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年高考化学(安徽专用)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4
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2分)1.(2015·安徽高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H2SO4干燥D.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答案 C解析Na2CO3受热不分解,A错误;Fe(OH)3胶体为红褐色,B错误;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C正确;SiO2为酸性氧化物,除氢氟酸外,SiO2并不能与其他酸发生反应,D错误。
2.(2019·山西孝义高三期末)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塑料制成的是() A.汽车轮胎B.聚乙烯包装膜C.尼龙书包D.棉袜子答案 B解析汽车轮胎主要是由橡胶制成,故A错误;聚乙烯为典型的热塑性塑料,故B正确;尼龙为合成纤维,故C错误;棉袜子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D 错误。
3.下列物质加工或应用中未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 B C D答案 C解析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强,石英传输光信号利用了石英的物理性质。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胶体粒子不能透过滤纸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胶体带电,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D.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答案 D解析溶液、胶体粒子均能透过滤纸,故A错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故B错误;胶体是电中性的,不带电,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证明胶体中的胶粒是带电的,故C错误;用渗析的方法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溶液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故D正确。
5.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③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④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⑥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⑦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⑧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⑨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与胶体的性质有关A.①②⑤⑥B.③⑤⑥⑨C.③⑤⑦⑧D.②③⑥⑨答案 B解析①淀粉溶液属于胶体,错误;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错误;④胶体与溶液都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者,错误;⑤“血液透析”的原理是渗析,正确;⑦葡萄糖是小分子,溶于水形成溶液,错误;⑧胶体本身不带电,只是胶体中胶粒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才带电荷,错误。
[考纲要求]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 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考点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精讲1.理清知识主线Na ^ Na 2O ^ Na 2O 2^ NaOH Na 2CO 3^NaHCO 32 .注意网络构建3 .扫除知识盲点(1) 钠和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与熔融的盐反应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2) 无论Na 与02反应生成Na ?。
还是Na 2O 2,只要参与反应的 Na 的质量相等,则转移电子的 物质的量一定相 等,但得到Na 2O 2的质量大于Na ?。
的。
(3) 注意Na 及其化合物发生焰色反应时火焰颜色均为黄色。
L 宀口「亠 点燃(4) Li 和 02 反应只生成 Li 2O : 4Li + O 2=====2Li 2O 。
(5) 1 mol Na 2O 2参与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 1 mol ,如Na 2O 2与SO 2的反应转移电子数应为2 mol 。
(6) 不用试剂也可鉴别 Na 2CO 3和盐酸。
(7) 不能用Ca(OH )2鉴别Na 2CO 3和NaHCO ?溶液,应选用 CaCI ?或BaCI ?溶液。
(8) 除去CO 2中的HCI 气体,应选用饱和 NaHCO 3溶液。
(9) Na — K 合金常温下呈液态,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10) 鉴别Na 、K 利用焰色反应。
专题十一 常见金属元素N8;O J\H J OCO;HClCzHjONaCO T[来源:学科网]Cljcc7CO1Ca«)H}HClCOzJlXJ 1 i Nah NaCJH 或 A(11) 碱金属的密度呈现增大的趋势,但K反常。
(12) 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有晶体析出。
X题组集训题组一重要反应必练1 .按要求书写方程式。
(1) Na与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 2H2O+ Cu ===2Na + Cu(OH)2^ + 出仁(2) Na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 + O2===2Na2。
[考纲要求] 1.了解常见非金属(如H 、C 、N 、O 、Si 、S 、Cl 等)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考点一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1.理清知识主线C -4H 4C 0 ―→C +2O ―→C +4O 2Si -4H 4Si 0―→Si +4O 2(H 2S i +4O 3) 2.注意网络构建3.扫除知识盲点(1)工业上制备粗硅,是用过量的C 和SiO 2高温下反应,由于C 过量,生成的是CO 而不是CO 2,该反应必须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
(2)氢氟酸不能用玻璃容器盛放;NaOH 溶液能用玻璃试剂瓶,但不能用玻璃塞。
(3)酸性氧化物一般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但SiO 2不溶于水;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作用,但SiO 2能与HF 反应。
(4)硅酸盐大多难溶于水,常见可溶性硅酸盐是硅酸钠,其水溶液称为泡花碱或水玻璃,但却是盐溶液。
(5)H 2CO 3的酸性大于H 2SiO 3的,所以有Na 2SiO 3+CO 2(少量)+H 2O===H 2SiO 3↓+Na 2CO 3,但高温下Na 2CO 3+SiO 2=====高温Na 2SiO 3+CO 2↑也能发生,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解释:①硅酸盐比碳酸盐稳定;②从化学平衡角度,由高沸点难挥发固体SiO 2制得低沸点易挥发的CO 2。
(6)SiO 2不导电,是制作光导纤维的材料;Si 是半导体,是制作光电池的材料。
(7)水泥、玻璃与陶瓷是三大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碳化硅、氮化硅等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题组一 重要反应必练 1.按要求书写反应方程式。
(1)制水煤气C +H 2O(g)=====高温CO +H 2。
(2)制备粗硅2C +SiO 2=====高温2CO ↑+Si 。
(3)Mg 在CO 2中燃烧 2Mg +CO 2=====点燃2MgO +C 。
(4)“水滴石穿”的反应原理(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CaCO 3+CO 2+H 2O===Ca 2++2HCO -3。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考点一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1.物质常见的分类情况2.氧化物的常见分类方法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1)水煤气:CO、H2(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4)裂解气:以C2H4为主(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7)波尔多液:CuSO4和Ca(OH)2(8)肥皂:主要成分是C17H35COONa(9)碱石灰:NaOH、CaO(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题组一概念的判断与理解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2013·天津理综,1D)(2)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2013·四川理综,2A)(3)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2013·四川理综,2C)(4)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013·四川理综,2D)(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7D)(6)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2013·重庆理综,2A)题组二理清标准,辨析类别2.(2014·四川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 A解析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次氯酸为弱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一定正确的是()A.强电解质:盐酸、氢氧化钡、明矾B.弱电解质:甲酸、纯碱、醋酸铵C.非电解质:液氨、二氧化硫、苯D.一元酸:CH3COOH、、HClO4答案 C解析A项,盐酸属于混合物;B项,纯碱、醋酸铵均属于强电解质;D项,不是酸,而是酚。
4.下表所列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答案 C解析A项,SiO2不是复合材料;B项,纯碱不是碱,而是盐;D项,分散系包括胶体,胶体包括气溶胶。
1.一般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
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这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
2.此类题有不少是选择题,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筛选法、排除法、估算法等各种方法,这样会使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考点二把握分类标准,判断物质变化1.全面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2.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注意 (1)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 4·5H 2O 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
(2)物理变化: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3.化学反应的分类题组一 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2012·重庆理综,6)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下列生产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氮肥厂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B .钢铁厂用热还原法冶炼铁C .硫酸厂用接触法生产硫酸D .炼油厂用分馏法生产汽油 答案 D解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工业合成氨、钢铁冶炼、接触法制硫酸是三种工业制备,涉及化学变化,炼油厂对石油这种混合物控制不同的温度范围得到各沸点范围内的馏分,是一种混合物的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2.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答案 C解析“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 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反应,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变化。
3.(2014·重庆理综,1)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明矾用作净水剂B.液氨用作制冷剂C.氢氟酸刻蚀玻璃D.生石灰作干燥剂答案 B解析明矾净水的原理是Al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而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悬浮物作净水剂,涉及化学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液氨作制冷剂的原理是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不涉及化学变化,选项B符合题意;氢氟酸刻蚀玻璃的反应原理为SiO2+4HF===SiF4↑+2H2O,涉及化学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生石灰吸水后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H)2,涉及化学反应,选项D不符合题意。
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 A解析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B 项,油污属于酯类物质,可以在热碱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和有机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C项,该过程利用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果产生的乙烯,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D项,硅胶起吸水作用,铁粉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食物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类试题可以用列举法、特例排除法等,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难度中等。
近几年高考题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应用结合起来考查,备考时,要注意用教材中的化学反应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变化,以及微观粒子之间作用力的变化。
题组二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5.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制备Fe(OH)3,既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备,又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备(√)(2)制备MgO,既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备,又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制备(√)(3)实验室通过消石灰和NH 4Cl 固体制备NH 3,属于离子反应(×) (4)有些化学反应既属于复分解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5)SO 3和H 2O 的反应与SO 2和H 2O 的反应类型完全相同(×) (6)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此反应的逆反应一定为吸热反应(√)(7)(×)(8)(×)6.下列反应或过程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ΔH <0的反应 B .古人用热分解法制水银 C .用明矾净水D .实验室用浓盐酸和MnO 2制Cl 2 答案 C7.(2014·答案 B解析 A 项,乙烯与HCl 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非取代反应,该选项错误;B 项,油脂属于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且得到的醇都是丙三醇(甘油),淀粉水解得到葡萄糖,该选项正确;C 项,Zn →Zn 2+的过程中,化合价升高,Zn 被氧化,该选项错误;D 项,在两个反应中,H 2O 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H 2O 在两个反应中均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该选项错误。
考点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胶体知识“10”提醒(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布朗运动;⑤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
(6)胶体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反映了分子也在做无规则运动。
(7)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
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8)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9)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