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版数学六年第二单元《比例》
- 格式:doc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9
【精选】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优秀教案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延伸。
本章节涉及较多数学概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教材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之中,并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章所学知识综合性较强,与已学过的比、除法、分数、方向与位置联系紧密,教材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6~18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这一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经历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重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像6∶3,15∶34这样的式子,你还记得这样的式子叫什么?生思考后回答:比。
师:什么叫作比?你能说说这两个比中各数的名称是什么吗?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在比中,6和15叫前项,3和34叫后项。
师出示题目,学生化简并求出比值。
16∶2014∶15480.24∶0.3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强调比的化简与求比值的区别与联系。
师:同学们根据上面化简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生:这几个比化简后的结果都是4∶5,它们是相等的比。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一)》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等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表达式和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比例的概念和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还不够灵活,需要通过实例引导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比例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例引导、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讨论、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例的概念,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0元,现在打8折,问现价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比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买2kg苹果送1kg香蕉,小明买了3kg苹果,问他得到了多少kg香蕉?”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
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知识点
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 比例的概念:
- 比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比例
通常用":"或 "∶"表示。
- 比例中的数称为比例的项。
2. 比例关系的建立:
- 在一个比例中,不同项的值之间具有相等的比值关系。
- 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画图、列出数据表格等方式来建立。
3. 比例的扩大和缩小:
- 将比例的各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可以得到一个与原比例
相等的新比例。
- 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可以得到比原比例大的新比例,称为
比例的扩大;
- 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可以得到比原比例小的新比例,称为
比例的缩小。
4. 比例的分比:
- 将一个比例的两项相除,可以得到一个新比例,称为原比例
的分比。
- 分比可以用小数、百分数或比例形式来表示。
5. 比例的求解:
- 已知一个比例的三项中的任意两项,可以求解出第三项的值。
- 求解比例时可以使用交叉乘法、排除法等方法。
6. 比例的应用:
- 比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如食谱、地图等。
- 通过比例可以进行数量关系的计算、预测和比较。
以上为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帮助到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单元概述☆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
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能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
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更好地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由于比和比例存在诸多内在联系,所以教材选择用六年级上学期教材“比的认识”中的情境问题引出新知。
通过回忆“图片像不像”的问题,发现两个相等的比的式子,从而揭示出比例的意义。
再选取学生熟悉、鲜活的事例,如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让学生积累组比例的经验,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实际意义。
紧接着利用教材中出现过的比例,观察内外项的关系,发现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材创设“物物交换”的问题情境,已知物物交换的规则和用以交换物品的数量,求可以换回的新物品的数量。
学生可能想到画图和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可能想到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将未知的数量设为z,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解决情境问题之后,运用相同的方法求解内外项有小数和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引导学生掌握“将结果代入原比例验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如绘制路线图创设的图解说明以及地图上的比例尺等。
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如利用不同学生绘制的路线草图,讨论引入比例尺的必要性和比例尺的意义;再利用地图引出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并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
一、比例的认识1.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 的式子,叫作比例。
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 值一定相等。
.....∶ = ∶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的项。
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 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x×1.5=y×1.2 x∶y=1.2∶1.5。
可知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 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 例。
3.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 ∶ 例如:判断 6 3 和 3 1 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用 6×1=6,3×3=9,6 和 9 不相等,∶ ∶ 所以 6 3 和 3 1不能组成 4. (1)解比例。
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 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 作解比例。
方法:用内项的积(外项的积)除以已知的外项(内项)。
例如:3 4 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 4 3 8,解 (2)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设未知数、解比例、解决 实际问题。
二、比例尺1.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 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 2.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根据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 .....例缩小,在纸上画出来。
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缩小比例尺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比的前项 和后项单位相同,线段比例尺通常用 1厘米的线段表示某一个实际距离。
带比号的形式时,前一项一般化简为“ ”,若写成分数的形式, 1 ...........分子应化简为“1”。
缩小比例尺的比的前项是 1,放大比例尺的比的后项 是 1。
...... 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这样的比例尺就称为放大∶ 比例尺。
如:21。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放大比例尺写成后项 ....1 ........3.比例尺的应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
重点归纳
本文档旨在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重
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 什么是比例
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单位的数之间的对比关系。
通常
用“:”或“÷”来表示。
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a:b 或 a/b,其中 a 和 b 是
具有相同单位的数。
2. 比例的性质
- 乘法性质:如果两个比例中有一个因数相等,那么这两个比
例是等比例的。
- 反比例性质:如果两个比例中有一个因数互为倒数,那么这
两个比例是反比例的。
- 可分性性质:一个比例可以按照其因数的倍数分解成若干个
比例,这些比例与原比例相等。
3. 比例的计算
- 求已知比例的未知数:根据已知比例的性质,可通过交叉相
乘或简便方法求解未知数的值。
- 求已知比例的扩大或缩小比例:根据已知比例的性质,可通
过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使已知比例扩大或缩小。
4. 比例的应用
比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净化食盐的比例计算
- 校园地图的比例缩放
- 图片的比例调整等
总结:
比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
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进行计算和解
决问题。
对于研究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重点归纳,希望对您的学习和备课有所帮助。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一、简述本单元《比例》是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例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关系,它在日常生活、几何、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运用比例解决问题,例如比例的应用在面积和长度的换算等实际问题中。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要求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学生应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学习来掌握比例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代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强调学生应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包括比例式、比例关系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比例的存在,并探究比例的几项基本性质,如交叉相乘相等、合比性质等。
介绍比例尺的概念,包括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并理解如何通过比例尺进行图形的缩放。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按比例变化的过程,并理解这种变化对图形形状的影响。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配制饮料、调配颜料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相关知识。
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探索更高层次的几何比例关系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 比例的定义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比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比相等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知识总结一、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比例中,我们常用比例式x:y(或x/y)表示两个数x和y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中,x称为第一个比例项,y称为第二个比例项。
比例具有以下性质:1. 相等性:只有在两个比例项成比例相等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比例。
2. 可逆性:如果两个比例成立,则它们的倒数也成立;反之亦然。
3. 增量性:如果两个比例成立,则它们的相同增量也成立。
二、比例的求解方法在解决比例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分数法:将比例式中的两个比例项分别写成分数,然后进行相应的运算。
- 例:求解5:7的比例中,第一个比例项是多少?使用分数法可以得到:5/7。
2. 线段法:将比例式中的两个比例项分别在直线上表示出来,然后进行相应的测量。
- 例:求解1:3的比例中,第一个比例项是多少?使用线段法可以得到:使用尺子量得直线AB的长度为1cm,再量直线BC的长度为3cm,所以第一个比例项是AB。
3. 倍数法: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推算出未知比例项的值。
- 例:已知5:7的比例中,第一个比例项是3,求解第二个比例项。
使用倍数法可以得到:将3乘以7再除以5,得到第二个比例项的值为4.2。
三、比例的应用比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1. 图片缩放:当我们需要将一幅图片按照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时,就需要应用比例的概念。
2. 食谱调配:在制作食物时,根据不同的食谱比例来计算食材的用量,保证食物的口感和营养均衡。
3. 地图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用于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理位置的相对大小。
以上是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简要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案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 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几何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例的概念。
2. 新课内容:(1) 讲解比例的意义,举例说明。
(2)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 讲解比例的应用,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2. 板书内容:(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 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几何问题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比例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数学(下)课堂导学案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课堂导学案
三、探究新知
:x 或14:4=x:10 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
六年级数学科下册导学单
)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8
∶0.00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6 ()×()=()×(
小组合作。
(1)逐题交流课前学习的内容,
做好记录,会的同学给不会的同学讲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长用红笔画出来。
(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长用红笔画出来。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科下册导学单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课堂导学案
不合
合理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
2、自学课本的内容。
(1)阅读课本内容。
(2)①自学课本,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用途吗?
②结合两幅地图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是线段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