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案(董薇)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5
《海底世界》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包括海底的地形、生物种类等。
(2)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海底生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3)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海底生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
(2)常见的海底生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3)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海底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海底世界。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世界。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资料。
(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3)准备海底世界的情境道具和模型。
2. 学生准备:(1)预习海底世界相关知识。
(2)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海底世界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走进神秘的海底世界,探索那里的奥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包括海底地形、生物种类等。
(2)教师讲解常见海底生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海底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境体验:(1)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海底生物,模拟海底生态环境。
以“三年级《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特点,培养对海洋生物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探究欲望。
(2)运用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绘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敢、好奇、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海底世界的生态环境。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实际情景交际。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海底世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海底世界的生物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海底世界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找出海底世界的生物特点。
5.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海底世界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并发表看法。
(2)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描绘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
(3)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收集海底世界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2.拓展作业:(1)创作一篇关于海底世界的作文。
(2)制作一份海底世界的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海底世界》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海底世界》。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
(3)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培养阅读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海底世界生物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海底世界》、生字词卡片、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座位排列便于讨论和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世界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揭晓答案,引出课题《海底世界》。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调查周围同学对海底世界的了解,编写调查报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海底世界》课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和特点,掌握相关生词和表达方式。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海底世界》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2 生词解析列出课文中的生词,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2.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生词,传授相关知识。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海底世界的看法。
3.3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图片或视频,提高观察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海底世界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4.2 生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词,教师进行讲解和例句演示。
4.3 课文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海底世界的特点和生物种类,分享自己的看法。
4.5 总结与作业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图片、视频或资料,以便课堂上分享。
6.2 课堂活动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海底世界图片或视频,介绍其特点。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6.3 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针对不同学生层次1)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讲解生词和基本语法。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海底世界》是一部经典的科学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之处。
这部纪录片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科学教学资源,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海洋生物和海底生态系统。
下面是针对《海底世界》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探索海洋世界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习性,培养对海洋生物的兴趣。
2.帮助学生认识海底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了解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促使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强调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海洋生物的种类和习性2.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3.海洋环保问题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播放《海底世界》片段,让学生观看海底生物的奇妙景象,激发学生对海洋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习内容呈现(30分钟)(1)海洋生物的种类和习性通过观看《海底世界》片段,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例如鱼类、海龟、海豚等,并了解它们的生存习性和生态环境。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
(2)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如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意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3.课堂互动(30分钟)(1)讨论海洋环保问题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目前存在的海洋环保问题,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生态破坏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2)探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途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限制捕捞、减少塑料污染、建立海洋保护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4.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海洋保护事业,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海底世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如海底地形、海底生物等。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海底世界的特点和生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宝贵性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底地形:介绍海底的平原、山脉、峡谷等基本地形特点。
2. 海底生物:介绍海底的各种生物,如鱼类、哺乳动物、贝类、珊瑚等,并分析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 海底资源:介绍海底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并探讨其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海底地形、海底生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海底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2. 教学难点:(1)海底生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海底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海底世界的特点和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海底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海底地形、海底生物的图片资料。
2. 视频: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
3. 案例资料:海底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案例资料。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马克笔等,用于小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海底世界的美丽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海底世界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海底世界的哪些内容?2. 知识讲解:(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件、图片等资源进行讲解。
《海底世界》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包括海底的地形、生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海底世界的奥秘。
(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认识海底世界的生物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海洋生物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2. 海底生物:介绍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如鱼类、哺乳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3. 海底生态环境:分析海底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光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底地形、海底生物种类及特点、海底生态环境。
2. 教学难点:海底生物的适应机制、海底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海底世界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海底世界的地形、生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海底生物的适应机制和海底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4.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绘制海底世界的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手抄报,评估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生物适应机制和生态环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认知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底世界的奥秘;(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观念;(2)培养学生保护海洋生物、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认知能力。
2. 教学难点:(1)海洋生物的特征和适应海底环境的原因;(2)如何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底世界的奥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生物;(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环境;(2)学生总结海洋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海底环境的原因。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海底世界的奥秘,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探究;(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实践活动:(1)学生制作关于海底世界的手抄报或海报;(2)学生进行展示,介绍他们的作品和创作思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海底世界生物种类和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2.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4. 学生保护海洋生物、珍惜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海底世界的图片、海洋生物的图片;2. 多媒体课件:介绍海底世界的视频、音频资料;3. 查阅资料:关于海底世界、海洋生物的书籍、文章;4. 制作材料:手抄报、海报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底世界的奥秘;2. 运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3. 采用实践活动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 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认识海底生物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运用小组讨论、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1课:《海底世界简介》1. 海底世界的定义和特点2. 海底生物的分类和分布第2课:《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1. 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2. 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3课:《海底生物的多样性》1. 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2. 海洋生物的色彩和伪装技巧第4课:《海洋生物的繁殖方式》1. 海洋生物的繁殖策略2. 海洋生物的繁殖行为第5课:《海洋生物的保护》1. 海洋生物面临的威胁2. 保护海洋生物的措施和方法三、教学资源1. 图片:海底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图书:关于海底生物的科普读物。
3. 网络资源:相关海底生物的网站和视频。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底世界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海洋公园或海洋博物馆,增强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认知。
4.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和保护海洋生物,树立环保意识。
六、教学步骤第1课:《海底世界简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海底世界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海底世界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
22、海底世界作者:董薇|来源: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教学目标:1、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2、通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并初步运用小标题法帮助自己复述课文。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
一、揭题、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的文章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示,有记叙文、有诗歌、有文包诗,前几天,我们学习的《恐龙》又是里另外一种文体的文章,你知道是什么吗?(说明文)谁知道说明文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把事物介绍清楚吗?(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利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板书《海底世界》学生书空二、1、海底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PPT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也是文章的总结句。
(学生齐读这句话)2、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看看这些词语你会吗?PPT(开火车读词语)波涛汹涌依然宁静窃窃私语啾啾打呼噜遇到危险发出警报伸缩爬行攻击反推力迅速后退免费长途旅行植物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显微镜看清楚山峰峡谷蕴藏稀有金属3、刚才我们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请6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2、3、4、5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动物的声音、动物的活动、植物的差异、矿产资源(上下排列)你们回答得很棒,真是个善于归纳的孩子,我们发现,这四点就是每一段的小标题,看,作者写文章多么有条理,每一段都言之有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宁静的海底怎么会有声音呢?PPT(一)动物的声音A、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并不像海面上那样波涛汹涌,它是宁静的。
宁静的海底怎么会有声音呢?因为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PPTB、“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窃窃私语吗?(形容声音细小)过渡:下面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去听一听海底的动物们都在“窃窃私语”些什么呢?PPT出示并齐读:1、“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读)2、你听到了什么?3、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请两位同学读一读。
你们觉得哪一句更好一些呢?为什么?PPT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嗡嗡,有的啾啾,有的汪汪……”(比较两句话)一位读上面一段话,一位读下面一段话,一位说说那句好?还是第一句写得好。
PPT这段话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动物们的声音描绘得这么生动、形象。
(打比方)你能把句中的“像”换成不同的词语吗?像:好像、像……一样似:好似、似乎如:如同、宛如、犹如……4、这么有趣的声音,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指导朗读)海底世界只有这几种声音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藏在省略号里了5、除了这些声音,海底还会有什么声音呢?就请你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用上老师提供的句式跟同桌说一说吧。
PPT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6、海洋动物不仅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引读)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的时候——7、小结: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可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啊,给我们的耳朵以美的享受,下面就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PPT难怪作者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啊!PPT(二)动物的活动过渡:据说,海底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十五万种,这么多动物,怪不得会有这么丰富的声音呢!海底动物不仅声音各不相同,活动方式也千奇百怪,就让我们通过书本,走近这些神秘的海洋动物吧!PPT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哪几种动物,圈出它们的名称,再用横线划出它们的活动特点;2、完成一张表格,并说一说;3选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多读几遍,说说自边汇报边相机补充。
相机补充材料:1、海参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我们的黑板大概四米,海参从这儿游到那儿,要游一个小时,你觉得它游得怎么样?(板书:慢)哪些词看出它的慢?(只能、每小时四米)像作者这样列出具体数据,让我们感受到海参爬行速度的却很慢,这样的说明方法,就叫做“列数据”。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海参爬行速度之慢吗?(指名读)仿佛看到了它一点一点挪动的样子,真可爱!“只能”读得很到位,我们真替海参着急呀!2、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普通的火车每小时至少行驶80千米,我们就算梭子鱼每小时也游80千米吧,它一小时可以从常州到无锡,再从无锡回到常州了,那我们看看它和海参比比呢?梭子鱼可是海参速度的2万倍啊!你看,我们读懂了吧,海参是这样的慢,梭子鱼是这样的快,读读这两句,怎么读,读出它们的差异啊!3、乌贼和章鱼一般的鱼儿都是向前游,而乌贼和章鱼是后退着游,活动方式很特别吧!4、贝类,你关注了“巴”这个字,这一个字就写出了贝类的活动特点? 你有同感吗?巴:紧紧地贴着,粘着,吸,贝类虽然懒惰但很聪明,它能毫不费力地进行长途旅行了,告诉你们呀,它们还能飘洋过海呢,你在大西洋的东海岸法国看到的扇贝、海螺、牡蛎也许就是从大西洋西海岸美国巴在轮船底下免费旅游过去的,多有意思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好这个字。
5、“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你想想,在一片黑暗的深海里,有许许多多的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那是怎样的情景啊?看,多么奇异的景象,给你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谁来读好它。
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真有趣!真是各有特点。
小海参,我想问问你,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挑你来写啊?梭子鱼、章鱼、贝类、深海鱼(因为我游的极慢;我游的速度极快;我向后退着游;我自己不动就能旅行啦!我一边游一边发光呢!)是的,你们真了解作者的心思,因为你们的活动有特点,所以作者选了你们,既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让我们知道海底的动物太多了,是写也写不完的,最好的办法是请你们做代表。
6、这段写了海底动物的什么特点?文中有一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谁找到了?这是本小节的什么句?(总起句)PPT这种是什么结构的段落——总分段落。
7、这一小节不光是总分的构段方式,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的写作方法把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写得活灵活现。
学到这儿,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了,我读第一句,你们读其余的句子,好吗?(师生配合读)PPT小结:海底世界真是太奇妙了,此刻,我们更能感受到:(齐读)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PPT(三)植物的差异1、海底的植物也是道奇异的风景线。
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海底植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呢?(色彩、形态的不同)PPT(出示不同颜色的海藻图片)问: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海藻?PPT4张图片还有呢,这是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硅藻,这是长达几百米的巨藻。
PPT2张还有这么多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藻类呢!PPT4张图片朗读: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海底植物之间的差异吗?PPT这一小节同样是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让我们了解海底植物的“差异”,难怪人们会发出这样的感叹:——PPT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矿产资源1、海底除了动物和植物,还有什么呢?齐读第5节。
2、其实课文第5小节就是对地形和矿产的简单叙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但意思非常清楚。
我们一起来读读。
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矿物。
3、海底有如此众多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PPT(和上一张一样)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同学们,文章先分别介绍了海底动物的声音、动物的活动特点、植物的差异、矿产资源,最后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结尾,这是运用了分总的写法。
好了,学到这里,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啊?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亲眼看一看,感受一下这奇异的景象吧!(视频)(配视频画外音)海底的动物们邀你到超出你想象的水底一同探险,领略那超乎想象的美景。
这可以是个非常小的世界,但却比生命更悠长,在这儿,时间都静止了。
有些鱼儿游得很优雅,有些动物体型庞大,它们一同嬉戏玩闹,共同生活。
那些神奇的海底生物触手可及,在这探索未知的旅途中,你可以尽情畅游,忘乎所以。
现在,你一定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好多好多的感叹,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又想对大海说些什么?PPT今天,我们潜入海底发现得可真不少!那儿有奇特的声音,有难以计数的海洋动植物,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老师看得出,同学们脑海里还有好多“?”,也许还会有奇特的想象,这是很正常的。
海洋知识无止境嘛!课后我们可以继续请教别人,请教书报,请教网络。
老师向你们推荐2本书,从书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第一本是《海底世界》,是英国作家写的,据家长介绍,孩子们读了爱不释手。
第二本是《海洋特工队》,讲了海洋动物的许许多多趣事。
三、作业。
PPT今天的作业,选择一样你喜欢做的事:喜欢绘画的你,可以画一画海底奇异的景象。
喜欢朗读的你,可以读一读关于海底世界的文章。
喜欢写作的你,可以写一写你想对大海说的话。
喜欢探索的你,可以查一查大海的秘密。
你一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