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78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评估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设计和评估。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中“同种均匀介质”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美丽的灯光秀视频,视频中有各种色彩斑斓的光线,如激光束、探照灯光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呢?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光线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直线传播。
(二)讲授新课1.光的传播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光传播的现象,如手电筒发出的光、太阳光透过窗户等。
提问学生光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让学生进行初步猜测。
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教师演示实验:在暗室中,用激光笔发出一束光,照射到烟雾弥漫的空气中,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可以看到光在烟雾中沿直线传播,形成一条清晰可见的红色光路。
学生分组实验: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水的水槽、牛奶、激光笔等器材。
让学生在水中滴入几滴牛奶,搅拌均匀后,用激光笔从水槽侧面照射,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学生可以发现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分析归纳: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光在空气、水等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光在所有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吗?引导学生思考。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演示实验:教师用玻璃砖进行演示,将激光笔的光斜射入玻璃砖,在玻璃砖内部光沿直线传播,但是当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4.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条件及其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涉及的实例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规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抽象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教室的墙面,引发学生对光传播路径的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的光线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性。
二、知识新授(15分钟)1. 介绍光直线传播的概念和条件。
2. 通过投影仪展示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3. 分析影子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光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例分析(10分钟)分组讨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这些自然现象。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四、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图片或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选答正确的学生上台演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五、课堂小结(3分钟)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条件和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请描述小孔成像的原理,并画出示意图。
2. 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说明它们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关系。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对光的传播路径的抽象理解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通过更多互动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八上物理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2.掌握光在同质透明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3.能够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二、教学内容1.光的直线传播概念;2.同质透明介质中光的传播原理;3.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光的传播方式。
让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学习新知2.1 光的直线传播概念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这是由于光的特性所决定的。
2.2 同质透明介质中光的传播原理在同质透明介质中,光以直线传播的原理是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由于介质的密度不同,光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导致光线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折射时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比值。
2.3 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规律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主要包括:•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到光密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到光疏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深入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相同角度的光线在不同材料中存在折射现象。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光线箱、凸透镜等实验器材,验证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4.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找出一些示例,如光的折射在眼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应用中。
5. 总结归纳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原理。
引导学生归纳光在同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巩固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情况。
可以通过口头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估。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他们已经对光的传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因此,我决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光的传播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光的传播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光的传播特点的实践操作。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白纸、直尺、透明塑料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把直尺。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激光笔,打开激光,让学生观察激光的传播路径。
然后提问:“你们看到的光的传播路径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是直的。
”我接着问:“那光是不是总是这样直线传播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是的。
”2.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我拿出直尺,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比划光的传播路径,并说一说光的传播特点。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用一张白纸和一把直尺,尝试在白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并用直尺量一量光的传播路径的长度。
五、活动重难点1. 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观察光的传播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并在实践操作中,观察到了光的传播特点。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光的传播特点,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案:4.1 光的直线传播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产生影子现象。
4. 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5. 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掌握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能够解释光遇到障碍物产生影子现象的原因。
4. 能够解释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5. 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影子现象的形成原因。
4. 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5. 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剪刀、硬纸板。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剪刀、硬纸板)。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讲解:讲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演示:用激光笔和透明塑料尺演示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4. 实践: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5. 讲解:讲解影子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6. 演示:用硬纸板和小孔成像的原理演示小孔成像的现象。
7. 实践: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影子现象的形成原因。
4. 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5. 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现象。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解释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描述影子现象的形成原因。
4. 解释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5. 简述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以及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 4.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方法和观察光的传播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展开,包括以下内容:1.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2.光的传播实验;3.观察光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重点•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能够进行光的传播实验;•掌握观察光的传播规律。
四、教学准备•教师:黑色底纸、小孔板、光屏、小灯泡、橡皮筋、数张废报纸;•学生: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基本知识,例如光的来源、传播方式等,从而引出光的直线传播的话题。
2. 学生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1.教师发放黑色底纸、小孔板和光屏给学生,并让学生按照图1所示搭建实验装置。
图1图1图1 光的传播实验装置2.学生用橡皮筋将小孔板固定在黑色底纸上,然后将光屏固定在底纸的另一侧。
3.学生打开小灯泡放在小孔板的一侧,并逐渐向小孔板靠近。
4.观察光线经过小孔板后在光屏上形成的图案,并记录观察结果。
3. 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根据学生实验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讲解,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光线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一直保持直线传播;•光线在相同媒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变。
4. 学生实验——利用废报纸观察光的传播路径1.教师发放数张废报纸给学生,并让学生将废报纸前后对折,再将其打开成大约60度的折角。
2.学生将折好的废报纸举在眼前,并让教师用小灯泡照射在废报纸上。
3.观察光线经过废报纸后在废报纸上形成的图案,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根据学生实验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光线经过折射体后会发生折射现象,并形成一定的折射角。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和折射现象。
同时,提出探究新问题的思考:•当光线从一种媒质传播到另一种媒质时,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和折射现象。
4.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光的直线传播”时,我采取了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光的传播特点,从而达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以实践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光的传播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光的传播路径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铅笔。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塑料尺、一张白纸、一把直尺、一支铅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直线传播。
2.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在白纸上。
4. 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难点:光的传播路径的观察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光的传播路径观察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邀请物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亲身体验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在白纸上的实践活动。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知道光大致分为天然光和人造光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s。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的主要科学内容有三个,一个是光,一个是光的直线传播,一个是光速。
这是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
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
因此,本节内容以光的直线传播为重点,主要的探究活动也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展开。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认同有关结论。
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教学策略光现象和前面学习过的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本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叫做光?光是如何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和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
什么叫做声?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
因此,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高质量地完成有关探究活动。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准备多媒体课件、激光演示器、酒精灯、盛有水的水槽、不同浓度的糖水、蜡烛、带有小孔的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思考:我们的国旗是什么颜色?如果在漆黑的夜晚,没有光照,看到的国旗会是什么颜色?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还是什么也看不见。
这是什么原因呢?总结: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
假设这个世界没有光,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或者说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本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思考并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一、光多媒体展示:太阳光、发光的水母、发光的节能灯、LED灯等。
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课本中的图,阅读课本。
然后讨论交流。
总结:这些物体能够发光,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叫做光。
讨论:“天上的星,亮晶晶”,天上的星星是不是光?强调:月亮、反光的镜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像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
学生讨论:恒星能自身发光,是光;行星不能发光,它是反射了其他恒星的光,才亮的,所以行星不是光。
同样,夜晚的月亮看起很亮,它是反射了太阳的光,自身并不能发光,所以也不是光。
月亮不是光,它看起很亮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辉。
这为下面学习月食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二、光的直线传播教师打开激光笔,照射到教室墙壁上,观察到墙壁上出现一个红色的光斑。
问:激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大家看到激光的传播路径吗?想一想怎样才能观察到光在空气、水中的传播路径?同学们刚才看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先进行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激光能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通过讨论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问: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
图1如图1,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
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让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学生实验:将激光笔固定好,并使激光束打到墙壁上,会看到一个光斑,然后用酒精灯对激光束加热,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联想总结:隔着火焰看静止的物体好像在跳动、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空气不均匀引起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
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老师: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就对光的直线传播就有了一定的研究,如小孔成像。
现在大家做一下这个实验:燃着的蜡烛、挖有几个形状不同小孔(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硬纸板、白纸。
让硬纸板在蜡烛和白纸之间,调整硬纸板、白纸之间的距离,在白纸上能看到烛焰的像吗?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有关吗?总结:夏天浓密的树荫下会有一个个圆形的亮斑,这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造成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太阳的像,所以也是小孔成像现象。
用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日食、月食现象。
(动画演示日食、月食)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日食?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月食?思考:影子为什么是黑的呢?影子的形成说明什么?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通过小孔观察台灯。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发出的光。
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也可以在空气中制造水雾或烟雾显示光路。
如果将水变混浊,也可以显示光路,如向水中滴几滴墨水。
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明白糖水浓度不均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
学生能看到光斑在抖动。
这是因为加热使空气分布不均匀,光不沿直线传播。
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答案:白纸上出现了倒立的烛焰的像,“像”只是与烛焰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发生日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地球在月球的影子里;发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月球在地球的影子里。
讨论交流:人是不透明的,光不能传到不透明物体的后面,无光的地方就是黑色。
光不能绕到物体后面说明光不会转弯,也就是光只能沿直线传播。
对于光沿直线传播,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的重点是放在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显示光路,如何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通过实验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光速大家知道:打开电灯,房间墙壁立刻被照亮了,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实际上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争论过这样的问题,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进行了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
遗憾的是并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光传播得太快了。
现在的科学实验表明:光传播也需要时间,而且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约为3×108/s,相当于1s内绕地球赤道7圈半,目前没有任何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略小,但也可以认为是3×108/s。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v空气>v水>v玻璃。
知道了光速后,科学家利用激光制成了激光测距仪,可以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
思考:①激光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②激光测距技术一般应用在哪些方面?③能不能用声呐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什么?讨论:为什么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测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你有多远?大家联想一下,运动会百米赛跑时,计时员是怎么计时的?为什么?比较:声和光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聆听、思考。
通过讨论明确: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闪电是以光速传播,而雷声是以声速传播,光速比声速大得多,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要测量打雷处的距离,需要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s,还要测出声音从发声处到人耳的时间t,即看到闪电计时开始,听到雷声计时结束,根据s=vt算出距离。
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