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 格式:pptx
- 大小:1001.24 KB
- 文档页数:18
辽宁大学考研指南--中国现当代文学我的考研路提起考研,大家一定会觉着,这是一条很长很累的路,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
但考研却吓不走那些敢于追梦的人。
当然,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梦想的人,所以你看到的是考研大军一年比一年壮大,看着前方的独木桥,你又开始了自我怀疑,想着竞争力这么大,自己到底能不能过,别告诉我你不在乎结果,付出了,当然会想有收获,人之常情。
我当时想着,自己能体会考研的过程,不在乎结果走这一程,心态特别好,可是,走着走着,有些事就变了,我就开始告诉自己,要冲着结果全力以赴,不可以抱着试一试,体验考研的想法。
我开始有些焦虑,有些浮躁,我想,这才是常态的过程吧,自此,我才真正走近考研。
我是在二月份决定要考研的,但真正开始却是在四月份,真正投入是在七月份,告诉你们这个过程是想你们有前车之鉴,不要像学姐一样白白浪费太多时间。
想好了,下定决心就要去做,果断一些。
当你无所畏惧的向前走时,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你想象的或是别人告诉你的那么难。
这样,在前期时,你便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不至于你后来回忆起来时,为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而后悔,要是当时我怎样怎样就好了,人生没有如果……想好了立马去做。
至于怎样做,学姐会简单介绍一下,但只能是参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学习也是因人而异的。
开始复习时,恰逢石家庄夏天的高温,自习室里没有空调,电扇吹的全是热风。
经常是学着学着,自习室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那时,我每天想的就是多做题、多看书,按时完成计划,不敢有丝毫懈怠。
白天一丝不苟的学习,夜里也不得清静,我经常会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又在考场答题,又答得一塌糊涂……那段时间过得浑浑噩噩。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我习惯了单调的备考过程:没有周末,几乎每天都是不变的重复。
国庆节以后,由于自我加压,任务变得更重;各科的真题一遍一遍地演练总结,专业课更是不敢有放松,一直看书做总结笔记;当然辅导班也想过,咨询过xx教育的老师,他们都很热心的帮我解答了不少疑惑,尽管因为囊中羞涩我最后还是没有报他们的辅导班,在此对xx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敬意。
关于90后的致青春谁没有青春过呢,马上要毕业的我们正值青春,可没有几年的光景我们就要走过青春,再也没有资格拥有青春,要跟关于青春的一切再见,那时,也许我会哭,也许我会笑,也许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会忽然发觉我不再青春。
青春,多么美好呀!我爱了,就努力地爱!我伤心了,就大声地哭,我高兴了,就大声地笑!多么单纯的年华,不需要去刻意掩盖我的情绪,因为我还没到那个年龄,我还青春,没必要故作老成!辛夷坞在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中说过:她来过,她爱过,她努力过,得之是幸,不得是命。
当然,年少的我们如何会相信会有得不到的宿命。
多么好的一段话,曾经的我又何尝想过会有得不到的宿命,最后真的没有得到,没有关系,哭过之后,告诉自己我来过,我爱过,我努力过,得之是幸,不得是命!我们曾经安慰自己,什么即将逝去的青春,我赌一次永恒!谁不知道,青春怎么会永恒,一转身,青春就不见了!青春,真是个好东西!我很幸运,幸运我有相爱的亲人,我的青春如此宝贵,是爸爸妈妈用青春换来的,我们长大了,他们老了,我不想长大,我不想失去青春,我不想,我不想因为我长大,我的爸爸妈妈就老了,我不想因为我不再青春,我的爸爸妈妈会更加的苍老,我是多么的不想,可是大自然又怎么会因为我的不想而改变呢!所以,青春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宝贵!我很幸运,幸运自己在最美的年华,遇到了一个人,最后拥有了最美的爱情!爱情中,我把青春发挥得淋漓尽致,哭得大声,笑得大声,爱得大声!没有距离,没有隔阂,后来,爱情走了,我哭了,也笑了!朋友们问我有没有遗憾,值不值?没有遗憾,我深爱了,我付出了,所以我没有遗憾!值了,这么多的快乐谁给我的,我爱的人给我的,所以我值了!原来,对于青春的我们,爱情就这么简单!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爱想爱的人,没有利益,没有你给我多少,我才还你多少,没有称斤算两的等价交易!因为青春的我们不需要这些!我很幸运,幸运一路走来,有你们陪伴,我的好朋友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你们,这是我的承诺,下次再说我重色轻友的时候,要记住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给的,恋人给不了,恋人给的,朋友给不了!所以朋友和恋人之间是没法比较的,真的很爱你们!那时青春的我如此脆弱,如此依赖,有什么事情都想和你们分享,开心的,伤心的!你们呢,每次都有感动到我,可渐渐地,我发现,我不再那么青春了,不再那么脆弱了,不再那么依赖了!哦,我变了,你们也变了,我们都变得成熟了,友谊也跟着成熟,友谊万岁,青春万岁!多年之后,我不再青春了,我顾虑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敢,我会越来越成熟,我会有自己的小孩,该有的也都有了,我也会回忆,回忆青春,哦,原来那时,青春的我很二,很傻,很敢,青春的我很任性,很有脾气,很不成熟,很难搞,不是个听话的好姑娘,青春,真是个充满瑕疵的东西,可是很多人想回却再也回不去了!我的青春,趁我们都还青春,做青春该做的事情,珍惜青春,珍惜所有的人和事关于90后的散文我们90后这是1991年的一月二十六号,农历的腊月十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80年代散文变革的起点是对60年代散文模式的反叛,要求回到个人体验,回到日常事态和心绪,要求对个人生活、情绪和心境进行书写。
这导致80你打你对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叙事形态的报告文学和议论形态的杂文从散文中剥离,提出抒情散文、艺术散文和美文的概念。
8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的散文随笔刊物,其主要作家有巴金,孙犁,杨绛,汪曾祺,黄裳等老作家,还有张杰,贾平凹,王英琦等青年作家。
老作家的作品,多半写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回忆亲朋旧友,处理当代史,尤其是文革有关伤害和苦难的记忆,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
在写作上主要继承现代文学中二三十年代散文的流脉,接续散文写个人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的传统。
90年代出现了散文热,二三十年代那些主要写日常生活,具有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发掘出来。
大量的学者积极参与散文写作,使得随笔成为散文中的主体,那些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被称为文化散文或者是大散文。
|老作家的散文一些老作家在回忆往事的文章中,或悲悼怀念亲友,或记叙个人琐碎片段的经历,或对所见所闻的事情发表感言,用轻松随意的问题来直接讲述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对反思文革提供了真切的个人经验。
这些作品主要有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孙犁的《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萧乾的《北京城杂忆》《未带地图的旅人》丁玲的《牛棚小品》等。
后来90年代还有季羡林的《牛棚杂记》韦君宜的《思痛录》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
巴金有《随想录》,他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某些思想的批判,对亲友的追忆,还有对自我的拷问,用朴实流畅的文字直白地讲述出来,因而被称为是“说真话的大书”。
其在严格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反省中,坚持着对理性人性的坚定信仰。
代表有《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孙犁在文革结束后进入散文随笔写作的高峰期,其风格平淡古朴,却耐人寻味,和巴金的热情峻急形成对比。
其在对往事故人的回忆中,透露出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用超然和平静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悲喜。
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流变和作家创作的研究来揭示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具备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创作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教学内容1.1背景与意义1.2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3《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1.4“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1.5“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分析总结初期新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教学内容1.1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2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1.3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基本要求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教学内容1.1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1.2史剧创作1.3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其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教学内容1.1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组成1.2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
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基本要求了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作家组成,及各自创作特点和流派特点。
第五章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教学内容1.1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1.2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1.3其他社团:基本要求了解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体会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及其特点。
第六章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教学内容1.1革命文学的兴起1.2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八十年代散文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是用手摇式电话,先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某个地方或单位,用了半天才接通。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散文。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母亲河你是大地的母亲,无时无刻的滋润着我们,你使花儿朝气蓬勃;使小草昂首挺立;是一棵小树变成茁壮的参天大树,使我们变得富有...... 就像我所说的,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而我们呢,却只顾着自己享受你所带来的条件,快乐的生活着。
以前的你,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游过大江南北,向我们招着手,哼着小调儿欢快的走了,而如今,你已“血流满面”,身上早已脏兮兮的了,我想:你是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啊!以前的你,朝气蓬勃,现在的你意不堪一击!而我也只能用一段顺口溜来描述你的现状: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洗衣灌溉; 七十年代水质变坏; 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九十年代人畜受害! 这首顺口溜表明了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提倡大家珍惜水资源,爱护母亲河!八十年代散文:八十年代记忆咋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凉凉的况味。
雨下得还挺密的只需听那窗外的淅淅沥沥便知道了。
睡觉前和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
这时一首老歌从我窗前飘过。
是八十年代的老歌《站台》。
这时候我的思绪又一发不可收拾。
让我又想起了那个曾经让人激动、让人难忘、让人思念的年代。
八十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了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很喜欢诗歌,很崇拜诗人。
那种痴迷度一点也不亚于九十年代的歌手和现在的超级女声。
那时人们写诗、念诗、背诗。
空气里也弥漫着诗情。
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偶像就是像舒婷、顾城、海子、西川等能写出好诗的人。
八十代有一种书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名字叫“小人书”,那时也有人称之为连环画。
记得小时候,能有几本“小人书”看不知有多高兴。
一放学我们就会跑到集市上去租书看。
有时候去迟了,只有扫兴而归。
也许正因为有了那个年代喜欢看“小人书”的习惯,所以现在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前细细咀嚼文学带来的惬意。
80年代优秀散文3篇80年代优秀散文陈白尘——云梦断忆我们这干校的所在地被人们起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叫“向阳湖”。
但我并未看到湖,除了附近两个大水塘。
据一位有嗜古之癖的“革命群众”考证说,这儿一带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
在四周丘陵地带中间有很大一片沼泽地,这沼泽地正证明它是云梦泽的遗址。
当年云梦泽很广阔,自然不仅限于这点地区,否则秦始皇不会从咸阳来游,而汉高祖也不会托游云梦而借此擒拿韩信的。
也许因为韩信是我的同乡,我喜欢叫它云梦泽。
这是否因为联想到自己也会在云梦泽被擒呢?那倒没有的,因为我手里无兵权,还不够格。
不过因为并不喜欢那个新名称而已。
这地方,阴雨很多,其实是少见阳光的;况且在“史无前例”的日子到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更改姓名,以示“革命”的事例很多,想到他们,总觉得肉麻。
比如有位女性,因为父亲不够光彩而改从母姓,并且改名忠青,这就是以肉麻当效忠了;可是江青一倒,她只好连忙再次改名换姓,可惜已经迟了!因此,我觉得还是老老实实叫它云梦泽的好。
何况它既然无湖,而沼泽地却到处可见,这也算是忠实于历史吧。
自然,如果遇到地理学家,定要循名责实起来,也是不妥的。
如今这儿除了残留着几处荷塘——而且又被我们这群“农业专家”给毁了——以外,实在想象不出它烟波万顷如云如梦的丝毫景象来。
有的只是大片沼泽之中,间有几块“无名高地”和一条小河。
到处荒草丛生,却无一株树木。
水禽是有的,野鸭和雁群有时也暂时栖止,隔夜便又飞去。
三年之中,我曾见到过一只白鹤,但仅仅是一只,而且也仅仅是那么一次。
飞禽呢,大概是无枝可栖,很少;有的是白颈乌鸦,又很讨厌。
另外,只有但闻其声的云雀,在高空里自得其乐地歌唱,也并不多。
至于走兽,除了放牧的水牛之外,很少见到什么。
即使是牛,如果离开牧童,深入沼泽地带,它也“不能自拔”,每每陷死泽中。
许多整架的牛骨在沼泽地附近时有所见,足以为证。
就是在这样不毛之地上,我们的干校却企图创造出一座“世外桃源”来。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