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分香蕉_分香蕉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8
《分香蕉》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2篇Teaching design of banana (Volume 1, grade 2)《分香蕉》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分香蕉》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2、篇章2: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篇章1:《分香蕉》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设计理念新世纪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分香蕉》是《新课标北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决,口算表内乘法,及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分一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并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算式的读法。
素质教育目标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24个香蕉图片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学情境图,教师讲故事,导入新课。
2024年二年级数学《分香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分香蕉》这一主题,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数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表达分数,并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表达分数。
2. 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数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表达分数,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香蕉模型、分数卡片、PPT。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香蕉模型,讲述小猴分香蕉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香蕉的分配问题。
2. 讲解分数含义(10分钟)通过PPT展示,解释分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表达分数,如何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
5. 小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香蕉模型,让学生进行分数表达和计算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猴有5根香蕉,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根香蕉?(2)小猫有8根香蕉,它要把这些香蕉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根香蕉?2. 答案:(1)每个小朋友能得到5÷3=1.67(根),即每个小朋友得到1根香蕉,剩下2根香蕉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再得到2÷3=0.67(根)。
(2)每个小朋友能得到8÷4=2(根),即每个小朋友得到2根香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分数的存在,如食物分配、时间分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和运用。
《分香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64-64页教材简析:《分香蕉》是《新课标北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决,口算表内乘法,及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分一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并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算式的读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 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同学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如何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1.准备6个小黑板,每个小黑板上放12根香蕉图片,并粘好吸铁石,确保可以固定在小黑板上。
2.把学生分成6小组,每组6人。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复习知识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倪老师今天把你们分成了几组?生:1、2、3…6组。
师:每组有几位同学?生:6组。
师: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分的吗?生1:5个5个地分的。
生2:平均分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3分钟)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好吧!我们就来听故事。
这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的朋友。
(PPT录音:大家好,我是欢欢,今天我过生日,我去森林里摘了许多的香蕉,你们能帮我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生:一共有12根。
)欢欢要把这些香蕉分给他的伙伴们,可以怎么分呢?这节课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分香蕉。
二.探究新知(5-8分钟)1.学生分香蕉活动。
(2分钟)请同学们想一想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同桌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学生活动)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
二年级数学《分香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香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香蕉、水果刀、计时器。
学具:每人一份香蕉、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拿出香蕉,提问学生:“如果把这些香蕉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份?”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分才能让每个小朋友分到一样多的香蕉?”2. 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用水果刀将香蕉平均分成几份。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并点评。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 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把20个香蕉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份?答案:每个人可以分到5份。
2. 作业题目:把15个香蕉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份?答案:每个人可以分到3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学生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完成一道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二年级数学《分香蕉》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香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整数除法概念,掌握表内除法运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76页至第78页,包括“分香蕉”问题引入,理解除法意义,学习除法算式读写方法,以及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整数除法概念,掌握表内除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进行问题分析、计算和解决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意义,掌握除法算式读写方法。
2. 教学重点: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分香蕉”图片,提问:“小猴子有12根香蕉,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根香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分香蕉”问题,讲解整数除法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读写方法。
结合教材第76页例题,讲解除法运算步骤。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题,巩固除法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香蕉2. 板书内容:整数除法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读写方法表内除法运算步骤课后拓展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题1、2、3。
(2)思考并回答课后拓展问题。
2. 答案:(1)见教材第78页。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香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分香蕉》《二年级上〈分香蕉〉》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分香蕉》这一章节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思考和实践。
这不仅仅是关于简单的数字运算,更是培养孩子们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一课。
我们先来看看“分香蕉”这个情境。
想象一下,老师拿出了一把香蕉,要把它们平均分给小朋友们。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怎么分才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一样多的香蕉呢?这就涉及到除法的概念了。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除法可能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但通过分香蕉这个具体的活动,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比如说,老师有 12 根香蕉,要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
那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根呢?孩子们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一根一根地分,最后发现每个小朋友能分到 4 根香蕉。
这就是 12÷3 = 4。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明白,除法就是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而且,他们还能发现,被除数就是要分的总数,除数就是要分成的份数,商就是每份的数量。
除了平均分配,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的情况。
比如老师有 18 根香蕉,每个小朋友分 2 根,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这时候,孩子们又得重新思考,用 18÷2 = 9,就能知道可以分给 9 个小朋友。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除法的运算,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当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分香蕉方法后,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
比如,如果香蕉的数量不是正好能平均分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又比如,如果有不同数量的小朋友,香蕉的数量不变,每个小朋友分到的香蕉数量会怎么变化呢?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课后的练习也非常重要。
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用家里的水果或者小玩具来模拟分东西的场景,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样的数学游戏。
而且,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从别人的思路中获得启发,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024年二年级数学《分香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香蕉》。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整数除法的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理解除法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整数除法的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数除法的概念及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香蕉模型、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个香蕉分配的情景:小猴子有12根香蕉,要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多少根香蕉?2. 例题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回忆乘法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3)讲解整数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
3.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知识运用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香蕉2. 内容:整数除法的概念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明有18个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多少个糖果?(2)小华有15块饼干,要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块饼干?2. 答案:(1)6个糖果(2)3块饼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用除法解决家庭中的实际问题。
(2)开展“我是小老师”活动,让学生教家长学习整数除法。
综合练习1.填空.(1)12÷6=2把12平均分成□份,每份是□.(2)6÷2=3把6平均分成□份,每份是□.2.看图填空,写出除法算式.(1)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除法算式:□÷□=□(2)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除法算式:□÷□=□3.平均分.先连线,再写出算式.6÷□=□9÷□=□4.看图填空.(1)把()个平均放在()只里,每只里放()个.()÷()=(),读作()除以()等于(),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2)有()个△,每()个△放在一个里,可以放在()个里.()÷()=().读作()除以()等于();表示()里面有()个().(3)12÷()=() 12÷()=()(4)○○○○○○○○()÷()=()()÷()=()5.用20个△,摆成5个下面的小船,每个小船有几个△?列出除法算式.□○□=□6.先看图,再填空.(1)12÷3=4□表示要分的数,□表示每份的个数,□表示分得的份数.12里面有□个3.(2)有□根小棒,每□根摆一个图形,能摆□个.18÷6=3 18表示();6表示(); 3表示().□里面有□个□.7.填空.(1)5÷1=5,读作()除以()等于().(2)24÷6=4,()是被除数,()是除数,()是商.(3)12除以2,商是6,写成除法算式是().(4)15÷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5)14÷2=7,表示把14平均分成()份,每份是();8.把下面的题写成除法算式.(1)有10个梨,放在2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5个梨.10÷2=5(2)把15朵红花分成3份,平均每份是5朵.(3)把12个西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个筐里放4个.(4)把8个桃,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个盘里放4个.(5)把16条金鱼,平均放进4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4条.参考答案1.填空.(1)12÷6=2把1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2)6÷2=3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2.看图填空,写出除法算式.(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除法算式:8÷4=2(2)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除法算式: 15÷3=53.平均分.先连线,再写出算式.9÷3=34.看图填空.(1)把(10)个平均放在(2)只里,每只里放(5)个.(10)÷(2)=(5),读作(10)除以(2)等于(5),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2)有(6)个△,每(2)个△放在一个里,可以放在(3)个里.(6)÷(3)=(2).读作(6)除以(3)等于(2);表示(6)里面有(3)个(2).(3)12÷(3)=(4) 12÷(4)=(3)(4)○○○○○○○○(8)÷(2)=(4)(8)÷(4)=(2)5.用20个△,摆成5个下面的小船,每个小船有几个△?列出除法算式.20÷5=46.先看图,再填空.(1)12÷3=412表示要分的数,3表示每份的个数,4表示分得的份数.12里面有4个3.(2)有18根小棒,每6根摆一个图形,能摆3个.18÷6=3 18表示(要分的数);6表示(每份的个数); 3表示(分得的份数).18里面有3个6.7.填空.(1)5÷1=5,读作(5)除以(1)等于(5).(2)24÷6=4,(24)是被除数,(6)是除数,(4)是商.(3)12除以2,商是6,写成除法算式是(12÷2=6).(4)15÷3=5,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5)14÷2=7,表示把1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7);8.把下面的题写成除法算式.(1)有10个梨,放在2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5个梨.10÷2=5(2)把15朵红花分成3份,平均每份是5朵.15÷3=5(3)把12个西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个筐里放4个.12÷3=4(4)把8个桃,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个盘里放4个.8÷2=4(5)把16条金鱼,平均放进4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4条.16÷4=4乘法口诀1.☆☆☆☆☆☆☆☆☆☆☆☆☆☆☆每份是()个☆,有这样的()份,一共有多少个?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2.一共有几个◎?◎◎◎◎◎◎◎◎◎◎◎◎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