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学角度分析广告语中同音异义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价值工程0引言广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传播产品消息,广告还是我们社会文化的一种主要交流工具。
为了更好的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达到商业目的,许多广告中运用了歧义的手段,并且运用的恰到好处,吸引了广大群众,同时这些广告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幽默感,不失为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与典范。
本文将阐述和研究有关英汉广告语中词汇歧义存在的形式及其语用价值。
1英汉广告语中歧义存在的形式“歧义(ambiguity )”在英语中的释义是:“An ambiguous sentence is usually of doubtful meaning because it can be interpreted in more than one way or many other ways.”即:歧义是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却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
[1]本文将从英汉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及语用等四个层面展示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
1.1谐音歧义谐音歧义由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歧义,因为此类歧义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译文:给您的孩子更多阳光、更清新的空气。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巧妙地运用了sun 和son ,air 和heir 这两对谐音词,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以此宣传其浴场环境优越,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宜人的休闲度假场。
②Power belongs to the people !译文:电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权力这是一则市民反对当地电力公司增加电费而举行的游行示威的横幅。
Powder 表示两层意思,“力量”和“电力”,这里歧义的运用使简短的标语意义丰富,耐人寻味。
同音词误用的原因分析本方探讨同音词误用现的六大原因。
同音误用的客观原因:字形相近,词义相,异形词的影响。
主观原因:语文基础不扎实,媒体、广告等的误,笔误。
旨在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更好地学习汉语。
标签:同音词;异形词;汉语同音词的误用现象,更直观地体现在异形同音词的误用中。
本文选择异形同音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讨造成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现象的六大原因。
一、同音误用的客观原因1.字形相近漢字作为历史悠久的自源字,在产生之初到现今的使用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从象形到写意,从繁复到简便。
这种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映。
从文字演变发展的规律来讲,汉字很难避免形体相似的问题,特别是在现代汉语音少义多的情况下,同音词中形体相似的同音字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王力先生在《王力文选》中提到:“新词的产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往往是借旧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如‘轮船’、‘汽车’)。
”放在造字法中来讲,形声字作为声旁和形旁的结合体,也是旧字与旧字之间的重新组合。
据统计,形声字作为汉字中最能产的造字形式,占现行汉字的90%以上。
而在形声字的读音中,“取相同声旁的读音,在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完全相同的,占据30%多”。
换句话说,在现行汉语的形声字中,声旁相同的汉字里有三成以上的同音字。
这些同音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仅读音一样,字形也很相似,在书写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混淆和误用。
例如:“轮”和“伦”。
两者皆为“仑(lún)”声,前者从“车”,本义是车轮、轮子。
后者从人,本义是辈、类,两者之间的意义大相径庭。
成语“美轮美奂”是说房屋高大华丽,而时常有人写作“美伦美奂”,此为形声字字形相近造成的误用。
另外,在双音节同音词中,有相同构词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同音词是同音词误用现象中比例最高的。
例如:沟通和勾通、分辨和分辩、熔化和溶化、爆发和暴发、过度和过渡等等。
这些词不仅字形相似,词义的区别也很细微,造成混淆和误用的几率相当大。
广告词汇的语义分析研究广告词汇是商家在做广告宣传时所使用的词汇,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加销售量。
广告词汇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广告词汇的语义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的表达,更好的开展商业活动,本文将对广告词汇的语义分析做出阐述。
一、广告词汇的特点广告词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短、明了。
广告词汇必须是简短、明了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情感。
广告常采用标语、口号等形式,言简意赅,便于消费者记忆和传播。
2、情感导向。
广告词汇主要通过情感向消费者传达信息。
广告常采用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培养品牌忠诚度。
3、趋向于商业化。
广告词汇的表达往往是趋向于商业化的,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广告词汇主要通过表达产品的特点、性能等方面,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产品的形象。
二、广告词汇的语义分析方法1、语义分析的基本概念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言进行分析,以识别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语言的词义、语法、上下文等方面来揭示语言的信息和意义。
2、广告词汇的语义分析方法广告词汇的语义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语义场的分析法语义场是指一组具有相似语义特征的词汇,广告语言中常常使用语义场的表现方式。
例如,“健康”一词可以与“营养”、“自然”、“原材料”等词汇构成同一语义场,以激发消费者的健康意识。
(2)语义构型分析法语义构型是指语言材料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广告语言的语义构型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广告意涵。
例如,“香蕉口感爽口,营养健康,自然美味,口感咸甜适度”中,“营养”、“自然”和“口感”都是重要的语义构成元素,可以引导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
(3)隐喻分析法隐喻是指通过比喻的手段表达某种意义的修辞手段。
广告语言中广泛使用隐喻的表达方式,以激发消费者心理需求。
例如,“玛氏巧克力,一口下去,甜蜜感无与伦比”中的“一口下去”就是隐喻的表达方式。
从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上探讨广告语言的变异-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广告属于一种宣传手段,即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向大众传递信息,达到让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因此,商家会使用各种手段在广告上下功夫,以吸引消费群体.对于广告而言,语言是最重要的形式,因为这是呈现其商品或是服务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方式.语言变异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本身的现象,它有其特殊性,从更深层次来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策略.广告语言变异是指广告商通过广告媒介灵活地、有技巧地运用常规语言,使其语言具有特殊性.变异语言相对于常规语言而言,有三种特性,即创造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不同于常规语言的规则性、稳定性和全民性.这两种语言是互补相对的,并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广告语言变异现象非常复杂,本文主要从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加以探讨.一、广告语言变异概述在国外广告语言的研究者中,Leech 被认为是最早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的学者.Leech 不仅从文体学角度宏观地研究了广告语言,并且从语言的微观层面,即从语音、音位、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展开了讨论.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广告语言也一度成为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课题.近几年,由于语用学理论的提出,众多研究者试图从这一新的角度讨论广告语言及其变异.而对于国内而言,语言研究是伴随广告事业的恢复而兴起的.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属于初创阶段,主要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纯语言的微观角度研究语言是如何为广告宣传服务的.但该阶段的文章缺乏对语言本身的系统及深度研究.80年代到90 年代初,学者从社会语言学、交际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宏观角度对广告进行深入探讨.第三阶段即深化阶段,从90 年代初期到中期,学者结合广告学、市场学、推销学等学科多角度、跨学科、全面深入综合地研究广告语言学.总体看来,这些关于广告语言变异方面的论文,逐渐吸收了广告语言研究的一些方法,开始试探从宏观角度去研究,如岑运强的《广告语的变异与规范》,主要从语音、音位、词法等语言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变异及规范.以上提到论文的研究角度都比较新颖,但都没有深刻地分析广告语言变异产生的具体原因.所以,本研究以语言为中心,结合多学科更加全面而深入地透析变异的手段和效果,对广告语言变异作深入的研究.二、广告语言变异及其分析由于广告是一种单向交际,所以,必须要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望.广告商殚精竭虑,冥思苦想,试图通过广告语言的变化来增添趣味性,使其更耐人寻味,进而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并使其对该商品或是服务产生购买的望,最终成功购买的目的.( 一) 语音变异1. 谐音变异谐音即通过相同的发音,使读者产生联想,进而使其意义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谐音通常与双关相伴相生.在广告中,主要通过广告语言的谐音联系,加大语义的信息量,从而达到广告宣传和促销的目的.如:( 1) 中意空调,终身无汗的选择.( 中意空调机)( 2) 骑乐无穷.( 南方摩托车)例( 1) 中,汗是一语双关的词,与憾发音相同,就其本意而言,说明该空调能够在炎炎夏日给消费者送来丝丝凉意.从语音角度来看,终身无憾表达了其产品质量好.例( 2) 中,南方摩托车的广告商对其乐无穷的成语进行了创新,将其改成了骑,同音字之间相互转化,意义恰到好处,该商家成功地宣传了其产品的特点,即只要骑上该摩托车,乐趣将无穷尽.2. 音节变异因为广告语言注重其语言文字朗读的效果,所以,经常会通过押韵等手段提升广告音质的美感,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广告商通常在广告创造时使用押韵、重复等功能和手法.( 1) 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 酒)( 2) 一旦拥有,天长地久.( 珠宝)以上两个例子中,每个广告词最后一个字都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例( 1) 广告中的开和来,例( 2) 中的韵脚有和久分别都押韵,受众读广告时朗朗上口,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增强了广告本身的感染力.3. 叠音变异叠音,即具有相同发音音节的词组合在一起,或者是音韵形式相同的词组合一起使用.叠词的使用有利于增强广告的表达效果,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不仅能够增强语句的韵律美,而且还能提高语言的描绘力和形象性.( 1) 酸酸甜甜就是我! ( 蒙牛)( 2) 上上下下的享受.( 美菱电梯)( 3) 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公司广告)在例( 1) 中,酸酸甜甜都是形容词叠词,完美地展现了蒙牛牌牛奶的口味.例( 2) 是动词叠音,形象地描绘出电梯的运动状态,使受众从中体会美菱电梯的美好感受,通过语音的重叠,加深公众的印象.例( 3) 中,高高兴兴平平安安是对工作者工作状态的良好愿景的描述,不仅仅是每个工作人员的愿望,而且充分地体现了对大众的关怀和问候.( 二) 文字变异文字变异即广告商通过文字形式方面的改变,提升其视觉效果,从而吸引消费群体的注意和兴趣.因为它具有凸显效果,能激起人们的注意,也就能有效地给予人们更直观、更感性的信息.1. 繁体字使用自1956 年以来,人们越来越少使用繁体字,简化汉字已经慢慢被广大受众认可,但是,在广告语言中,繁体字的使用还是比较常见.如:( 1) 好马配好鞍,好房配好电器.( 松本电工)( 2) 万基人参,人人有礼,大赠送! ( 万基洋参系列)( 3) 人性化的房型设计( 龙臣公寓)电、万、龙是以上三则广告的繁体字.以上三则广告运用繁体字,通过字体变异,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抓住其眼球,激起其对该产品的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该商品的销售,达到商家盈利的目的.2. 拆字合字拆字作为广告语言文字变异的另一种形式,巧妙且吸引受众.在丰田汽车的广告中,广告商将车拆解成丰字和田字,其目的是想给消费者植入一种丰田是车的品牌,买车就买丰田品牌的车的观念,该广告如此巧妙的拆字法肯定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还有一种通过调换汉字偏旁动态地拆合的,如电信广告强调通信线路要完好无损,否则在打电话时就会因为掉线等原因而提高其话费支出.广告商通过偏旁的改变,两个字的意义就大相径庭,不仅表明该广告的趣味性,而且引起了受众的注意.( 三) 词汇变异广告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受众传达该商品的最有效、最丰富的信息,因此,广告商一般会通过词语的选择等其他途径,达到广告简明、通俗、易懂的目的.1. 新词为了在表达上力求标新立异、新奇醒目、幽默诙谐而临时创造出一些新词汇,这种为某种特殊的需要而临时构词的方法称为生造词或仿拟.例如:( 1) Hi - Fi,Hi - Fun,Hi - Fashion,only fromSony.( 2) 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例( 1) 中,Hi - fi 是high fidelity 的缩写.Hi -Fun,Hi - Fashion 却是应宣传产品的特殊需要临时仿造出来的,都以F开头,运用头韵修辞手法,旨在强调索尼牌耳机高端且流行.例( 2) 仿拟了英语谚语: Not all that glitters is gold. 这是《美国宣言》第一句话的仿拟: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这些以家喻户晓的名言为基础仿拟的广告语句特别惹人注意,并能迅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2. 口语化用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一条好广告语的基本要求.广告的受众是广大消费者,所以,这就要求广告商在选择词语时要强调大众化,突出口语化等典型特征.( 1) 这人啊,一上年纪就缺钙,过去一天三吃, ! 现在好了,有了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高压片,水果味,一个片嘣五楼,不费劲.一天一片,效果不错,还实惠! ( 新盖中盖)( 2)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蓝天六必治)在以上两则广告中,口语用词比较明显,例如,这人啊不费劲倍儿棒吃嘛嘛香,因为广告面向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广大民众,口语化词语能拉近其间的距离,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这个品牌,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 四) 语法变异1. 词性活用广告语言变异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词性活用.这些词性活用的现象,有人视为新用法,也有人认为是不规范的用法,实际上,有些词性活用变异已经普遍使用,变类组合后已经被大众所接收.如:( 1) 更便利,更气派,更个性.( 房地产)( 2) 清爽白嫩,完美肌肤.( 雅倩洗面乳)例( 1) 中,个性在该广告中当作形容词用,因为在此形容房地产公司,如果拥有了该房子,人们会觉得自己更有个性,个性由名词转为动词; 例( 2) 中,完美是形容词,一般形容人或物没有瑕疵,但在该广告中当作动词用,后面带了宾语,能够使肌肤更加洁净光滑,完备美好.2. 语序变异语序变异指语序超常排列.语序不同,可以提升广告语言的美感,从而达到其语言效果.一广告商把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的俗语作了语序上的调整,语序颠倒之后变成了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当受众看到这一广告后,必定会思考片刻,感觉这一广告既熟悉又陌生,因此,会花一定时间在这则广告上,这就达到了商家的目的,即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五) 意义变异1. 语义变异语义变异是指使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变异.广告语言变异,能给受众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能够激发其联想,从而延长对该产品广告的关注时间.( 1) 成功之路,从头开始.( 飘柔)( 2) 臭名远扬,香飘万里.( 臭豆腐)在例( 1) 广告中可以看出,广告商的产品是洗发露,因此,该商家通过头,也就是脑袋这一突破口,强调其重要性,因为头发对于一个人的仪表来说很重要,将头的表面意延伸至引申意,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广告商品的关注度.例( 2) 通过成语臭名远扬香飘万里两个对比鲜明的成语的使用,来突出其产品的典型特征,颠覆了臭名远扬的本义,而赋予了其特殊的含义,使该广告语言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2. 语义搭配变异广告商有时刻意打破用词规律,创造新的词语组合,从而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吸引更多的受众.在词语搭配中,意义相互影响,内容更加充实,信息量更加丰富.三、结语在众多学者对广告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语言学及多种理论,结合广告学等多门学科,对广告语言变异展开了深入讨论.从广告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及语义等角度并结合广告实例进一步阐释了广告语言变异.在广告语言变异中,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和限度.目前,广告语言备受关注,无论是从广告学角度还是从语言本身角度,都有深入探讨的价值,今后的广告语言研究应该着眼于更宽广的视野范围,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参考文献][1]蔡红梅,童彦. 英语广告中词汇变异运用探微[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6) .[2]李桂群. 广告语言的变异使用及其规范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6.[3]岑运强. 言语的语言学导论[M]. : 大学出版社,2006.[4]林乐腾. 广告语言[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5]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摘要:歧义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糊现象,或者存在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言歧义。
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语法又比较灵活,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语义学,也可以称为“语意学”,是涉及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专用术语,以自然语言涵义为对象,以对语言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主要内容。
歧义的“歧”是指“不一致”,“义”指的是意义。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歧义现象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①。
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plan曾说:“歧义是语言中反常的通病”②。
因此,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有效避免语言歧义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严密性。
因此,从语义学角度深入探讨歧义现象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词汇歧义现象分析2.1 多义词歧义多义词指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意义的词。
在句子中,多义词的出现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G.L.Brook曾说:“一词多义是歧义的语言基础”③。
把一个多义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产生歧义。
但是,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成立,那么,此句就有了歧义。
例如“Are you engaged?”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你忙吗?”又可以理解成“你定婚了吗?”。
2.2 同形异义词歧义同形异义词是指那些拼写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同形异义词并不是同一个词,它不同于多义词,而是有着不同词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
从认知视角解析广告语中的语音隐喻作者:鄢雅芬王小梅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03期摘要:Ivan F6 nagy在Why Iconicity中首次提出了“语音隐喻”这一概念,并引起了强烈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语音隐喻随处可见。
比如说,在广告中的应用。
语音隐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同音异形异义隐喻、同音同形异义隐喻、语音仿拟。
一般而言,在广告中的应用必须遵循两种原则:象似性原则和文化性原则。
关键词:语音隐喻;广告语;象似性;原则1、引言1999年lvan F6 nagy在他的文章Why Iconicity中首次提到了语音隐喻。
他从语音和所表达意义之问的象似性角度解释了这一概念。
李弘教授在Ivan F6 nagy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她的观点。
她认为语音隐喻称为语音象似性更为妥当。
众所周知,隐喻被广泛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它从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法发展到一种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
同时,语音隐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断地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其中,语音隐喻在广告语中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语音隐喻随处可见,它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基于这一点,本文将从语音隐喻在广告语中的形式及运用原则两角度讨论,以期更多的人认识和研究语音隐喻的应用。
2、隐喻和象似性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喻域现象:用一种具体的事物去定义另一种相对抽象事物。
(Lakoff&Johnson,1980)隐喻在不断地发展中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在对隐喻的研究中取得很大的进步。
虽然无法避免的有争议,但对以下的观点达成一致的认识。
隐喻是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映射的基础是人体的经验。
很多学者像沈家煊(1993),严辰松(1997),张敏(1998)等都简单地定义“象似性”为“理据性”。
但Lee指出如果一个符号及其所指(比如,形式和意义)之问有结构上的或形式上的对应,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象似的”。
广告歧义应用探讨作者:连婧杰概要:通过对广告语言中的歧义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广告语言的特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应用歧义可以使广告生动、有趣、幽默从而吸引更多顾客。
最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种欣赏艺术和语言的氛围。
广告语中的歧义对于商家和读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根据引起歧义的原因不同,把歧义分为四类:语音歧义、语义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
1.1 语音歧义日常生活中,言语是信息的承载者。
由于没有书面书形式以及相应的语境,歧义在所难免。
同音异义词可以解释一些词读音相同意思却不同,它包括写法相同意思不同的词,它也包括写法不同的词。
此外,重读和语调也可以引起歧义。
如:blackboard重读在后的意思比重读在前的词义更广。
而“I beg your pardon↗”和“I beg your pardon↘”二句话,前一句是说我没听清您说的话,请再说一遍而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对不起。
1.2语义歧义语义歧义包括一词多义、同形异义以及隐喻和转喻所引起的歧义。
虽然一次多义与同形异义都是写法相同意思不同,但是前者是词源相同但在后来发展演变出不同的意思,而后者是词的词源不同意思不同。
由隐喻和转喻引起的歧义有很多,the walls have ears和 the bottle is sour就是二个例子。
对于初学者,这二个句子容易引起歧义。
1.3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最复杂。
首先,定语、状语以及否定形式在英语中不明修饰的成分而引起歧义。
如在“young boys and girls”中,young可以理解为修饰boys或boys and girls。
其次,英语中动词的屈折变化也可引起歧义。
如“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boring”中,visiting作为动名词和现在分词时,句子的意思是不同的。
此外,英语多用代词,也可引起歧义。
1.4语用歧义一方面语法歧义可以用约翰·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解释。
同音异义词的辨析与运用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在中文中,同音异义词很常见,其中一些词语的使用也十分容易引起误解。
因此,学会辨析和正确运用同音异义词对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方法,并提供一些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同音异义词的辨析1. 词义上的区别同音异义词在意义上存在差异,此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比如,“花”和“话”,虽然发音相同,但前者指植物的开放部分,后者指由人发出的言辞。
在句子中使用时,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所用词语的具体含义。
2. 词性上的区别同音异义词还可能在词性上存在区别,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具体含义。
比如,“发”可以是“头发”的意思,也可以是“发射”的意思,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根据句子的语境以及词语的词性,我们能够准确理解所用词语的意思。
3. 成语或固定搭配的辨析在成语或者固定搭配中,同音异义词的区别尤为重要。
比如,“心想事成”和“欣欣向荣”,前者表示希望一切如愿以偿,后者表示事物蓬勃发展。
虽然它们的发音相同,但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时,具有不同的意义。
二、同音异义词的运用1. 丰富语言表达同音异义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运用同音异义词,我们可以避免使用重复的词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笑”可以用“嘻嘻哈哈”来代替,给读者带来一种欢乐的感觉。
2. 注意上下文的运用在运用同音异义词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运用,以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
比如,在一个交流对话中,如果使用了“明”来表示“明天”,容易引起双方的误解。
所以,在适当的语境下使用同音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
3. 增强句子连贯性适当使用同音异义词能够增强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通过使用与前文相关的同音异义词,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一气呵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需要我们对同音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进行训练和提高。
三、同音异义词的案例示范1. 案例一:在描述花园中的美景时,我们可以使用“花”和“画”的同音异义词搭配,例如:“花好月圆,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广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语用价值及其翻译方法的论文摘要:词汇层面上的歧义是广告英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从同音异义词、一词多义词(同形异义词)、词类转化和英、美英语用法不同引起的歧义等方面对词汇层面上歧义构成以及其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在考虑词汇歧义的多重含义及广告英语翻译的目的基础上,从契合译法、拆译法、套译法、变通译法和补偿译法等方面对广告英语词汇歧义的翻译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广告英语;词汇歧义;价值;翻译“广告”一词的含义,并不是从开始就一成不变的。
在英文中“广告”一词是“advertising”。
这个英文单词又来源于拉丁文的“advertete”一词,意思是“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1932年,美国专业广告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公开向社会征求广告的定义,得票最多的人选定义是:“由广告主支付费用,通过印刷、书写、口述或图画等,公开表现有关个人、商品、劳务或运动等信息,用以达到影响并促进销售、使用、投票或赞同的目的。
”[1]。
广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传播产品消息,广告还是我们的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的一种主要的交流工具。
[2]广告作为社会或者经济中的一种机制,其主要功能有:(1)广告能为顾客做了什么。
一个成功的广告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的位置。
(2)广告能为商业做了什么。
广告可以使新产品就以足够快的速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有效地弥补厂商在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分销这种产品时的成本。
(3)广告能为社会做了什么。
广告除了在销售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它还在经济上支撑着一个多元化的、独立的新闻系统,这个系统被政府或者其他特殊的利益团体所控制。
[2]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扩大对外交流,外国的商品不断涌入中国。
外国的厂商对其产品的宣传,以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密切关注。
由于中外语言存在着差异,因而就有必要对广告英语的翻译进行研究。
广告语中歧义的运用及消极影响-广告学论文-通信传播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根本在于文字的力量。
巧妙地利用歧义可以使广告语达到语义双关、广而告之的积极效果。
但也有一些广告语,盲目地追求宣传效果,有意利用歧义制造一些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容易让人误读的广告语。
文章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广告语的解析,分析歧义在广告语中的消极影响,以期对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歧义;广告语;类型;消极影响歧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朱德熙认为,歧义现象往往最能反映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
所谓歧义就是指那些看起来相同或听起来相同的话语,在字面上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
也就是说歧义可以使某些语言成分在特定语境下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
一、歧义与广告语广告语是商家用来介绍产品、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是广告的核心和灵魂,其根本在于文字的力量。
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广告语必须用最简洁的文字,在最短的时间,用创意性的语言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产生购买的望。
而歧义正好能满足广告语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意思的需求,并能产生一语双关、诙谐幽默的积极效果。
然而生活中也有一些广告语,盲目地追求宣传效果、创新而偏离正轨,创作出许多具有消极影响的广告语。
研究歧义在广告语中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我们推进广告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类型歧义的产生涉及因素很多,文章将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语音歧义语音歧义是指在口头交流过程中,由于语音相同或相近造成的谐音歧义。
例1:吃喝漂睹嘉年华,万人烧烤漂流节这是某景区的宣传广告语。
“吃喝漂睹”成了焦点。
由于“漂”和““嫖”、睹”和“赌”谐音,很容易引起人们不健康的联想。
“吃”和“喝”指的是景区里宣传的“吃烧烤”和“免费喝啤酒”的活动,“漂”指的是景区特色旅游项目“ 漂流”活动,“睹”是“看景区美景、烟火等”活动。
关于广告中的歧义效果分析李天宇广告班1220085一、歧义与广告语言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歧义是一种语言使用中所产生的语义理解分歧的现象。
一提到歧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免,因为歧义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
但是,凡存在的现象就必有其合理性。
Richards I.A.(1936)在其《修辞哲学》中指出,和过去的修辞学不同,现代修辞并不认为歧义是语言的一种缺陷,而认为是语言力量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①有人就有意利用歧义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特点,将其巧用妙应用于广告中。
广告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多数研究者都肯定了歧义在广告语言中的积极作用。
歧义已成为广告创作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而且很多经典的广告语,都是用歧义手段来创作的。
这些有歧义的广告语流传很广,传播效果极佳。
它们往往是创作者故意设计的。
其歧义往往是积极的。
然而,有些广告语中的歧义却是广告设计者始料未及,而产生于传播过程中,即受众对广告语言意义的曲解。
这种歧义往往是消极的。
本文的积极与消极,是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而言,传播效果好的,符合创作者的初衷,达到了预期传播效果的,就是积极的歧义,反之,令消费者不知所云,或造成了消费者相反的理解,即为消极歧义。
对于积极歧义和消极歧义的界定,还有与此不同的说法。
(钱毅在《广告语言中歧义的表达效果分析》一文中道:“消极歧义的歧义内容则往往有损社会公德,不利于群众身心健康,更有甚者,有黄色嫌疑。
这种广告,除了迎合极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外,很难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
”)②不管积极与消极,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歧义已成为一种手段,而从接收的角度而言,现在的广告中,歧义广告语已经大行其道,如何正确理解广告中的歧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所以说,不管对歧义广告语言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它已经广泛存在。
人们要做的就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摘要:同音异义词的使用在语言交际中是一普遍现象,也是产生歧义的主要语源之一。
但另一方面,同音异义词又常常被用作双关语而达到幽默、讥讽的效果。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其分类,然后重点分析同音异义词的歧义现象和修辞功能及其在广告中的广泛运用,最后探讨同音异义词的歧义与双关语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同音异义词;歧义;修辞;教学1.引言2.同音异义词的分类在语义学上,同音异义词传统上分为四种:(1) 完全同形异义词,如:bank(岸边)与bank(银行);(2)同音异形异义词,如:piece(部分)与peace(和平)都读[pi:s];这些分类法都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也是比较传统的分类法(邓万勇,1994)。
3.实例分析同音异义词带来的歧义与修辞效果无论是英语、汉语还是其他语种,同音异义词在语言交际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一方面,它可能会带来歧义,让人误解。
另一方面,人们会有目的、有意图地专门运用它们从而达到一种幽默、嘲笑与讥讽等效果。
3.1 同音异义词与歧义歧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
而导致歧义的诸多因素中,同音异义词是其主要语源之一。
而且词性相同的同音异义词带来的歧义程度往往大于词性不同的同音异义词。
如:⑴ she can’t bear children. bear 在此可作动词“生育”讲(give birth to),也可作动词“忍受”(stand)讲。
在单独一个句子里,没有相关的语境,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
而词性不同的同音异义词带来的歧义效果是微乎其微,几乎可以消除的。
如:3.2 同音异义词与修辞当同音异义词被用来制造歧义的幽默效果时,谐音双关是其主要的形式之一。
双关语(pun)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让一句话有着两种以上的理解,从而使语言生动、有趣,也可达到嘲笑、讥讽的效果。
如:bank有“河岸”和“银行”之意。
这就是一种利用bank的一语双关给人启发,从而找到谜底。
再看马红军(2000)对它的翻译:-为什么河水很富有?-因为它总是向前(钱)流/因为它年年有鱼(余)。
语义学视角下英语歧义成因分析【摘要】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的常见现象,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言使用中的歧义现象常会影响人们对话语意思的正确理解。
本文将从语义学视角下归类各种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语义学;英语歧义;歧义成因歧义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有时是故意造成的,有时是无意造成的。
歧义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会给一些特殊的语言文体(诗歌、文学作品、广告、演说、幽默等) 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出现在一些合同、说明文、法律条文中就会造成误解、诉讼、损失。
因此,英语歧义现象对于我们学习和运用英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英语歧义形成的原因。
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英语歧义可分为四种: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境歧义。
一、语音歧义语音歧义是指在交际中由于读音使听话人可以有多种理解,可分为同音异义词和重音位置引起的歧义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一致但拼写和意思不同的词,在句子中可引起语音歧义。
如:son与sun, pear与pair, piece与peace, see与sea。
像这样的句子the sun’s rays meet.与the sons raise meat.它们发音一样,但意思完全不同。
有时在口语中,句子重音位置不同也可引起语音歧义。
如: i cannot praise her work too highly. i’ve never seen you looking better.上面的这些句子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但是如果把重音落在too highly和better上,那么听起来的意思正好与字面含义相反,达到讽刺的效果。
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指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具体地说有几个方面:1.一词多义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这是一个较常见的例子,句中的”bear”有两个意思,“生育(to conceive a baby)”与“忍受(to suffer)”,所以有人会理解为:(1)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2)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这个话题。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中同音异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它指一个语言项目或一个语篇(如广告)具有两个或以上含义的语言现象。
其中同音异义是在现代广告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词汇歧义。
本文试从同音异义的语言学意义,用具体的广告实例来分析其在广告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使人们在更好地体会语言的机智幽默和丰富多彩的同时注意
此种现象对语言环境及青少年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关键词】同音异义广告作用
1.引言
生活在一个信息传播和消费的时代,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已渗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到底什么是广告?美国营销联合会定义委员会给广告的定义如下:广告就是赞助商通过各种媒体传递的一种关于产品、服务或者理念的非私人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本质上具有诱导性。
作为广告信息精髓的语言,往往在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中起到最大的说服作用。
由于一般消费者很少会花大量时间仔细研究广告,所以广告语言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吸引住读者,并能迅速说服读者。
为此,广告的形式、语言、内容必须要引人注目,使人印象深刻。
同音异义作为一种常见的歧义现象,被应用到广告语言中往往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试从语义学的角度,以具体的广告实例来分析同音异义现象在广告中的作用。
2.理论依据
同音异义是指发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学现象。
对信息的理解过程是理解同音异义的关键。
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根据语篇接受者对文章信息的认识,把读者对语篇信息结构理解过程定义为接受者已知的内容与接受者未知内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换言之,即新旧信息在接受者头脑中的互动作用。
所谓旧信息,可以是上文提及的内容,或者是情景中读者与作者共享的信息。
而新信息则指上文中没有提及的或者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信息。
其中旧信息是非标记性的,所以在处理过程中是自动化较强的;新信息是标记性的、显著性的,也是需要读者花费精力来加工处理的。
正是通过部分已知信息激活整个语义单位,并为信息的处理奠定了基础,从而使新信息达到醒目的目的。
同音异义现象即是利用发音相同的词引发人们头脑中相关的旧信息,从而与刚接受到的有关的新信息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
3.同音异义在广告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3.1广告中的同音异义
在广告语言中,同音异义词就是在人们熟知的语言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某种变异。
这就使受众发现广告中提到的并非他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变动。
这种变动会立即引起受众注意,并使他们结合语境对信息重新加工,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在广告中恰当使用同音异义能增强广告的销售力及记忆价值。
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
1)oic 这是一则眼镜广告。
他在读音上和“oh, i see”相似,
这句话在意义上和广告的主题相关,同时oic从外形上看起来像一副眼镜。
多种联想结合起来,表达了近视消费者戴上这种眼镜后的快乐心情,此处的语音效果是对视觉印象的重要补偿手段。
2)seven days without 7-up make one weak。
这是一种畅销全美的饮料“7-up”的广告词,中国市场上称之为“七喜”。
“7days”对应“7-up”,而“7 days”正是一周。
句中“weak”与week为同音异义关系。
而“one”既可以作不定代词解释,表示“任何一个人”,又是一个数词,表示“一周”。
该广告语给消费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一天不喝“七喜”,身体就会变虚;每天一支“七喜”,才能充满生气。
读来妙趣横生,让人回味,体现了同音异义在广告用语中的所表达的修辞效果。
以上都是同音异义作为一种言语技巧,给人们带来感受和认识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在视听觉上产生和谐悦耳,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乐趣。
3.2消极影响及改进措施
广告在制造符号、刺激消费的同时,对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目前,一些广告语言在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较突出,严重污染了语言环境。
在中国,某个帽店广告——以“帽”(貌)取人;某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班),请勿‘痘’(逗)留”;某校园食堂公益广告——“痰纸”(弹指)一挥间,风度尽逝矣!这些同音异义的使用使得喜欢追求时尚、标榜个性的青少年因其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相应的语言鉴别能力,而成为不规范语言的受害者。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语言研究者引导大众树立
正确的语言意识;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时加强青少年的语言教学。
从而充分发挥广告语言中同音异义现象的长处,避免其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4.结论
通过对广告语中同音异义现象的作用机制及效果分析,我们发现同音异义是广告中一种不可回避的工具。
如果运用得当,同音异义能够增加解码难度,延长解码时间,增加解码情趣,达到我们所说的“吸引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欲望,产生行动(aida)”的效果,但如果过度使用或使用不恰当会严重污染语言环境,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入手,充分发挥同音异义在广告中的乐趣,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leech, g.n. english in advertising [m]. longmans,1966.
[2]代智勇.广告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j]. 语言与文学研究,2004(1).
[3]黄红卫.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j]. 山东外语教学,1995 (3).
[4]李中行.广告英语 [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