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痰-瘀论治冠心病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冠心病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阳不振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冠心病分为以下证型:1、气滞血瘀型: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
2、痰浊内阻型:患者多因饮食不节、痰浊内阻、痹阻心脉而引起心痛。
治疗应以化痰祛瘀、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薤白、半夏等。
3、心阳不振型:患者多因年老体弱、阳气不足、心阳不振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温阳益气、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附子、人参等。
除了以上证型外,还有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等,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还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整体观念是指从患者的全身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则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还注重预防和调护。
预防方面,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等方式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调护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睡眠、调节饮食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冠心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还需要注重预防和调护,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辨证方法和论治体系为世人所称道。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的辨证方法及辨证论治体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中医理论中,辨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虚⾎瘀型冠⼼病⽓虚⾎瘀型冠⼼病(泡脚)【药物组成】红花25克,⿇黄25克,桂枝25克,泽兰25克。
【制 法】将诸药加清⽔2000毫升,浸泡10分钟后,⽔煎取汁,放⼊浴盆中,待温时泡脚。
【⽤ 法】每⽇2次,每次30分钟,每⽇1剂,连续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痛,温阳通络。
适⽤于⽓虚⾎瘀型冠⼼病。
⽓虚⾎瘀型冠⼼病如何治疗验⽅:黄芪30克,鸡⾎藤、丹参、党参、蒲黄各15克,川芎、红花、⾚芍、菖蒲各 10克,降⾹3克。
⽤法:⽔煎分3次服,每⽇1剂。
忌⾷⾟辣、烟酒。
疗效:本⽅治疗冠⼼病中医辨证属⽓虚⾎瘀型患者90例,显效52例(⼼电图恢复正常或⼤致正常),有效27例,⽆效11例。
⽓虚⾎瘀型冠⼼病如何调理专家认为,⽓虚⾎瘀型冠⼼病患者应该选择低盐低脂清淡饮⾷,避免过度劳累,忌⾟辣刺激油腻⾷品,避免暴饮暴⾷,保持良好⼼态,需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单硝酸异⼭梨酯⽚,复⽅丹参滴丸等治疗。
最好配合服⽤中药汤剂保元汤合⾎府逐瘀汤加减(党参,黄芪,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川芎,⾚芍,当归,丹参,柴胡,桔梗,⽢草等)益⽓活⾎,通脉⽌痛。
以上就是有关⽓虚⾎瘀型冠⼼病的⼀些治疗⽅法以及调理⽅法啦,⽓虚⾎瘀不⾏会导致冠⼼病还会引起⼥性朋友的各种妇科病,所以有这个病症的朋友⼀定要仔细调养,改善体质。
治⽓虚⾎瘀型冠⼼病经验⽅经验⽅:黄芪30克,鸡⾎藤、丹参、党参、蒲黄各15克,川芎、红花、⾚芍、菖蒲各 10克,降⾹3克。
⽤法:⽔煎分3次服,每⽇1剂。
忌⾷⾟辣、烟酒。
疗效:本⽅治疗冠⼼病中医辨证属⽓虚⾎瘀型患者90例,显效52例(⼼电图恢复正常或⼤致正常),有效27例,⽆效11例。
冠⼼病的治疗⽅法:通⼼络胶囊治疗⽓虚⾎瘀型冠⼼病南宁⼴西民族医院邓⼴业治疗⽅法:⼝服通⼼络胶囊,每次4粒,每⽇3次;给予复⽅丹参⽚,每次4⽚,每⽇3次,疗程为30天。
若⼼绞痛发作经休息不能缓解者,可含服硝酸⽢油⽚。
冠⼼病是⽬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管病之⼀,多归属于中医的“胸痹”、“⼼痛”范畴。
从痰瘀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刘永明,蒋梅先,陈铁军,周颖,王肖龙(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摘要:目的:观察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痰瘀并治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4例,并与单纯应用西医常规疗法对照组54例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心绞痛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并且可显著降低CRP 。
结论: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和其能抑制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其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痰瘀并治;CRP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02-03Clinical Research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ased o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LIU Yongming 1,JIANG Meixian 1,CHEN Tiejun 1,ZHOU Ying 2,WANG Xiaolong 1(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based o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whe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s :TCM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heory was used in treating 54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ompared with 54ones only used routine western treatment.Results :The treating group had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TCM symptoms ,angina conditions and EKG curative effects over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ing group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erum CRP level.Conclusion :Using TCM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reatment to treat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hich may be probably related to its function of suppressing the inflammation reaction during atherosclerosis in CHD patients.The clinical results may be generalized t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the definite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CHD ;angina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reatment ;CRP 收稿日期:2012-08-17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资助(09jw29);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C10dz2220200)作者简介:刘永明(1973-),女,安徽舒城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痰瘀相关痰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它包括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中医证候学上分别被称为痰和瘀。
痰是指机体内积累的黏稠状物质,常常由脾胃失调或肺失宣作用不足而引发,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甚至胸痛等症状。
而瘀则是指血液停留在局部,导致其循环不畅的情况,常常由气血运行不畅或血行不畅所致,表现为皮肤紫斑、淤血等症状。
痰瘀经常与很多疾病相关,其中包括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以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近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高强度压力的出现,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很多医生都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冠心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将冠心病归为“痰瘀凝滞”范畴,认为病因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瘀内停,加之气血循环不畅,达不到心肌细胞需要,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而引发冠心病的发生。
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贯通肝气、散寒化瘀和扶正祛瘀。
贯通肝气是指通过中药调和肝气,增强情绪稳定性,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抗病、防御疾病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香附、青皮、枳实等。
散寒化瘀是指通过中药散寒,化瘀,促进血液运行,达到改善冠心病病情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
扶正祛瘀是指通过中药补气养血,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芪、菟丝子、大枣等。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组合调配,在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痰瘀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它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贯通肝气、散寒化瘀和扶正祛瘀等方法,达到改善病情、促进血液运行的治疗效果。
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李七一从痰瘀论治心疾2014-09-25 11: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评论李七一,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
他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首当明确诊断,强调发挥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诊疗的优势和主导作用。
重视对西医病种的中医病机探究及类证鉴别,以求抓住主要矛盾,执简驭繁。
如冠心病和贫血性心脏病的病机均属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但前者以气虚血瘀多见,方选补阳还五汤、冠心Ⅱ号方等;后者偏重血虚气滞,方选四物汤、丹参饮等。
又如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两病均属胸痹胸阳失旷、痰瘀互阻病机,可选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桃红饮,但前者以心为主,偏重于血瘀,常加血府逐瘀汤;后者以肺为主,偏重于痰湿,常用导痰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方。
李七一在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期间,认真学习并总结其化痰祛瘀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系统研究了痰瘀相关的中医理论,对痰瘀同源学说从津血同源、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等方面加以系统整理,形成了从痰瘀论治的学术观点,并应用于诊治心系疾病的临床实践当中。
在此基础上,他主攻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病证;并认为病属轻、中者,仅用中医药便可治愈或缓解病情,即使是危重患者,增用中医药,亦可减少使用西药的种类、剂量和毒副作用,且能提高疗效。
从痰瘀论治高血压李七一认为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证候复杂、涉及多脏腑,病机虽然以肝阳上亢、肝风内扰、肝肾不足多见,但亦涉及痰瘀互结。
高血压病常与嗜食肥甘厚腻、过咸、烟酒过量、少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又与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病相关。
中医认为以上因素往往导致机体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以致津停为痰、血滞为瘀,形成痰瘀互结病机。
痰瘀一旦产生,又易与风、阳、火相互为患使病情复杂,不断发展,甚至由眩晕导致胸痹、真心痛、中风等重、危病证。
所以中医治疗高血压除应用平肝、息风,滋阴等常法外,还要注意运用化痰软坚、活血祛瘀合法以增加疗效。
李七一从痰瘀治疗高血压病,常用的基础化痰软坚药物为:半夏、天南星、青礞石、白芥子、牡蛎、远志、僵蚕、夏枯草等;常用活血祛瘀药物为川芎、赤芍、丹参、丹皮、桃仁、红花、川牛膝、三七、苏木、益母草、泽兰等。
中医辨证论治冠⼼病冠⼼病多属本虚标实证,临床上辨证⾸先应辨别标本虚实。
标实可分为⾎瘀、痰浊、寒凝、⽓滞;本虚可分为⽓虚、阴虚、⼼肾阳虚和⼼阳暴脱。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必要时可标本同治。
标实证以⾎瘀为主,故活⾎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本虚证以⽓虚为主,⽓虚可发展到阳虚,甚⾄到阳虚欲脱,故补⽓是治本的关键。
现在关于本病的证型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个⽅⾯:⼼络瘀阻证胸部左侧刺痛,固定不移,甚则上引肩臂,⼊夜为甚,伴有胸⼝堵闷,⼼悸,⾯⾊晦暗,⾆苔薄⽩,⾆质紫暗或有瘀斑,⾆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宜活⾎化瘀,开胸通痹。
药⽤:旋覆花汤加减。
处⽅:旋覆花,茜草,红花,⽠蒌仁,丹参,⾚芍,川芎,降⾹,青葱。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乳⾹、没药、蒲黄、五灵脂,以增强祛瘀⽌痛的效果;失眠者加合欢⽪、夜交藤、酸枣仁;如畏寒肢冷,可加炮附⼦、⼲姜、黄芪、红⼈参;⼤便秘结者,可加⽣⾸乌、⾁苁蓉。
痰浊内阻证胸痛窒闷,⽓短喘促,形体肥胖,肢体沉重,咳嗽多痰,脘痞⼝黏粘,⾆苔浊腻,脉滑。
如果痰浊化热,可见痰多黄稠,⼤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化痰通阻,宣痹开胸。
药⽤:⽠蒌薤⽩半夏汤加味。
处⽅:全⽠蒌,薤⽩,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郁⾦,杏仁,黄连。
随证加减:痰黄,脉滑数者,加⽵茹、黄芩;肢体⽔肿者,加猪苓、⽩术、泽泻、⼤腹⽪;如胸痛剧烈,胸痛彻背,⾆暗有瘀斑者,为痰瘀夹杂,应加⾚芍、桃仁、王不留⾏、蒲黄、五灵脂。
寒凝⼼脉证胸痛彻背,受寒加重,畏寒肢冷,胸闷⽓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冷汗,⾯⾊苍⽩,⾆苔薄⽩,⾆质淡,脉沉细或弦紧。
治宜⾟温通阳,开痹散寒。
药⽤:⽠蒌薤⽩⽩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全⽠蒌,薤⽩,桂枝,细⾟,当归,⾚芍,炙⽢草,通草,炮附⼦,丹参,檀⾹。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炮附⼦、炮姜、⾁桂、吴茱萸;肢体湿冷者,可含化苏合丸或速效救⼼丸等,以温阳通痹⽌痛。
⽓滞⼼脉证胸部闷痛,掣及两胁,时⽽叹息,每于郁闷不乐⽽发作,胃脘胀闷,嗳⽓吞酸,⾆苔薄⽩,脉弦细。
从虚\痰\瘀论治冠心病
【摘要】运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临床,辩证治疗胸痹。
包括历代医家关于胸痹病因病机的论述。
作者认为胸痹的病机为正虚、血瘀、痰阻三大因素,并互为因果,不能厥然分开。
【关键词】传统理论;辩证治疗;胸痹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血管病,一般由两方面原因形成,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阻塞,另一方面是冠状动脉痉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灯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cs)、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新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病变血管多等原因不能进行介入等手术,即使术后仍存在着
25-50%的血管再狭窄率[1]。
冠心病临床具有“胸部闷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等特征,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厥痛”等范畴。
中医历代传统理论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经验丰富,在临床与理论上均有极大优势,本人多年来于临床及学习中受益匪浅。
1历代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对“胸痹”、“心痛”的认识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并提出“心痛”、“真心痛”等病名。
灵柩*王邪说:“邪在心,则病
心痛”。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肋支满,肋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厥论篇:“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以上描述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相类似,并指出病位在心。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拟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者以其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肋下逆抢心”,并认为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盛,阴乘阳位,痰浊内阻,胸阳不振,不通则痛。
并提出“卒温通阳化痰”为治疗方法。
如金匮要略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中亦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臂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卒心痛者,本于脏腑虚弱,寒气卒然客之,甚状如寒痛,不得息。
”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方面,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心病)痰扶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黄无御在四圣心源中说:“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以血瘀立论胸痹发病。
2综合讨论
关于胸痹之发生,多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寒邪内侵、身体虚乏有关,以上皆直接造成虚、痰、瘀三个病理因素,痰指“痰浊”,
瘀指“瘀血”,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物质和致病因素,痰是人体津液不化而成的病理产物,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亦随之发生改变,脂肪、糖类物质摄入量明显增高,甚至超标,膏粱厚味久食则损脾生痰,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亦随之发生改变,晚睡少眠,不离空调,贪凉饮冷,至人体阳气方乏,肾气亏虚,脾不化精,直成生痰之源,而虚亦是血瘀之根本,“虚必挟瘀”,气血虚衰、运行无力必至瘀血产生,痰、瘀的根源来自于脾肾之虚,而阳虚者占之大部分。
另外痰和瘀虽然不同,但都是人体津血运化失常的病理反映。
中医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与水本不相离”之说,实践证明,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痰血内阻,久必生瘀,痰滞更致血瘀,痰瘀日久致正气更虚,互为因果,不能将三者截然分开。
尤其是老年人,古人就有“年老多瘀”之说,年过六十,“阴萎气大衰”,气道涩,气虚不能行血,多发生血瘀痰阻。
总之在胸痹发病过程中,脾肾亏虚是病之本,痰瘀是病之标,标实痹阻而发病。
另外,根据临床发病学研究显行,近40年中,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发病多以气虚、血瘀、痰浊证为多见,并提示中医对冠心病的防治应在标本兼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瘀血、痰浊标实的防治?4?。
基于以上认识,在临床治疗多例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良好,举验案如下:
患者周某某,女,45岁,阵发性胸闷、胸痛发作2年,就诊于多家省市级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近3天胸闷、胸痛发作频
繁,倦怠,气短,口中粘腻,时有头晕,查心电图v1至v6t波倒置,显示心肌缺血。
查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属胸痹(痰浊壅塞),予自拟冠心宁汤加减如下:
当归20g生地20g 桃仁20g红花15g甘草20g枳壳20g 赤芍20g 柴胡20g川芎20g牛膝20g 薤白15g半夏20g瓜藤30g桂枝15g 胆星25g陈皮20g丹参25g土虫10g菟丝子30g 党参15g每剂药煎取药液300毫升,日口服二次。
服药3剂后,胸闷、胸痛即缓解,服药9剂后气短、乏力、口中粘腻感消失,服药12剂后查心电图v1至v6t波形态正常,继用上方加减服用5剂以善后。
按:此患者形体略胖,平日因家庭原因忧思甚多,虽饮食尚无膏粱厚味,渐至脾气方乏,累及脾肾,无气即方,脾气更伤,痰浊内生阻滞脉络,时日即久瘀血内生,故感乏力、气短、胸闷、胸痛,用药即以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瓜藤、半夏、陈皮等化痰浊理脾气,以菟丝子、党参等调补脾肾,其奏补虚、祛痰、化瘀之效。
总之,笔者认为胸痹的治疗要辩证治疗,结合虚、痰、瘀三个发病机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患者本人亦需严格调养,养其正气以杜发病之源,调饮食、节忧思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文建,傅晓东,陈伟华等.通心络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
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3,2(1):2-4
[2]孙其新,李可临证要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20 [3]石国璧,医门真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0. [4]毛静远等近40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献分析[j]中医杂志2011.52(1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