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级会计实务16章 所得税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7
第十六章 所得税▇第一部分:历年考情分析年份题型 题数 分数 考点 2012单选题11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多选题1 2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2013 计算题112所得税的会计处理2014 无专门题目设计百度出品:会计考试神器,扫码下载!海量免费资料,真题,模拟题,任你练!会计从业考试,会计初级职称,会计中级职称,一网打尽!官方QQ 群:318549896▇第二部分:内容详解【本章新教材变化】将“资本公积”改为“其他综合收益”【本章知识体系】第一节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知识点一、所得税会计概述(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知识点二、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在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的原因一般而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在税法上是认可的,因此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标准不存在差异。
二者的差异均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A.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产生差异;B.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折旧会计处理税法规定2009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3 000 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
2010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200 000元。
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关于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第十六章所得税本章内容非常重要,需重点掌握。
从历年考试题型来看,本章可在各种题型中进行灵活考查,且既可单独出题,也可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前期差错更正等章节结合出题。
从内容来看,本章重点内容覆盖面较广,整章内容都很重要,比如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所得税费用等的核算,都是出题点。
因此,考生学习本章,不能急于求成,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力求全面掌握。
[基本要求](一)掌握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二)掌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三)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四)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五)熟悉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易错知识点:特殊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除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以外,对于某些特殊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其计税基础的确定应遵从税法规定,如企业合并过程中取得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对企业合并的划分标准不同,处理原则不同,某些情况下,会造成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有关资产、负债的人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
易错知识点:存在税率变化时如何计算递延所得税发生额:(1)计算递延所得税发生额,最常规、实用的方法是通过“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发生额”来计算,存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2)另一种方法是分别计算税率变动的影响和本期新增暂时性差异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较小,一般只有在能单独算出本期暂时性差异增加额、期初暂时性差异未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才适用。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2012年1月1日购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买价为240万元,2012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为260万元,企业当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5万元。
中级会计师会计实务《所得税》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含答案第十五章所得税一、单项选择题1.一台设备的原值为100万元,折旧30万元已在当期和以前期间抵扣,折余价值70万元。
假定税法折旧等于会计折旧。
那么此时该项设备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100B.30C.70D.02.甲公司于2007年初以100万元取得一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2007年末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120万元。
则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007年末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0B.100C.120D.203.A公司在开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发生了500万元的筹建费用,在发生时已计入当期损益,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允许在开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之后5年内分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假定企业在20×6年开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当期税前扣除了100万元,那么该项费用支出在20×6年末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0B.400C.100D.5004.下列各项投资收益中,按税法规定免交所得税,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予以调整的项目是()。
A.国债利息收入B.股票转让净收益C.公司的各项赞助费D.公司债券转让净收益5.某企业2007年因债务担保确认了预计负债600万元,但担保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担保方并未就该项担保收取与相应责任相关的费用。
假定税法规定与该预计负债有关的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
那么2007年末该项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600B.0C.300D.无法确定6.某公司20×6年12月因违反当地有关环保法规的规定,接到环保部门的处罚通知,要求其支付罚款100万元。
税法规定,企业因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支付的罚款和滞纳金,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税前扣除。
至20×6年12月31日,该项罚款尚未支付。
则20×6年末该公司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万元。
A.0B.100C.-100D.不确定7.甲企业于20×6年1月1日取得一项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基础练习题-第16章所得税-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单选题]1.2018年12月31日,A公司“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江南博哥)证费用”科目贷方余额为100万元,2019年实际发生产品质量保证费用90万元,2019年12月31日预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120万元,税法规定相关支出在实际发生时准予税前扣除。
2019年12月31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为130万元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为130万元C.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为120万元D.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为120万元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因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可予抵扣,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100-90+120=130(万元),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税法准予抵扣的金额=130-130=0(万元),所以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100-90+120=130(万元)。
[单选题]5.下列各项资产、负债中,不形成暂时性差异的是()。
A.企业为其子公司进行债务担保而确认的预计负债B.期末计提坏账准备C.期末按公允价值调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D.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选项A,企业为其子公司进行债务担保而确认的预计负债当期不允许扣除,以后期间也不允许扣除,故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0=账面价值,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单选题]6.下列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负债中,其计税基础不等于账面价值的有()A.企业为关联方提供债务担保确认预计负债800万元B.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在当期确认预计负债100万元C.企业当期确认的国债利息收入500万元D.企业因违法支付的罚款支出200万元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选项A,企业为关联方提供债务担保确认的预计负债,按税法规定与该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故账面价值=计税基础;选项B,税法规定,有关产品售后服务等与取得经营收入直接相关的费用于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列支,因此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会使预计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选项C,国债利息收入免税,故账面价值=计税基础;选项D,企业支付的违法罚款支出,税法规定不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属于非暂时性差异,故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第十六章所得税1.本章主要知识点2.考情分析3.考试题型、分值、考点分布4.知识点讲解知识点: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及相关概念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的核算。
核算过程:(一)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二)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三)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2.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四)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五)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发生额;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六)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知识点: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一)固定资产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如可以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也可以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计提折旧。
税法一般会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除某些按照规定可以加速折旧的情况外(例如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基本上可以税前扣除的是按照直线法计提的折旧。
所得税费用中级会计实务说到所得税费用,很多人一听就头大,像吃了个酸柠檬一样,恨不得马上找个地洞钻进去。
哎,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弄明白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顺便让它不再那么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你别看它名字挺正式,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说白了,它就是公司在赚了钱之后,国家要收的一部分“税”。
有点像做生意你卖东西赚了钱,结果老板却要抽你点成,就像是给了你点糖后,还让你交个“糖税”似的。
嗯,没错,就是这样!不过,有些人就会皱眉头,问了:那不就是缴税吗?那不是挺简单的事吗?告诉你,税虽然也就那么回事,但计算起来可就复杂了。
因为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直接把钱交出去就行,它们得按照各种规则来计算。
这个规则,你要懂了,才能少交或者多省点,甚至有时你还得交点“特别的费用”——这不就是咱今天要聊的税务费用吗?一听名字就知道,它不是简单的缴税那么轻松了。
讲真的,大家平时可能很少接触到所得税这个话题,除非你是搞财务的。
对很多公司来说,所得税费用就像“黑暗料理”一样,大家总是避而不谈。
所得税的核算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么简单。
比如说,公司赚了100块钱,可能当年的税前收入是100,但不一定能直接从100里抽走25%或是30%的税。
因为,这个税不是按照你表面上赚的这些钱来算的,得把各种支出、扣除和折旧加进来,弄清楚了,才知道真正得交多少。
你以为公司只赚到的那点钱就是“净收入”?想得美!公司赚钱了,不等于就能把这些钱随便拿去花。
得按照“税法”来操作。
税法就是个大魔法,里面有各种复杂的规则,比如不允许所有支出都算成本,有些支出必须分期摊销,甚至有些不明不白的收入,也可能不能直接算入税前利润。
这就像你在超市买东西,看到标价200块,但结账时你可能会发现,实际上你得交220块,因为有些隐藏的费用还得加上去。
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就跟这趟购物一样,想不明白,结果容易吃亏。
不过,别担心!税务专家可是有办法的,他们能把这些看似混乱的规定弄清楚,帮公司找到合法的避税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块儿的“税负”。
第十六章所得税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一、所得税会计概述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的核算。
核算过程:1.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2.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3.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4.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
(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5.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发生额(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算原理(负债和资产正好相反)①资产账面小于计税,可抵扣②新增可抵扣追加应税所得,转回冲减应税所得;③可抵扣匹配“递延所得税资产”,新增可抵扣列入借方,转回可抵扣列入贷方。
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登账额=当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变动额×所得税率。
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应纳税的:⑥资产账面大于计税,应纳税;⑦新增应纳税调减应税所得,转回应纳税追加应税所得;⑧应纳税匹配“递延所得税负债”,新增应纳税列入贷方,转回应纳税列入借方。
⑨“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登账额=当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变动额×所得税率。
⑩“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
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计算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二、资产的计税基础初始入账金额不等的不属于递延范畴(一)固定资产会计:账面价值=实际成本-累积折旧(会计上的)-减值准备税法: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累计折旧(税法上的)差异产生的原因: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同、计提减值产生的差异(二)无形资产1、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符合税法“三新”标准)会计:账面价值=实际成本-累计摊销-减值准备税法:计税基础=实际成本*150%-累计摊销*150%产生差异的原因:会计与税法摊销基数、摊销方法、摊销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以及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其他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累计摊销-减值准备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累计摊销产生差异的原因:摊销方法、摊销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以及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计税基础=初始成本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递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影响所得税费用(四)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相同公允价值模式:账面价值=公允价值;计税基础=取得时的历史成本-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摊销)(五)存货账面价值=成本-存货跌价准备计税基础=成本(六)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产生差异)长期股权投资取得以后,如果按照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则一般情况下在持有过程中随着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的变化,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会产生差异。
如果企业拟长期持有该项投资,则:1.因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预计未来期间不会转回,对未来期间没有所得税影响,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初始调成本的,不确认递延)2.因确认投资损益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如果在未来期间逐期分回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是免税的,也不存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确认的投资损益,不确认递延)3.因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变动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期间也不会转回,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其他权益变动,不确认递延)总结: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一般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除减值提取按可抵扣差异处理外,其余差异均按非暂时性差异处理。
【思考问题1】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需要纳税调整?(税法规定,我国境内居民企业之间取得的股息、红利免税)【思考问题2】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需要纳税调整?三、负债的计税基础(一)预计负债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可以抵完。
计税基础为0,不能抵的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抵不完的,计税基础为抵不完的部分)相关支出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计税基础=0(如: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等)相关支出实际发生时不允许税前扣除,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如:债务担保等)(二)预收账款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和会计规定相同,计税基础=账面价值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和会计规定不同,计税基础=0(三)应付职工薪酬一般情况下,计税基础=账面价值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计税基础≠账与股份支付有关确认的费用于实际支付时可税前抵扣。
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收益)?不确认(四)其他负债一般情况下,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如:罚款、滞纳金等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形成的负债)注: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关键是看税法规定以后期间能不能税前扣除,如不能税前扣除则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四、暂时性差异(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未来要纳税,现在暂时不交税,确认负债,目前交税少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一般情况: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未来可以抵扣,现在要交税,所以确认资产,目前交税就多)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支出,除税法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五、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的分类①会计认定为收入的税务不认定,比如国债利息收入;② 税务认定为费用而会计不认定,比如企业研发费用的追加扣税额;③会计认定为费用而税务不认定,常见的有:超标的业务招待费、罚没支出、超过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标准的利息费用、超标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公益性捐赠支出等。
④税务认定为收入而会计不认定。
永久性差异对应的资产或负债其账面价值通常与计税基础一致。
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1.除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资本公积)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外(商誉),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企业合并业务发生时确认的资产、负债初始计量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了解)【归纳1】因企业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应的科目不是所得税费用,而是商誉。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1.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预期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新税率)计量。
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的所得税税率计量。
2.无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期间如何,准则中规定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要求折现。
(三)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特殊情况:(1)商誉的初始确认(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3)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②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能抵扣或转回多少,就确认多少)(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税率用新税率,不折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复核后,未来不能全部转回的,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减计后,未来又能转回的,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
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三)适用税率变化对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对已确认的递延资产或负债按新的税率计量,调整金额)如果税率发生变动,则当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登账额=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税率-年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旧税率;当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登账额=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新税率-年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旧税率。
除此之外,与一般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无差异。
第三节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一、当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续表续表二、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记忆窍门:负债增加,费用增加,资产增加,费用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年末大于年初,为递延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年末小于年初,为递延所得税收益(所得税费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大于年初,为递延所得税收益(所得税费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小于年初,为递延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增加)三、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四、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合并报表账面价值=个别报表上账面价值-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个别报表上计提的减值(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为限)合并报表计税基础=各表报表上的计税基础个别报表上递延所得税余额与合并报表上递延所得税余额之间的差额,即为合并报表上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金额【例题·计算分析题】甲公司2012年1月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396万元(即2011年亏损金额为1 584万元,确认所得税资产=1 584×25%=396万元);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该公司2012年利润总额为6 000万元,涉及所得税会计的交易或事项如下:(1)2012年1月1日,以2 044.70万元自证券市场购入当日发行的一项3年期、到期还本付息国债。
该国债票面金额为2 0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年实际利率为4%,到期日为201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