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强治疗风火痰瘀型偏头痛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19.22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浅述从风瘀论治偏头痛【摘要】风邪外袭和瘀血阻窍在偏头痛的病程中起重要作用,风邪是其致病主因,瘀血是其发病关键,风瘀阻窍是其主要病机,祛风活血定痛法为治病之本。
【关键词】头痛.中医病机;风邪(中医).致病力;血瘀.致病力;血瘀.病因学;祛风;活血祛瘀对于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阅读大量中医药文献,总结导师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本病急起骤发,痛在高巅,具有风的特点;反复不已,久痛入络,又有瘀的特点。
风邪外袭和瘀血阻窍在本病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风邪是偏头痛的致病主因,瘀血是偏头痛的发病关键,风瘀阻窍是偏头痛的主要病机。
1 感受风邪是偏头痛的致病主因历代医家均重视风邪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偏头痛发病迅速,痛势剧烈,与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合。
头痛的发生多由患者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入,其气易感。
《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而头为诸阳之会,位居高巅,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
同时,《素问·风论》中指出:“风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它病……。
”《内经》以降,医家对偏头痛与风邪的关系多有论述。
《外台秘要》中指出:“头痛是因,体验阳经脉为风所乘。
”宋代对偏头痛与风邪的关系论述多而且详尽,如《太平圣惠方》中有“夫偏头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的论述;《圣济总录》亦有“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的论述。
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指出:“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吹,遇风冷则发。
”贼风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风邪入脑,清阳被扰,气血不畅,阻遏络道,成为“头风”。
因此,风邪易侵袭机体而致头痛。
2 瘀血阻窍是偏头痛的发病关键偏头痛的发生虽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不愈等诸多因素相关,但关键是在其基础上导致瘀血阻窍。
中医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分析
谢立栋;李海涛;胡志强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10
【摘要】偏头痛在临床上很常见,是一种间断性反复发作的,以头部一侧或两侧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令患者丧失功能的原发性头痛。
它属于祖国医学"头风"、"偏头风"、"偏头痛"范畴。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偏头痛发病率8.4—2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总页数】2页(P52-53)
【关键词】偏头痛;频率;病因病机;治法
【作者】谢立栋;李海涛;胡志强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7.2
【相关文献】
1.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中医药治疗慢性偏头痛用药规律分析 [J], 高鹏;张娥;李燕梅
2.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探讨 [J], 刘燕;李春胜;赵永烈
3.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中医药治疗用药规律分析 [J], 周博文;许祥云;陈明明;陈妍杰
4.偏头痛的中医用药规律探讨 [J], 陈波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治疗糖脂代谢病用药规律分析 [J], 季晓天;彭惠平;张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症,其症状包括一侧或双侧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光、声敏感等。
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肝风上扰、痰湿蕴结、气滞血瘀等不同病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在中医内科治疗中通常采用调肝平肝、祛风化痰、理气活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时,首先要进行中医四诊分析,了解疾病的性质、病因等,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辨证论治。
常见的病因包括肝郁、痰湿、湿热等因素,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调肝平肝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主司血液运行。
当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时,易导致头痛等症状。
可以利用中药疏肝理气,以达到舒缓症状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枳壳等。
祛风化痰也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风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元凶,痰湿是风的助长物质。
通过祛风化痰的方法,可以解决偏头痛的根本问题。
可使用白芷、佩兰等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还强调平补兼施,即在疏肝理气、祛风化痰的也要适当进行补益调理。
因为偏头痛多与气血不足有关,适当的补益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和免疫力。
常用的补益药包括当归、黄耆等。
个人体会来说,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有以下几个优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更加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整体平衡,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通过整体调理,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针对疾病的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因,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相对而言,西医常采用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的效果较为明显,但对病因的治疗相对较弱。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通常以药物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中医药物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经验丰富,疗效确切。
而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达到舒缓症状的效果。
总结而言,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肝平肝、祛风化痰、理气活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效果显著。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风)的中医辨证论治导读:血管神经性头痛,亦称偏头痛。
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痛。
【概述】血管神经性头痛,亦称偏头痛。
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痛。
女性多见,其发作病情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发作性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生化改变。
此外与遗传因素,以及内分泌因素亦有关系。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激动等常可诱发本病。
本病虽然可以列人中医的头痛证辨证论治,但因其具有病情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故应归属于中医的“脑风”、“头风”为宜。
本人在多年临床中将本病按“脑风”、“头风”辨治,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1.风邪客于巅顶: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循头面。
足厥阴肝经上会于巅顶,交于百会,故如感受风邪则循经上巅顶。
正如李东垣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素问·问太阳阳明论》“伤于风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也,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己,故谓之偏头痛。
”由上所述,风邪是本病的一个主要的致病原因2.脏腑功能失调:“头为清阳之府”,五脏六腑的气血都上会于头部,故如脏腑内伤,导致气血逆乱,淤阻经络,脑失所养,都可引起本病。
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冇气血以濡养。
若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发本病。
或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或肾阴亏损,水不涵本,风阳上扰而作痛。
或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因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而致本病。
3.淤血阻络:头部为肝胆二经所分布,胆经行头之侧,肝经行头之巅,二经均主疏泄,肝气郁结,可致气滞血淤而头痛。
此外,跌朴损伤,久病人络,亦可引起头部淤血而头痛,故淤血亦是本病的又一病理特点。
【辨证论治】本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虽然各地的意见不一,但从病理上来说,总离不开风、火、痰、虚淤,具体从如下几型论治:1.肝气郁结型症状:头胀闷痛,游走不定时作时止,平素情绪易波动,常因情绪激动或用脑过度或月经期而诱发。
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发布时间:2022-03-10T10:42:06.11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程树红[导读]程树红(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600)偏头痛是由于神经血管血流不畅,长期发展为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单侧或双侧出现搏动性头痛,疼痛剧烈难忍,发作时可有胃肠道应激反应,且害怕声光刺激。
针对此病的治疗,临床多以西医疗法为主,但有研究发现,在长时间的西药作用下,偏头通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而且易产生较多耐药菌,导致药物的作用力相对减弱。
此外,患者机体遭受西药副作用侵扰,易对身体造成损害,预期疗效也差强人意。
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的辩证思维被广泛应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上,其辩证分型和对症施治的临床思想在多年应用中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相对来说,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较高。
一、病因机制在西医阵营中,广泛认为偏头痛与遗传背景有其直接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在患有癫痫、抑郁症、卒中和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的群体中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
有学者认为,本病与血管运行障碍有关,其认为在偏头痛发作前会有头晕、视线模糊等先行症状,表示大脑存在短暂缺血情况。
同时还可能与三叉神经受损有关,神经受损,血管活性致痛物质被释放,促使患者发生阵发性头痛。
此外,本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长期高危饮食、作息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偏头痛。
而中医对于偏头痛有不同解释,中医认为偏头痛因风寒入体、水液代谢障碍、情绪紧张烦躁,或眩晕等会导致经脉运行不畅,内分泌失调,气血逆乱,最终导致偏头痛。
早在中医古籍中记载,偏头痛多是由风邪所致。
风是致百病的根源,特别是在时令季节易被邪风侵袭,之后寒气凝集于体内,导致血运阻塞,血流不通,最终导致头痛、怕冷;风热之邪上攻头面部,那么就会引起头痛、内心燥热;风湿之邪侵袭皮肤表面,出现眩晕,则表明头痛较重;如果体内积湿造成脏腑气血不畅,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温养头部、体表,消化、排泄能力减弱,也可导致偏头痛。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案例分析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头痛的人就越来越多。
患者因头痛干扰而不能很好完成在正常状态下力所能及的事,长期以往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1]。
有研究[2]显示,头痛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遭遇过头痛。
本文主要介绍吾师在内伤痰浊头痛方面的经验总结,主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进行临证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痰浊头痛;独活寄生汤;脾虚湿阻证头痛,又称头风,是以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症状。
头痛既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系统性总结:“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痰厥、气虚、血虚头痛之类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
所以头痛分类无外乎外感洗和内伤性两大类。
对于头痛的治疗,西医疗法治标不治本,容易反复,副作用大,效果欠佳且治疗费用昂贵,而中医疗法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发病的次数、程度等,现今中医治疗已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3]。
本病当属中医学“头痛”范畴,属于内伤痰浊头痛。
1.病因病机头痛的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外感多阴六淫邪气侵袭,内伤多与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仆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等因素有关。
内伤头痛的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痰浊头痛属于内伤头痛,头痛困于脾者,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致头痛。
1.病案举隅张某,男,58岁,2022年03月15日初诊。
主诉:间断头痛半年余,伴腹胀、嗳气10余天。
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双手指憋胀麻木,周身乏力,左侧头痛明显,头皮感发紧,遇寒加重,活动后稍缓解,无头晕、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自行在家测血压123/75mmHg,遂查颈椎CT(石家庄市某医院2021-10-06):第4、5颈椎骨质增生,当时未给予任何治疗。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N o v .2023,V o l .31N o .21җ基金项目: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2021年度院内科研项目(双中医发 2021 20号);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度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川中医药办发 2021 13号)第一作者:张利,E -m a i l :z h a n g y i s h e n g111@s i n a .c o m 陈天然从风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җ张 利1刘 玲2,谭慧月1,杨 菲1,王 静1[1.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2.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南区),四川成都610200]ʌ摘要ɔ 该文介绍陈天然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㊂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发病以风邪为首因,包含内风㊁外风,常夹杂瘀血㊁痰浊,临床以实证居多㊂陈天然教授主张 病-证-症 结合,提倡辨证论治,善用风药,重视 治风先治血 ,化痰浊,固护脾胃㊂ʌ关键词ɔ 偏头痛;头风;脑风;风邪;陈天然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106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反复发作㊁单侧的㊁中重度搏动性疼痛为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㊂偏头痛常见发病率为5%~10%[2]㊂偏头痛不仅与神经血管密切相关,还与心血管疾病㊁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碍的发病相关[3]㊂偏头痛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急性期多以对症用药为主,但药物有较大的毒副作用[4]㊂非甾体抗炎药㊁阿片类药物等过度使用,已成为药物性头痛的罪魁祸首[5]㊂陈天然为第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2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领域深耕50余年㊂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多为风邪上扰㊁肝阳上亢夹痰瘀的复合证型,可从风论治偏头痛,笔者特将陈天然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㊂1 病因病机1.1 外风 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归属中医 头风 脑风 等范畴㊂‘圣济总录“言: 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 邪气凑于一边 故谓之偏头痛也㊂ 偏头痛发生发展具有发无定时,阵发性加剧的特点,与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相符,还有恶寒㊁发热等邪伤肌表表现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风者,百病之始也㊂ ‘素问㊃风论“曰: 风者,百病之长也㊂ ‘类经“指出: 外风者,八方之所中也㊂ ‘景岳全书“指出,发病短暂的头痛多因风寒外袭导致㊂风为百病之长,‘症因脉治“指出,伤风头痛或偏侧头痛多因冷风所致,风邪易上袭颠顶,稽留于脑中,扰动清阳,使气血阻于络道,不通则痛[6]㊂陈天然教授认为,风由气之空间运动所生,具有阴㊁阳属性,而世间万物运行气化始于风气,风为先导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情绪易紧张,或缺少锻炼,体质虚弱,易营卫不和,为风邪所扰㊂风邪致病有起病急骤㊁发无定时㊁发无定处㊁变化快的特点,与有先兆的偏头痛相合㊂偏头痛可单侧或左右交替发生,风邪侵袭或情绪激动㊁剧烈活动时加重;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多有震颤㊁麻木㊁抽搐㊁搏动等症状,故偏头痛发作可伴有闪辉性暗点,或双上肢和脸部出现虫蚁爬行㊁麻木等感觉,疼痛表现为搏动样㊂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偏头痛发作患者脑血流呈速度不稳定㊁非对称等改变,其中以速度增快最为常见[7]㊂偏头痛先兆症状㊁诱因㊁疼痛部位㊁血流超声等均与风邪有关,可以认为偏头痛的发作具有风象㊂1.2 内风 ‘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云: 肾生骨髓,髓生肝㊂ 肾主骨生髓,能涵肝木,水不涵木,则生内风,而出现头晕㊁头痛,正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㊂ ‘景岳全书“云: 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㊂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则痛,必兼烦热㊁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㊂ 强调滋补肝肾滋阴,以息内风而止头痛㊂‘内经知要㊃病能“云: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㊂ 强调从治血入手治内风㊂‘类证治裁㊃头痛“指出 内风扰颠者,筋惕,肝9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N o v.2023,V o l.31N o.21阳上冒,震动髓海 ,提出肝阳上扰能导致偏头痛㊂陈天然教授指出,内风病机有四,一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水不涵木;二为外感热邪,伤阴耗血,热极生风;三为阴精不足,阴虚生风;四为久病阴血亏耗,血虚生风㊂因此,肝阳化风㊁热极生风㊁阴虚动风㊁血虚生风是酿生内风的主要病机㊂2证治思路2.1风邪上扰 注重祛外风‘医碥㊃头痛“指出: 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相侵,内而脏腑经脉之邪气上逆㊂ 头为清窍,容易受六淫邪气及脏腑经脉的邪气所扰,而出现头痛㊂伤风头痛或偏侧头痛多因风冷邪气所致,故祛外风尤为重要㊂王新志教授认为,部分患者因感受风邪出现偏头痛或头痛加重,应考虑为外风引动内风[8]㊂张朝霞等[9]认为,外感风邪㊁上扰清窍为诱因,而脏腑功能失调为根本病机,运用祛风止痛颗粒治疗偏头痛30例,有效率达93.3%㊂陈天然教授认为,治疗偏头痛之风邪上扰,首先要祛外风,外风一去,则内风势孤,符合 先解表,后治里 的原则㊂风药多入肺经,升散走窜,可作为活血化瘀类药㊁引经药,对息内风大有裨益㊂例如,麻黄发散风寒,通脉行络,通利九窍;防风味辛入肺经,升发阳气,祛外风㊂2.2肝风内动 注重平肝潜阳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以半侧头痛为主,而侧头部位是肝经㊁胆经主要循行之所㊂‘灵枢㊃经脉“指出: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㊂ 肝足厥阴之脉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㊂ 按照经络辨证理论,依部位辨经法,中医将偏头痛归于足少阳胆经㊁足厥阴肝经病变㊂陈天然教授根据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及 通则不痛 的理论认为,偏头痛的治疗关键在于调畅肝胆经气血㊂内风与肝关系密切㊂‘医学心悟“指出 眉棱骨痛,或眼眶痛,俱属肝经 痛不可开者,属风热,清空膏 ,认为偏头痛由肝经风火导致㊂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专门论述 诸痛治肝 ,‘本草备要“认为 诸痛皆与木有关 ㊂陈天然教授指出,若见头昏胀㊁口苦㊁耳鸣㊁面红易怒等症,兼舌质红㊁苔薄黄㊁脉弦或弦数,以平肝潜阳息风为治疗大法㊂肝郁易致诸病㊂朱丹溪指出: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㊂ 徐昕宇[10]选取散偏汤加减治疗42例偏头痛患者,意在 肝胆尽舒而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也 (‘辨证录“),总有效率达90.48%㊂风生于肝胆,若要风息,必要息风于肝胆,而治风先治血,故调和气血,可使风息于肝胆㊂这与‘黄帝内经“中的 人卧则血归于肝 相符㊂陈天然教授认为,肝体阴用阳,因肝郁化火或肝血不足而致阴虚阳亢,而出现眩晕㊁头痛,故治内风应当平肝潜阳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㊂符为民教授认为,肝功能失调,致脑络不通,而发为头痛,治以疏肝理气㊁活血通络为法[11]㊂李箭等[12]遵古训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采用刺络放血治疗30例偏头痛,总有效率达96.7%㊂陈天然教授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㊂肝血不足,清窍失荣,不荣则痛㊂肝肾阴虚,肝阳化热伤阴,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故而头痛,治以滋补阴血为法,使脑窍得养,头痛自止㊂久病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瘀热生风,则出现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锥刺,面青唇暗,舌质暗有瘀点㊁瘀斑,脉涩,治以活血化瘀㊁通络祛风为法㊂2.3风痰上扰 注重化痰陈天然教授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 ,加之 百病多由痰作祟 ,风痰相互为病,风邪夹痰上行,扰动清窍,可见头昏重痛㊁眩晕昏蒙㊁胸脘闷满㊁舌质淡㊁苔白厚㊁脉滑,治以息风化痰㊁活血通络为法㊂明㊃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 东垣云,高巅之上,唯风可到㊂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㊂所以头痛皆用风药治之,总其大体而言也㊂然患痛者,血必不足,而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㊂ 故在息风化痰时,辅以养血活血药,以免风药燥血伤阴㊂3善用风药风药具有升㊁散㊁透㊁窜㊁通㊁燥㊁动的特性,能开腠理,通玄府,外散风邪,内平诸风,故能治疗偏头痛㊂ 风药 可分为平息内风药和祛散外风药[13-14]㊂清㊃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 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㊂ 风药与玄府关系密切㊂‘黄帝内经“云: 玄府者,汗孔也㊂ 腠理闭塞,玄府不通㊂ 刘河间认为,玄府不仅为汗孔,还是微细窍道,遍布全身,为气血津液的通道,一旦玄府不通,则会出现包括头痛在内的各种疾患㊂风药清扬透散,无处不到,能宣能透,开腠理,通玄府,祛风邪,故能治偏头疼㊂有学者归纳风药具有抗炎㊁镇痛㊁解痉㊁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理作用,以及发汗解表祛风㊁行气活血化瘀㊁消风止痒㊁风药升阳㊁风药疏肝㊁风药引经㊁风药增效7种特性[15]㊂陈天然0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N o v .2023,V o l .31N o .21教授将风药主要分为4类,一是具有解表㊁祛风湿等功效的祛外风药,如防风㊁羌活㊁麻黄等;二是具有平抑肝阳㊁息风止痉等功效的息内风药,如天麻㊁钩藤㊁芍药等;三是具有搜风通络功效的虫类药,如僵蚕㊁蝉蜕㊁蜈蚣等;四是具有行气活血㊁益气㊁升阳㊁引经等作用的辅助药,如川芎㊁桔梗㊁黄芪㊁吴茱萸等㊂陈天然教授在临床中广泛使用风药,疗效显著㊂4 验案举隅患者,女,49岁,2018年2月8日初诊㊂主诉:反复头痛1年,加重两日㊂病史: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头痛,为右侧头部搏动样疼痛,阵发性加重,畏风,情绪激动后加重,院外查血常规㊁头颅C T 等未见异常,经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及止痛药治疗后,头痛得到缓解,但易反复㊂两日前,患者受风后出现右侧颞顶部头痛,服用氟桂利嗪加止痛药无缓解,遂求治于陈天然教授㊂刻诊:右侧颞枕部搏动性胀痛,情绪易激动,口干眼红,心烦多梦,饮食正常,小便偏黄,大便正常,已绝经1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㊂头痛评估:每周发作4次,每次持续约90m i n,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8分;中医证候积分32分㊂诊断:头痛㊂辨证:外感风邪兼肝阳上亢证㊂治法:祛风止痛,平肝潜阳㊂处方:验方 加味菊花茶调汤 加味㊂方药组成:菊花15g ,钩藤30g (后下),僵蚕10g ,川芎15g ,藁本15g ,蒺藜20g ,羌活10g ,防风15g ,薄荷15g (后下),细辛5g ,荆芥15g ,蔓荆子15g ,天麻15g ,决明子15g ,香附15g ,延胡索20g ,厚朴15g ,茯苓15g ,陈皮15g ,甘草片5g ㊂3剂,每剂煎取1200m L ,每日3次,每次200m L 温服,两日1剂㊂2月15日二诊:患者诉头痛明显好转,畏风缓解,食欲稍差㊂原方去僵蚕㊁蔓荆子㊁藁本㊁羌活㊁细辛,加用焦麦芽㊁焦山楂㊁焦神曲㊁鸡内金各20g,麸炒白术15g,继续服用3剂,煎服法同前㊂2月22日三诊:患者诉头痛基本缓解,食欲好转㊂守二诊方4剂,煎服法同前㊂嘱患者饮食清淡,调畅情志㊂4剂药服完后,患者头痛偶有反复,但程度明显减轻,遂改汤药为丸药,继续巩固治疗㊂1个月后随访,患者头痛每周发作0~1次,每次持续约20m i n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分,中医证候积分10分㊂按语:本病患者素有头痛,但完善头颅C T 等检查,除外颅内器质性疾病㊂陈天然教授辨证论治,认为患者颞枕部为少阳经及太阳经所过,此次头痛又为外邪侵袭后加重,故发病与风邪有关;患者处于更年期,平素性情急躁,口干眼红,舌质红,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㊂考虑患者为外风及内风夹杂致病,据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先祛外风止痛㊁平肝潜阳,后期以平肝潜阳为主,并调理脾胃㊁气血㊂加味菊花茶调汤(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㊁僵蚕㊁蔓荆子㊁藁本㊁蒺藜组成)是陈天然教授治疗偏头痛的验方,治疗各种风邪所致头痛有良效㊂本例患者受外风侵袭,寒热错杂,肝阳上亢,故用加味菊花茶调汤祛散风邪,平肝潜阳;加香附㊁延胡索疏肝止痛;厚朴㊁茯苓㊁陈皮理气健脾化痰,取抑木扶土之意;天麻㊁钩藤㊁决明子平肝潜阳,息风止痛㊂二诊时,患者外邪已祛,但食欲差,故减少外风药,加焦麦芽㊁焦山楂㊁焦神曲㊁鸡内金㊁麸炒白术以健脾胃㊂气血充盈,气机通畅,五脏六腑调和,故邪不可干㊂5 小结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㊂西医治疗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因反复发作及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等,临床用药疗效受限㊂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发病,以风邪为首因,包含内风㊁外风,常夹杂瘀血㊁痰浊,临床以实证居多㊂在治疗思路和经验方面,陈天然教授善用风药,提倡 治风先治血 ,化痰浊,主张 病-证-症 结合,并重视固护脾胃㊂参考文献[1]吴杭飞,毕晓莹,梅莉倩,等.神经内分泌网络在偏头痛共病抑郁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2):1073-1074,1077.[2]李玉宇.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 ].中国农村卫生,2015(2):95-96.[3]B U R C H RC ,B U S EDC ,L I P T O N RB .M i g r a i n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b u r d e n ,a n d c o m o r b i d i t y [J ].N e u r o l C l i n ,2019,37(4):631-649.[4]C A P IM ,G E N T I L E G ,L I O N E T T O L ,e t a l .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f o r m i g r a i n et h e r a p i e s [J ].E x p e r t O p i n D r u g M e t a bT o x i c o l ,2018,14(11):1161-1167.[5]蒋仙国.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9,15(2):80-88.1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N o v .2023,V o l .31N o .21[6]龙亚秋,何文星,李华,等.陈宝田治疗头痛经验总结[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2):213,226.[7]张慧媛,杜倩.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检测在偏头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1):62-63.[8]许可可,王新志.王新志从风论治前庭性偏头痛经验[J ].中医药通报,2015,14(6):27-28.[9]张朝霞,余小庆.祛风止痛颗粒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3,28(10):1552-1553.[10]徐昕宇.散偏汤颗粒剂治疗偏头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6):32-33.[11]方雪,陈炯华,王永生.符为民从肝论治偏头痛经验[J ].河南中医,2022,42(1):54-58.[12]李箭,马福彦,胡英华.泻血疗法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1):109-110.[13]王明杰,黄淑芬,罗再琼,等.风药新识[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570-572.[14]张晓阳.浅论风药[J ].中医杂志,2003,44(3):227-229.[15]王楠,朱平.风药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J ]河南中医,2018,38(1):29-33.(收稿日期:2022-08-25)[编辑:白晓晖周荣荣]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7 29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6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Y B 2020071);江苏省老年健康科研项目(L R 2021027)通信作者:杨晓明,E -m a i l :y a n g x i a o m i n g-13@163.c o m 第一作者:王英超,E -m a i l :w a n g yc c h i n a @126.c o m 丰广魁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经验җ,杜 青,马先军,孙 娜,万芳村,杨晓明(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0)ʌ摘要ɔ 痰饮病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水饮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㊂丰广魁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饮热互结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㊂丰广魁教授强调在明悉患者体质的基础上,辨体施药,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并注重固护患者正气㊂该文介绍丰广魁教授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经验㊂ʌ关键词ɔ 痰饮病;己椒苈黄丸;慢性心力衰竭;丰广魁中图分类号:R 255.8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107 痰饮病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水饮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㊁喘满㊁痞闷㊁呕吐㊁眩晕㊁心悸㊁短气㊁疼痛㊁水肿㊁小便不利等,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多饮证的总称,既包括痰饮㊁溢饮㊁悬饮㊁支饮4类,也包括水气病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始将痰饮作为病名,其中‘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专门论述了痰饮致病的诸多证候,并介绍了21首经方的应用经验[1]㊂丰广魁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2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6㊁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㊂丰广魁教授学宗仲景,博采众家,从事中医临床㊁教学㊁科研工作30余年,其临证诊病精于辨证,工于遣方,尤善运用经方㊂笔者常跟随丰广魁教授临床诊病,现将其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经验介绍如下㊂1 痰饮病的病因病机人体水液的运化㊁输布㊁排泄主要依赖肺通调水道㊁脾运化水湿㊁肾蒸化水液及三焦的气化作用㊂肺㊁脾㊁肾三脏相辅相成,共同主导水液的代谢,三焦司一身之气化,为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气化则水行㊂如果三焦气机不畅,失于宣通,或肺㊁脾㊁肾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则会变生痰饮,如‘圣济总录㊃痰饮统论“记载: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㊂ 外感寒湿㊁饮食不当㊁情志失调㊁劳欲太过㊁体虚久病均可引起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三焦气化失常,导致水液停积,四处流窜,波及22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
通络头风汤,从瘀论治顽固性的头痛!你有没有碰到过“病程日久,疼痛剧烈不已”的头痛患者?这样的患者又该如何治疗呢?可以试一试通络头风汤。
余在临诊中,对头痛一证留心观察,医家从风、从寒、从湿、从痰、从火、从虚论治者多,从瘀论治者少,以为瘀血留于脑府,若无外伤史者,何以为据?故瘀血头痛常被忽视。
殊不知瘀血头痛证临床最为多见,有原发续发之别。
原发者或有外伤史,续发者可由它因造成,故从因论治者虽多,然其疗效并非均佳。
01余认为就其病因而言,头痛之因虽众,但病程日久,疼痛剧烈不已者,从瘀论治更为妥贴。
一则风、寒、湿、痰、火、虚等病因容易转瘀,以寒凝、湿滞、火郁、痰阻、虚而不运等莫不如此;二则久病入络,瘀而不通,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是致瘀常见之相互因果。
故头痛从瘀论治,从广义上说,是治本之法,常用之法。
瘀血头痛之诊断,临床除脉见细涩,或弦大,舌质暗赤有紫气或见瘀斑瘀点外,最可靠的证据,是观察舌下脉络的形态与颜色,只要见青紫,淡紫,粗大而长,甚或怒张有结节,结合临床症候,便可基本断定瘀血症。
余积几十年之经验,悟出一方,以芎归汤为基础加蜈蚣、细辛二味,名曰通络头风汤,用于临床,颇有效验。
有注射杜冷丁头痛不解者,服本方霍然而愈。
02余拟此方,收效之因有二:一则药少而精,针对性强。
方中主药川芎帅先,辛温味薄而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善于理气活血,搜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气行血活,故瘀血之垒,可被攻破;当归养血活血,善于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蜈蚣虽为佐使之药,但方中不可无,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止痛获效之上品。
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
世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证痼疾,犹如敌营堡垒,不用足量炸药,只是隔靴搔痒。
余用川芎,最小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对头痛剧烈者,经常用到50克以上,实践中并无伤阴香窜之弊。
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起到保君抑将,防止副作用有关。
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治偏头痛天下第一妙方(附家传秘方)治偏头痛天下第一妙方(附家传秘方)此方出自京师名医之手,本人在北京进修时偶得,临床使用多年,在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使用各种止痛剂麻醉剂无效的患者疗效神奇,屡试不爽。
现忍痛奉献给广大同仁,强烈要求顶起!川穹28g 当归18g 细辛5g(后下)大蜈蚣2条(焙干研末冲服)头部冷痛(遇冷风或气温变低痛重)加白芷20g头部热痛(闷热时痛重)加甘菊20g苍耳子18g头痛剧烈如针扎火烤加白僵蚕18g生石膏25g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20g白芥子12g白芷15g后头痛加羌活20g前头痛加白芷18g偏头痛左侧加柴胡20g右侧加生白芍18g头顶痛加藁本18g每日一剂4~5剂便愈,病史长者可加服3剂。
止痛散治偏头痛处方:川芎30g,赤芍30g,天麻20g,全蝎10g,蜈蚣2条,石决明30g,白芍30g,钩藤20g,龙齿20g,白芷15g,甘草10g。
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0.3g生药,每次服4粒,每日3次。
方解:偏头痛属祖国医学“头风”范畴,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但不外由瘀、风、痰、火、寒、虚导致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或脉络失养,不荣则痛。
本人用自拟消痛散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较佳。
其中川芎辛温入少阳、厥阴经,其性升散,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既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又可助清阳之气而利窍,还可引诸药上行头目,直达病所;赤芍凉血活血,祛瘀止痛;天麻平肝熄风止痛;钩藤、石决明熄风平肝清热;全蝎、蜈蚣搜风通络,解痉止痛,解毒散结;龙齿镇静安神;白芷辛温芳香,上达通窍,散风寒,化湿浊,祛风通络止痛;白芍平肝敛阴养血,缓急止痛,既可柔肝解郁除烦,又能防止川芎等辛散之品升散太过伤阴,甘草调和诸药配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全方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痛、平肝潜阳之功。
献一家传秘方专治各种痛的,可以说是马上就止痛了但不是治病用的,就是说不能根治,我自亲试过的,小时候牙痛的厉害爷爷就去药铺弄些药回来弄碎了然后让我用鼻子吸一下,我记得当时吸了二下的,没半分钟牙都不痛了。
从风痰瘀阻论治偏头痛崔应麟;黄琳;陈亚奇【摘要】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从“象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发无定时,来去迅猛,忽作忽止,作止无常”为凭,认为本病的基本特征是风证.内外风邪气侵扰,顽痰死血蒙窍,日久入血入络是偏头痛的发病基础,治疗上尊李东垣“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的原则,临床治疗重视风药的应用,立祛风舒肝、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之大法,组方加味散偏汤临证化裁,疗效显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2【总页数】3页(P164-165,207)【关键词】偏头痛;风痰瘀阻;内风外风;加味散偏汤【作者】崔应麟;黄琳;陈亚奇【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党政办公室,郑州 450002;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2;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7.2“偏头痛”属于中医学“脑风”“首风”“头风”“偏头风”范畴。
病性证素多为风、痰、瘀三者,然此三者既可为病因又可为诱因,其中痰、瘀又可作为病理产物出现,相互兼夹所致。
病位在脑络,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
流行病学显示,年患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
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多于青春期。
青春期前儿童患病率约为4%,男女相差不大。
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高远较男性为著,约40岁前后达到高峰。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一侧或双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发作时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病程缠绵的特点[1]。
1.1 内风外风袭扰《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为阳邪,其性清扬开泄、易袭阳位。
然头为诸阳之会,位居高颠,易为风邪袭扰。
“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
1572017.04中医中药浅谈从痰瘀论治头痛赵兵兵 李世蒙 王 鑫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摘 要】痰瘀头痛主要是由于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无以运化,日久成瘀。
其病机归结于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为病机之标。
化痰祛瘀通络治疗痰瘀头痛是诸多大家多年临床经验归纳总结而成。
现分析浅述如下:【关键词】头痛;痰瘀;阻络1 头痛之概念、渊源1.1 头痛的概念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内科疾病的过程中。
1.2 头痛的渊源我国对头痛的认识很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疾首”的记载。
《内径》称本病为“脑风”、“首风”,并认为其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2 痰瘀的形成及转化2.1 痰瘀的形成痰是人体水液代谢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较为稠浊,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
2.2 痰瘀的转化痰瘀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痰瘀同源是以“津血同源”为生理基础的,胃受纳水谷精微,在脾的运化下,化生津血,生理上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相互资生、转化,病理上可以互相影响。
津液日久化热,炼液凝聚则为痰,血滞不通则为瘀。
然而津液与血生成输布都是靠气来实现的,气行顺畅,津血才得以充养身体各部;气行不畅,则血行不畅,滞而为瘀。
津液不行则聚而为痰。
气机郁滞不通,则影响气血流通,津液不行,导致痰瘀。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头痛一证,在中医学中记载已有二千余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头痛记载数条,为后来头痛的辨证分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论述头痛一般分外感和内伤性头痛两种,认为凡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络均可引起头痛。
本文仅以病因分型论述之。
1 风寒头痛症状: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喜用被物裹头,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中药治疗治则:疏风散寒。
处方:川芎、荆芥、薄荷、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茯苓、甘草。
针刺疗法主穴:百会、风池、大椎、四渎。
配穴:攒竹、神庭、合谷、太阳。
方法:每次取主配穴各2穴,用弧度刮针法,强刺激不留针,每日一次,痛止针停。
2 风热头痛头痛头胀,其疼剧裂,面目热赤,口渴饮饮,溺赤,发热或恶风,大便不畅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药疗法治法:清散风热。
处方:桑叶、菊花、川芎、白芷、银花、连翘、山桅子、生石膏、石斛、牛蒡子、甘草。
头颈部按摩疗法患者坐位,背靠椅背,医者站在患者右侧,以左手扶持患者后头颈部,右手展平,虎口分开。
从一侧眉弓上方开始,用全掌平推法,由前额→头顶→枕向颈部推摩至大椎穴处,反复进行5~6次,另一侧相同,推摩后以五指抓揉法沿上述部位反复操作5~6次,然后在太阳穴、头维穴、完骨穴、风池穴、新设穴部位揉压3~5分钟,再按第一次操作从前头到后颈推摩数次,术止。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酸楚沉重,胸闷,乏力,少食,自饱,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濡。
中药疗法治法:祛风胜湿处方: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防风、藁本、云苓、猪苓、车前子、泽泻、白术、甘草。
火罐疗法穴位:肺俞,三焦俞,结核点。
方法:每次左右交叉取两个穴位,用无菌三棱针于预取穴位部消毒后点刺2~3处出血,以10厘米口径以上火罐,用精酒闪火法扣罐,置罐10~20分钟,隔日一次,痛止罐停。
4 肝阳上亢头痛头痛而眩,两侧尤重,心烦急躁,善怒,夜寐不安,面赤口苦或兼胁痛,舌质红,中心苔黄,脉弦有力。
山西中医2014年2月第30卷第2期sHANⅪJ0FTcMFeb.2014V01.30No.2·5·
胡志强治疗风火痰瘀型偏头痛经验逯巍刘汉鹏胡志强吴宏赘关键词:胡志强;偏头痛;舒天宁方;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14)02—0005一02
偏头痛是指多发于头偏侧部位的疼痛,常常呈中度或重度血管搏动样头痛,头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偏头痛已经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尤其是中青年患者越来越多¨1。导师胡志强教授从事中医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治疗头痛,临床中创立舒天宁方。笔者跟随导师学习过程中有些许体会,现将体会和老师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偏头痛是一种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病特点是发作间歇如常人,多遇诱因刺激而剧烈头痛,每次发作性质及过程相似。本病诱因以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志所伤为多。1.1正气不足为发病内在条件:《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正气虚,卫气不能固表,邪气易侵入机体。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常伤及人体头面部,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痛多以感受风邪为主。《兰室秘藏·头痛门》云:“高巅之上,唯风可到。”1.2肝失疏泄乃发病基础,风火上扰是始动因素,痰瘀阻滞、络脉失和为病理变化:七情失和,气机不畅,肝气上逆,气冲于脑,引起头痛;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灼津液,炼液为痰,火性炎上,痰随火升,上犯清空;抑或肝气乘脾,脾不化湿,聚湿生痰,影响气血运行,气血不能上行濡养大脑,不荣则痛;或气滞血瘀痰凝闭阻经络,不通则痛。故本病病机在于肝失疏泄、风火上扰、痰瘀阻络。2遣方用药导师胡志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偏头痛大多属于风火痰瘀型,自拟舒天宁方加以治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ll—039)。作者简介:逯巍(1987一),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3);刘汉鹏,单位同第一作者;胡志强、吴宏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胡志强,E—mail:fengchenfen萨ha@163.com疗。基本方组成:天麻、卷柏、川芎、白芷、珍珠母、栀子。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为治疗头痛的常用药物。天麻还可疏肝理气,通行血脉,去除痰气。明·李时珍言:补益上药,天麻第一。卷柏,生用,辛甘性平,人肝经血分,气质坚厚,可调理营血,行血通经,兼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可与天麻、白芷等携诸药上行头面清阳之会,亦能从阴走阳,调和阴阳,并引在里之病邪出于体表而去。本品临床发现活血之力缓和,且有止痛安神之功,亦可用于强阴益精,防诸药伤阴之弊。川芎性善疏通,上行头目,旁达肌腠,能祛风邪,调气活血,祛瘀止痛,为头痛要药旧J。川芎善升散,天麻善于平逆,二者相互协调,降气与行气结合,调畅气机,而且天麻以其平逆之功,可防止川芎升发太过。白芷辛温,辛能解表散风,温可散寒除湿,芳香还能上达通窍,长于祛风止痛除湿,尤以阳明头痛为主,于方中可协同川芎增强止痛之功。珍珠母性味咸寒,归心肝经,有平肝潜阳、安神定惊之效,长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头痛伴烦躁易怒失眠者。栀子苦寒清降,性缓下行,能清心肺三焦之火,还可除烦安神,凉血解毒,为镇静药,既制约川芎、白芷等温燥之性,又借其升散之性引寒凉上达头面;并清泻体内郁火,配伍天麻平肝息风泻火。全方仅6味药,但配伍严谨,选药精准,效专力宏,标本兼治。体现导师治疗偏头痛的规律:(1)多用风药,既祛外风,又息内风,还可行气活血;(2)寒热并用,全方多用辛温之药,佐以栀子,取其寒凉之性,清热又可防止诸药过于温燥耗伤阴液。(3)重视止痛药,川芎、白芷、卷柏都可止痛,且归经不同,可治阳明、少阳不同经络的头痛。(4)配伍理气活血药,叶天士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头痛日久,病在血分,运用活血药,“通则不痛”。临证时在前人据头痛部位分经选药基础上,伴视物模糊、畏光者,加菊花、夏枯草;伴(下转第7页)
万方数据山西中医2014年2月第30卷第2期sHANⅪJoFTCMFeb.2014V01.3堡N2.!:!:
汤加减,肝藏血,本方直人肝经,以泻肝胆实火,渗湿解毒。龙胆泻肝汤首见于《医方集解》,张师用以治疗湿疹湿热并重证,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为臣药;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祛除,用以为佐;甘草调和诸药。此患儿热入营血,故临证予紫草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由于患儿年幼,故大黄不宜过钱。小儿湿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哺]。急性湿疹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有渗出倾向,慢性湿疹以苔藓样变为主一1。笔者在总结张同园主任经验时,认为其主张风热外侵,湿热蕴结,邪毒深入为该病的主要病机,病因以感受湿邪为基础,湿浊阻遏气机,困阻脾阳,至清浊失司,湿毒内蕴,故而外招风邪,内有火热,都可夹湿而为病,发为湿疹,故病位关键责之于脾,在临证中多用健脾除湿之药以振奋脾阳,并嘱患儿饮食清淡,切忌饮食不节再伤脾阳。临床治疗根据病症不同分为风热夹湿,脾虚湿盛,湿热并重三型,治疗分别以祛风除湿,健脾利湿,清热燥湿为原则,以消风散、四妙丸和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方,并随证
加减。另,笔者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重点注意患儿大便情况,如发生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等情况,方药中要减少凉药的使用,加用葛根、炒薏米等健脾升提之药,如仅有大便次数增多,未见不成形,则可嘱其继续服药,使湿毒从大便排出。此外,小儿湿疹严重者,可让其除口服外,煮取药汁做药浴治疗,每次浸泡15—30min,效果更佳。参考文献:[1]周宝宽,周探.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疹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6—27.[2]杨晓寰,张敏,姚海洪,等.消风散加减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6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8(20):154—158.[3]谷玉娟,段大航.四妙丸治疗湿疹疾病的lf缶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102—106.[4]张海霞.加味四妙饮治疗急性湿疹16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24.[5]孟增泰.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4则[J].河北中医,2012,34(9):1342.
[6]王伟,马融.中医辨证治疗湿疹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l358—1376.
[7】张娟.中医辨证治疗湿疹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4):603—604.(收稿日期:2013—10—28)本文编辑:李艳萍
(上接第5页)恶心呕吐者,加紫苏叶、竹茹;伴眠差者,加酸枣仁、百合等。3典型病例刘某,女,43岁,2013年5月23日初诊。左侧头痛7年,加重1个月。患者7年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左侧头痛,曾自服中药治疗,效可。近1个月又因恼怒头痛加重。症见:左侧头部呈持续性跳痛,甚至感觉头胀如裂,严重时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持续6~7h,可自行缓解。头痛部位不固定,前额、左侧颞叶及左侧枕骨尤甚,可连及耳痛。乏力,白天易困倦,心慌,左耳耳鸣,右下肢麻木。头痛常于经期前后发作,纳可,眠一般,易醒,多梦,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风病。药用:天麻、栀子、浙贝母、玫瑰花、菊花、珍珠母各15g,卷柏、川芎、白芷、荜拨各12g。7剂。每日l剂,水煎服。二诊:患者l周内头痛未发作,耳鸣减轻,心悸较前好转,仍乏力,双膝关节发凉,劳累后麻木,眠差,多梦易醒,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上方加百合、炒枣仁、太子参各30g,继服2l剂。三诊:患者自述服药期间,头痛未发作,偶耳鸣,精神体力可,纳眠可,舌淡红、苔微黄,以上方配伍滋肾健脾药做膏方1剂。随访头痛未再发作。按:本案患者因生气诱发,平素易心烦着急,肝气郁结,生气后,大怒伤肝,气机上逆,加重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水液停聚形成痰,气机不通,血运不畅,瘀血自生,痰瘀阻络,不通则痛。方中天麻标本兼顾,可平肝潜阳,熄风化痰,清利头目,祛风止痛;川芎、白芷、卷柏皆能祛风,还可以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止痛;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安神;浙贝清热化痰,开郁散结;菊花入肝经清泻肝火;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荜拨止痛,还可开郁除痰,散上焦浮热。二诊心慌好转,眠差,乏力,故给予百合养阴清心安神,炒枣仁养血安神,太子参滋阴益气,健脾安神。三诊患者诸症减轻,仍耳鸣乏力,故配伍滋肾健脾药膏方缓图。参考文献:[1]周婧,冯方俊,余永林.息风通络汤治疗偏头痛56例[J].山西中医,20lO,26(6):21.[2]贺小丽.川芎治疗头痛的配伍使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lO,16(3):141.(收稿日期:2013一ll一28)本文编辑:李艳萍
万方数据胡志强治疗风火痰瘀型偏头痛经验作者:逯巍, 刘汉鹏, 胡志强, 吴宏赟作者单位:逯巍,刘汉鹏(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250013), 胡志强,吴宏赟(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刊名:山西中医
英文刊名:Sh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14,30(2)
1.周婧;冯方俊;余永林 息风通络汤治疗偏头痛56例 2010(6)2.贺小丽 川芎治疗头痛的配伍使用 201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zy201402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