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17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及
1 [名词解释]天穹
参考答案:
人们所能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型的天空。
2 [问答题]简述沉积作用及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根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 [问答题]试述地质作用的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
4 [问答题]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
参考答案:
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
5 [单项选择题]诱发海啸的原因是〔〕
A.台风
B.龙卷风
C.海底地震
D.大陆地震
参考答案:C。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
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
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
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
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
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
有利于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区出现干旱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显著;以降雪为主的寒冷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的影响: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的影响:岩石的成分不同,风化速度不同,比如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而基性的橄榄石最易风化;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风化;非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易化学风化,难物理风化;不等粒或粗粒的晶质岩石易物理风化,而难于化学风化;节理或裂隙发育的岩石比块状的岩石更容易风化。
4、简述河漫滩形成过程。
答:在弯曲河段,流水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冲向凹岸,凹岸受到流水的冲刷和磨蚀,下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跨塌,于是凹岸便逐渐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层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运动速度快,不断涌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层,与此同时凸岸水位相对较低;在重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便携带着凹岸破坏的物质向凸岸运动,在凸岸的下游侧积起来,使凸岸不断前伸,从而形成边滩沉积。
边滩上在平水期无水,洪水期河水越过天然堤,在边滩上形成沉积,沉积物以细粒的粉沙、泥质物质为主。
由于其下部为粗粒的边滩沉积,因而纵向剖面上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5、简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答: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
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
侧蚀作用使河流变得弯曲,河谷加宽,曲流河高度发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终导致河流截湾取直现象的发生,形成牛轭湖。
第十一、十四、十五章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答案一、填空题(每空格0.4分,75个空格共30分)1. 列举国外或国内地质学史上三位著名的学者:(Lyell)、(Wegerner)和(李四光)。
2. 中国探月计划可分为(绕)、(落)和(返)三个阶段(每空格用一个字概括)。
3. 以下描述的可能星球是:无任何生命迹象,也没有任何有机物,表面没有大气层(月球);可能30多亿年前曾经发育过生命,有流水冲积的痕迹(火星);繁茂的生物圈,存在巨大的海洋(地球)。
4. 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分为(∈)、(O)、(S)、(D)、(C)、(P)、(T)、(J)、(K)、(E)、(N)、(Q)等12个纪(用代号表示)。
5. 摩氏硬度计的10种标准矿物从软到硬分别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和(金刚石)。
6.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O)、(Si)、(Al)、(Fe)、(Ca)、(Na)、(K)和(Mg),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7. 火山喷出物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8. 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
9. 应变的三种类型为(拉张)、(剪切)和(挤压)。
10. 节理的两种类型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11. 面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L)波;另一种为(R)波,前者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后者质点作椭圆运动。
12. 从地球地表到地心,共有如下几个重要的界面(康氏面)、(莫氏面)、(岩石圈和软流圈界面)、(古登堡面)、(内、外核之间的界面)。
13. 风化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14. 河流侵蚀作用的分为(旁蚀)、(下蚀)和(溯源侵蚀)三种类型。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和答案**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地球的物理性质B. 地球的化学性质C. 地球的生物性质D. 以上所有2.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什么?A. 平流层B. 臭氧层C. 电离层D. 对流层3. 地球的内部结构中,最内层是什么?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4. 板块构造理论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B.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C. 阿尔弗雷德·洛特D.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5.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分支?A. 地质学B. 气象学C. 海洋学D. 植物学6.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A. 24小时B. 23小时56分4秒C. 26个月D. 365天7.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A. 365天B. 365.25天C. 26个月D. 365.2425天8. 地球的磁场是由什么产生的?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9.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中常用的测量单位?A. 米B. 千米C. 光年D. 英里10.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A. 平流层B. 对流层C. 臭氧层D. 电离层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 地球的自转轴被称为______,公转轨道的平面被称为______。
4. 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______流动产生的。
5.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含有最多的水汽和尘埃。
6.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
7.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
8.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臭氧含量最高的。
地球科学概论(长安大学)长安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构成恒星的主要气体为氢、其次为氦,其他元素较少。
A:对 B:错答案:A2.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类,大部分陨石在通过地球大气圈时都会发生燃烧。
A:错 B:对答案:B3.对流层上部存在含臭氧的层,能吸收紫外线,因而是生物的保护伞。
A:对 B:错答案:B4.上地幔上部的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为刚性,有强度。
A:对 B:错答案:A5.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
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构造作用能 D:重力分异能答案:B第二章测试1.Quartz exhibits conchoidal fracture.A:错 B:对答案:B2.The hardness of mica is ().A:4-5B:2-3C:1-2 D:3-4答案:B3.Galena exhibits perfect cleavage.A:对 B:错答案:A4.Olivine crystals normally form granular habit.A:错 B:对答案:B5.Cleavage angle of pyroxenes is about 78°/93°.A:对 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风化作用包括哪些类型?A:化学风化 B:物理风化 C: 太阳风化 D:生物风化答案:ABD2.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哪些作用?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C:压实作用 D:沉积作用答案:ABC3.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A:构造 B:地形 C:气候D:地质答案:ABCD4.下列哪些岩石属于陆源碎屑岩A:硅质岩B:砾岩 C: 粘土岩 D:砂岩答案:ACD5.下列哪些岩石属于化学沉积岩?A: 硫酸盐岩B:硅质 C:石灰岩 D:砂岩答案:ABC第四章测试1.河流的侧蚀作用,可使河谷的横剖面逐渐发展成 "U" 形谷。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1、地磁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起源假说?1.地球有两磁极(靠近地理两极);、2.在两极处,I最大,Z最大,H=0;3.在赤道处,I最小,Z趋向于0, H最大;4.H指向磁北,Z北半球向下,南半球向上;5.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不重合,夹角约为11. 50o ;6.地球磁场类似于一磁偏极了或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
7.偶极了磁矩的衰减,非偶极了磁场的西向漂移地磁的北极大致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约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场的水平分量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地球北极,而竖直分量则南北相反,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1)永磁体学说,是最早提出的一神学说,认为地球(2)(3)电荷旋转学说(公元1900年),认为地球表面和(9)磁力线扭结学说(1950),认为在地球磁场磁力线的张力特性和地核的较差自转,会使原始微弱的地球磁场放大,由此产生地球磁场。
(10)霍尔效应学说(1954),认为在地球(12)自由电子旋转说(2006),是唯一由中国人王金甲先生,根据分子、原子学,结合地震波提供的地球深虚高清牌I像提出的崭新学说1、天气与气候有何区别与联系,试述广东的气候特点与成因(提示:从地理位置、温度、水分的时空分布、大气环流等方面考虑)天气和气候都是用来表述大气的运动状况,但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的大气运动状况及其变化,而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特征。
天气与气候,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概念。
天气是代表一个较短时间,一般具有多边性,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
而气候是代表一个较长的时间,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地理位置:广东位于北回归线周围,并纬度较低,位于大陆东部,因此属于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属于热带气候。
温度: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C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C左右。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一、地磁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起源假说?(一)基本特征1.地球有两磁极(靠近地理两极);2.在两极处,I最大,Z最大,H=0;3.在赤道处,I最小,Z趋向于0,H最大;4.H指向磁北,Z北半球向下,南半球向上;5.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不重合,夹角约为11.50;6..地球磁场类似于一磁偏极子或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7.偶极子磁矩的衰减,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8.地磁的北极大致在地理南极附近, 地磁南极约在地理北极附近;9.地磁场的水平分量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地球北极, 而竖直分量则南北相反,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 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起源假说1.永磁体假说:磁体在它的周围产生磁场,因而很早就有人设想,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大的永久磁体。
但这种假设不能成立。
从实验中知道,铁磁质的磁化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磁化能力将逐渐减小,当温度升到一定温度时,铁磁性就完全消失了,这个温度被称为居里温度。
这时铁磁质中的磁性将消失殆尽。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已知铁的居里温度是770!,而地核的温度在2200!以上。
如果地核曾有过磁性,那么由于地核内的温度升高并超过居里温度,这种磁性也早就消失了。
而且有资料表明,地球磁场的南北极性至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倒转。
通过对各地岩石所属地质年代和它们化石磁性的精密测定可知,在距今约450万年的时间里,地磁场的极性曾发生过9次倒转,最晚的一次极性倒转发生在约60万年前。
利用永磁体学说是很难解释地磁场的倒转和其他观测到的一些长期变化特性现象的。
2.电荷旋转假说:根据电流周围产生磁场,而且已测出外地核可能是液态的,这是因为在那里测出地震波横波消失。
地核的温度又很高,外地核可达4000!左右,于是有学者提出,外地核是处于高温电离了的液体状态。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外地核流动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电流而产生磁场。
按照这种假设,外地核是处于高温电离了的液体状态,但在高温下,电离了的液体状态必然同时存在着正负离子,且两种电荷的量值相等。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卷一、判断题1X 2 X 3 X 4 X 5√6 X 7√8√9 X 10√二、填空题1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2 H 、Fe 、O。
3猛烈式、宁静式、递变式。
4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5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6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斜滑断层7自然元素矿物、卤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含氧酸盐矿物8硅酸盐矿物9冰斗、角峰、刃脊、冰蚀谷10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三、名词解释1 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的构造运动而颠倒原来的位置,则应该是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一层压一层,保持近水平的状态,延展到远处才逐渐尖灭。
2天然产出的单质或化合物。
3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矿物、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4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5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高的温度。
五、论述题1 答:河流的下蚀作用是指河水以其自身的动力及所携带的碎屑对河床底部进行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河流的侧蚀作用是指河水以其本身的动力和所携带的碎屑对河床进行破坏是河谷变宽、弯曲的过程。
河流的下蚀作用对河床的地部进行破坏,使河谷加深;同时通过向源侵蚀作用使河流的源头上移,河谷加长,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是侵蚀基准面,当河谷加深到侵蚀基准面时,河流的下蚀作用消失。
河流的侧蚀作用由横向环流引起,在河道弯曲处的凹岸,由侧蚀作用对河岸进行侵蚀,使河道变得弯曲,河谷变宽;同时在凸岸接受沉积,形成边滩和河漫滩。
但地壳抬生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加强,原来的河漫滩被抬到高处,形成阶地。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水的动力不足以搬运碎屑时,河水中的碎屑从水体中分离沉淀,并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要求描述河流沉积物的主要存在场所、河流沉积物的主要特征(成分变化、分选、磨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等。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
6、地球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四、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 D )。
A、大B、小C、横波D、纵波2、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A);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
A、弹性B、塑性五、简述题1、简述水圈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水体在流运过程中侵蚀、溶解岩石,并将被破坏的物质带到海洋、湖泊及其它低洼地沉积下来并可形成新的岩石。
水体的地质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章地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是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不同而在垂向上显示的成层性质。
二、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2、大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
6、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
7、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
8、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9、常见胶结物有钙质、铁质、硅质和泥质。
10、沉积岩的碎屑结构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
11、火山碎屑结构可分为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火山凝灰结构。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
2、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
3、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4、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5、石英、长石和云母属于浅色矿物(×)。
6、泥裂的尖端指示岩层的底面(∨)。
7、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负变质岩(×)。
8、具有变晶结构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高,具有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低(∨)。
9、石灰石和白云石都是碳酸岩盐矿物(∨)。
四、选择题1、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C)。
A、500米B、1000米C、200米D、300米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 C )个大的地形单元。
A、6、2B、2、2C、6、3D、3、24、大陆架的坡度(B);大陆坡的坡度(A)。
A、大B、小5、流水波痕指数(A)浪成波痕指数,风成波痕指数(A)流水波痕指数。
A、大于B、小于五、简述题1、简述纹层、层系和层系组形成的水动力条件。
答:细层又称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常以毫米计,同一纹层是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的。
其产状有水平、倾斜、波状等。
细层之间的界面是短暂的无沉积间断面。
层系是由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相似的同类纹层组成,是在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时间形成的。
层系组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因上有联系的相似层系叠置而成,是在同一环境下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
2、简述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形成的环境以及物质成分上的差异。
答:细层界面平直且互相平行,并平行于层面。
水平层理由细粉砂和泥质物组成,是在较稳定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垂直降落形成的;平行层理外貌与水平层理相似,细层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层面。
由砂级颗粒组成,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砂粒连续滚动沉积形成。
平行层理多形成于河道、湖岸、海滩等高能环境。
3、简述交错层理的类型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
答: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3cm)、中型(3-10cm)、大型(10-200cm)、特大型(>200cm)三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相互平行,纹层的厚度相等,大型的板状交错层理常形成于河流沉积中,层系的底界为冲刷面,纹层内部具有下粗上细的特点。
楔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为平面,但互不平行,纹层的厚度不等,往往是上部厚度大,向下呈楔型缩小。
常见于河流、海湖浅水和三角洲沉积。
槽状交错层理的纹层呈槽状与层面斜交,槽型的纹层面为流水冲刷形成,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常见于河流沉积。
4、简述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条件及之间的区别。
答: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为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环境,当水体能量弱时有利于泥质沉积,当水体能量强时有利于砂质沉积,常见于波浪能量弱的潮汐环境。
在水流或波浪作用弱、砂质供应不足、对泥质沉积与保存有利情况下,可形成“泥包砂”的透镜状层理;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有利于砂质沉积与保存的情况下,因波峰处泥质缺乏或较薄,形成“砂包泥”的压扁层理,也称脉状层理。
5、简述韵律层理和沉积旋回形成机理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答: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
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如由潮汐变化产生的潮汐韵律,季节变化形成的季节韵律。
季节韵律层颗粒细,韵律层主要通过颜色显示,平面展布范围大;潮汐韵律层理通过砂泥互层交替显示,主要通过粒径变化区别,平面展布范围小。
沉积旋回往往表现为水进和水退旋回。
水进旋回代表地壳下降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沉积物显示正韵律;水退旋回代表地壳上升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沉积物显示反韵律。
第四、五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概述一、名词解释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
简单地讲: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地层切割律: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组: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二、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四个大的时代单位。
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四个大的地层单位。
3、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
2、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
3、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
4、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5、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