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46.69 KB
- 文档页数:1
靳三针治疗中风偏瘫?
靳三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特色疗法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中风偏瘫的治疗,该疗法进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疗方案,在全国中医院推广使用。
该诊疗方案提出了将中风分为弛缓期、痉挛期分期取穴治疗,在颞三针的基础上,应用手/足三针、手/足挛三针进行治疗,并根据中风偏瘫的口角斜、言语不利等不同临床表现,对症采用口三针、舌三针等组穴进行治疗,体现了靳三针治疗中风取穴灵活、针对性强的特点和优势。
靳三针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采用:
1.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2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2.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
主治:上肢瘫痪。
3.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
4.肩三针肩峰下凹陷中为第一针,同水平前后各2寸分别为第二针和第三针。
主治:上肢瘫痪、肩不举。
5.挛三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鼷、阴陵泉、三阴交。
主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6.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7.脑三针脑户穴和左右脑室穴共三穴。
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
8.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意识不清、精神障碍。
9.舌三针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旁开
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
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颞三针配合挛三针针刺疗法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选取2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颞三针配合挛三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痉挛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FCA、NDS、FMA量表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CSI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颞三针配合挛三针针刺疗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缓解痉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痉挛性偏瘫;针刺疗法;挛三针;颞三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因中风后患有侧肌群的肌张力升高,导致运动阻力增加,导致运动协调性受到影响,若未及时控制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关节挛缩、患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也是导致中风后常见残障表现[1] 。
采取中医针灸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疗,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在临床大量开展,疗效得到肯定。
但是在临床上使用针灸治疗,主要强调取穴,拮抗侧取穴、痉挛侧取穴等,对于针刺手法有所忽视[2] 。
颞三针是对卒中后失语、偏瘫等开展的针灸治疗方案。
挛三针是一种根据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肌肉萎缩等症状,进一步完善颞三针形成的针灸治疗方案。
在本组研究中,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行颞三针、挛三针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204例为观察对象,男性159例,女性145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66.5±4.9)岁,病程15-159d,平均病程(42.5±6.8)d,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症状,符合西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医《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康复训练配合靳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陈舒;叶祥明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6(051)009
【总页数】1页(P672)
【作者】陈舒;叶祥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24;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J], 徐世芬;顾金花
2.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J], 张小君; 曹文新; 陈勤; 漆潇
3.靳三针结合药物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J], 许信龙;许睿;陆儒;魏晓捷;汤崇辉;邬芬赞;葛童娜;姚益炳;胡晶晶
4.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J], 唐明;卢江华;曾科学;刘建;苏美意
5.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J], 邱林;刘艳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2例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83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顺序编码法将患者分为康复组(41例)和康复+靳三针组(42例)。
康复组常规进行康复治疗;康复+靳三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应用靳三针疗法。
比较临床效果。
结果:康复+靳三针组总有效率为95.24%,优于康复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康复+靳三针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为(41.65±10.36)分、(63.64±8.86)分,与康复组(41.34±10.30)分和(63.02±8.14)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靳三针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为(78.62±11.54)分、(89.21±10.64)分,与康复组(62.01±8.34)分和(72.46±10.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标签:靳三针疗法;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中风后常见功能障碍,偏瘫痉挛状态可导致患肢肌肉萎缩、变形和挛缩,对患肢康复造成影响,且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1]。
对于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突破点在于解除偏瘫肢体的痉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和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对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进行观察,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3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用研究对象。
按照顺序编码法将83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康复+靳三针组。
康复+靳三针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范围52~70岁,平均(63.34±2.52)岁,病程12~45d,平均(35.67±12.32)d,康复组41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范围51~72岁,平均(63.91±2.24)岁,病程11~45d,平均(35.38±12.71)d。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邱林;刘艳春【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4(34)9【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8周。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总页数】2页(P1827-1828)【关键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康复训练【作者】邱林;刘艳春【作者单位】唐山康复医疗中心;唐山市工人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相关文献】1.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J], 李秀彬2.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J], 庞文涛3.浅刺法合灸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J], 罗娅娜;杨秀琪;杨硕;秦达4.浅刺法合灸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J], 罗娅娜;杨秀琪;杨硕;秦达5.浅刺法合灸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J], 罗娅娜;杨秀琪;杨硕;秦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针刀配合颞三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38例效果观察目的:对脑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小针刀配合颞三针治疗方法起到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38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以这38例病患的临床表现为基准对其进行针刺治疗,针刺位置根据个人情况确定为颞右侧或左侧。
每日进行一次治疗,患者在针刺治疗之后需进行抬腿、行走等必要功能练习,一个疗程共计十日,中途休息三日,共进行4-5个疗程。
结果:38例患者中7例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26例有效,0例无效;痊愈率为18.42%,总体有效率为100.00%。
结论:小针刀配合颞三针的治疗方法在脑中风的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总体有效率优异、疗程较短、见效迅速、疗效优异等优点,值得于临床上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脑中风;小针刀;后遗症;颞三针脑中风后遗症于临床上属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病、常见病,据相关报道证实每年约有600余万人由于脑中风而残废。
脑中风多发于农村地区,由于农村人民的疾病预防意识缺乏、健康意识不高,因此致残率、死亡率发病率较城市地区更高。
所以全程进行高效的防治脑中风工作,使疾病死亡率、发病率及致残率下降是所有医护人员工作中所必须重视的。
为了寻求一种高效的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方式,我们进行了此次试验。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38例,对其采取小针刀配合颞三针的治疗手段,取得的疗效令人满意,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38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范围为(41-69)岁,平均年龄为(61.23±5.42)岁;病程范围为(0.14-9)年,平均病程为(4.32±1.73)年。
疾病原因方面:21例脑梗塞,7例脑出血,10例手术后或外伤致使,合并出现脑萎缩症状的患者17例。
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廖穆熙;潘海华;庄礼兴;贺君;毕文卿;林涵【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Luan Three Needle”mechanism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Method The 11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Luan Three Needle group)with 55 casea and control group(Routine acupuncture group)with 55 cases. These cases accord with diagnostic criteria,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the onset of 14 days to 365 days. To compa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otor function score and the four limbs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of the 2 groups before the treatment,7 days after treatment,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Result The motor function score and the four limbs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of the 2 groups were improved(P < 0. 01).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 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Luan Three Needle”form“Jin Three Needle”is certain, and better than Routine acupuncture therapy. The“Luan Three Needle”therapy is a better wa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and sports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目的:观察“靳三针”中“挛三针”为主穴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