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44 MB
- 文档页数:13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小孔成像等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识别并解释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同一均匀介质)。
•准确解释小孔成像等复杂光现象背后的直线传播原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光直线传播动画、生活实例图片)。
•实验器材:手电筒、纸板、小孔板、屏幕、激光笔、不同介质的透明容器(如水、空气)。
•学生分组实验手册。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图片直观展示光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日出或手电筒光束穿透黑暗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引出课题《光的直线传播》。
•提问激趣:为什么我们能看见远处的灯光?为什么影子总是出现在光源的相反方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新课教学1.理论讲解•介绍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讲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强调“同一均匀介质”的条件。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路径的变化,加深理解。
2.实验探究•实验一:激光笔直线传播实验•学生分组,使用激光笔照射空气或水中,观察光线路径。
•讨论:光线为何保持直线?换用不同介质有何变化?•实验二:小孔成像实验•小组合作,利用手电筒、纸板、小孔板和屏幕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观察并记录成像特点,讨论成像原理与光的直线传播关系。
第二章《光现象》教案第1节光的传播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2学情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学生已有对光直线传播的结论,教学中应多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规律,同时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
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难点:利用光速进行相关的计算教学用具直木板、激光笔、水槽、玻璃砖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新课闭合教室中的电灯,让灯泡发出灯光。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叫做光源,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光源。
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列举得最多,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可以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实验:1.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直木板)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3. 观察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径迹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部编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及其分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年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和影子的形成。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如图所示,广场上空的光束显示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从环保的角度看,光柱越明亮,说明空气中浮尘越多。
知识板块三光的传播速度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71~725.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吗?答:不一样。
6.光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快?速度是多少?答: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速度是3×108__m/s。
7.光在其他介质中和它在真空中相比是如何变化的?答: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变小。
8.阅读“科学世界”,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答: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它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
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如图所示,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
22023《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22023《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在几种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实验现象,2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通过本节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3通过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性的物理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都已经见到过,在教学中请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容易。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的传播速度难点: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四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打开窗帘,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张张的笑脸。
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五教学过程(一学时)1光源师:生产生活中那些物体能发光呢?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师:物理中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的概念)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生:太阳闪电萤火虫蜡烛……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师:为了使用的方便,人们又研究了人造光源,如: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1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光学的开篇第一章。
同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几何光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基础。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制定以下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速度。
4.让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地位,制定本节重点为:探究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根据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制定本节课难点为:组织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过程。
五、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本节课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图片、视频、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营造宽松、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六、教学程序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设置情景,引入新课设置情景1: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己剪辑的视频:夏威夷滚滚火山熔岩上的彩虹,流星雨,极光,日食月食,火烧云,上海灯光秀。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导出课题第四章《光现象》。
设置情景2: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
提问:现在能看得见自己的手吗?请把手放在后面,还能看得见自己的手吗?为什么看不见手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循循诱导,引导学生思考人看到物体的条件。
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用具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
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
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二、推进新课探究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山城夜景,那么,这些把山城点缀得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结合课本中的图,阅读课本。
然后讨论交流。
点评:光是光源发射出来的。
提问: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太阳、星星、月亮、点燃的火柴、点燃的蜡烛、点亮的日光灯、反光的镜子、点亮的电视机屏幕都能发光吗?点评:月亮、反光的镜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
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板书: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提问: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学生实验: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
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教师演示:如图,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
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让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
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应用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原理来分析。
小孔成像演示:仍然运用前边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
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
提问: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点评:“V ”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 ”字形的。
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
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及成像特点。
板书: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
探究点二 光的传播速度提问: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
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扩展:光速是很大的。
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 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教师小结:这里涉及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光速,物理学上用符号c 表示,它的单位和速度一样都是米/秒,符号表示为m/s 。
通过看书我们可以知道在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c =3×108 m/s ,在空气中,光速也可以近似地看为3×108 m/s ,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v 空气>v 水>v 玻璃。
板书:c =3×108 m/s[说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空气中的光速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可以认为是3×108 m/s 。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真空中光速度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4)光年: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注意]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或速度的单位。
三、板书设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二、光的传播速度光速:c=3×108 m/s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为学生今后从事物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
从中会发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初二的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阳光照射过树林等。
为了加深学生的这种认识,因此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利用易拉罐或薯片筒做一个小孔照相机。
我主要的想法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制作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学进行手影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第一部分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一)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9、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二)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