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眼睛
- 格式:doc
- 大小:15.12 KB
- 文档页数:6
公园景物描写片段
1. 走进公园,那片湖真像是大地的眼睛呀!湖水清澈得可以看见底下的沙石,微风拂过,湖面就泛起层层涟漪,难道不像眼睛在眨动吗?湖边还有一群小孩在扔石子玩呢,“扑通”一声,石子入水,惊起一群小鱼。
2. 哇,那片草地绿油油的,就像一块巨大的柔软毛毯!我忍不住跑过去,躺在上面,看着蓝天白云,感觉自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别提有多惬意了。
旁边还有人在放风筝呢,风筝在空中高高飞翔。
3. 公园里的那座亭子多漂亮啊!朱红色的柱子,精美的雕刻,就像一件艺术品。
时常有人坐在里面休息聊天,时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真让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4. 快看那棵大树,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遮阳伞!枝繁叶茂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
有老爷爷在下棋,还有老奶奶在旁边观看,这画面好温馨啊。
5. 那片花丛真是太美啦!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仿佛是一个梦幻的世界。
有人在花丛边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
6. 公园的小路上铺满了鹅卵石,走在上面,就像在给脚底做按摩一样!路上还有人在慢悠悠地散步,哼着小曲,享受着这悠闲的时光。
7. 那座假山可真有趣!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好像一群动物在聚会呢。
孩子们喜欢在假山上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
8. 公园的喷泉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喷出的水珠就像一串串珍珠洒落。
周围围满了小朋友,他们在欢快地尖叫着,看着喷泉变幻出各种形状,多有意思啊!
我觉得公园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乐趣的地方,能让人们在这里放松身心,享受美好的时光。
《湖》阅读练习及答案《湖》阅读练习18. 第1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第4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A. 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给了中年的“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B. 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河流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C. *第4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D. 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 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者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
《湖》阅读练习参考答案18、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深情、美丽……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
它能引发人的各种情感。
19、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20、只要好好地做,只要更近人情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那么困难。
青海格尔木风景描述句子
1. 格尔木,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昆仑山的雄伟壮观,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2. 走进格尔木,就像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蓝天、白云、绿草、湖泊,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美好。
3. 格尔木的盐湖就像是大地的眼睛,清澈而明亮。
站在湖边,仿佛能看到自己的倒影,美得让人陶醉。
4. 昆仑山的雪峰像是大地的脊梁,高耸入云,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5. 格尔木的草原像是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让人心旷神怡。
6. 胡杨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为这片荒凉的大地增添了一抹生机。
7. 格尔木的沙丘起伏,线条优美,展示着大自然的韵律之美。
8. 这里的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明媚,给人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希望。
9. 青藏铁路穿越了这片土地,为人们带来了便捷,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 在格尔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形容太阳的雅称
1. 日轮:表示太阳如同一个轮盘在天空中旋转。
2. 金乌:是传说中把太阳送到天空的神兽,象征太阳的力量和荣光。
3. 日神:指太阳的神灵,古人尊奉太阳为神灵,认为是万物之父,使万物生长。
4. 炎帝:古代中国的太阳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被尊奉为光明、温暖和爱的象征。
5. 天球:表示太阳是天空中的球形物体,绕地球一周后再次升起。
6. 光芒万丈:形容太阳的光芒非常耀眼,照耀遍及大地。
7. 大地之瞳:表示太阳是大地的眼睛,是一切万物的源头,也是万物繁衍的基石。
8. 天炬:指太阳的光芒,就像天空中的一盏灯笼,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9. 天球之主:用来表示太阳是天球上最为重要的存在,掌管天地间的一切天象变化。
10. 万物之母:表示太阳是万物的母亲,她的温暖和能量孕育了所有的生命。
王蒙《湖》阅读练习及答案湖王蒙①我喜爱湖。
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
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
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
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
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
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③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
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
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禾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大缺少湖水了。
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
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
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
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
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
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
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
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
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淼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
大地的眼睛王懿静1每次回到故乡,看到村边地里那口机井,姥爷的身影就浮现在我脑海里。
那口井宽宽的井沿,从远处望去,中间黝黑一片,像大地一只炯炯有神的眼睛,静静地嵌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高远的天空。
我趴在井边,把一颗久握在手的鹅卵石投进去。
石头与水接触的刹那溅起细小的浪花,阵阵涟漪荡漾开来。
石头缓缓沉入井底,只剩细微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在记忆的这口深井里,我也是一块石头。
乡亲们的院子里常常挖一口压水井。
圆形的井仿佛一个充满隐喻的句号,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的故事。
我有很深的水井情结。
年幼时,盛夏的下午,我常常去姥爷家里玩。
姥爷捡起拴在水井木杆边的绳子,缓缓往上拉出一个篮子来,里面放着一个大西瓜。
西瓜湿淋淋的,弥漫着井底的丝丝凉意。
姥爷利落地手起刀落,把绿玉般的西瓜打开,一股甜香散发出来,调皮贪吃的我们大快朵颐。
西瓜是姥爷早上装在藤条编织的篮子里沉进井水里的。
压水井是二十多年前的老井,灵动清冽的地下水,透过大地的肌理渗透过来,汇聚了滋养生命的能量。
井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井水不仅可供人喝,还可浇灌菜地。
姥爷在家门外把长长的树枝深深地插在土地里,用绳子细密地绑起来,围成一片菜园。
他在园里种下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等蔬菜,自给自足。
晨曦微露时,姥爷走到井边,从井底拉上来几桶水,放在那儿晾一两个小时,等水触手不凉了,便挑到菜园子里浇灌起来。
干渴的土地贪婪地吞咽着甘甜的井水,仿佛睡醒的孩子吮吸着母亲的乳汁。
蔬菜经过井水无私的灌溉,重新直起了腰。
一桶一桶的井水,满足了厨房里的菜来菜往。
浇完菜园子,姥爷双手叉腰,朝不远处的大池塘张望着。
圆形的大池塘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直径有二十多米。
大池塘里用电机抽上来的水,通过四面八方的水渠潺潺地流向村里的很多田地。
平原上的地,一年两季,交替种植小麦和玉米,夏季收获小麦,秋季收获玉米。
井与池塘看似有些距离,却通过土壤的渗透紧密相连。
姥爷时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大池塘也是一口巨大的井。
序言中国古代诗人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子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将湖泊河川比作人的眼睛;巧得很,外国诗人也亲切地把湖泊称作“大地的眼睛”。
尽管湖泊有各种形状,长的、圆的、椭圆的、月牙形的,但是如果站在高处俯瞰,它们真仿佛是大地的眼睛,是像人的眼睛一样充满智慧、生机和灵气的大地之眼。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
古代,我国称湖泊为泽,如大野泽、彭蠢泽、云梦泽、震泽等。
山于幅员辽阔,以后各地对湖泊有了小同的称谓,最常见的是称湖;东北的松辽地区称湖泊为泡或咸泡子;内蒙古称湖泊为诺尔、淖或海子;新疆地区称湖泊为库尔或库勒以及泊,西藏称湖泊为错或茶卡;西南地区称湖泊为海、海子或池;大湖流域则称湖泊为荡、漾、塘、淀、沈等,湖泊的称呼共有30种左右。
湖泊与大江大河一样,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离小开丰富的水源。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有了广泛利用水资源的要求。
我们祖先对湖泊的认识正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分小开的。
春秋时代,吴国伍子青谏吴土说:“与我争五湖之利,非越乎?”而越国的范氯,则在太湖湖详进行养殖,促进了当时经济的迅速发展。
关于湖泊,古代并无专门的著述,多散见于地理书籍中。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之一《禹贡》中就有有关湖泊的记述,如“大野既I},东原底平。
”即言大野泽蓄水后除去了东原的水患。
《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记载说:“坎为水,坝则泽之象也。
……况国有丸泽,涝可为容,小致骤当冲溢之害,旱可为蓄,小致遴见枯竭之形。
”说明当时已认识湖泊有调节径流,防比洪涝灾害的作用。
在《周礼》、《山海经》中载有湖泊的位置、资源及有关水系。
《水经注》主要记述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但亦兼及与之有关的湖泊,如“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明万历时,土洪洲父子撰《三才咚}会》,除在图上描绘各地湖泊位置外,还附有说明。
清雍正初年,陈梦雷所辑《古今图书集成》,内有山川典,对主要湖泊都有专篇记载。
大地的眼睛——天坑2001年,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被专家提出。
2005年,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
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一、天坑的概念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二、天坑的成因及分类天坑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为一体的系统条件。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1.是石灰岩层要厚。
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2.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3.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4.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5.是岩层要平。
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6.是地壳要突起。
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侵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群等)。
(1)塌陷天坑可溶性岩层被地下河不断溶蚀,侵蚀之后,发生突发式或渐进式的崩塌,此后崩塌物在水流的作用下被持续输出,直至整个地下崩塌空间露出地表,这就是塌陷天坑。
对于塌陷天坑而言,最醒目的标志是通常具有直立而封闭的周壁,且坑缘地形高差起伏比较大。
当周边有地表锥状山峰(山丘)时,容易形成鲜明的崩塌三角面或鳍状的崩塌刀脊。
另外,塌陷天坑的底部有大量崩塌堆积物,且以块碎石等粗砾为主,坑底通常还有地下河通道。
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翻译分析我喜爱湖。
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
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
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种奇异的温柔,是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
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浩渺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种机智、种被辖制的自由.....正确答案:I love lakes. For they are the eyes of the mother earth: they are theflowing deep love: and they are the wonders surviving in our life. As early as I wasstill a kid, I was always lit up at the sight of Lake of Taiye in Beihai Park. In the society stricken by poverty and full of danger, Lake of Taiye was an unexpectedsurprise, a kind of fantastic tenderness as well as a kind of childlike openness andpurity. I often think that the land bears a marvelously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us people: mountains stand fo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and the reserved reputation andintegrity: seas for the illimitable thoughts and inexhaustible changes: deserts for the solemnexpectation interweaved with hope and despair: and rivers for the spirit of pursuit, wisdom and restricted freedom...解析:这段材料选自著名作家王蒙的散文《湖》。
描写泉眼的句子1. 那泉眼就像大地的眼睛,清澈而明亮,你瞧那水咕嘟咕嘟地冒出来,多有意思啊!就好比小孩子吹泡泡一样。
例子:我们跑到山上去找泉眼,“哇,找到啦!”大家都兴奋地叫起来,看着那泉眼潺潺地冒出清凉的水。
2. 嘿,这泉眼真是神奇得很嘞,源源不断地涌出活水,难道不像一个勤劳的小精灵吗?例子:我跟伙伴说:“你看这泉眼,一直不停歇呢。
”伙伴点头道:“是啊,真厉害。
”然后我们蹲下玩水。
3. 哇哦,那泉眼静静地待在那里,却有着巨大的魅力,水缓缓流淌,好似一位温柔的母亲。
例子:我们在泉眼边坐下,感受着它的静谧,“感觉这里好宁静啊。
”我说道,朋友也轻声回应:“嗯。
”4. 哎呀,这泉眼可真是大自然的宝贝呀,那水冒出来的时候,就仿佛是在欢快地跳舞呢!例子:“快来看这泉眼呀!”我喊着大家,大家围过来看着泉眼,都说好看,水不停地冒着,好像在展示自己。
5. 这泉眼啊,简直就是一处奇妙的所在,水从里面涌出来,像不像是从神秘盒子里跑出来的惊喜?例子:我们发现泉眼后,都特别好奇,“这水是从哪里来的呀?”有人问,大家都摇摇头。
6. 哟呵,那泉眼真的是太吸引人啦,它那涌出的水,不正像我们对美好的渴望一样执着吗?例子:我们盯着泉眼,有人说:“看它一直冒水,好厉害。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7. 哈哈,这泉眼真有趣呀,水欢快地往外冒,可不是就像小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那般兴奋嘛。
例子:我们在泉眼边玩耍,一边泼水一边笑,“哈哈,这泉眼好有意思啊。
”大家的笑声在山间回荡。
观点结论:泉眼是大自然充满魅力和神奇的一部分,它以独特的模样和源源不断的水流给我们带来惊喜和乐趣,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和珍惜。
大地的眼睛我到冬天的田野里去走了一圈。
那些平凡且看熟了的东西,都给与了我一种惊奇。
它们像是突然迸发出美好来。
我沿着淨淨淙淙响着的溪水一直走,路上的野草大抵已经枯黄,却夹杂着许多开着的小花,红白居多,也有黄的,但颜色似乎暗了不少。
冬天的田是闲着的,像个袖着双手的少年躺在大地上,静静地打量着头顶的天。
田野的中间,是一片低洼,那里堆着一大群的鸭子。
站在边沿,能看见白晃晃的水光。
这时,阳光暖暖地倾倒在大地上,透明,黄亮,是一种朴素的美。
黄昏时我又去了一趟田野。
我去读书。
我把自行车扔在了田里,便坐在田埂上,读《瓦尔登湖》。
但不多久,我就进行不下去了。
田野里虫子太多了。
稍不注意,它们就爬上了你的腿,你的手臂,和你的身子。
有些痒,又有些麻,让你再也无心去读哪怕一个字了。
现在,我观察着这个已经爬到我腰间的虫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它是常见的。
绿色,有复眼,有触须,很难看。
我还知道,拍死它之后,手会留下一股很浓的臭味。
最后,我用书轻轻地把它挑在了地上,看它仰着身子,七手八脚挣扎着,伸向黄昏的天空。
蚊子也是我无法读书的一个原因。
山里的蚊子总是很凶,嗡嗡的,简直就是蜜蜂了,在你的头上盘旋。
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胆颤,感觉好像敌机就要前来轰炸。
我不得不收拾了书,离开了看似温暖却充满敌意的黄昏的田野。
下午,我坐在阳台上看书。
天灰蒙蒙的,但还是有阳光,并不热烈,也许是冬天的原因吧。
但坐久了,身子也渐渐灼热起来了,感觉好像有无数的小东西在蠕动。
周围一切很安静。
我能听见小鸟的声音。
很脆,很脆。
对面就是一片树林。
还有一大片蓬蓬勃勃的竹。
鸟声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我莫名地相信,那里隐藏着无数的小鸟。
牵牛花安静地吹出一个个喇叭。
这时候没有一点风。
一切真的太安静了。
我的衣服还没有洗,泡在桶里,桶放在阳台我的身边,阳台置身于冬天的阳光中。
我能嗅见洗衣粉淡淡的香味。
下雪了。
很明显,是昨夜里下的。
可能是夜最深最冷的时候,因为昨晚上我一直在户外,到很晚了,我也没有撞见雪。
地上只有一些水渍,看样子,这场雪不大,所以一早就化掉了。
从楼上望下去,看见那些黑压压的枝杈上积压些脆脆的白色,那就是雪。
良哥第一次看到雪,举止间成了孩子。
坐车出去。
半途,透过车窗,我感觉又下雪了。
在木樨地下车来坐地铁,天空中果然飘着细细的雪花,一粒,一粒地斜飞着,许多路人仰起头来,良哥差点拉着我奔跑起来了。
这是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
这一天是11月25日。
出门时,我注意到了天空低沉。
傍晚果然下了场雨。
天气冷了许多。
我加了一件衣服。
路过南门外面,看见有人当街在炒栗子,拿着一把锅铲,在装着大半黑沙砾的锅里,卖力地炒来炒去。
浓烈的栗子味漾在凉凉的空气中,辛甜,带着点涩。
莫名的,我想起了南方。
走到北大的一条小道时,意外地发现一棵树的叶子黄得厉害。
啊,这就是秋天了。
我觉得我有必要记下这一天。
午后,在房间里静坐。
突然,屋顶的瓦上一阵噼里啪啦,像有黄豆落下的声响,接着,巷子里响起了奔跑的声音,孩子们欢呼起来了:下雨了,下雨了!我随手翻了翻手中的《象的失踪》,怔了怔,发现外面又没有了雨声。
天气很闷。
怕是呆会还会有阵雨。
夏天总是多雨的。
十几天后,再回到闲置在大地上的田野时,我却在路上遇见了两个捕鸟的孩子。
他们矫捷,聪慧,可爱。
其中一个还腆着肚子,笑起来时,露出很白的牙。
我跟了他们一路,到他们装鸟的地方去。
他们是来查看情况的。
两天前,他们就在阴沟里装了好些个陷阱,陷阱前后洒着一些糠谷,等着鸟儿上钩。
冬天行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正是鸟儿出来寻食的时节。
他们告诉我,三两天,就会有一只小鸟给逮住了。
装陷阱捕鸟,这些我的小时候也是玩过的。
我原本以为,随着农业文明的一步步消失,那些我们在大地上有过的乐趣,在下一代里行将消失。
看到这群行走在大地上的孩子,我觉得他们真是迷人极了。
后来,这两个孩子带我去了一片面坡的地方,指着靠树的那面大网告诉我,夜晚鸟儿要是不小心,就会撞上网,再也逃不了了。
用网来捕鸟,在我的少年时期是没有的,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村庄里的孩子竟然也学会了这种方法。
看来。
是我总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生活之中:不是一些生活不见了,而是我忽略了许多生活。
因为下过了雨,整个白天变得热起来了。
阳光很特列,打在身上,能嗅到一股清新的热气,麻麻痒痒的,像有什么虫子在爬。
天空给洗过了,自然发蓝。
是南方的天空所能给与的最深的蓝。
白云跑满了天空,一朵朵,煞是好看。
感觉像是上帝的羊群全给赶到这片蓝色的牧场来了。
云。
朵。
云朵。
单单是听了这个词语发出来的音节,就能让人联想起许多美好、愉快的事情来。
走在这样的天空下,可以想见那时候的心情。
黄昏时分,我在公路上目睹了一次日落。
从开始下山,一直到完全不见,这次日落大概经历了三分钟之久。
这段时间,我始终盯着那个红红的大日头,看它缓慢地、如被吞食般下坠。
太阳落下以后,天光尚亮。
西边烧着很好看的云。
舒舒卷卷的云,有些倦慵的云。
远处,群山和村庄静静地站在黄昏的大地上,炊烟四起。
在山里,只有到了冬天,才能这样细细的观察日落。
这时候的落日很柔和,很美。
要是夏天,山里的落日仍然放射着很强的光芒,刺得你睁不开眼睛。
暮色也要等到好几个小时后才会从田野里漫起来。
夏天观察日落最好的地方是在平原。
平原冬天的落日太安静,太久,是会让人伤感的。
所以我不爱看。
夏天的话,就好了许多。
一枚大大的、如碗一般的日头,静且柔和地横在浅蓝色的天空。
许久,才终于掉下一点。
在十八岁的那年夏天,在我住的四楼上,我看了许多次这样的日落。
我觉得我的性格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定形的。
穿过田野中间那条长长的埂坝回家时,我遇见了一群扛着锄头、拿着小桶以及蛇皮袋的人。
走在前面的是两个大人,后面跟着一群年龄不一的少年。
他们和我迎面而过,兴高采烈地在交谈着什么。
我跟了上去。
到了一个小山的腰间,才知道他们是来捕蛇。
我认识那两个捕蛇的大人。
但我从没有看过如何捕蛇。
于是我和那群少年站在梅树旁边看。
看他们如何掀开树叶,割掉杂草,挖掘洞穴,捻着蛇壳分辨位置。
差不多一个小时,捕蛇人却还是徒劳无功,我忍耐不住,走掉了。
小的时候,我总是把捕蛇想成一种很浪漫的职业,觉得他们很神秘,在村子里的铺子看见他们喝酒,敞着胸脯、红着脸吹嘘什么事情,认为他们了不起极了。
今天看了他们的捕蛇过程,又觉得没有什么了。
但我仍向往捕蛇这种职业,原因是他们是最了解大地的人。
大地上的捕蛇人,已经在减少下去。
这是不可避免的。
许多古老的职业,也都正在消失。
黄昏。
我坐在椅子上看书。
雨下来了。
草坪只剩下了两只小鸟在踱着步。
雨不大,稍稍打湿头发而已。
我合上书,观察起那两只小鸟来。
它们大概也注意到有人注视,往我这里瞥了一下,仰头咕咕的叫了两声,又低下去,抖了下羽毛。
雨水从它们身上散开来。
走上两步,大概想起了什么,扑楞了下翅膀,向松树林那边飞去了。
但不一会,它们又飞了回来,降落在铁栅栏的尖顶上,开始旁若无人地叫起来,声音很清脆,在蒙蒙细雨中,是那般地动听。
雨滴从玉兰花树上滴落下来,落在我的脖子上,很凉。
这是北京的第一场秋雨。
时值九月十八。
半夜我爬起来,拧开台灯,给一个女子写信。
这封信写得很长很长,一直写到阳台外面的天光一点点亮了起来。
比天光更先亮起来的,是一片鸟的啁啾。
那大概是凌晨三点多的时候。
我先是听见一声清冽的鸟声,过了一会,又是一声,听得出这和先前的不是同一个喉咙发出来的。
不一会,又响起来了,这一次是好几只同时发出来的。
它们在交谈着什么呢?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外面已经是一片很浓的鸟声了。
我对鸟儿没有研究,听不出是什么鸟儿,但声音真的很动听,透亮。
夏天来了,鸟儿醒得特别早。
后来,我注意到,从这天起,我便总在一片明亮、清脆的鸟声里开始醒来了。
我在荔枝树下砍柴。
那些柴是两天前从山上挑回来的,它们在山上暴晒过了一段时间,已经很干了,要赶在这两天没有下雨把它们砍好,锯好,然后用手推车拉到柴房去码好。
整个下午我就是在干这事,我的手都起了泡。
等把荔枝树下的柴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变天了。
也许天很早就变了,只是那时我没有工夫去注意。
现在,我站在树下,手握着小推车的把手,打量着眼前的世界。
天空阴沉沉的,乌云挤在我的头顶上,越来越浓,越来越浓。
五分钟后,第一批雨点落了下来。
于是就很清晰地听见那肥大的雨点落在荔枝叶上时发出的窸窸窣窣声响,落在干燥的土地上“嗞嗞”的声音。
我的听觉那一刻突然敏感得不行了。
我听见了面前的那片野地里沸腾的虫鸣,杂草舒展开枝叶的声音,甚至大地,都似乎发出闷闷的一声哑响。
公路上突突开过摩托车,远而近,近而远。
狗吠得厉害。
鸡也咯咯地叫唤着。
还有小孩奔跑呼唤的声音。
都在我的耳旁真切地响了起来。
雨水从对面的山斜飞过来了,越跑越快,越跑越快。
看得出雨水白而密。
我行动了起来,加快了脚步。
等我把柴推进了柴房,外面已经喧哗一片。
我被雨水堵在了柴房里。
近段时间,黄昏时常会落下一阵小雨。
白日的燥热因此给洗掉了。
下午,这里又下了一场过云雨。
现在,夕照淡淡散散地爬在我家的屋脊上,光线在瓦棱上闪着柔和的光。
从我的方向看出去,就能看见。
这样的天时,到晚上,夜空自然又会布满星子。
那时候出门透气,走在路上,仰望星空,看得见无数又大又朦的星子在眨眼。
此时,野地里虫鸣不止,河水呜咽着流动,村庄安肃,大地平静。
早上我起得很早,就沿着公路去散了一会步。
走到村头的那座桥,看见有昨晚未滴下的雨水挂在橄榄树的枝叶的尖梢,闪着白光。
桥面上还显着大片大片的湿,可见昨晚的雨势何等凌厉。
太阳已经出来,但天空灰蒙蒙的,显得它好像一个磨花了的白色玻璃弹珠。
折回去时,我上了山。
山上野草蔓延,已近人高,看来是久未见人踪。
山上的雨水就更重了,我的裤脚半路就湿透了,贴着小腿,凉凉的。
鞋也粘着厚厚的黄土,沉重得就像中国历史。
在山顶上几乎看不见山下的村子,那些草长得太高,淹没了我过去的印象。
原先的松林也已消失,只剩下被昨晚的雨压伏下去的草在透明的晨风中,静静地摇着。
蜻蜓在那些草上空低低飞着。
看来今天还会有雨。
能听见山下村子里传来“剁剁剁”的声音,它一声声传上来,很清晰,很真切。
那是卖猪肉的人在剁骨头。
离我最近的是一棵菠萝。
看得出是被人不经意丢在这儿的,没想到它竟然生长了起来。
它还很小,却撑着一个不小的果实。
我注意到,它的叶子上长满紫红色的刺,很娇嫩的刺,也不是很扎人。
果实也是紫红的,青中透出红。
这倒是我以前从未曾发现的。
夏天,清晨七点钟左右,阳光便会从后面房子的屋顶爬到我的书桌上。
光线先是很短,接着就逐渐拉长,在桌上水一般扩散开来,最后收缩,收缩,然后什么都没有了。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十分钟。
那时候,东升的太阳已经到了半空了。
早晨我就坐在那里看书,所以能看见太阳在后面屋顶缓慢爬升的过程。
呵,感觉“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看看太阳”!但是,夏天的阳光温暖得有些刺人,眼睛只要盯上一会,就会产生晕眩。
而我摆在桌上翻书的右手,当阳光爬在上面,就不由得让我想起虫子。