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6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摘要】:在非主流文化洪流中,网络文化,学习手段文化和休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笔者通过40份抽样调查问卷,把2008级和2006级学生这三方面调查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异,提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及心理引导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调查问卷大学生心理影响对策主流文化规定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而非主流文化对整个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高校文化,以在高校中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与社会期望想吻合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高校非主流文化体现的是高校成员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文化选择的多元性。
本文选取2008级学生20人,2006级学生20人,在网络文化,学习手段文化和休闲文化等方面,通过比对,找出差异,并提出解决方法及对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1、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2009年7月《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网民职业结构调查中,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31.7%。
[2]网络打破传统时空,把距离和时间缩小成零。
网络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非常迅猛。
在调查问卷中,笔者提出了关于网络的5个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对2008级和2006级40名大学生关于网络文化的调查结果2、问题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比发现,学生上网包宿比例上升率为25%,08级包过宿的人数为60%,而06级上升至85%;看过色情片的比例上升30%,08级看过色情片的比例为5%,06级看过色情片的比例为35%;在网上谈得很投机,会发生网恋的可能性的比例上升30%,08级同学表示可能发生网恋的比例为20%,而06级同学表示可能的比例为50%; 沉迷过网络游戏的人的比例上升20%,08级有15%的同学表示曾沉迷过网络游戏,06级有35%的同学表示曾沉迷过网络游戏;08级45%的同学表示利用过电子邮件,06级80%的同学表示利用过电子邮件学习或交流,上升比例为35%,上升幅度很大。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摘要:非主流文化消极、叛逆的行为导向模式时常被大学生崇尚者习惯性地应用到职业认识和职业评价中,导致其在认识和处理职业价值观核心问题时,出现认识偏差和行动偏失,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不仅影响到崇尚群体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还会对其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的间接影响。
对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在分析大学生中非主流文化现象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找准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对其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策略。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职业价值观;就业教育1大学生中非主流现象产生的背景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他们所崇尚的特定文化(文化追求、精神追求等)既决定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又必然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而,探讨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首先应从价值观角度分析非主流现象的产生背景。
1.1非主流现象的产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阶层、各利益集团在分享改革红利中出现了利益博弈,社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社会价值评价日趋多元化,青年价值认识中遭遇了空前的困惑和迷茫。
社会弱势群体极度缺乏归属感的价值失衡心态与强势群体高度推崇物欲的价值认识截然对立,它们正从两个极端冲击着社会传统价值观教育的阵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扰。
社会冲突、拼爹就业、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等现象频发强烈冲击大学生的眼球,在特定范围内,比如部分网民的“小圈子”中,逐步认同当前已步入一种“无公信社会”[1]。
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使公众价值评价更加复杂,人们难以为某些社会现象的合理存在找到公信的理由。
这为倡导标新立异、背弃主流、极端突出自我的非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1.2网络对非主流现象在大学生中的产生和扩散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信息时代网络高速发展,网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覆盖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当代大学生已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第一篇: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提要现在的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这给广大学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时进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加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多种文化交流,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正由学校文化的边缘带逐渐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心圈靠拢和转移,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干扰作用。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
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表现近年来,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普遍,呈现出流行之势,这势必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1、短信文化。
随着大学生手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手机短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
⽹络⾮主流⽂化对⼤学⽣的影响-最新教育⽂档⽹络⾮主流⽂化对⼤学⽣的影响⼀、⽹络⾮主流⽂化的概念和发展现状⽹络⾮主流⽂化是与⽹络主流⽂化相对⽽⾔,在⽹络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边缘⽂化,是⽹民在⽹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的⼀种特有的⽂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活⽅式。
⽹络⾮主流⽂化是⼀种有别于⽹络主流⽂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络流⾏⽂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和影响⼒。
它对未成年⼈的思想意识、⾏为⽅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在互联⽹中,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们通过⽹络运⽤将⾃⼰的个性展现出来,把⾃⼰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种特殊⽂化――⽹络⾮主流⽂化。
⽬前,⽹络流⾏语、⽹络游戏、QQ或MSN聊天、⽹络恶搞和⽹络⽂学等,都可以算作是⽹络⾮主流⽂化的表现形式,其中⽹络流⾏语和⽹络恶搞是它的两⼤主要内容。
⼆、⽹络⾮主流⽂化对⼤学⽣的影响互联⽹中的⾮主流⽂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冲击令⼈担忧,多少青少年在游戏、⽹恋和聊天中着迷、沉沦。
有教育者把它称之为“社会毒⽂化”,有家长把它称之为“电⼦海洛因”。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公布,⽬前中国⽹民数量已突破5亿,达到5.13亿。
互联⽹普及率已达到38.3%。
⽹民平均每周上⽹时长超过18.7个⼩时。
10-29岁群体互联⽹使⽤率占72.9%。
14~24岁是⽹瘾最⾼发的时期。
[2] 上⽹成瘾使青少年的世界观、⼈⽣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式、⾏为⽅式等都发⽣了剧烈变化。
“⽹络游戏”、“虚拟交友”、“⽹络爱情”和“⽹络迷信”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
当今校园,各种⽂化相互碰撞,主流⽂化虽然仍是学⽣的“正餐”,但⾮主流⽂化这个“点⼼”对⼤学⽣也有很⼤的诱惑⼒,并越来越严重地销蚀着主流⽂化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青年们的成长成才。
作为过去被视为净⼟的社会单元――⼤学校园,深受如下⼏种⽹络⾮主流⽂化的影响和冲击:(⼀)⾮主流⾳乐⽂化。
⾳乐本是最具教育作⽤的艺术门类之⼀,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幼⼉园的⼉歌,⼩学、中学、⼤学的校园歌曲,都曾起到过很好的引导⼉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因为⾳乐天⽣有着感染性、渗透性的教育作⽤。
.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影响郝汉卿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的发展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对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大学生来说是立竿见影的。
非主流文化在配合主流文化塑造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发挥着其负面影响。
1.1价值观念的逐渐偏颇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主流文化拥有其不可辩驳的主导地位,因此非主流文化要呼唤自由、反对权威。
它在给大学生提供一片自由的土壤,让他们的心灵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糟粕。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大学依始,各种版本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必做的N件事情:至少逃一次课,挂一次科,谈一次恋爱&&充盈在他们的周围,让他们口木舌结。
昔日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等开始动摇,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占上风;昔日的报效社会、感恩亲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理想开始转变,而自我为上、自我设计、自我拼搏、自我实现、自我张扬逐渐成为人生信条。
殊不知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1.2消费观念的逐渐扭曲大学的自由环境使得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对金钱的自主权,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为吃、穿、书籍、电话费和上网费等。
在非主流的猎奇、张扬、自我的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逐渐失去了边界。
一些人追求感官的刺激,放纵自我贪图享乐,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盲目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物欲消费、名牌消费和攀比消费等。
这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超前消费、名牌消费和炫耀消费甚至是浪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这种不良消费观念的驱使下,他们不知珍惜劳动成果,过度的依赖父母,任意浪费,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及对将来生活的适应能力。
对家境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方面的困窘,与同学相比的悬殊,会增加他们的心里负担使其产生自卑、忧郁、缺乏自信而无心与学习,甚至逃课去兼职,更甚者,一些学生出现仇富心理,大学内部的失窃现象便是最好的证明。
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6论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非主流文化”一词开始在网络中流行,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青少年,作为思想最活跃、最不稳定的群体最易受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本文对非主流文化的概念、存在、特征、变迁进行了阐述,客观辨析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或负面的影响,从而使我们能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和富于创造力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使用与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开始青睐“鬼脸装”、选秀、中性装扮、饶舌歌曲、颓废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并把这些当成“非主流文化”。
可随着“非主流文化”追随者不断增多,倡导者水平参差不齐,“非主流文化”正被误读曲解,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病态审美的趋势,长久下去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据了解,非主流文化是一种青年体验型文化,强调原创、反传统、个性独立,诞生于上世纪的西方国家,目前世界上不少成熟的艺术家、文学家、导演和演员,青年时期都曾是非主流文化的忠实拥护者。
但时下青少年关注的所谓“非主流文化”是近年来随“哈韩”、“哈日”风流入的,其中的独创成分和深入研究所占比例很少,更多的是从报刊杂志的海报中模仿明星的装扮,以此来标榜自己。
非主流文化具有社会性、伴生性和现实性。
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其发展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相冲突,并被社会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第二,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第三,既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继续自发地发展。
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社会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
因此,在形式上,非主流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在性质上,非主流文化对成员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社会成员的选择。
在当今中国,随着《劲舞团》等低龄网游带来的漫画风格的非主流,到了中国后完全变成了青少年的精神寄托。
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文化,从它和所属社会制度是否一致上分,有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反主流文化;从层次上分,有深层文化、浅层文化。
在我国,大学生在学校受的主要是主流的深层文化,诸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及各学科的知识教育。
而在社会上则主要受非主流的浅层文化的熏染,诸如价值观、习尚、影视书刊、歌曲、服饰、发型、语汇、饮食等等。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随着开放而来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揉杂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存在,使得一些浅层文化带上反主流性质,对大学生的德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表现在:l、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一些大学生追求目标的偏离。
现在的社会使一些大学生困惑的是:有的青年不是凭品学兼优,而是凭种种“关系”谋到令人羡慕的好职业。
反观“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知识贬值”,许多苦学几十年,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专家、学者生活却仍然清贫。
这使一部分大学生认定学文化没用,混文凭,早赚钱来得实惠,从而丧失理想。
追求实惠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时,他们必然偏离正确的目标。
2、受外来非主流浅层文化的影响,形成超前消费的生活习尚。
这类习尚时下十分时髦的有:(l)节日互致贺卡。
说实在这活动本身并不坏,它的确有助于联络感情、加强友谊。
问题在于它花费十分可观。
现在被认为不寒掺的贺卡,1张价值都在l元以上,高档的张好几元。
在城市,一个大学生,每个节日向几位教师或好同学送贺卡,一次要花十几元或几十元。
(2)过生日。
以前过生日仅是年逾“耳顺”的老人的事。
自从西方的生日吃蛋糕,点燃与年岁同数蜡烛,唱《祝你生日快乐》作为一种文明传来之后,现在大学生为自己过生日或相互祝贺生日已是寻常事。
较普遍的做法是要好的同学送小礼物祝贺,生日的主人邀同学到家,吃蛋糕,喝饮料,听。
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玩物,加上这些吃喝,一次生日花费在百元左右。
“新潮”的或“富裕”的,还会邀同学上咖啡厅,其花费则在百元以上。
不是说过生日就不好,而是说几经宣传和“加温”的大学生生日,已大大超过多数靠工资收入的家长的承受能力,若不加以适当引导,这生日习尚将越来越令人不堪负担。
论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飞速普及,非主流文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向往、接受这种文化。
然而,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非主流文化的定义非主流文化又称“次文化”,是指与当下主流文化相异的各种文化形态,例如个性化、另类、反传统、独立思考等等。
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非主流文化强调个性、独立、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1. 培养创造力非主流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体现的个性和创造力。
对青少年来说,接触非主流文化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不拘一格、全神贯注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使得青少年能够不容易囿于传统文化的束缚,更加勇敢的表达自我,具备了更高的美学诉求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2. 使青少年更加开放接触非主流文化可以使青少年更加开放和接受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
非主流文化不拘泥于传统社会的规范,它涵盖了各种各样与传统主流文化相比显得特别的思想和行为,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广泛的文化选择,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沉淀青少年心态中的气度与包容,还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韬光养晦,以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占据未来的主导思潮。
3. 增强自信心非主流文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我,倡导个性与独立。
对年轻人们来说,这种理念是非常促进其成长的,使他们在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青少年在接触非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自我的好奇心,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归属。
这种过程不仅让青少年获得自信,还可以让他们对未来怀有积极的看法。
三、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1. 容易成为“逆反族群”非主流文化往往标榜反传统、反主流、独立思考等口号,对年轻人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有些孩子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往往会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不加思考的盲目从众,成为了一个“逆反族群”。
论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非主流文化”一词开始在网络中流行,深刻地影响
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青少年,作为思想最活跃、最不稳定的群体最易受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本文对非主流文化的概念、存在、特征、变迁进行了阐述,客观辨析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或负面的影响,从而使我们能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和富于创造力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使用与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开始青睐“鬼脸装”、选秀、中性装扮、饶舌歌曲、颓废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并把这些当成“非主流文化”。
可随着“非主流文化”追随者不断增多,倡导者水平参差不齐,“非主流文化”正被误读曲解,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病态审美的趋势,长久下去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据了解,非主流文化是一种青年体验型文化,强调原创、反传统、个性独立,诞生于上世纪的西方国家,目前世界上不少成熟的艺术家、文学家、导演和演员,青年时期都曾是非主流文化的忠实拥护者。
但时下青少年关注的所谓“非主流文化”是近年来随“哈韩”、“哈日”风流入的,其中的独创成分和深入研究所占比例很少,更多的是从报刊杂志的海报中模仿明星的装扮,以此来标榜自己。
非主流文化具有社会性、伴生性和现实性。
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其发展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相冲突,并被社会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第二,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第三,既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继续自发地发展。
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社会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
因此,在形式上,非主流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在性质上,非主流文化对成员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社会成员的选择。
在当今中国,随着《劲舞团》等低龄网游带来的漫画风格的非主流,到了中国后完全变成了青少年的精神寄托。
一批批新生代网友开始将非主流文化改变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现象,并自创了各种中国化的非主流方式。
这些“非主流”文化有以下特征:
1:他们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衣着、言行。
这种“非主流文化“甚至泛滥成了色情、暴力、荒废,完全没有个性可言,具体表现为女生照相的时候装可爱,用PS工具PP图,如果不认识的觉得大家都长的一个样。
男生则多为惊悚照。
2:绝对热爱网络,从开始的挂QQ热追逐到踩空间热,QQ名字和QQ空间一定搞得非常花哨。
并以QQ为基点,以劲舞团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平台,迅速扩张。
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火星文”;
3:空间里泛滥着伤感与颓废。
在任何新鲜的非主流形式出现之后,大量的模仿者没有了现实的营养,他们也就逐渐变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然后在世界各地的橱窗里展览、出售。
4:九十年代后的青少年希望用非主流对“成人权威”挑战,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被打扰。
“非主流文化”在中国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
青少年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非主流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低龄化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非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作为身心和品德都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深受如下几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1、非主流网络文化。
互联网中的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冲击令人担忧,多少青少年在游戏、网恋和聊天中着迷、沉沦。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宽带网民数1.63亿人;其中18—24岁年轻人就占37.7%。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了整个网瘾青少年的20.9%。
上网成瘾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剧烈变化。
“网络游戏”、“虚拟交友”、“网络爱情”和“网络迷信”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非主流音乐文化。
音乐本是最具教育作用的艺术门类之一,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幼儿园的儿歌,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歌曲,都曾起到过很好的引导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
然而今天,主流音乐已经逐渐失落,非主流音乐却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大行其道。
幼儿园和小学里小朋友们喜欢哼《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流行歌曲;而初中生、高中生则流行《黄蓉》、《喜唰唰》、《双节棍》等一些情感歌曲;大学生则吟唱诸如《不得不爱》以及《不要再来伤害我》之类的流行歌曲,那些积极向上的传统和主流的歌曲却难有市场。
校园内外的这些非主流音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有负面影响的。
3、非主流影视文化。
现在,好莱坞的大片冲击着几乎整个世界,尽管我国党和政府也十分努力地“以好的作品引导人、教育人”,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商业的原因,各种非主流的影视作品、影视文化仍然充盈着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随时侵蚀着青少年,影响着他们身心的成长。
4、非主流商品文化。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里,主流的商业文化尚在构建当中,非主流的商业文化仍然大有市场。
虚假的商业广告,低俗的商业宣传,“性息”满天飞舞等,这些非主流的商业文化正在侵入孩子们的头脑,成了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的可怕“病毒”。
5、非主流理想文化。
由于当今社会非理性、非主流的东西太多,拜金主义盛行,家庭和社会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的潜影响,让青少年变得很现实,连幼儿园里孩子的理想都很非主流了。
你问他们长大了要干些什么,许多孩子都会回答,长大要当科长、局长、书记,或者要当经理、老板什么的。
六、非主流生命文化。
生命不光是个人的,更是属于家庭的,属于社会的,属于人类的。
然而这些理念、观点许多青少年不去记了,他们把生命看得很个性化,“生命属于我自己”,常常成为青少年的“名言”。
由此带来的是生命的自私,缺乏为人类为社会为他人的牺牲精神,以至于少数青少年视生命为儿戏,动不动就自虐和轻生,受不起挫折,受不了困难。
媒体报道的一件件青少年自杀事件,都说明了非主流生命文化确实值得社会和教育者警醒和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