⾆⾳发成平⾆⾳,平⾆⾳亦可发成卷⾆⾳,这种变化不需要任何⾳素条件,当然也不区别意义。
2、⾳素和⾳位(1)⾳素是从⾳质⾓度切分出来的最⼩的语⾳单位。
(2)⾳位是具体语⾔(包括⽅⾔)中具有区别词的语⾳形式的作⽤的最⼩语⾳单位,它是从语⾳的社会属性⾓度划分出来的最⼩语⾳单位。
3、正⽞波:正弦波是频率成分最单⼀的周期性重复的波,因其波形是数学上的正弦曲线⽽得名。
描写正弦声波的两个基本声学参数是频率和振幅。
复合波:正弦波是纯⾳发出的声波,绝⼤多数的声波都不是纯⾳的声波,⽽是复杂的声波。
这些复杂的波都可以分解成多个正弦波。
4、区别特征区别特征⼜称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是⽤⼆分法的⼿段(⼜称“偶分法则”binary feature convention)来分析⼀切语⾔的语⾳特征的⼀个概念。
指在具体的语⾳系统当中具有区别⾳位作⽤的发⾳特征。
区别特征是现代⾳系学当中的重要概念,是进⼀步对⾳位进⾏微观分析所得出的最⼩单位,也是具体⾳系中最⼩的、最基本的单位。
5、语流⾳变和历史⾳变语流⾳变:⾳位和⾳位组合的时候,由于说话时快慢、⾼低、强弱的不同和邻⾳的影响,可能发⽣不同的临时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语流⾳变。
历史⾳变:历史⾳变是历时性的,是具体语⾔的语⾳从⼀个时代到另⼀个时代所发⽣的变化。
“被”和“让”的语法化及其对共时分布的影响陈力【摘要】“被”、“让”表被动客观上存在多种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形式对立。
把这些对立置于历时背景下从(1)语义重心后移与“被”的语法化(2)语义淡化和转移与“让”表被动的产生(3)使役结构中“让”表被动的转移条件等三方面进行考察后,得出以下结论:“让”表被动比“被”后起得多,是由使役结构重新分析而来;发生重新分析的条件有三,重新分析的发生与汉语时体范畴的产生密切相关,VP已然还是未然是制约“让”式凸显被动义还是使役义的关键因素;在时体范畴形成后,被动结构与使役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大致互补的关系,可以看作其上位的“被动/使役”范畴的两个条件变体。
虽然书面上清代以前未见“让”用于被动,“让”成为被动标记在唐五代之后就有可能出现,但决不会早于这个时期。
同样“被”以词汇意义表达被动虽然很早就有,但“被”真正成为语法范畴意义的标记也当是唐五代之后的事,以前认为的被字句产生于4至5世纪的估计可能太早了。
【关键词】被动标记;被;让;分布对立;语法化历程一、“被”和“让”的句法分布对立1.1现代汉语中的被动标记以往有标记被动句研究中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表达被动的专用标记除了“被”以外,常用的还有“让”“叫(教)”“给”。
赵元任(1968)认为还包括“归”“由”“有”;刘叔新(1989)认为“为”“由”也是被动标记。
对这些标记成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其发展过程的历时考察,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王力(1957),吴福祥(1996)对“被”“教”“叫”的历时考察;潘允中(1982),太田辰夫(1987),江蓝生(1989),张惠英(1989)和蒋绍愚(1994)对“让”“给”的考察等。
但是对这些标记成分在现代汉语被动句系统内部的地位及其分工,除语体分别和方言影响以外,没有见到其他专门论述。
本文不讨论被动标记成分的范围和成员,只关注其中两个使用较为普遍的典型成员“被”和“让”,其他成员也暂不涉及①。
复旦大学1999硕士入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础试题一、解释下列名词(4*5=20分)1、马氏文通2、反切3、四声别义4、分别文5、偏义复词二、简答(5分*4=20分)(一)、在造字表词过程中,形声文字的形符和声符各起什么作用?(二)、中古三十六字母中哪一些属浊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什么特点和主要格式?(四)、什么叫“互文见义”?三、给下列文章加上标点(10分)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隆冬烈寒士士短褐不完四体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幕锦绣随风飘飘而敝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也四、分析下列汉字的音节结构(10分)1、追2、孤3、帆4、远5、影五、找出下面词语中的合成词,并归入相应的结构类型中(10分)作家笔直太太煽动甜头公主伤心可爱改进蜻蜓热爱花朵掩饰性急葫芦罗汉知已吉它新闻壁画月亮淡化司法干净自豪带头反正文艺A、联合式:B、附加式:C、补充式:D、陈述式:E、支配式:F、加缀式:六、结合实例说明现代汉语中语素、词、汉字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10分)七、用万分分析法分析A句,用层次分析法分析B句(10分)A、李林同志,我可不可以再要求首长让我到基层连队去锻炼锻炼?B、最近,科学家将把几只老鼠送到一个遥远的星球去。
八、简要说明语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0分)2002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试题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考试时间:2002年1月27日上午招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史、古文字学A卷:报考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考生作(共九题,100分)一、举例说明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每组4分,共16分)1.塞音/擦音/塞擦音2.儿韵母/儿化韵3.结果宾语/结果补语4.单音词/单纯词二、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分别给下面一句话注音。
(各6分,共12分)我了解这孩子,打小儿就是个淘气包,这会儿可知道用功了。
三、你认为“北京话是一种方言”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试加以分析。
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零、引言随着Givón(1971)提出的“今天的词法即昨天的句法”观念的不断深入,词汇化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总结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推动汉语词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拟选取和汉语词汇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比较和综合整理。
一、词汇化本质与相关问题词汇化的界定Kurylowicz(1965)首先提出有一种跟语法化相反的演变过程叫做“词汇化”(lexicalization),即派生形式语法化为屈折形式,然后又词汇化为派生形式。
吴福祥(2003)解释Kurylowicz所说的“词汇化”实际上是指虚化程度较高的成分变为虚化程度较低的成分。
如同其他语言学术语,国内外学者因研究理念和视角的差异,至今对“词汇化”本质的理解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在语言演变领域讨论词汇化现象。
胡壮麟(2003)论及“语法化的单向性和脱语法化关系”时指出,在国外,“词汇化”一词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冠以不同的术语,除了“词汇化”(lexicalization),还有诸如“脱语法化”(degrarmmaticalization)、“再语法化”(regrammaticalization)、“功能变异”(exaptation)等。
以英语为例,如-etic和-emic,原来是phonetics(语音学)和phonemics(音位学)的后缀,现在都成为词汇词,其意义分别是“非位学”和“位学/素学”,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词汇化”(lexicalization)。
Brinton&Traugott(2005)以构式体现出来的“词汇性”或“语法性”特征来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
词汇化和语法化都是渐进的,讲话者在某些特定语境中使用某种形义兼备的句法构式或词汇构型,且其形义特征不能完全从构式成分和构型模式派生或推断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构式或构型内部成分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变得更具词汇性,这样的变化称之为词汇化。
语义演变的类型、模式、机制及方向作者:***来源:《辞书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文章分析语义的历史演变。
从演变的类型、模式、机制及方向几个方面探讨语义的历史演变问题。
文章分五部分:1.概说,2.语义演变的类型,3.语义演变的模式,4.语义演变的机制,5.语义演变的方向与原始语义重建。
关键词语义历史演变比喻转喻语言接触一、概说语言演变中,词语的变更与词义的改变是最容易引人瞩目的,一般人也很容易察觉到几十年前或十几年前常用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不流行了,或者固有词的词义现在更常用另外一种说法了。
表1是汉语上海话一些常用词语近一百年的词语更迭情况。
表1的词语都是在一百年左右发生的词语更替现象,旧的词语逐渐被新的词语替换。
一方面,新旧词语的更替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新旧词语会在一段时间内共存,旧词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随着新兴事物的兴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词语不断进入语言。
如汉语里“新冠病毒”“核磁共振”“人工智能”“微信”“网络”“月嫂”“丁克”“月光族”等都是近几年或近三四十年才产生的。
有些词的语义与原先的也不一样了。
比如英语里gay的词义以前是“高兴的”,隐喻义“放荡的”是从“高兴的”而来,从“放荡的”再引申为“同性恋”。
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同性恋”这一词义才成为gay的主要意义。
相对应的汉语“同志”一词也有类似的演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汉语的“同志”还是指“革命队伍中志同道合的战友和朋友”,后来才开始同时带有“同性恋”的含义。
词语的变更与语义的改变虽然显著,但是与音变、句法演变研究相比,词语的变更和语义演变研究是相对滞后的。
滞后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四点。
第一,词语更迭和语义演变涉及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
也就是说,要研究一个语言的词语更迭和语义演变,还要对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以及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和研究。
由于语义演变与各语言中的文化、环境、习俗有密切关系,所以就很难从纯语言学角度寻求跨语言的语义演变模式和规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句法演变的机制(一)句法演变的机制是关注一个句法演变是如何实现的,是回答句法演变的HOW。
句法演变的机制有四种,即:内部机制:重新分析;扩展(类推)外部机制:借用;复制这些机制不仅仅作用于句法,有些同样也是形态、音系乃至词汇和语义演变的机制。
(一)重新分析虽然在句法领域里并非所有的历时发展都涉及重新分析,但重新分析无疑是句法演变的 主要机制,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句法演变为什么发生以及如何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对重新分析 有深入的了解。
重新分析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机制:它改变了一个句法结构的底层结构但并不涉及它的表 层表现形式的任何改变。
所谓“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至少包括:(ⅰ)成分组构(constituency),(ⅱ)层次结构 (hierarchical structure),(ⅲ)范畴类别(category labels)、(ⅳ)语法关系(grammatical relations) 和(ⅴ)粘聚性(cohesion)。
“表层表现形式”(surface manifestation)则包括(ⅰ)形态标记,比如形态格、一致 标记和性范畴,(ⅱ)词序。
重新分析也被称为“重新解释”(reinterpretation)。
文献里经常提到的“重括”(rebraketing)和“重构”(restructuring)是重新分析的两个特别的类别。
重新分析主要涉及下列底层结构成分要素的改变:(ⅰ)成分组构,(ⅱ)层次结构,(ⅲ)范畴类别,(ⅳ)语法关系,以及(ⅴ)粘聚。
(a)(ⅰ-ⅱ)成分组构与层次结构的改变英语带“for+to”的标句词结构式(complementizer construction)是原先“for + 名词性 短语”这个结构重新分析的结果。
最初,“for+名词性短语”是一个属于主句的介词短语,它跟标句语结构没有任何关系。
如:(1)[It is bet for me] [to sleen my self than ben defouled thus] (乔叟作品)‘It is better for me to slay myself than to be violated thus’ (因此,与其受辱还不如自杀。
语义学讲义吴振国第一章语义和语义学第一节语义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语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语义。
因此,语义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语言世界都有密切的联系。
语义是语言系统中最复杂的要素,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不同的人对语义的认识很不相同,围绕着语言的意义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义理论,这些问题将在后面专章讨论。
尽管人们对语义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是语义有一些基本性质是得到大多数人对认同的。
一、语义的性质语义具有多方面的性质,而且各种性质相互关联,往往形成某种对立统一关系。
这里只讨论几种最基本的性质。
(一)语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语义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又有一定的主观性。
语义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最终来源于客观事物现象,因此,语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表示实有事物现象的词语,如“山、牛、高、红、吃、跑”等,其语义直接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即使是那些表示虚构事物现象的词语,如“鬼、神、天堂、龙、孙悟空”等,其语义也间接地、曲折地反映了客观世界。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对象在客观世界虽然并不存在,但仍然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移花接木式的反映。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属于主观世界。
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角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完全同一,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所以,语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
表示虚构事物的词语,如“鬼、神”等,表示抽象观念的词语,如“自由、幸福、爱、美”等,其语义的主观性显而易见。
即使是表示实有具体事物的词语,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人”的语义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推而广之,人们对其他事物的认识,自然也不可能达到了认识的终点。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语义也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填空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二是(时间性 ),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 )(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 )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A。
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
语法聚合规则 D。
形态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B。
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C。
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D。
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妇女)成为一个词了。
这是( D )。
A。
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
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
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
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现汉结构助词的语法化过程——从结构助词“的、地、得”产生发展看词汇语法化一、选题及相关概念1、选题原因:现代汉语助词是一个非常严格封闭的类,其绝对数量相当有限,总共有四十几个,就现代汉语自身的语言系统而言,结构助词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词类,而且在现代汉语里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
它们每一个词,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研究方法尽可能地加以细化,深入每一个词的内部逐步加以探讨和剖析,分析其历史演变,揭示其个性特征,然后再加以比较和总结,从而找出内在的共性和规律。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使用这三个词。
也可以揭示一些普遍的语法现象。
所以此文对助词“的、地、得”的历史演变研究作一综述,一方面可以理清它们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以便在此基础上将结构助词研究再上一个台阶。
2、相关概念结构助词结构助词作为虚词中的一大类,是指附着在词或短语后并表示一定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词。
古汉语中结构助词使用的随意性上古汉语的“之”虽然也有类似“的”的语中用法, 但它始终没有形成“的”的那种硬性规律。
先看“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
首先, 表示领属,有时可以用“之” , 比如“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 , “以其兄之子妻子” (《论语·公冶长》 );但是也常可以用“零标记”(例中用Á 标出) : “仲弓为季氏Á 宰,问政。
”(《论语·子路》 ) “举尔Á 所知。
尔Á 所不知, 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与后一句相同的结构有时则用“之”字, 例如: “子之所慎: 齐、战、疾”(《论语·述而》 )。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在书面上分化为“的、地、得”三个。
它们都读轻声de,故而是三个同音词。
“的、地、得”是虚词,单独没有任何的实在意义,说它们是三个词,是因为它们附着在别的词或词组上表示各自不同的语法意义。
其中,“的”的基本功能是构成“的”字短语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或构成“的”字短语充当名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方言学史谢留文:汉语方言研究70年(三)【转发】第四章汉语方言研究70年第四节汉语方言学的多元化期(2005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语言学界逐步走向国际化,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
汉语方言研究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语音词汇语法调查研究并举,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
另一方面,一批来自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学者,引进借鉴国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汉语方言,汉语方言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气象。
中国的语言学者们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材料,逐步探索具有汉语特色的方言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继承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进入21世纪以来,方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汉语方言学界的优良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出版了一批新的有分量的方言调查报告。
(一)邢向东主编《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2002年开始共出版8种,其中平利(周政2009)、西安(兰宾汉2011)、合阳(邢向东、蔡文婷2010)、白河(柯西钢2013)、吴堡(邢向东、王兆富2014)、韩城(秋谷裕幸、徐朋彪2016)、岐山(吴媛、韩宝育2016)由中华书局先后出版,绥德(黑维强2016)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郑作广、林亦主编《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2005—2006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共出版11种广西(全州、兴安、资源、灌阳、临桂义宁、临桂两江、永福、阳朔、钟山、贺州、富川)单点方言调查报告。
(三)刘纶鑫主编《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2005—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2种客赣方言(江西南昌、都昌阳峰、抚州、贵溪樟坪、芦溪、瑞金、铅山,湖南汝城、岳阳柏祥,安徽宿松、四川成都泰兴,台湾诏安)单点调查报告。
(四)鲍明炜、顾黔主编《江苏方言研究丛书》,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批5种单点方言调查报告:《苏州方言研究》(汪平)、《涟水方言研究》(胡士云)、《赣榆方言研究》(苏晓青、万连增)、《海门方言研究》(王洪钟)、《盐城方言研究》(蔡华祥),2015年出版《泰兴方言研究》(顾黔)。
语言学奥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个选项是语言的任意性原则的体现?A. 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有直接的自然联系。
B. 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自然联系。
C. 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有固定的自然联系。
D. 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有可预测的自然联系。
答案:B2. 语言学中的“音位”指的是什么?A. 一个音素的变体。
B. 一个音节的变体。
C. 一个语素的变体。
D. 一个词的变体。
答案:A3. 在语言学中,以下哪个术语与“语言的演变”相关?A. 语音学B. 句法学C. 语用学D. 历史语言学答案:D4. 语言的“双重性”指的是什么?A. 语言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B. 语言的词汇和语法。
C. 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
D. 语言的规则性和创造性。
答案:C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属于语言的“隐喻”?A. 用“狗”来指代忠诚的人。
B. 用“狗”来指代一个人。
C. 用“狗”来指代一种动物。
D. 用“狗”来指代一个物品。
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语言学家________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
答案:费迪南·德·索绪尔2. 语言的“能指”指的是语言符号的________部分。
答案:声音3. 语言学中,________是指一个词或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答案:语境意义4. 语言的“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例如英语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bear(熊)/bare(裸露的)5. 在语言学中,________是指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
答案:音系学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语言的任意性原则。
答案:语言的任意性原则指的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自然联系,这种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2. 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的“同音词”。
答案:同音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例如英语中的“right”(正确的)和“write”(写)。
作者: 吴福祥[1,2]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00732;[2]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
院,200234
出版物刊名: 民族语文
页码: 3-18页
主题词: 民族语言;正反问句;中国南方;汉语标准语;语言演变;语言接触;语言社团;第一语言
摘要:中国南方很多民族语言跟汉语一样拥有“A—not-A”型极性问句。
本文认为,这些语言里的“A—not-A”疑问构式源于汉语“VP不VP”正反问句的扩散,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
演变的动因是这些民族语言社团中受过教育的双语或多语人群,其第一语言与汉语标准语的密切接触,演变的机制是“构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