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选读七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一)+1 (1)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我不再是小宝宝教案及反思《我不再是小宝宝》教案及反思活动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并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 认识动物名词: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
3. 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的头饰、操作卡、相应的字卡。
活动过程:一、复习已学过的字宝宝,出示字卡,教师幼儿一起认读。
二、新授诗歌:1. 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幼儿与老师一起念儿歌,结合图片边看边念。
3. 学习第二段并提问:老鹰爱小鸡吗?为什么老鹰要抓小鸡呢?指导幼儿学说完整句子。
4. 学习第三段并提问:青蛙爱小鱼吗?指导幼儿学说完整句子。
5. 学习第四段并提问:小鱼爱马儿吗?为什么小鱼要亲吻马儿呢?指导幼儿学说完整句子。
6. 学习第五段并提问:花儿爱小鸟吗?为什么花儿要对小鸟唱歌呢?指导幼儿学说完整句子。
7. 幼儿再次欣赏一遍配乐诗歌,加深印象。
8. 请幼儿根据诗歌内容与老师一起朗诵一遍。
9. 请能力强的幼儿表演诗歌。
10. 幼儿与老师一起完整地朗诵诗歌。
11. 请能力强的幼儿到台前表演,其他幼儿念诗歌。
12. 请所有幼儿找好伙伴一起表演诗歌。
13. 请幼儿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诗歌。
14.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好朋友,应该和好朋友一起快快乐乐的玩,快快乐乐的念儿歌。
15. 请幼儿为儿歌取名。
16. 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念这首好听的儿歌吧!活动反思:整个活动过程还是比较流畅,活动过程中幼儿也比较配合,能够安静倾听,和我一起学念儿歌,由于准备的头饰比较充足,所以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由于在朗诵过程中有些孩子坐不住,有些孩子没有认真听我范读就开始自由交谈,导致朗诵环节进行的不够顺畅。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教学反思《我不再是小孩子》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选读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情感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美好的情感。
《我不再是小孩子》节选自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本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以及女儿对父亲无比深厚的感情。
教材将原作分成前后两部分以两篇课文呈现的。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来上呢?原因有四:一是进入高年级时,老师们在平常的交流中普遍反映学生跟老师当众“叫板”的多了,家长们也频频跟老师诉苦,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叛逆性强了。
文中的“我”同我们的学生都正处于小学毕业的时候,学生中也不乏有像文中的“我”一样因为犯错被父母责打的事。
我想能否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认识师长对自己的爱,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爱呢?二是作为语文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乐园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课型,学校已有老师上过了。
学校及区、市的公开课好像还没有谁上过选读课,作为一线老师应该在这种课型上做点探索和交流。
三是六年级学生即将跨入中学大门,平时与中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中学很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的女儿读初一,在几次家长会上,语文老师都提到他们的学生阅读能力要加强。
作为一名六年级老师,怎样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做好与初中语文的衔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我的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到底怎么样?那就借助这篇选读课文尝试并检验检验吧。
四是两年前我们就了解到杜郎口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的自主学习模式,那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可否用用,又怎么用?我们六年级四位老师决定借这篇选读课文做些尝试。
那这篇课文要上些什么、又怎么上呢?我们先反复研读了课标,对比了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同目标,也看到六下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中提到“选读课文的教学不做统一要求,可让学生课外阅读,也可选课文的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可以把选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单元目标:1.准确、流畅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欣赏课文中各具特色的情感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学习作者富有特色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3.环绕课文拓展阅读相关文章,增强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4.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感悟,认真感悟生活,体察人生种种况味。
7 别了,语文课教材分析:课文节选自香港作家何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的一篇同名作品。
该作品1982年在内地出版,体裁为小说。
节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我”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细腻而真实地传达出“我”或悲伤、或焦虑、或自责、或欣喜、或感动的情感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
文中“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从第一人称的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传达人物丰富情感的写法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品味。
学情分析: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不同描写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但对心理变化背后所蕴含的人物对某一事物情感态度的变化把握不足。
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现代文且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应指点学生根据之前所学在梳理具体事件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细微的心理状态,进而探究人物态度的变化,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力。
本课中,明确主人公“我”对语文课前后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探究这一变化背后所蕴含的对母语、对祖国的情感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应作为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在预习基础上通过朗读、默读、圈划等多种方式梳理文章主要事件,感知“我”在不同事件中的具体心理。
2.在充分感知“我”的心理的基础上,明确“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的具体变化过程。
3.体会“我”对语文课态度变化背后所蕴含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迷恋之情。
教学重点:梳理主要事件,明确“我”心理发展和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变化背后所蕴含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迷恋之情。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积累生字词,熟悉文章内容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解题,初步感知情感—提出核心问题—梳理事件,体会心理,明确态度变化—理解主题—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课题引入:内容:解题并感知情感目的:理解课题,初步感知“我”的情感情势:学生朗读,教师提问1、学生齐读课题2、“别了”什么意思?根据预习,从标题中能感受到“我”怎样的情感?明确:“别了”是“再见,告别”。
选读七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一)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游子吟》。
2.导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多么伟大啊。
可是谁又能说父爱不是一样的伟大呢?有人说父亲是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父爱是博大、深沉的,它的力量是伟大的。
让我一起走进《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去领略博大、深沉的父爱。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全文主要内容是什么?3.讨论:课文按倒叙的方法来叙述。
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部分:(1)(第1自然段)我在学校参加毕业典礼。
(2)(第2—10自然段)父亲因病不能到校参加我的毕业典礼。
(3)(第11—28自然段)我读一年级时一次上学迟到的经历。
(4)(第29自然段)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学校里啦。
三、深入学习课文1.快速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词句多读一读。
体会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体会。
在书上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1)父亲对女儿要求很严格。
可以从父亲的语言:“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特别是这个“起”字,体会到父亲对女儿的严格。
还可以从描写父亲的动作的句子中体会到对女儿的严格: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
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
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2)父亲很会教育女儿。
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在学校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得不离开语文课的故事。
课文内容真实感人,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同时也能了解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3.作业设计: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别了,语文课》。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别了’这个词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别了,语文课’。
2023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老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别饿坏了那匹马》学习目标:学问与实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领悟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看法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妙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谢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妙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谢之情。
学习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妙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留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预习达标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残疾(jījí)瞥(p iēpiě)见挣扎(zhāzhá)从(cōngcóng)容2、读读记登记面词语。
忐忑担心刻骨铭心十指连心泪流不止怒目圆睁不由分说一如既往尴尬嘱咐3、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喜爱其中的哪一个?为什么?5、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6、仔细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二、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思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妙的心灵?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专心读一读,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空白处并与同学沟通。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即:多读几遍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专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品质。
最终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沟通。
2、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那么和善,我们可以从多处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美妙心灵。
选读七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一)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游子吟》。
2.导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多么伟大啊。
可是谁又能说父爱不是一样的伟大呢?有人说父亲是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父爱是博大、深沉的,它的力量是伟大的。
让我一起走进《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去领略博大、深沉的父爱。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全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讨论:
课文按倒叙的方法来叙述。
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部分:
(1)(第1自然段)我在学校参加毕业典礼。
(2)(第2—10自然段)父亲因病不能到校参加我的毕业典礼。
(3)(第11—28自然段)我读一年级时一次上学迟到的经历。
(4)(第29自然段)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学校里啦。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快速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词句多读一读。
体会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体会。
在书上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1)父亲对女儿要求很严格。
可以从父亲的语言:“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特别是这个“起”字,体会到父亲对女儿的严格。
还可以从描写父亲的动作的句子中体会到对女儿的严格: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
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
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2)父亲很会教育女儿。
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
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习父亲病重的语言,要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沉重的心情。
(3)父亲很爱自己的女儿。
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面前。
他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
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描写得很简单,但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却刻画出了一位慈祥的父亲形象。
4.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感情。
四、布置预习
读完这段故事,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请读下一课《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